「抗美援朝」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一場大規模國際性戰爭,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與以軍事強國著稱的美國的正面較量。「抗美援朝」的勝利對於新中國有巨大的意義和歷史價值。
通過這場戰爭,新中國將背負了近百年的屈辱標籤狠狠踏碎,並且向全世界昭示了中華民族不再是西方列強盤中的魚肉任人宰割,民族的尊嚴高於一切。當然,新中國用血肉鑄成的鋼鐵防線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但沒有細細了解過這段歷史的人們時而會有這樣的疑問:「韓戰」不是北朝鮮和韓國的內戰嗎,美國之所以參戰是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戰略地位,那中國「抗美援朝」真的有必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那場看似是北朝鮮為了統一朝鮮半島而發動的戰爭中,實則各方矛頭直指的是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中國以韓戰踩碎了百年間的屈辱,向世界展示了何謂中國之魄!可這場中美大戰的背後真相是什麼?
「戰爭盛宴」上看不見的賓客
在那場看似純粹的領土爭奪戰中,除了朝、韓、中、美,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勢力從頭到尾在操縱著一切——蘇聯。一切還要從蘇聯的「遠東夢」開始說起。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俄國的工人和貧農階級在列寧的領導下推翻了俄國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紅色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聯)。
蘇聯雖然實力強悍,遼闊的版圖橫跨亞歐大陸,但它有一個致命傷,就是沒有一個遠東不凍港。這直接導致了在與美國的太平洋爭霸中,被對方佔盡了先機。
鐵路是一個國家的命脈,而蘇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幾乎全線都在外蒙附近,如果一旦發生戰爭,這勢必會成為蘇聯極大的威脅,所以外蒙必須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蘇俄終於看到了實現其「遠東夢」的曙光,費勁手段趁虛而入。
1945年8月14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蘇俄政府籤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中規定:將外蒙古從中國版圖裡劃分出去讓他獨立;同理蘇俄擁有中長鐵路的經營控制權;開放大連為自由港;同意蘇俄擁有旅順不凍港的駐軍權和使用權。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提出要修改條約內容,蘇聯本想拒絕,但迫於各方壓力勉強同意了。在1950年2月,中國代表團遠赴莫斯科,拿回了大連港、旅順港以及中長鐵路的控制權。蘇聯的」遠東夢」宣告破產。
但戰鬥民族是不會如此輕易的放棄本已唾手可得的利益的,為了完成蘇聯的遠東計劃,史達林想出了一個絕佳的辦法。他鼓動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並承諾給予其支持。他的計劃是這樣的,如果金日成成功統一,那在半島上跟金日成要一個不凍港是再簡單不過的事。
如果美國插手戰爭那麼更好,蘇聯便撒手不管,把爛攤子甩給與北朝鮮接壤的新中國,新中國勢必不敵會找自己幫忙,那麼中國會再一次變成自己砧板上的魚肉,隨意宰割。「韓戰」是史達林下的一盤大棋,他作為棋盤上看不見的那隻手攪動風雲,為的是蘇聯稱霸亞洲的計劃。
美國的企圖
美國不復史達林所願果然參戰了,以美國為首的十五國聯合軍浩浩蕩蕩的鋌入戰場,麥克阿瑟被任命為指揮官。對於美國來說,沒有蘇聯幫忙的北朝鮮不堪一擊,它的目標是從來都是中國。美國在參戰的同時,派艦隊駛入了臺灣海峽,為的是延緩新中國收復臺灣的步伐。
同時,美軍的炮火越過三八線,進軍中朝邊境,在中國邊境的土地上狂轟濫炸不斷挑釁。彼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所有的工業基礎都在東北。如果中國忍氣吞聲,那麼美國就可以藉由韓戰不斷突破底線,蠶食中國領土。
麥克阿瑟甚至揚言,中國根本不足為懼,他要教訓一下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黃種人。是啊,對於這位從無敗績的將軍而言,甚至連空軍都沒有的新中國,小米加步槍在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面前如同兒戲一般。當時西方各國無不是跟麥克阿瑟一樣的想法。
以鮮血澆鑄鋼鐵防線,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高於一切
但事實是,新中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狠狠扇了那些打中國領土主意的列強一記響亮的耳光。1950年6月28日,主席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了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他們是新中國的英雄兒女,代表著中華民族重新堅挺的脊梁。10月2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遭到了中國志願軍的突然阻擊,「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正式打響。
麥克阿瑟從未想過算無遺策的自己會遭遇這樣的失敗,現代化的武器裝備被擊潰,己方損失了一萬五千餘人,被迫撤回清江川以南,在感恩節前吞併北朝鮮的計劃徹底宣告失敗。志願軍乘勝追擊,經過十幾天的不眠不休,收復多處失地,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11月7日,志願軍主力出其不意在長津湖地區對聯合國軍發起反擊,全殲敵軍三萬六千多人,打出了漂亮的一仗。麥克阿瑟被迫放棄平壤、元山,退回三八線以南。這是中國志願軍扭轉戰局極為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為最終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接下來幾次戰爭完全擊潰了麥克阿瑟的強大的自信和野心,也讓美國及聯合國軍認識到了中國陸軍的可怕實力。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也正式宣告結束。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用血肉之軀擋下了敵人的槍炮
今年十月,一部名為《金剛川》的電影在中國內地上映,評分高達9.5分。當大屏幕暗下去、燈光亮起的那一刻,所有人的眼眶都是紅紅的。
《金剛川》講述的便是1953年,中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經歷的最後一次大型戰役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佑祖國領土完整的故事,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然而,電影中所能表現出來的不過是真實戰爭殘酷的萬一。新中國的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了驚人的勝利,但這勝利是流著鮮血的。
抗美援朝期間,有240萬人先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其中有不少人只有十七、八歲。當他們闊步渡過鴨綠江之時,轉頭望向那片他們深愛著土地,心中只有保家衛國的宏願。
卻不知,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他們最後一次見到自己的祖國,他們再也無法回到自己捨生忘死保衛的家園,有三十六萬人永遠的留在了朝鮮戰場之上。這些犧牲的志願軍將士,有的在敵人的炮火中喪生,也有一些,是死在自己鎮守的陣地上。
中國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和補給與美軍天差地別,這一差距在長津湖戰役中以尤為慘烈的方式表現出來。
1950冬天,一場50年不遇的寒流席捲了朝鮮半島,長津湖地區作為朝鮮半島北部最為苦寒之地,夜間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攝氏度。而此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十幾萬士兵正在深夜的雪原上匍匐,悄無聲息的進入敵方作戰區。
他們穿著單薄的棉衣,趴在雪窩中一動不動。當衝鋒號響起之時,士兵們一躍而起衝向聯合國軍,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為那場戰場的勝利取得了先機。
在聯合國軍的眼裡,這些中國士兵好像是從雪地中憑空出現的一樣,他們不能理解人怎麼可能只憑藉著意志力就戰勝自然和生存本能的。而在衝鋒號響起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沒有站起來,他們趴在冰冷的雪原上,眼睛緊緊盯著敵方大本營,卻已經沒了氣息。
「抗美援朝」的勝利是新中國得以發展壯大的基石
「抗美援朝」戰爭是全球現代歷史中唯一的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是中華民族的立足之戰!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從來沒有道理可言,從古至今,唯有強悍的實力才是一個國家立足的根本。中國在這一戰中,在武器裝備相差如此之大的情況下戰勝了美國的不敗神話,終於有了與西方列強平等對話的權利。
中國這一戰中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為今後祖國的軍事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素材。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軍事實力和不服輸的民族氣節,也終於擊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為接下來長達數十年的迅速發展博得了安定的國際環境。
這盛世中華,是否如您所願
近六年來,有700多位志願軍戰士的遺骸在「抗美援朝」七十年以後終於得以重歸故土。
此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已將曾經的屈辱踩在腳下,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我們成功收復了香港和澳門,在北京辦了奧運會,有了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艦,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GDP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科技發展迅猛為世界之最。
我們相信革命先輩的英魂永垂不朽,不知如今這般的盛世中華,是否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