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留人」系列之一:這個腦部病變容易被誤診

2020-12-19 澎湃新聞

「刀下留人」系列之一:這個腦部病變容易被誤診

2020-02-22 1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趙桂憲

前言:近期臨床遇到近多例ADEM,由於在MRI上表現為多發的、大片狀病灶(直徑大於1—2cm),如果警惕性不夠,很容易被誤診為寄生蟲、腫瘤、感染等,我們看到的有急性發作後第一時間考慮到該診斷給予相應治療好轉的,也有診斷明確對應治療後患者恢復欠佳的,甚至有患者輾轉3月,先被誤診為囊蟲,反覆打蟲治療,後又被誤診為結核,差點被抗癆,還有被手術或活檢的,故將對本病做一個系列,希望提高大家對本病的認識,尤其神經外科、感染科和腫瘤科的同道們,在鑑別診斷時能夠想到本病,本文的目的就達到了!

病 例一

患者,女性,34歲,右利手

主 訴:認知減退、意識混亂1月餘

現病史:患者入院前1月餘無明顯誘因下突發記憶減退、意識混亂,言語不清,拒絕飲食和飲水,一周時間內症狀不斷加重,胡言亂語,不認識家人,反應遲鈍,尤其近記憶力明顯下降,不能回憶當日發生的事情,伴肢體抽搐。外院MRI提示中樞神經系統多發白質病變。3周前外院行顱內病灶穿刺活檢術,術後病理提示炎症性改變伴有壞死,後予「丙種球蛋白和激素治療後」症狀有所好轉,能辨認親人,言語對答切題。為進一步診治,以「中樞神經系統多發性佔位 ADEM可能大」收住我科。發病來精神好,胃納可,睡眠好,二便正常,體重無明顯下降。

既往史:無殊。否認病前感冒、咳嗽、腹瀉、疫苗接種史,否認服用驅蟲藥史。

個人史:否認毒物接觸史,否認煙、酒等不良嗜好。

家族史:無殊。

影像資料

圖1磁共振平掃T2序列(橫軸位)

圖2  磁共振增強(橫軸位)

圖3 磁共振增強(矢狀位)

治療前磁共振:圖1-3可見顱內雙側基底節區腦室旁、深部白質、左側顳角、右側側腦室后角、右側腦幹多發異常信號,T1呈低信號,T2呈高信號,增強可見多發片狀、斑點狀、環形、半環形強化。部分病灶於T2和增強序列呈現「荷包蛋」樣或「煎蛋樣」改變。

 

圖4  磁共振增強(橫軸位)

治療後複查磁共振增強:圖4可見顱內雙側基底節區腦室旁、深部白質、左側顳角、右側側腦室后角、右側腦幹多發異常信號,增強可見多發片狀、斑點狀、環形、半環形強化。強化較前減輕。

病 理

(右額病灶)腦組織,其內可見炎性細胞浸潤,泡沫細胞反應,血管壁及周圍炎性反應明顯,伴壞死、退變。

免疫組化:血管旁少量CD20+,CD3 20%+,p53弱+,Ki67 4%+,D240-,EGFR-,INI-1+,IDH1-1-,GFAP+,EMA-,CHG-,SYN+,S100+,CD56+,NF+,Olig-2+,Neu-N-,Vim+,PAS-,六胺銀-。

診 斷: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治 療:及時、正確地診斷本病可避免手術。本病一般愈後良好。

作者簡介:趙桂憲,女,臨床醫學博士,2000年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院。2008年博士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後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工作,長期工作於臨床一線,擅長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及神經遺傳變性病。同時進行多發性硬化(MS)的臨床及科學研究。

關鍵詞 >> 腦幹病變,神經內科,腫瘤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5大陷阱,你能識別幾個?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可累及中樞和周圍神經,前者涉及大腦、小腦、腦幹、脊髓1級運動神經元及其神經纖維等部位的損傷,後者包含脊神經、顱神經及植物神經病變。在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患病率可達8%,在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中,這一患病率超過50%。
  • 少見典型腎腫瘤一例,也容易誤診的病例
    腎集合管癌 腎集合管癌 (renal 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 也稱 Bellini 管癌,是起源於 Bellini 集合管的惡性上皮性腫瘤,非常罕見,約佔腎腫瘤的 1% -2% ,形態學上容易誤診為腎臟其他腫瘤或感染性病變。
  • 怎麼避免梅傑症候群會被誤診的可能性?
    怎麼避免梅傑症候群會被誤診的可能性 首先需要了解梅傑症候群與被誤診疾病的區別和共性這也是避免誤診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一般梅傑症候群常常被誤診為面肌痙攣,眼瞼痙攣,三叉神經痛以及乾眼症,先從症狀來說說這幾大疾病的區別。 面肌痙攣:面肌痙攣是周圍神經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多發。表現為陣發性、快速、不規律的面肌抽動,多現於一側,兩側受累者較少;梅傑症候群首發症狀多數是雙側眼瞼痙攣,可以逐漸累及口、面、下頜等部位。
  • 南昌博大耳鼻咽喉醫院:視力下降竟然是鼻竇炎的原因,鼻竇炎被誤診
    鼻竇炎遭誤診眼睛差點失明 一年以來,建築工人周師傅備受眼部乾澀、脹痛困擾,多家醫院都診斷為「眼乾症」,但治療效果不佳。 很多人都認為鼻竇炎不是什麼大毛病。
  • 古人為何聽到「刀下留人」就會停手,原來奧秘和這13個字有關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一些情節是犯人快要被賜死的時候,一句突然而來的「刀下留人」,竟然比聖旨還管用,那麼這句刀下留人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根據在《宋建隆重詳定刑統》的記載:「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堪問陳奏」,也就是說死囚臨刑時,如果犯人叫冤可以押後重新再審,這個人性化的刑場政策還是宋太宗規定的,而這13個字,也正是刀下留人最有力的支撐。比如下面這件事,就能反映出宋太宗的親民,作為一個皇帝的宋太宗,竟然能夠聽一個家奴講述丟豬的故事。
  • 這種「藏」在肚子裡的疾病,最容易被誤診!
    由於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極為罕見,症狀、體徵沒有特殊之處,檢查、化驗尚未有簡單易行的「金標準」,所以,在我國這種病的誤診率也相當高。 最近,世界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發了一篇臨床 2 期試驗結果。 試驗是一種關於治療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最新靶向藥物。
  • 醫生,你們誤診為腫瘤的肺結節我切掉了,但是今天還是來謝謝你
    我仔細看了一下她,好像以前來就診過的病人,還沒有等我說話,她又說到「醫生,你們誤診為肺癌的肺結節我切掉了。」一聽到誤診了,我心裡先一驚,想她不會是來索賠的吧。接著她又說到:「今天是來謝謝你的。」這下徹底把我搞糊塗了,把肺結節誤診為肺癌了,病人白白挨了一刀,不僅不生氣,還來謝謝醫生,這是什麼節奏呀。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拿出一大堆CT片,說:「醫生,你先看看這些片子吧。」
  • 歷史上因一句「刀下留人」活下來的名人,將軍偏多,還有一個皇帝
    古代題材影視劇中,因為刀下留人而活下來的人有很多,這一幕看似戲謔卻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確實存在一些曾經從斬首刑場的刀下逃出生天的人。比如,劉邦的重要屬下韓信就是其中之一。事實上,刀下留人並沒有留錯,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張蒼為劉邦制定了大漢的基本章程,並在文帝時期擔任了十幾年的丞相之職。據說,這位丞相享年一百多歲,晚年時期的他安享榮華富貴,生活地肆意至極。
  • 若到了這個月還有,可能存在病變!
    新生兒如果受到刺激或驚嚇就容易出現驚跳反射的現象,而這種驚跳反射在新生兒3-5個月的時候會消失,如果超過5個月還沒有消失,建議去醫院做個檢查。
  • 驚恐障礙——一種容易被誤診的心理疾病
    驚恐障礙是容易被誤診為心臟病的一種心理疾病,患者因為痛苦程度高,因而反覆就醫,發作時類似於心肌梗死的症狀,更易令患者產生死亡恐懼,因此減少日常活動,甚至外出需要家人陪伴,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由於症狀導致的痛苦和恐懼,無法確診,症狀得不到緩解,反覆求醫,花費巨大。張先生剛過三十歲,是一家企業的老闆,平日經常加班。
  • 減少新病變數量90%!再生元「石頭人症」新藥2期臨床成功
    治療28周後的初步分析顯示,與安慰劑相比,garetosmab使患者的總病變數量(新病變和現有病變)降低了25%(通過PET骨掃描測得)(p = 0.07),使患者的新病變數量了減少近90%。再生元在新聞稿中表示,目前全世界約有800人被診斷患有FOP,不過還有許多人未被診斷或誤診。幾十年來,FOP是困擾患者和研究人員的難題,沒有任何療法可以治癒,科學家們甚至找不出疾病發生的機理。經過數年的努力,研究人員於2006年發現了FOP的主要致病原因,是第四對染色體長臂上的基因(ACVR1)產生突變。
  • 流感被誤診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大嗎?兩者會疊加感染嗎?丨追問新冠肺炎
    有的人擔心流感被誤診為新冠肺炎,還有人對兩種病毒會不會疊加感染產生疑惑,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相關一線專家。均為病毒性感染 確診離不開核酸篩查上述論文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走向極有可能融入今年的流感流行季,引起流感誤診為新冠病毒的憂慮。
  • 「腸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病變嗎?哪類人容易患?胃不好的讀者收藏
    今天主要給大家通俗介紹一下腸上皮化生這個消化科疾病。下面進入正題:腸上皮化生什麼疾病?腸上皮化生一定是癌前病變嗎?腸上皮化生到底會不會導致胃癌?發現腸上皮化生該怎麼辦?這幾個問題平常困擾著很多人,我會通過兩篇科普文章詳細通俗科普一下這個問題。
  • 弓形蟲病的症狀表現複雜,很容易誤診,在治療之前,最好先做檢查
    臨床表現複雜,容易引起誤診。它主要影響眼睛,大腦,心臟,肝臟和淋巴結。孕婦感染後,病原體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直接影響胎兒的發育並引起嚴重的致畸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根據病灶的位置,會立即出現常見的局灶或整體腦部異常,急性發作,39°C以上的高燒以及腦和腦幹損傷,腦膜炎和顱神經體徵的症狀。如果不能及時挽救,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在幾天內死亡。那些沒有死的人經常有後遺症。
  • 檢查發現是得了這個要命的病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容易延誤該病的最佳手術時機,造成膽囊壞疽穿孔,甚至形成腹腔膿腫、菌血症等急危重症,從而帶來更大的痛苦。得到楊先生的理解和認可後,張楠通過急診給他進行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中果然如張楠推測的一樣,楊先生膽囊壞疽穿孔,腹腔膿腫已經形成。2個小時的手術非常成功,術後,張楠坦言,幸好手術及時,要不然可能會危及生命。
  • 被遺棄的幾部TVB好劇,《刀下留人》墊底,它才是年度神劇
    Top4《刀下留人》這部劇是由黃德斌、邵美琪、楊明、龔嘉欣等人主演的,這部劇是圍繞「劊子手」這個主線而展開的,雖然整個故事情節發生在明朝,但是無論如何「劊子手」也算是一個職業,所以,將其歸入到職業劇類型裡也勉強說得過去。
  • 這種動脈夾層極易漏診、誤診!6大診治要點必須牢記!
    冠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無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但左前降支(LAD)遠端不規則狹窄,動脈管腔瀰漫性閉塞約60%,心尖段可見正常管腔。隨後為患者在冠脈內應用硝酸甘油無反應,高度提示LAD中遠端為2型自發性夾層。患者接受了血管成像,顯示右側髂外動脈、左側頸內動脈和椎動脈多灶性纖維肌肉發育不良。
  • 聯合國糖尿病日│正確認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組織糖尿病領域的青年專家撰寫了系列科普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抗糖路上,我們一起並肩同行,共同戰勝糖尿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的最常見的微血管併發症之一,是導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全球近1億糖尿病患者受到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困擾,其中2800萬人面臨失明的威脅。
  • 八成腦部病症適用
    而現代化的理想腦部微創手術則有以下原則: 1. 較小的顱骨切開。 2. 較少的軟組織傷害。 3. 較短時間且溫和的術中腦組織牽引(retraction)。 4. 較少的腦組織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