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西方人的審美思想在發生著變化,畫家們更是敏銳地察覺到中國書畫語言在繪畫中的作用。以西方人的視角與方式解讀中國文化,形成了有別於傳統西方繪畫的審美思想與實踐方式。對中國書畫語言的運用,表現出西方畫家對中國審美情趣的吸收運用,並逐漸形成新的藝術思想與形式。
關鍵詞:中國書畫 語言 西方 油畫
中國元素在西方藝術史上,無疑是一抹不可磨滅的絢麗色彩,是西方繪畫史中重要的轉折點。其中,中國書畫語言之於西方風景油畫更是如此。從最初的時期,風景油畫作為背景陪襯,到文藝復興之後,其作為獨立的畫種漸漸發展,從古典繪畫形式的描繪,到印象派開始的大肆革新,中國書畫語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觀念的學習、審美情趣的轉變、題材色彩技法等的借鑑,都對西方美術史的發展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
一、色彩影響
色彩,即不同波長的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經過不同程度的反射吸收,所呈現在人眼中的一種視覺效應。是光、物體、人眼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一種客觀的自然現象。但是,在繪畫領域,色彩所展現的卻是另一番面貌,它有時是一種客觀表象,有時卻是一種精神內涵,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面貌也在不斷變化發展,愈加豐富。就色彩而言,中西方畫家的理解,以及在中西方傳統繪畫中的運用和表現力都是差別極大的。
在中國傳統書畫中,畫家對色彩的理解十分寬泛,在他們看來,色彩本來就是宇宙中的重要元素,是傳統文化、思想觀念的一種集合,其自身就具有重要的內涵意義,並不是僅用於描摹表現的中介載體,它是一種獨立的存在,是一種人與自然的交流方式。因而,有「五色說」「隨類賦彩等色彩觀念。也正是因為這樣,在畫面中,畫家們對色彩的處理是獨立且主觀的,「捨棄一切色相之表」卻「柔和一切色相之質講究氣韻生動,重視對意境的描繪與表達,極少使用豐富濃鬱的色彩,大多是白紙黑墨,或是一些淡雅素麗的墨色,運用墨的濃淡粗細來表現形象意境。
而在西方傳統繪畫中,在最初時期,色彩從屬於素描,主要表現固有色和明暗關係,畫家更注重科學性,將色彩作為表現客觀世界的一種工具媒介,是一種視覺經驗的再現,依附於事物表面,而非獨立的具有自身品性的主體。他們客觀地描繪事物的色彩,用色豐富濃鬱,質感醇厚,注重的並非意境的表現,而是形象主題的傳達。
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視覺語言。觀者對於一幅畫的第一印象,奠定一幅作品的情感基調。在中國傳統書畫中,色彩是獨立且主觀的,呈現在畫面中,黑白是主要的語言,運用不同濃度不同面積的黑白墨色,或表示明暗、陰陽,或表現山川河流、天空白雪等。以及一些淡雅的顏色運用,畫面整體素淨雅致。色彩雖不豐富,但畫面卻不單調,傳達出多層次的意境和深刻的意味。這樣的色彩理念和用色系統隨著絲綢之路的連通,漸漸滲透西方繪畫領域。許多風景油畫家從中汲取經驗,開始嘗試運用黑白兩色以及素雅清麗的色調。
洛可可時代,華託的作品滲透著中國書畫的影子,他大量運用淺色調,以表現大氣煙霧迷濛的狀態,整個畫面沉靜和諧,如同講究意境的中國山水畫一般。他透過簡單的色彩表達大自然複雜的光影關係,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尊敬,與中國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謀而合。荷蘭風格派畫家蒙德裡安的作品《灰色的樹》中,只採用黑色和灰色兩種色調,同一些中國水墨畫只使用不同濃度的墨色樣,畫面抽象,意境陰鬱,並沒有如實描繪事物的顏色,而是對畫面中樹木及背景的色彩進行了主觀的意象化處理,與傳統西方寫實風景油畫大相逕庭,反而更似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書畫語言。
野獸派的馬蒂斯在色彩的運用上也與中國韻味不謀而合,並非寫實,而是將色彩從自然事物中解放出來,具有極強的表現意味。其作品《舞蹈》與中國古代陶瓷器上的圖案和配色方式極其相似。這就像馬蒂斯在談到繪畫創作時所說的:「創作必然要能夠反映出你自己的感受,這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也是人內心靈魂的反映。而感情需要『營養',這種『營養』就得益於你對外界的觀察。」這與中國傳統書畫的色彩觀極其相似,通過觀察感受,按照不同的對象,根據不同的認識以及主觀修養,運用不同的色彩表現它們的精髓與實質,同時表述畫家的自我情感,這是一種人與自然的溝通互動,交流表達,而不是將色彩僅僅作為視覺經驗的復刻依附於物象表面,生氣寥寥,缺乏生命的脈搏與情感的濃度。
二、技法影響
技法二字,「技』者,巧也,『法』者,尺度,準則也」。即所運用技巧方法的尺度與準則。在繪畫中,技法就像是「骨」,對一幅畫的氣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情感、物象,加以不同的線條、筆法、用墨,會在畫面上產生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與心理感受。在中國傳統書畫中,無論是書法的韻律,還是繪畫的寫意,都講究線條的節奏,唐代的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也曾說過「無線非畫也」,線條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線條的起承轉合、粗細長短剛柔曲直以及組合方式,在表現不同形式感的同時,表達畫家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內心感受。在西方繪畫中,最初時期,畫家們重視繪畫的科學性,在作品中弱化線條,代之以明暗色彩,充分尊重客觀,追求再現真實,而後,畫家漸漸意識到線條的藝術性,開始重視線條與筆法,以表現不同的肌理情感,如挫、拍、揉、線、掃、跺、擦、砌等,並且由於油畫顏料的特性,畫家們可以按照意圖不斷修改,並不似中國的「意在筆先」,一氣呵成,因而所呈現的畫面效果也大相逕庭。
中國傳統書畫與眾不同的技法形式為西方畫家開啟了繪畫道路上的另一扇門。比如比亞茲萊的《莎樂美》,對人物的髮型進行概括表達,注重對線條的利用,流暢有力,以表現出衣服的垂順感和質感,並且非常重視描繪圍繞在人物周圍的事物,在極大程度上簡化甚至弱化背景,這與吳道子的《八十七仙人圖卷》有許多的相似點馬蒂斯在繪畫中以簡單的色彩平塗於畫布上,並不似傳統西方繪畫的厚重質感,有些甚至透出畫布的顏色質感,猶如中國書畫中墨色通透,輕盈飄逸的美感,意趣無窮。
巴爾蒂斯作為一個中國書畫的狂熱愛好者,在其風景畫中,借鑑了大量的中國書畫語言,比如,其作品《有牛的大風景》中,對樹的描繪,就運用了書法中草書的筆法,狂放不羈,灑脫自由,不求形似,但求傳神,就像中國傳統書畫中「重心略物」「不滯於物」一樣,注重表現樹木生長頑強的生命力以及畫家心中對這種堅忍品格的熱愛敬佩忽略對樹木形狀的真實再現,進而使情感不受客觀的桎梏,掙脫外形的束縛,盡情揮灑噴薄。畫面抽象奔放,寫意多於寫實。
三、構圖影響
構圖,即在一幅畫面中,每個物象所在的位置,所佔的面積,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將這些要素適當地組織起來,協調完整,以表達作者的意圖。「構圖」一詞來自西方美術,在中國傳統書畫中,並沒有構圖這稱謂,畫家往往稱其為「布局」或者「布置」。比如宋代學者郭熙提出的「三遠」布局,顧愷之畫論中的「置陳布勢」以及「謝赫六法」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也提出經營位置是畫的第一要務。雖然提法不同,但所強調的內容卻大抵一致,即構圖的重要性。
一幅畫作的境界或高或低,氣勢或磅礴或溫婉,個性或奇特或平庸,都與構圖息息相關。中國傳統書畫講究畫面的虛實關係,強調留白的重要性。虛與實相互穿插,錯錯落有致,相得益彰,加以適時恰當的留白,使畫面得以延伸,營造出一種空間感層次感,意境悠遠,給人想像的空間。畫面的布局章法主要是畫家主觀經營的結果,以達到最適合的畫面效果來直抒胸臆,表達感情。
「意在筆先,胸有成竹」,在布局上,畫家的眼界寬廣而深厚,打破了時間、空間等物理限制,所畫或許並非所見,與其說畫的是眼前之景,不如說畫的是心中之境。在這一點上,西方傳統繪畫與之有著極大的差別。就像潘天壽先生所說的「東方繪畫之基礎,在哲理;西方繪畫之基礎,生科學」。西方畫家秉持著科學的態度作畫,致力於將三維的物象與空間感復現於二維的平面上。西方大多的風景繪畫源於對景寫生,畫家選擇好一個時間地點,從某角度對景物進行描繪,經常採用焦點構圖法,加以光學、透視學等方法,理性嚴謹,則明確。畫面飽滿豐富,層次分明,具有立體感,將真實與美感相統一。
隨著中西往來愈加密切,以及科技的進步,攝影術的發明,西方畫家們開始求變求新,將中國書畫中的布局理念與構圖法則慢慢運用到創作中,從而達到了另一種讓人驚嘆的畫面美,開創了繪畫史上的新格局。野獸派的馬蒂斯曾這樣談論過構圖:「構圖就是為表現自己的情感有意識地使種種不同的因素依照裝飾的方式安排在一起的藝術。」這一理念與西方傳統寫實類構圖法則相區別,而與中國傳統的「經營布局」相似。
在馬蒂斯的作品《考利烏爾的山》中,遠處的山若隱若現,似有似無,近處的水面平靜深沉,畫面中的景物有大面積的概括,有取有舍,適當留白,可以看出畫家的用心思索與經營,給人一種中國詩詞「此時無聲勝有聲」般的震撼,「無中生有即以無物生有情,給人極大的想像空間產生充沛的情緒感受,並與中國詩情畫意的韻味不謀而合。巴爾蒂斯是一位對中國文化、中國書畫極其熱愛的畫家,他的風景畫在構圖上借鑑了許多中國書畫的經營理念與布局。
比如,在其作品《格特隆》中,採用了「高遠」構圖,與其欣賞的中國畫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有相似之處,畫面中以山為主體,並未過多描繪其他物象,主次虛實得當,從山腳看山頂,氣勢恢宏,高聳幽暗的山給人壓迫窒息的感受。而在其作品《拉爾尚》中,畫面有虛有實,佔據畫面三分之二的天空以淺色調大面平塗,遠處天空中的雲霧,天地接壤處若有若無,隱隱約約,虛幻縹緲。而畫面下方三分之一的地面充實飽滿,真實細緻,可以清晰地看到草地、山坡以及房子。虛實對比結合,留白適度,悠遠飄逸,舒緩空靈,很好地將中國書畫的布置理念與構圖原則融合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
四、結語
中國書畫語言隨著絲綢之路進入西方世界,早已踏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對西方油畫的影響不單單指的是畫面效果,語言語彙的借鑑,更主要的是思想意識,文化審美的傳播、理解與運用。中國傳統書畫獨特的色彩觀,筆墨線條等技法,主觀的經營布局,以及中國書畫中的似與不似,虛實結合,氣韻生動,等等,其實是中國「禪」「道」等一系列傳統文化的外顯,具體化形象化,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
就像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說的「藝術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交流的不斷加深,中國文化在西方世界逐漸傳播,有了生長的土壤,這樣的時代與環境,造就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中國傳統書畫語言在西方繪畫領域,尤其是風景油畫中產生的化學反應不僅對西方美術史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更是開啟了世界美術史又一華麗震撼的篇章。作者:白羽;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