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主要指老人的喪葬,千百年來,都是農村家庭最重大的事件。在任何一個「出老殯」的靈棚前,你都可以看到一幅高懸的匾額,上書三個大字:當大事。這正是所有人認真操持喪事的根本指導思想。這三個字原本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原句為「養生不足以當大事,送死則可以當大事也。」由此可見沛地的喪葬文化具有多麼悠久的歷史傳統。
正是這如此厚重的文化傳統,使得農村的喪葬儀式有著極為繁瑣複雜的程式和習俗,甚至可以說形成了一整套的體系。自然,在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有不少程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其基本思想並沒有發生變化,甚至可以說,許多程式的變化只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加考究,從而更充分地表達人們對於逝者的哀思之情。
一、停靈
這裡先用一個小節介紹一下沛地處理殯事的大致過程。
從死者咽氣到安葬,屬停靈時間。在沛地,停靈時間的長短,邊外大部地區情況多有不同。一般地說,死者只有一個兒子的,安葬時間要在「一期」(七天)之內或「一期」之外,但要避開第七天。兒子多的,則可在「二期」之內或「二期」之外,但要避開第十四天。沿湖邊裡地區則有長三天、短三天之說。所謂「長三天」,是死者從死亡當天起至發喪當天止,時間多於72小時,少於96小時;所謂「短三天」,是從死亡當天算起,不到整三天。原因是,習俗有「男躲二、五、八,女躲三、六、九」之說,即男性死者發喪的日子不能是初二、初五、初八或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女性死者則應避開含有三、六、九的日子。為躲避這樣的忌日,發喪日期可以多一天,謂之「長三天」。
在老人臨終前,家人感到他的生命已經無法挽回了,就會把老人停放在事先安排好的靈床上,並一起移至堂屋當門,頭朝門,床頂後牆。在老人臨咽氣的最後時刻,將床前移,稱為移床。移床的目的是讓老人故去後能順利走出家門,靈魂早日到冥府安息,免得滯留家中不得安寧。
接著是給老人穿上早已準備好的壽衣,俗稱「送老衣」。上衣一般為棉襖或袷衣,不穿褂子,因為褂子與「掛子」諧音,免得將兒子掛去陰間。下衣為棉褲或單褲,腳上穿靴子或鞋子。頭上戴帽子,女性頭戴鳳冠,掩襟上衣。邊外送老衣一般為女兒置辦,沒有女兒的則由兒子置辦。必須在老人臨終前穿上,稱為穿衣裳。習俗認為,如果咽氣之後再穿,死者就會「得不到」,就是「失著身子走的」,會給兒女留下很大的遺憾。然而這樣做,有時候會出現因判斷不準確而使得穿好壽衣後又活了好久的情況。其實,這樣做也是對病人的一種折騰,而這種折騰反而加速了病人的死亡進程。
這時候,老人的親人都應該齊聚在身邊,否則也會因沒能見最後一面而留下遺憾。當老人只有最後一口氣時,大家則會大聲呼喊。這種呼喊既是對即將離去的親人的強力挽留,也是生死離別的深情表達。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種在病人最需要安靜的時候的反向做法,同「穿衣裳」一樣,也是對死亡進程的加速。這種傳統的陋習,不只沛地存在,魯迅先生在《父親的病》一文中,就細緻地描寫了自己同樣的親歷,控訴了這種陋習給自己心靈造成的永遠不能磨滅的傷害。
當老人咽下最後一口氣時,圍在他身邊的親人儘管悲痛欲絕,也不能放聲痛哭,因為哭聲會干擾亡者的靈魂,在去另一個世界的路上會迷路。這就要「指路」。死者的長子來到大門外,手拿一支秤桿指著西南方向,口中喊道:「爹(或「娘」),你順著大路上西南!」連喊三聲後,哭著回到靈床前。這時,死者的親人們才能一齊痛哭,哭聲驚天動地,充分表達對死者的留戀和哀傷之情。
其他幫忙者則迅速搭建靈堂並操辦各種必備的冥器和用品。
靈床已移至堂屋對著正門的地方,家人將一枚銅錢塞在老人嘴裡,俗稱「噙口錢」。再用一張一開的白紙將死者從頭部一直遮到多半身,這張白紙叫「蒙臉紙」,表示死者已為陰陽兩界相隔。靈床兩邊鋪上麥草或稻草,供守喪者坐臥。
靈床的前面放有影身草和一張小桌,桌上放有燈盞、紙錢,和「密封罐子」等,桌前地上放著「牢盆」,還有一堆周圈糊上白紙條的哭喪棒,沛地俗稱「哀喪棍子」。
「密封罐子」為陶土製成,口小腰鼓,罐裡裝有米飯,口上蓋一圓形餅子,插著兩隻筷子。待到下葬時,在棺材前的墓壁上挖個小洞,密封罐子就放在裡面。這應該是為死者的靈魂提供的吃飯的東西。
「牢盆」則是陶土燒制的小盆,在發喪前的日子裡,主要是用來燒化紙錢的。沛地人對盆底的處置各有不同,有的鑽五個眼兒,有的鑽七個眼兒,有的按死者有幾個兒子鑽幾個眼兒,也有的不鑽眼兒。對鑽眼兒的做法也有不同的解釋:一說是人死後靈魂到陰間去經過奈河時,要用這個盆喝迷魂湯,盆底鑽了眼兒,迷魂湯就會漏掉許多,自然就會喝得少些,來世就會聰明得多;二說是這個盆裡裝著死者一生所做壞事的記錄,當靈魂到閻王爺那裡報到時,閻王爺要驗收,做的壞事多了要受重罰,而盆底鑽了眼兒,記錄就會漏掉許多,從而會減輕罪責。這只是人們的觀念,是不切實際的。「牢盆」應該是為死者的靈魂準備的在陰間吃飯的器具。「牢」在古代有「廩食」之義,《禮記》在講到舉行結婚儀式時有「共牢而食,合巹而酳」的話,也可佐證。事實上,這個「牢盆」決定了喪家當事者的經濟利益和在家族中的地位。在出殯發喪時,這個牢盆必須由第一重孝子打破,叫做「摔牢盆」。有的地方是由大老執一手按著跪在棺材前的重孝子,一手舉著牢盆在重孝子頭上晃幾晃,然後重重地摔碎在早已準備好的磚頭上。有的地方則是由重孝子自己用哭喪棒將牢盆打碎。不管哪種形式,那個為死者摔牢盆的人就成了死者遺產的第一繼承人,也成了這個家庭中最有權威的人。一般地說,能摔牢盆的人應該是長子,如果長子早亡則是長孫,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難以說清而造成家庭內部的爭執。也有的死者沒有兒子,則由女兒摔牢盆。甚至也有關係很遠的人為繼承死者的遺產而為之摔牢盆的。摔了牢盆,就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別人就失去了和他相爭的資格。
「哀喪棍子」或曰「哀思棍子」、「哀死棍子」,就是哭喪棒。是用柳樹的枝幹截成的,長度一般約半米左右,粗細不一。為死者送喪和舉行各種祭奠活動時,死者家族的所有晚輩人包括婦女,每人都要手拿一支,是喪家族內人的標誌,而在跪地時,它則成了支撐人體的工具。個別的人家為了警示重孝子,專門給他做一根又粗又短的棍子,讓他感到沉重難拿,以防止思想開小差。在沛地,哭喪棒必須是柳木的,其它任何樹種都不能代替。這是因為柳木成活率最高,繁殖也最迅速,最能象徵死者後代子孫綿延,家族昌盛。在死者安葬後,要把哀喪棍子集中安插在新墳前,因而有些就發芽成長,長成大樹,這種現象在舊時的田野裡到處可見,解放以後,由於要節省土地,人們不願在田間長大樹,於是大多把哀喪棍子填到墓坑裡埋掉了。
喪家的大門上要貼上白紙條,如果是雙親中的一位去世,則在每扇門上豎著貼一張,如果是雙親都去世了,就在每扇門上交叉著貼兩張白紙條。大門外還要掛上一沓草紙,邊裡人稱作「紙咕咚」,去世的老人有多少歲,就用多少張。
還要做一些小麵餅,俗稱「打狗餅子」,如銅錢般大小,老人多大歲數就做多少個,用線繩穿好,塞在死者的袖子裡。迷信認為死者的靈魂在去陰間時,要路過惡狗村,為了防止惡狗的傷害,就要把這些餅子扔給惡狗,靈魂可以乘機逃脫。
老人死亡後,重孝子要立即請來大老執(也稱「總理」)和主要族人商量喪事。商量之前,要先給大老執磕頭。主要是商定發喪時間、喪事規模及各種具體事項的分工。首先要立即將噩耗通知親友,重要的親友會以最快的速度趕來「燒倒頭紙」。自然,到出殯那天,他們還要前來舉行更隆重的弔唁儀式。
到了第三天下午則要成殮,邊裡一般是在死者死亡後第二天下午晚飯前舉行,所謂「成殮」,就是把死者的遺體裝入棺材。實行火化前,是把遺體直接裝入棺材,長子捧著死者頭部,俗稱「捧頭」,實際上是架住肩部。次子、三子或其他親友架住腰部和腿,安放棺中,整理好衣服。這時要請親友、特別是姥娘家人觀斂,主要是看安放得是否妥帖。在大家無異議後,取出死者口中的硬幣(噙口錢),放在頭部一側,象徵性地用清水給死者洗臉,蓋上棺蓋,由姥娘家人揮動斧頭將棺蓋釘死。如果還有親人沒有來到,則要「留扣」,以便讓這位親人再看最後一眼。實行火化後,則要於第三天送到殯儀館火化,回來後的下午成殮,再把骨灰裝入棺材。要由死者的兒子手捧骨灰在棺材裡撒成人體的形狀。
成殮後則是「送盤纏」。傍晚時分,喇叭班在前面吹奏,樂隊後是端託盤的,託盤上放著四盞長明燈,隨後是紙牛、紙馬、金童、玉女等紙紮,最後是死者的親人,個個身穿孝衣,每人手拿一根哭喪棒,拈一根香,口中不停地念叨著「××(對死者的稱呼),你到西南十字路口拾錢去!」還有兩人抬著水桶,不停地用勺子將水灑在路邊,口中念叨著「××,喝湯!」大家一直到村子西南的十字路口,將紙錢、紙馬,連同死者生前曾經穿過的一件衣服,點火焚燒。做完儀式,再哭喊著回到靈堂中。邊裡把送盤纏叫做「送三」,形式與邊外大致相同,但必須是出村向者西北方向,因為他們的先祖來自西北的嘉祥、巨野、鄆城,含有死者靈魂回到先祖身邊的意義。儀式上還要宣讀死者的生平簡歷,並叮囑死者「少走高山,多走平原」同時要求牛鬼蛇神一律讓道等送行語。
安葬的前一天,喪家開始接受親友的正式弔唁,這叫「開門受吊」。這一天的弔唁者主要是本村的親友和族人。大家多少代人生活在同一個村子,雖然沒有多麼重要的親戚關係,但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總會有割不斷的聯繫和感情,所以都會主動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和對死者家屬的慰問。他們在弔唁時並不拿重禮,舊時多是一塊錫箔,而現在則是交上幾元錢,這叫「燒素紙」。這些人在出殯的當天還會主動前來幫忙做各種事情。
晚上,喪家要舉行隆重的「辭靈」儀式。先是「家奠」,就是家族的祭奠。以重孝子為主,家族所有晚輩男子按傳統儀式行跪拜禮,然後是女眷們跪拜。然後是親朋好友的祭拜。辭靈者對先後順序的安排非常重視,為避免矛盾糾紛,大老執要表現出他縱橫捭闔的能力。所有祭奠儀式,嗩吶班都要吹奏喪樂伴隨。家奠過後,嗩吶班繼續吹奏,甚至表演節目,吸引全村的人前來圍觀,常常直到深夜。
安葬的當天,所有的客人都會在午前來到,他們交了禮金,按不同的身份穿上孝服,一批一批地到靈堂祭拜。這時,大老執高喊「男客燒紙!」守靈的男孝子們就要伴隨著客人的祭拜痛哭;若果大老執喊的是「女客燒紙!」則由女孝子痛哭。舊時,每當客人祭拜前,除大老執高喊外,喪家大門外放一隻大鼓,有專人敲擊,喪屋內的孝子們聽到不同的鼓聲就知道是男客還是女客燒紙,男客由男孝子陪哭,女客由女孝子陪哭。
客人祭拜後入席吃飯。飯後則是「發喪」。發喪時間,邊外有吉日吉時之說,吉時早則早發喪,吉時晚則晚發喪。邊外則有發喪不過晌的風俗,即太陽正南必須發喪,不可等到太陽偏西。發喪時,家族所有送喪者手持哭喪棒跪在靈棚前,死者的兒媳、女兒等要在靈前燒化紙錢。然後從喪屋裡架出棺材,安放在早已準備好的棺材架上。棺材架出喪屋後,就要拆除靈棚,俗稱「拔棚」,過去的靈棚是用木棒搭建的,拔棚就要把木棒拔掉。拔棚象徵著事情的結束,所以「拔棚」也就成了沛人對某事結束的謔稱。拔下木棒的柱眼,要用發麵水灌注,以預示死者後人發達繁盛。
接著是「路祭」。先是家族,後是重要客人,分批進行,都是跪拜儀式。路祭完畢,大老執將頂在長子頭上的牢盆摔碎,抬棺材的人們一聲號令同時抬起棺材。長子孫手持影魂幡,男孝子及族人手持哀杖在前面領路,女孝子及各路客人在後面跟隨,嗩吶班在最前面吹奏,送喪的隊伍浩浩蕩蕩向墓地進發,白茫茫一片,顯得十分莊嚴和肅穆。
墓地的坑穴早已挖好,挖墓穴俗稱「打坑」。第一鍁土是在發喪前由長子前來親自挖的,稱為「破土」。送葬隊伍來到墓坑前,孝子們跪在一邊,大老執指揮著將棺材放進墓坑,依照大家了解的風水知識調整好方向,在棺材上安放好土瓦和弓箭,小瓦上寫著「敕令斬鬼」。如果是夫妻一人已經先去世,還要在兩個棺材間用木棍搭起一座橋,謂之「仙人橋」。然後在棺上蓋上蘆席,並將一隻公雞的雞冠掐破流出血來,倒提著圍墓坑轉三圈。徵得姥娘人同意後,請他親自往棺材蓋丟上第一鍁土,或由長子丟上第一鍁土,接著所有的忙人一齊埋土,紙紮的車馬轎之類也一把火點著,孝子們和各路親戚一齊大哭一場,除孝子外,各路親戚紛紛脫去孝衣,然後離開。這樣,一座新的墳頭出現在曠野裡,一場殯事就基本結束了。
如果男性一生娶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妻子,在棺材的排列上有排棺葬和夾棺葬之說。排棺葬,就是依照結婚先後的順序依次排列在男性的右側;夾棺葬,就是男性葬在中間,妻子分葬在兩側,一般先結婚的在左側,後結婚的在右側。
邊裡當天晚上還有送面燈的風俗,即用面捏成小碗狀,上鍋蒸熟,內放豆油,用棉花做成捻子,浸於油中,點燃後由長子送到墳上,放下不準回頭,直接回家。
二、葬 制
由土葬到火葬,這是首先要提及的、也是變化最顯著的喪葬形式。千百年來,土葬是沛地最基本、甚至說是唯一的喪葬方式。俗話說,「人從土中來,還到土中去」,「入土為安」,因而再貧窮的人家也要儘自己的能力將逝去的老人裝殮好,送入地下。活著的老人常說「我是入土半截的人了」或「黃土已埋到脖子了」,還有人常說的「把老人送到南北坑(即墳坑,一般為南北方向)裡去」,這些俗話都含有死後要埋到地下的意思。由此可見,在人們的觀念中,土葬是十分自然的事,是天經地義的事,誰也不敢想像屍體的處理還有其它的方式。
20世紀80年代,沛地政府推出了殯葬改革的措施,其基本點就是死者遺體一律要實行火化。自然,火化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措施,特別是在當今人口快速增長、可耕地日益萎縮的情況下,「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土葬制度的改革就擺在了人們面前。自然,農民習慣了千百年沿襲的土葬制度,對接受新的火葬方式總會有一個過程,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農民對這種改革的適應還是很快的。他們甚至發現,雖然對逝者的遺體實行了火化,但許多舊有的祭奠儀式還保留著,而且為他們更從容地舉行葬禮提供了更大的方便。過去,逝者的遺體都是停放在堂屋正門的靈床上,一放就是七八天,甚至十幾天,因而對遺體的保護是天大的事情,逝者的親屬不能一時一刻離開,必須徹夜守護,不能稍有輕心。特別是夏天,屍首腐敗的現象時常發生,成為人們最為頭疼的問題。而實行火化後,這些難題便都迎刃而解了,因而人們迅速適應了遺體火化的新制度。
況且,實行火化時又增加了許多表達哀思的新形式,比如:火化前會有殯儀館的工作人員給逝者整容,要舉行隆重的告別儀式,殯儀館還會鳴響禮炮給逝者壯行等等。
自然,目前的火化制度還有很不健全的地方。最主要的是,雖然遺體火化了,但最終還沒有擺脫土葬的格局,田間的墳頭還是在不斷增加,耕地還在不斷被新墳頭佔有。開初實行火葬時,曾有人想了一個點子:每個大隊建一個骨灰堂,專門安放骨灰。那時,骨灰堂確實建了不少,但結果是沒有放置進去一個,不久都被拆掉了。可見這是一個願望不錯但不切實際的點子。你想,骨灰堂內置放骨灰盒的位置必然有上下左右尊卑之分,哪個願意讓自己的老人處於有失尊嚴的位置?小小的骨灰堂僅有三間屋,若擺滿了骨灰盒,人們逢年過節,一年數次的祭奠活動如何進行?骨灰堂應該由誰管理,又如何管理、保護和維修?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又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不怨農民接受不了。骨灰盒的放置問題不能解決,土葬的格局就難以從根本上打破,實行火化的初衷也就難以實現。
一段時間曾實行深埋的平墳措施。所謂深埋,即將骨灰盒或棺材深埋到不影響耕作種植的程度,但這種做法也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是逝者埋在何處,沒有明顯標記,每年數次的祭奠活動又如何進行?平墳的結果,除了少數沒有後人的墳頭確實被平掉了,但有後人祭奠的仍然是墳頭高聳,甚至還有的立了石碑,人們懷念先人、祭奠先人的傳統是不會消失的。
到底怎樣做才能使火葬既符合傳統理念又適應現實需要,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但不管怎麼說,目前火化制度的實行是農村殯葬改革的偉大進步,這是確定不移的。
三、棺 材
有一個成語叫「蓋棺論定」,意思是說人死了以後就可以對他的一生作出評價,同時也說明人死以後,遺體是要裝進棺材的,這是社會傳統的習俗。我們在這裡且說說幾十年來棺材的變化情況。
棺材,沛地方言叫「和(音huō)」。《漢語大字典》對「和」字的解釋有一個義項就是「棺材兩頭的木板」,並引用了多個古籍中的證據,可見沛縣的說法是有來歷的。其實,在遠古時代,安葬死人就是用植物的秸稈把屍體裹起來埋入地下,植物的秸稈就是「禾」。古代的「禾」和「和」兩個字是可以相通的。
解放前,由於貧富差別巨大,人們所用的棺材差別也很大。富裕的人家有用柏木的,也有用楠木的,十分結實,文化大革命時造反派們曾扒了一些富有人家的墳墓,有些棺材埋在地下幾十年、成百年還絲毫無損,須用粗大的韁繩才能拉開。但貧窮人家,有的連「匣子」(用薄木板扣成的棺材)也置辦不起,而用一領蘆席或秫秸箔卷了埋葬的也有的是。一般的人家則多用柳木做棺材,這種木頭質量並不好,但價格較低,一般人家較能承受得起。因而在當年的農村中,「柳木頭」就常常指代棺材。那時棺材的類型有「三三四」的、有「天地六」的,其中的數字均指棺壁的厚度,當然也代表了質量,但比「匣子」要好多了。當年還有被人稱為「狗碰頭的和」,意即狗用頭就能撞開的棺材,大約與匣子相當,當然質量也是很差的。那時候,狗餓極了,常常會去掏挖新築的墳頭,有時就會把棺材撞開,從而去吃掉裡面的屍首。
舊時代,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即當家中的老人身體還很好的時候,作兒子的就給老人準備了棺材,並美其名曰「喜和」。為表明是為老人準備的,而不是現在就用的,還要在棺材頭上掛一塊紅布條。其實,這樣做的根本原因還是出於經濟的考慮,都是趁手頭寬裕而置備好,以防止一旦需要時卻陷入拿不出錢來的困境。這一方面說明中國農民對「孝道」的執著,另一方面也證明為老人置辦棺木是家庭經濟生活的一件大事。
解放後,能夠做棺材的柳木越來越少,泡桐木一度成了主流。泡桐木長得快,板質較好,重量也較輕,受到人們的青睞。但到1970年代,木材普遍不足,因而比較昂貴,於是水泥棺材開始使用,這是棺材的又一次質變。我們說,「棺材」這兩個字都是「木」字旁,足見以木為材料的棺材已有了長久的歷史。在過去的農村中,「木頭」也常常是棺材的代稱,比如說「得給老人預備個木頭」,其中的「木頭」就是棺材。人們還常把親兒子、親孫子稱為「正經木頭」,是指親兒子、親孫子是某人死後真正的繼承人。而棺材變成水泥的,這個「木」字就名存實亡了。
水泥棺的好處是價格低,很適合處於經濟困境中的農民的需要。但是,它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非常沉重。在農村,將棺材從家中運送到墳地的過程,人們歷來都是十分重視的,不管棺材是大是小,是輕是重,都是用人抬,搞得十分隆重。他們首先要用鐵鏈將粗大的木棍綁好框架,再把棺材放在上面。框架的四個角,各用4個人,總體就要用16個人抬。有的棺材特別沉重,即使16個人也感到十分吃力,而且農村的路面較窄,而且不平整,16個人又要保持步伐的一致和用力的均勻,所以行進十分困難,危險也較多。這時候,所有的人都必須絕對聽從作為總指揮的「大老執」的命令。大老執一聲「前後平起!」大家則一齊用力抬起;中途需要休息時,大老執一聲「前後平落!」大家則一齊緩緩放下肩頭的槓子。在前頭領喪的孝子們看到抬棺者的艱難,往往回過頭來磕頭如搗蒜,以示感激之意。
1980年代末,實行火化以後,開始使用骨灰盒。在農民的意識中,骨灰盒是一種新的棺材,但與舊式棺材相比實在太小,又要埋入地下,顯得很不莊重,於是人們就用磚石在地下砌墓,然後再把骨灰盒放進去。近年來,沛地又風行起石棺來,即將巨石用機器切割挖掘成棺材狀,再裝飾有各種花紋圖案,它的精美和結實超過了有史以來的任何棺材。雖然仍然很沉重,但得到了人們的看重,從而人們也不再使用骨灰盒,就把骨灰撒放在石棺內,有的還千方百計將骨灰撒成人形。這樣的石棺一般售價八九百元,甚至一千多元。
實行火化後,無論是前幾年的用磚石築砌的墓坑,還是現在的採用石棺,從本質上來說都沒有脫離土葬,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問題。相信殯葬改革還會進一步開展,應該認真研究,多方徵求意見,制定一項切實可行的方案。
四、靈 堂
任何一家辦喪事,不管窮富,設置靈堂都是必不可少的。逝者的靈床或棺材要停放在堂屋內衝著正門的地方,靈床的兩邊鋪上麥草或稻草供逝者的子女們以男東女西的規矩臥地守靈。由於舊時的屋門窄小,有礙棺木的進出,人們多是將門扇和門框取下來以增加寬度。門外,栽上四棵木棒搭建成靈棚。先掛一領秫秸箔擋住屋門,再立兩領箔圍住東西兩邊,上懸一領箔蓋頂,這就是舊時的靈棚。靈棚內靠前的地方放一張桌子,上面擺著簡單的供品和紙錢等,地面上要麼鋪一領蘆席,要麼鋪上麥草、稻草,供弔唁者叩拜。這種靈棚不擋風、不遮雨,如果遇到雨雪天,到處水溼泥濘,常常鬧得人們狼狽不堪。
改革開放以後,聰明人看到了改革靈棚的商機,農村出現了租賃靈棚的業務。這種新式的靈棚拋棄了舊式靈棚的簡陋,變得闊大、豪華起來。框架全用設計好的鋼管組成,拆裝都十分方便。靈棚的左、右、前、上四面用能遮擋風雨的厚塑料布圍裹。所有的圖案、文字全是彩色印製的。正門的兩側懸掛喪聯,寫有「擇吉日啟門治喪,謝親友禮祭中堂」,上懸大字匾額「當大事」。靈棚內供桌上方懸掛子女獻上的花圈,兩邊是人物彩繪圖案,也有副對聯「悲似白日依山盡,淚如黃河入海流」。供桌正中則是逝者的大幅遺照,靈棚頂部還懸掛有各種彩燈,閃閃爍爍,將莊嚴肅穆的氣氛推到了極致,使喪家的心情得以充分表達,實在不是舊式靈棚所能比的了。
這種靈棚是出賃者親自送到喪家並給以組裝,在發喪時他還會親自來拆卸並拉走,只須喪家付給一定的費用。
五、哀樂
根據傳統習俗,凡是有子女的人去世,喪葬時都要請喇叭班奏樂。俗話說,人活一輩子要聽兩次喇叭,一次是結婚時,一次是死後喪葬時,可見喇叭奏樂在人生禮儀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哪怕是處於社會最基層的芸芸眾生。
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現象有了新的變化,那就是除喇叭班外,又增加了播放哀樂這一內容,使喪禮的音樂得到了大大的充實,顯得更加厚重。改革開放以後,放音、播音、擴音的現代化設備走進了農村,也從而使播放哀樂成為可能。現在,哪家老了人,很快就會播放哀樂,人們把擴音器安放在高高的大樹上或電線桿上,低廻哀婉的樂曲一遍又一遍地在空中迴蕩,使整個村子甚或周圍的村子都沉浸在哀傷的氣氛之中。另外,在遺體火化時,火化場也要播放哀樂。播放哀樂所造成的氣氛和效果都遠不是喇叭的吹奏所能達到的。
喇叭、哀樂都屬於音響。說到音響,還有燃放鞭炮,鞭炮是傳統的東西,不可缺少。近年來又增加了新的音響,那就是施放禮炮。禮炮的可燃物不是傳統的火藥,而是液化汽,放炮的裝置是鋼質的炮架,充足液化氣後,按動引信,就會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響,遠遠超過了鞭炮的效果。這種禮炮不僅發喪時用,在火化場裡有時也用。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按說,辦喪事,喇叭班吹奏的自然應該是哀樂,但事實上,喇叭班除吹奏哀婉的樂曲外,還吹奏輕鬆、愉快的曲調,甚至還會像結婚辦喜事時那樣唱戲、跳舞、演滑稽搞笑的小品等。這似乎與喪家的心情相違背。然而這一現象卻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中國人當然也包括廣大農民高度的智慧和他們對生死觀的深刻而科學的理解。對此,毛澤東主席曾作過十分精闢和中肯的分析。他說:中國人是最懂得辯證法的。世界上的人必須有生,也得有死,這是客觀規律。如果人只生不死,世界上就會人滿為患,人挨人,人擠人,無插足之地,世界就無法存在。因而人的死亡是保證人類能夠生存下去的條件之一,也因此,人生值得慶祝,人死也值得慶祝。中國人正是從這一點來看待生死的,這是一種偉大而深刻的哲學思想。正是這種思想的指導,農民辦喪事必定要請喇叭班奏樂、演唱,他們還把年歲大的人去世稱作「喜喪」,把為歲數大的人準備的棺材叫「喜和」,把結婚叫「紅喜事」,把喪葬叫「白喜事」,統稱為「紅白喜事」。
六、紙紮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人死了,他的靈魂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即由陽間到了陰間,而陰間和陽間一樣,也有衣食住行,也有生意往來,也有人情交際,也有吃喝玩樂,因而活著的人應給逝去的人備足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以表達孝心和親情。辦喪事時的各種紙紮就是人們這種心情的表達。
紙紮,本地老百姓叫做「社號」。舊式的紙紮比較簡單,除大幡、小幡之外,多為轎、馬,這是出行的工具,附帶還有數個人物,是抬轎的(俗稱轎腿子)、牽馬的。近年來,隨著經濟生活的日益富裕,紙紮也迅速擴張起來。出行工具除仍有舊式的轎、馬外,又增加了轎車,轎車內還有專職的「司機」。其它生活用品幾乎應有盡有,大的有樓閣、庭院,都是按現代生活的標準設計的,室內有沙發、席夢思床、衣櫃、寫字檯、電視機等,小的則有手機、麻將等,儼然是陰間的人也用上了電,也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此類紙紮的原料,內是蘆葦,外是紙張,成本很低,但卻花費了扎紙匠的工夫,也激發了他們的智慧,更使他們賺足了錢。有的人家為表示自己的真誠,想到什麼就扎什麼,不惜花費七八百,甚至成千元,結果也是在安葬時付之一炬。人們認為,燒了也就到了陰間。其實如果不燒,人們又將如何面對這些東西?說到底這都是一種習俗,一種傳統觀念的反映,其實大多數人最相信的倒是那句俗語「這都是活人的眼目」,意即這都是表達活著的人的心情的,都是做給活人看的。這句俗語是地道的實話。
在所有的紙紮中,花圈應該算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新事物。固然,花圈在城市中早已存在,但在農村中,千百年來也沒有人用過它,只是在近些年才走進辦喪事的人家。而一旦被使用,就有了迅速普及的結果。凡扎紙匠人都有了扎花圈的業務,村鎮街面上,也有了多個花圈店。老年人去世,不僅兒子、女兒敬獻花圈,侄女、孫女也獻花圈,如果是有點地位或社會交往廣泛的,花圈更多。我們常常看到,出殯當天,喪家院裡院外,各式各樣的花圈成排成片,也從一個方面展示著這個家庭在當地的影響和地位。當然,這些花圈的大多數在安葬的同時一把火燒掉了,只留少數幾個安放在墳頭之上,在空曠的原野裡十分醒目,經過一年半載的日曬雨淋之後,才漸漸消失。
在所有的紙質冥器中,紙錢應該算是最基本的一項。論長遠,不知使用了幾千年;論廣泛,不管是窮人、富人,不管是喪事還是平時的祭奠,都少不了要燒紙錢。過去人們只是把切成豆腐方的箔塊買來,一張張地摺疊起來或用線穿成串,現在則是花樣翻新,形式多樣。商家出賣的,除了有成方的,還有成卷的,有成串的,還有剪成各種花樣的,更有模仿真正的錢幣,用機器印製的,上寫著「天國銀行發行」和巨大的面值,對撫慰活人的心理其效果似乎更佳。
七、挽幛
對於逝者,前來弔唁的親友獻上一幅挽幛,這是中華民族一項優良的傳統習俗。所謂挽幛,就是寫有輓辭的幛子。輓辭表達了弔唁者對逝者的崇敬、哀思之情或高度評價,也是對後人的一種激勵,這是一種典雅而有意義的做法。為了顯示莊重,人們把輓辭寫在布或綢緞上,就成了挽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這種做法漸漸失去了內容而只留下形式。由於經濟上的窮困艱難,喪家往往不再注重輓辭而只看重承載輓辭的布匹,喪事過後,逝者的兒子就要對這些布匹加以分割,有時還會因此鬧出糾紛。
而對於弔唁者而言,也由於經濟上的艱難,往往也只是扯上一塊一般的布作為幛子,寫上輓辭和弔唁者的姓名,掛在喪家早已準備好的繩子上。對於輓辭,人們也不再考究,只寫上慣用的「西赴瑤池」、「駕鶴西遊」、「德配孟母」之類也就滿意了,只是對於落款才是十分在意的,弔唁者的這一舉動就叫「掛幛子」。
花上10多元錢、20多元錢掛一幅幛子,在前些年還很普遍,但近年來,幛子的質地在迅速升級。人們已認為一塊布實在有些寒磣,於是改用毛毯、毛巾被。現在用太空棉被的則更多了,這種被子都有透明的包裝袋,雖然體積大但重量輕,便於攜帶,外觀也更好看。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喪家的禮簿前,拿這種被子作幛子的往往排成長隊,等待禮簿的籤收。然而,挽幛的本來含義卻失去得更多了。
八、孝服
在沛地的喪葬文化中,孝服的格式可以說是最為講究和嚴格的,穿孝的人是逝者的兒子,還是侄子、孫子、重孫子,還是閨女婿、孫女婿,都可以從孝服上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這是古代宗法制度最完整的遺存,直到今天仍然如此。例如死者的兒子要頭戴口袋式束頂孝帽,用白繩系住,帽兩側各有一撮棉花,俗稱「棉花羽」,邊裡人腦後還要垂有約1.5米的孝布,俗稱「孝襪子」。身穿孝袍子,即白色大褂,長及膝下,腰束孝繩,左側有一吊繩,俗稱「耷拉繩」。這種款式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死者的兒子。孝衣必須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穿戴,如果穿錯了,就會遭到圍觀者的嘲笑,遭到親朋的指責,甚至會引發矛盾糾紛。
喪家給應該戴孝的人分發孝服叫做「破孝」。「破孝」要用白布,家族大了,親戚多了,用量也是可觀的,因此,過去經濟較貧困的家庭,在用布上就需要掂量。比如質量的好差,孝衣的大小,都決定了花錢的多少,有些人家就寧願選擇花錢少的,從而給人們留下背後議論和譴責的口實。特別是孝袍子、孝褂子之類,布幅較大,事後還可以用來做衣服,一旦該得的而沒有得到,還往往會造成矛盾或糾紛。而現在,人們經濟寬裕了,誰也不在孝衣的用布上精打細算了,喪家甚至還要質量儘量好、幅度儘量大的,過去屬可給可不給的,現在都儘量給了,所以現在的喪事往往是穿孝衣的人白茫茫一大片,顯得十分壯觀。而穿過之後的這些孝衣也沒有人看重了,既不用它做被裡,也不用它做襖裡,更不用它填鞋底,常常只做抹布用了。對一般客人,有的喪家感到僅僅給一塊白布太寒磣,從而用成品的白毛巾代替,這種現象已有很多。
孝服的另一變化是:過去,逝者主要的後輩人都要穿白鞋,即將腳上穿的鞋子用白布包縫起來,叫做「護鞋」。兒子要穿三年,其他人依關係不同而定。現在,一方面由於人們不再穿舊時那種手工縫製的布鞋,而多是穿著皮鞋或其他成品鞋,無法給這樣的鞋縫上白布,另一方面,青年人大多在外面工作,穿著包有白布的鞋子在社會上奔走也不雅觀,所以長時間腳穿孝鞋的現象已經消失。而在辦喪事的時間,人們往往採取變通的方法,不管腳上穿的是什麼鞋子,用一塊白布全包起來,在腳脖上系住,喪事一旦過去,就將白布取下、丟掉,有的人乾脆買一雙白色的運動鞋穿上,問題也能得到解決。
孝服的再一個變化是臂戴黑紗。黑紗上有的寫有白色的「孝」字,有的則不寫字,也完全可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這種上層社會的做法,在現在的農村中也偶有仿效的,這應是改革的一個方向。
九、祭拜
祭拜是農村傳統喪葬文化的又一項重要內容。由於祭拜者與逝者的關係不同,祭拜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但基本上都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作揖,二是叩首,三是哭泣。
男性舊式的祭拜方式,最簡單的是,走到靈桌前,右手抬至眼睛上方,口中「大叔」、「二老爺」的連叫三聲,算是哭泣,然後跪下叩一個頭,這一般是關係最疏遠的人的做法。第二種是「四個大頭」,即跪地叩四個頭,並於跪前和起身後分別作一個揖;第三種是「三揖九叩」,先後共叩九個頭,作三個揖,中間至靈桌上香一次;第四種是「二十四拜」,先後共叩二十四個頭,而且位置不斷變換,程式十分複雜,要求十分嚴格。做這種祭拜時,往往會有裡三層外三層的人圍著觀看,只要偶有差錯,就會招到人們的嘲笑,因而禮拜者動作緩慢,謹慎小心。行二十四拜禮很用時間,至少在半個小時以上,喇叭班要自始至終伴隨奏樂,也是最累的時候。做這種禮拜的都是有特殊關係的人,由於程式複雜,難於掌握,一般情況下無人敢做,凡這樣做的也要於事前作認真的演練。這種複雜的祭拜方式在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本消失,後來,由於生活水平提高了,喪事也辦得隆重了,這些顯得更莊重的舊方式也被人們找了回來。一般地說,邊外對祭拜禮沒有嚴格的規定,行二十四拜還是三揖九叩禮可視能力而為,邊裡則有規定,外甥、外孫、侄女婿、閨女婿須行二十四拜大禮,其他晚輩行十二拜禮,關係平常的行八拜禮,關係較遠的行懶八拜禮。
女性的祭拜也有叩頭,但都比較簡單,最值得一說的是哭泣。舊式女性的哭泣是十分有特色的,她們坐在地上或凳子上,哭起來前仰後合,同時兩隻手在伸開的腿上來回撫摩,幅度大的能從腳尖摩到大腿。哭泣實際上是哭訴,邊哭邊述說,述說的內容包括逝者的為人,逝者對自己的恩德,自己對逝者的不舍之情等等,都是詩一樣的語言。整個哭訴哀婉回絕,節奏自然,抑揚頓挫,韻律動人,使聽者無不動容,潸然淚下。這樣的哭泣實際上是一種歌唱,應該算是一種最原始的最純樸的歌唱方式。有些人一提到歌唱就與高興、歡樂聯到一起,其實,高興、歡樂固然能靠歌唱表達,而悲傷、痛苦之情也能靠歌唱表達,舊式農村女性的這種哭泣就是最好的明證。另一方面舊式女性哭訴的動作也是一種舞蹈。可見,歌唱、舞蹈都是人們表達真摯感情的最佳方式。不過,舊式女性的這種哭訴方式也在漸漸消失,年輕的女性們早已不習慣於這樣做。近年的農村中,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現象,即出現了專門代人哭泣的行當。從業者多是女性,誰家辦喪事,她們被聘之後,就到靈堂內專事哭泣。當然,這種哭泣是沒有真情的哭泣,只能是一種表演性的哭泣,但既然作為一種行業, 她們就必然要掌握這種表演的技巧和規律,從而使自己的表演到位。她們也採取邊哭邊訴的方式,把事前了解到的逝者的事跡編排進去,加上適當的節奏和韻律,也表演得十分動人,大大增強了辦喪事的哀傷的氛圍。
近些年來,農村中也引進了新的祭拜方式,多是機關單位的集體祭拜,他們不再用跪拜的方式,而是三鞠躬、致默哀,簡潔、大方,也顯得很莊重、高雅,這也應該是喪葬文化改革的一個方向。
十、出老殯
農村中為去世的老人辦喪事,一般稱為「出老殯」,其實這是一種寬泛的說法,按傳統喪葬習俗,嚴格意義上的「出老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一般要在逝者夫妻二人都亡故的情況下才能「出老殯」,在一人去世、另一人還活著的情況下,一般不叫「出老殯」。②必須「下柬」,即向主要親戚朋友發送請專人寫好的訃告。這種「柬」上要寫明逝者的姓名、年齡、死亡原因和出殯的時間、埋葬的地點等,但多用刻板的格式、文言的語句,是現代生活中唯一還在使用的古老文體,因而也只有少數略有點文言功底而又對此有興趣的人編寫。最早靠手寫,後來刻蠟紙油印,現在則是列印了。沛人把「柬」的數量單位稱作「口」,送柬稱作「撒柬」。農村人有一條經驗:撒多少口柬,就要準備多少桌宴席。事實證明基本不差。③要扎大幡,不出殯的可以只有小幡。④靈堂門上懸掛「當大事」的匾額,否則只能寫「祭如在」三個字。⑤出老殯時可以附帶將早年已逝、但當年沒有舉行出殯儀式的其他長輩一同出殯。不具備這幾項的喪事則只能叫「寄埋」,即留待以後恰當的機會再「出老殯」。
由此可見,出老殯和寄埋是有很大差別的,其根本點就在於出老殯規模大,鄭重其事,自然花銷也大;寄埋則規模小,可以靈活掌握,花銷可以根據經濟情況量力而行。這種區分的實質則是人們對於傳統喪葬文化的執意堅守。正因為如此,舊時的農村中有很多人家該舉行出老殯儀式的而不舉行,甚至一拖幾代人。按傳統習俗,對任何一個亡故的人,無論早晚都要給他「出殯」,否則就表明他是後繼無人。這一觀念使得「一拖幾代」的現象給後輩人又造成了更大的壓力。其實,哪個人願意把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推給後代呢?根本原因還是經濟力量上的不支。許多老人在解釋這種現象的原因時,一致的回答都是「出不起」,就是經濟上承擔不起。由此,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想像到舊時代老百姓生活的艱難。
近些年來,這種情況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寄埋和出老殯除個別形式上有所不同外,已基本上看不出什麼區別了。寄埋只局限於「逝者夫妻二人,只有一人去世」的情況了,而不再有因經濟而扭扭捏捏的情況。事主會最大範圍地通知親戚朋友,他們以客人到得多為榮耀;事主會以當地最好的宴席招待客人,他們的原則是「決不能讓客人搗脊梁骨」。孝衣用布要用質量高的,喇叭班要請吹得最好的,棺材要選價錢高的,大家都想把老人的後事辦得風風光光,也顯得自己是要面子的孝順人。
特別是從舊社會就拖下來的幾代人沒出老殯的情況,在近二三十年中大部分得到了彌補。這一代農民多數都承受著傳統習俗的壓力,又不想把壓力留給後人,因此,他們剛剛走向富裕就要給以擺脫,於是紛紛乘著自家老人去世的機會「出老帶少」。有的人家出殯時一連設有四五個甚至更多的靈堂,完成了幾代人沒有完成的心願。還有的人,家中並沒有逝去的人,但考慮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不會有為前代人出殯的機會,又不想把責任推給後人,於是就來個「幹出老殯」。即和有新逝去的老人(俗稱「熱喪」)一樣,選好日子,也通知親友,也擺宴席,也穿孝衣,也請喇叭,也買紙紮,也設靈棚,只是不用棺材,風風光光大辦一場,以示責任已盡,先輩後繼有人。由此可見,「出老殯」這一傳統習俗的巨大威力。
十一、圓墳
安葬之後還有幾個重要的後續儀式,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
謝金子。俗話說:一家有事百家憂。前面已經提到,某一家老人去世,全村的人即使沒有親戚關係,也會前去燒素紙,表達哀思,也會主動出人前去幫忙。喪家為表達對村人的感激之情,在出殯後第二天的五更裡,由大老執帶領著,到各家門口叩頭致謝。這時通村都會聽到大老執「謝金子啦!」的高喊聲。
圓墳。就是給新墳添土,並舉行祭奠儀式。過去是下葬三天後圓墳。邊裡風俗,死者的家人、族家、姥娘人、貴客要到墳地,將賓客親友送到花圈、穿戴過的孝服、麻繩等一同帶到墳前,與摺疊好的紙錢一起焚燒,擺上工頻,痛哭一番,將墳整圓。邊外圓墳,一般只有家人到墳地,也只須焚燒紙錢,將墳整圓即可。近些年,許多人家則採取了下葬後隨即圓墳的形式。即埋葬結束後,孝子從墳地回到家,立即組織人帶著早已準備好的東西再到墳地,添土,做儀式。這也是適應了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因為死者的子女大多都有自己的工作,處理喪事已經耽擱了許多天,如果再等三天圓墳,時間就不允許了。所以隨時舉行了這一儀式,大家心裡也就坦然了。這種變化既顧及了傳統習俗,又適應了新的生活。
燒期紙。每七天為一期。沛地習俗,老人安葬後,一般要燒五期紙。主要形式是子女們到墳前燒化紙錢。另外也有燒百天紙的。每逢周年,也要舉行祭奠儀式。最隆重的主要一周年和三周年。不僅要燒化紙錢,還要上供,燃放鞭炮等。
守孝。過去,父母去世後,守孝者百日內不理髮,要穿孝三年,主要是穿三年的白鞋,三年內不能出遠門,為官者要告假在家守孝,不出遠門做生意,三年不貼春聯,不放鞭炮,三年內在公共場合不坐凳子、椅子,只可站或蹲,三年內不能結婚等。後來這些規矩則逐漸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