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歷史上有很多因流傳久遠而被誤解了原意的詩句,今天說一說三國演義中關於曹操的這句詩,似乎被刻意誤解,並流傳至後世,然而這句詩還有後續哦。
出處起因
這一句原出自曹植的《銅雀臺賦》,原句為:
「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
銅雀臺正臨漳河,建成後中央乃銅雀臺,左邊一座名玉龍臺,右邊一座名金鳳臺,各高十丈,上橫二橋相通,橫空直上。詩句裡面的「二橋」說的正是連通高臺的「二橋」。
但是在赤壁之戰前夕,這一句到了諸葛亮口中,句中的「二橋」就變成了孫策周瑜的二位夫人。而「江東二喬」實際上本就是姓「橋」,後人誤傳為「喬」。
所以諸葛亮連字都不用改,就將《銅雀臺賦》的原意顛覆了。而正是這一句的刻意誤解,使周郎被激得怒髮衝冠,顧不上再試探諸葛亮,將抗曹的決心表露出來。
孔明曰:「愚有一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
認證升級
這一句被誤解的詩,其特別之處在於,雖是被孔明刻意曲解的徹底,但曹操其實也並不冤枉。
空穴來風必有因,周瑜之所以對孔明的曲解深信不疑,是因為曹丞相在這種事情上是有前科的。
當初徵張繡時,曹操便因強奪張繡亡叔之妻鄒氏,而激怒張繡,使其降而復叛。最終不僅折了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大將典韋,曹操自己也險些因此命喪於此。
而曹操初見鄒氏時說的這句:
「吾為夫人故,特納張繡之降;不然滅族矣。」
雖然明顯是戲言,卻給了孔明引為前例的機會,再經其刻意引導,曹丞相這鍋算是背實了。
而最精彩的是,赤壁之敗後,曹操常思報仇,卻又不敢輕進,正猶豫時,銅雀臺建好了。曹操於銅雀臺上大宴群臣時放言:
「吾今新構銅雀臺於漳水之上,如得江南,當娶二喬,置之臺上,以娛暮年,吾願足矣!」
如此一來,這句被曲解加誤解的詩句,升級為經過本人的認證的釋義了。曹植當初做這句詩時未必有此意,但經孔明的刻意曲解和曹丞相的意思加持,這句詩的誤解之意大概是再也解不開了。
結語
詩文的原句被刻意誤解,卻誤打誤撞被詩中本人確認「官宣」了的,這大概是獨一份了。
但是孔明當時的曲解真的只是形勢需要嗎?還是說他對曹操的心思洞若觀火,只是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呢。
無論如何,孔明用此句智激周瑜時大概是真的沒有在意曹操的想法,畢竟周都督也無從考證,一時怒髮衝冠,其餘的便並不重要了。
而最後真的得到的曹丞相的親口承認,孔明先生大概也是沒有料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