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年輕的新中國曾籠罩在「核訛詐」的陰雲之中。是什麼力量挺直了民族脊梁,是什麼力量撐起了大國之魂?那是因為古老的東方大地上,崛起了神秘的戰略飛彈部隊———
1999年10月1日,新中國50華誕世紀大閱兵。當我戰略飛彈方隊英姿勃發地踏上「神州第一街」,向世人揭開神秘面紗時,世界驚奇地發現:中國戰略飛彈變小了。外國軍事評論家稱:這由「大」到「小」的變化,標誌著中國戰略飛彈部隊現代化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荒原昂起「沖天箭」
位於北京西南部的長辛店、盧溝橋地區,曾經是蒙古騎兵踏破舊燕京的第一座古城池,也是日本軍隊打響侵略中原第一槍的地方。1957年歲末,中國戰略飛彈建設在這裡拉開序幕———組建地地飛彈訓練大隊。時隔兩年,第一個飛彈發射營成立,這就是今天戰略飛彈部隊的「種子部隊」。
1963年金秋,茫茫戈壁灘上,承載著千古火箭夢的飛彈第一營官兵,終於迎來了期待已久的輝煌時刻。隨著一道道發射指令的下達,綠色的飛彈馱載一個苦難民族的沉重翅膀,噴吐紅色烈焰,扶搖直上九霄,向千裡之外大漠腹地的靶區飛去。驚雷般的巨響從大漠深處傳來,第一枚國產飛彈準確地命中目標。中國終於有了一個比一千個太陽還亮的核盾牌!
時隔不久,周總理在出訪非洲的歸國途中,專程來到大漠深處慰問飛彈第一營官兵,並觀看他們的飛彈發射。當飛彈按時點火升空,挾雷裹電般地飛向遙遠目標時,總理帶頭鼓起掌來,一一與大家握手祝賀。隨後,他又高興地與發射現場官兵合影留念。歷史記住了這難忘的瞬間!
1964年早春,中央軍委作出決定:建設戰略飛彈陣地。時任副總參謀長的張愛萍將軍,帶領一班人馬,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深入北國寒區進行實地勘察,為中國飛彈陣地立下了第一根中心樁。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深處第一朵蘑菇雲的升起,宣告了中國步入世界核俱樂部的大門,標誌著由西方政治家喝著咖啡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隨著我國飛彈核武器的研製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毛澤東主席批准,1966年7月1日,中國戰略飛彈部隊成立,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第二炮兵。原炮兵副司令員向守志將軍出任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員。
從此,一支支神秘之旅走進深山、走進荒原、走進戈壁,開始了為共和國礪劍鑄盾、修築太空長城的輝煌歲月。短短時間裡,一批批不同型號、不同發射方式、不同樣式的戰略飛彈部落,崛起在中華大地上。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當中國戰略飛彈部隊走出神秘的大莽林,突然間出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時,國人歡呼,舉世震驚。外電評論:「中國第一次將它的飛彈家族展現在世界面前,足以證明他有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的能力和自信……」
雲譎波詭出奇兵
戰役演習的千軍萬馬在廣闊的空間奔騰。長途奔襲數百公裡的某飛彈旅,突然出現在山嶽叢林間,迅速豎起一枚枚「倚天長劍」,向著核反擊目標實施準確打擊。當發射陣地硝煙散去,這支部隊也無影無蹤了。
「飛彈打遊擊」,是人們對戰略飛彈部隊機動作戰的形象比喻。它向世人昭示:在國際形勢充滿變數的今天,共和國的核武裝一刻也沒有忘記戰爭,正為祖國和人民提供著強大的安全盾牌。
隆冬的一個深夜,呼嘯的狂風裹挾著雪片扑打著茫茫群山,地上的積雪厚達盈尺,路面的冰層光滑如鏡。一支飛彈勁旅走崎路,穿密林,涉冰河,穿梭於冰峰雪嶺之間。
此時,基地指揮員端坐在指揮中心的巨型螢屏前,不斷地出「險招」,設「危局」:「裝備遭襲」,「道橋被炸」,「通信中斷」,「電磁幹擾」,「敵空降空襲」……一連串的「敵情」,險象環生,撲朔迷離,似乎把官兵們逼到了絕境。
但見戰地指揮員沉著應戰,巧妙破敵。發射分隊時而在裸露地段隱藏,時而在密林深處潛行。伴隨保障分隊時而架橋鋪路,時而緊急搶修裝備。黎明時分,輾轉奔襲數百公裡的飛彈健兒終於佔領陣地,一柄柄神劍在雪幕中昂起頭顱。
中國政府從擁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向世界莊嚴宣告: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中國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為了這一承諾,他們練就了一套「後發制人」的硬功。
南國初冬,群山環抱的某作戰陣地,我戰略飛彈部隊進行了一次不同尋常的演習。這天,寂靜的山谷驟然響起刺耳的警報聲。隨著「紅軍」作戰人員的緊急撤離,敵人數枚飛彈霹靂閃電般在我飛彈陣地周圍方圓數百公裡區域炸響。瞬間,山崩地裂,颶風掠空。強烈的核輻射、衝擊波、核汙染,使整個遭襲地帶變成了「死亡地帶」。
面對突如其來的「核襲擊」,「紅軍」作戰部隊官兵迅速隱蔽進安全的「地宮」裡。不到10分鐘,紅軍數十輛「鐵騎」火速開進「遭核打擊區」,進行緊急的核汙染監測、洗消、戰地救護和搶修受損裝備。在全封閉的「地宮」裡生存了數天之後,「紅軍」戰略飛彈部隊開始實施「核反擊」。一枚枚飛彈沖天而起,群山尚在震顫,目標區已開始痙攣……
螢屏打響「飛彈戰」
1994年深秋的一天,某作戰演習大廳內,數十名將軍和專家,凝神靜氣地觀摩一場特殊的飛彈戰。
銀灰色的大型電子屏幕上:「藍軍」向「紅軍」發起飛彈攻擊,戰場態勢瞬息萬變。隨著「紅軍」下達反擊命令,一枚枚戰略飛彈噴著烈焰騰空而起。螢屏上,一組組阿拉伯數碼快速閃跳,令人目不暇接,飛彈進入「程序段飛行」。××秒後,飛彈命中目標。頓時,目標區上空捲起一股蘑菇雲,繼而一片火海……
這場特殊的飛彈戰,是由第二炮兵自行研製的「大型飛彈指揮訓練模擬系統」演繹的。它融聲、像、圖、文於一體,能逼真地演示出未來戰場的作戰環境及敵我雙方的態勢,為飛彈指揮員禦敵勝敵的籌劃和謀略,提供了「磨礪石」。
被譽為「科技之師」的戰略飛彈部隊,從她誕生的那天起,就與科學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年來,他們先後取得2000多項成果,其中近千項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這些成果的推廣應用,使部隊實現了仿真模擬訓練和網上對抗演練,並開始向「實驗室預演戰爭」的領地逼進。
這是一次帶戰術背景的合成演練。導演部裡,「紅軍」作戰地域及火力配置、「藍軍」兵力部署及行動企圖躍然電子地圖上;作戰輔助決策系統、作戰信息處理系統不斷地為決策提供科學數據;數字自動化通信系統,把千裡之外的發射分隊統攬於「一網」之中。「紅」、「藍」雙方憑藉鐵甲利劍和嫻熟戰法,在網上進行對壘。幹擾與反幹擾,空襲與反空襲,隱蔽與反隱蔽,打擊與反打擊……危情四伏,逼得雙方都使出一連串高招,戰鬥進入白熱化。
高科技的「加盟」,使現代戰神如虎添翼。
劍隨令出天地驚
今日雕弓滿月,敢平寇蹄狼煙。35年的發展壯大,我戰略飛彈部隊已形成核與常規飛彈兼有、近中遠程和洲際飛彈齊備的武器系列,只要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一聲令下,即可對敵實施自衛核反擊和縱深打擊,成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盾牌。
1996年3月,步入「而立之年」的第二炮兵接受了中央軍委賦予的飛彈發射訓練任務。這是他們首次公開展示其戰鬥力,世人以各種心態關注著中國「巨龍」的騰飛。
發射現場,隨著一道道作戰指令的下達,隱蔽在各集結地域的飛彈發射部隊迅速向發射陣地機動。一枚枚乳白色的飛彈昂首挺立,嚴陣以待。各發射陣地上,指揮員運用現代化的指揮手段,沉著、果斷地下達命令,及時處置各種情況……飛彈一觸即發。
深夜,指揮所下達了發射命令。隨著一聲聲巨大的轟鳴,一枚枚飛彈噴著長長的火舌,撕破長空,撲向預定目標……
有詩稱讚:雷霆,滾過大地,神箭,射入長空;飛彈是人民意志的延伸,發發命中,要叫鬼蜮魂驚!
2000年10月13日,全軍科技練兵成果演示飛彈發射現場那蔚為壯觀的場景,通過現代化的網絡傳輸手段,盡收統帥部的眼底。
聞令劍出鞘。上午8時19分,隨著一道指令傳出,一場迅如閃電的飛彈火力突擊行動開始了。一條條裝載著某型飛彈的鋼鐵巨龍,吼叫著從密林深處魚貫而出,呈散射狀向預定的發射點位開進,在蜿蜒崎嶇的山道上風馳電掣,勢不可擋……
擔負此次發射任務的某飛彈旅,是誕生於二十世紀90年代初的我軍第一支新型飛彈部隊,曾成功地發射了數十枚飛彈,兩次受到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榮立集體一等功。
「點火!」「點火!」隨著命令的傳出,飛彈操作手果斷地按下點火按鈕。頃刻間,驚雷震撼大地,閃電撕裂長空,飛彈似離弦之箭,呼嘯著刺向蒼穹。接著,第二枚飛彈又騰空而起。發射大廳裡,飛彈飛行觀測的報告接連傳來:「捕獲目標」,「20秒飛行正常」,「30秒飛行正常」……
不大一會兒,遠在千裡之外的發射末區傳來佳音:飛彈準確命中目標!火力突擊行動獲得成功。
北京燕山腳下,主演兵場觀禮臺上,江主席等軍委領導在巨型屏幕前,興致勃勃地觀看了這尉為壯觀的一幕,並起身鼓掌。
我戰略飛彈部隊正以銳不可當、威震九天的氣勢,為維護世界和平不斷增添新的砝碼!前進,挾雷裹電的方陣。(董聚山 特約記者 伍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