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正在播出的紀錄片《中國》,由爆款紀錄片《河西走廊》團隊拍攝,剛一播出就收穫無數好評,該片畫面、解說詞做到了極致唯美,也找到了獨特的敘事方式,輕鬆駕馭了中國歷史這個宏大題材。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人生一串》再到《人間世》《生生》,這幾年紀錄片市場開始甦醒,越來越多的年輕化、新表達的好片成為爆款。這批優秀的紀錄片也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關注紀錄片,成為紀錄片迷。
用「群星閃耀時刻」講述歷史
紀錄片《中國》分為三季,第一季是從春秋到盛唐,第二季是從唐到新中國,第三季是追溯上古三代。正在播出的第一季分為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四個時期。有趣的是,該紀錄片沒有通過展示文獻、古蹟等歷史遺存物來講述中國的歷史,而是通過觀眾容易接受的「模擬」歷史人物、復原歷史場景、將歷史影像化的敘事方式來講述歷史。紀錄片邀請了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演員來飾演歷史人物,周濤、何炅擔任解說。
《中國》對中國歷史的呈現,是從孔子開始的,通過「孔子見老子」、孔子立志恢復禮制、創辦杏壇私學講壇等孔子的人生大事,來帶出春秋戰國時代的複雜局面。接下來以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嬴政、劉徹、董仲舒等歷史人物主要事跡、思想為脈絡,讓觀眾形成對春秋戰國爭霸歷史的整體認識。
這種以主要歷史人物為主線的講述方式,讓歷史化繁為簡,有了講述的著力點,也很容易吸引觀眾跟著歷史人物的命運軌跡,展開對歷史的思考。
為了讓觀眾感覺真實,紀錄片雖然由演員飾演歷史人物,但人物沒有對白,也沒有對人物的特寫鏡頭,而是以全部全景式、大廣角來呈現古人的某種狀態,比如聚會、出行、拜訪、爭論、行禮等,讓觀眾有一種全景觀看歷史,而非觀看表演的感覺。這種類似用寫意筆法來描繪歷史的方式,避免了將紀錄片拍成電視劇。
該紀錄片的總導演李東珅、周豔就表示,《中國》就是想到歷史中去探尋故事、聆聽聲音、汲取營養。「紀錄片《中國》是一部影像化的中國『通史』,是了解歷史發展的簡明『大綱』。」因為要做的是影像化的簡明中國史,這部紀錄片更像是「歷史教科書」,不講宮鬥、權謀,不渲染戰爭、權變,只講社會、生活、經濟、思潮、制度等歷史重要內容。
除了主題的宏大和意境的悠遠,《中國》極致的美學風格也讓它獨樹一幟。該片用8K高清晰度拍攝,畫面自然不失真,全片色彩透著一種凝重感,仔細看這部紀錄片還有頂級的畫面構圖和光影氛圍,很值得坐下來慢慢品一品。
紀錄片的解說詞也是經過極致打磨和潤澤的,用詞講究、優美又不失真。比如,第一集「孔子見老子」故事中,兩人在深山老林中坐而論道,談論一番世情之後,孔子起身離開。此時解說詞從老子的角度來看孔子:「有一瞬間,他感覺這個年輕人,仿佛正在走進浩瀚的星空。清風徐來,李耳長久佇立,一動不動……」兩位聖人的形象被勾勒出來。而在講述李斯與韓非子對於「歷史時刻」的不同認識、對於個人使命的不同認識時,紀錄片是這樣說的:「李斯西行踏上秦的土地,未來的他們會在哪裡相見?並肩走過求學歲月的兩個人,就這樣背負著各自的使命和願望,走進了戰國末期風雲變幻的洪流中……」
優質紀錄片頻頻吸引年輕人目光
《中國》這種大體量、高品質的紀錄片的出現,說明紀錄片創作越來越熱,且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幾年,優秀的紀錄片越來越多,國產紀錄片的拍攝題材也愈加寬泛。有航拍主題的《航拍中國》等,有美食主題的《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宵夜江湖》等,有醫療相關的《手術兩百年》《人間世》《生生》《生門》等,有以家庭紀實為主題的《四個春天》,以人文為主題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尺八·一聲一世》等不同題材類型紀錄片,受到觀眾的喜愛。
這些年紀錄片創作的一大趨勢就是關注人的日常生活,比如美食類紀錄片《人生一串》,關注的是大眾的燒烤情結,拍攝了多個城市的數百家燒烤攤,讓每個普通人都能產生共鳴和話題。再比如最近剛播完的《生生》,是國內首部以癌症為題材的紀錄片,全紀實的方式客觀展現16位癌症患者在抗癌過程中遭遇的現實與磨難、迸發的勇氣等,該片一共7集,獲得了8.9分高分。這部紀錄片讓人思考疾病、人生等重大話題。不少年輕觀眾受到感染,不僅在彈幕表示「哭得稀裡譁啦」,還思想受到衝擊,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
這些年優秀紀錄片之所以火,是因為這些越來越精緻的作品找到了滿足觀眾的審美口味的方法。美食紀錄片本身就是關注大眾生活,宏大歷史題材紀錄片也開始用柔軟的方式講故事,醫療題材紀錄片更是將鏡頭對準每個個體的喜怒哀樂。無論是什麼題材,國產紀錄片越來越注重放下身段,不再是高高在上地「教育」觀眾,而是用接地氣的呈現方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