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娛理
電影是時代的寫照,紀錄片更是如此。
在特殊的2020年,疫情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方式。而越是不尋常的現狀,越能激發起作者們的創作衝動。
過去一年裡,我們寫過那些拍攝完成的、即將拍攝的主流抗疫題材作品;我們也採訪過諸如日本導演竹內亮的獨立創作者的心聲,他們提供了疫情下的不同視角。
竹內亮導演回應外交部對他的稱讚
娛理工作室今天要介紹的,是一部非官方紀錄片,名叫《76天》。76天,是疫情爆發後武漢封城的時間,影片記錄的是武漢四家醫院重症病房的真實故事。
這部紀錄片已經在若干國外電影節展映過,目前爛番茄新鮮指數100%,還被選入了2021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大名單,有望獲得正式提名。
消息有些延遲地傳回國內,網友都感到很意外。有人問,奧斯卡會讓這種展現中國正面形象的紀錄片提名嗎?也有人說,這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拿不拿獎,真的無所謂。
客觀評價,《76天》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抗疫題材作品並不少,為什麼只有這部在國內外都獲得了認同?
《76天》海報
先解釋一下為什麼《76天》這部中國紀錄片有望衝擊奧斯卡:
因為疫情緣故,從去年起奧斯卡評選不再對線下放映有嚴苛要求,只要被選入會員專用的流媒體平臺Academy Screening Room(ASR),就相當於獲得了申報資格。
可能也是疫情年大家的創作欲格外爆棚吧,今年學院上傳到ASR平臺的奧斯卡候選紀錄片竟然達到了200多部,要知道,之前的最高紀錄是2017年的170部,而今年的數量還在增長中。
200多部一起參賽,看起來像是要「重在參與」了。但《76天》在國外的口碑還真的不錯,《Variety》《IndieWire》《洛杉磯時報》等知名媒體的預測提名名單裡都有這部。它還去了多倫多等許多國外電影節展映,入圍了哥譚獎最佳紀錄片,很有希望進入2月9日揭曉的奧斯卡短提名名單。
《76天》目前在爛番茄有74條影評人評分,新鮮指數高達100%,其中有21條來自Top Critics(知名影評人)。國內某平臺分數也達到了8.2分。
《76天》爛番茄100%好評度
目前來看,難得國內外影評人都很認可這部紀錄片。它是怎麼做到的?
《76天》由吳皓、陳瑋曦,以及一位不知何故要匿名的導演,三個人聯合執導。
吳皓有旅美經歷,專注中國當代題材紀錄片創作,之前的三部紀錄片評分都在7.5及以上,拍直播網紅的紀錄片《虛擬人生》曾入圍FIRST青年電影展;
陳瑋曦則是媒體出身,曾供職《新京報》、《財新周刊》視頻組、《時尚先生》特稿組。
兩人曾分別很想記錄下這場疫情中發生了什麼,在合作過程中慢慢確定可以一起做成一部長片。
看《76天》,確實有點讀一篇特稿的感覺。影片以武漢四家醫院的病房為核心,也少許覆蓋到城市街景、社區、居民家、隔離酒店等場景;重點選取了幾個人物,穿插著記錄了他們各自的一段經歷,點面結合——
(如介意劇透請跳過本章節)
《76天》裡如實記錄了如下畫面:
一個70歲的老漁民說著醫生都聽不懂的方言,在醫院裡肆意亂闖。他覺得自己沒病,嚷著要出去,一會氣得大哭,一會揚言要報警,夜裡吵得病友都沒法睡覺。醫生每天像哄小孩一樣哄他安撫他,後來才得知他患有老年痴呆。等到可以出院時,老頭又開心又戀戀不捨,醫生們一塊去送他出院,笑著囑咐他不要忘了她們。
一位中年婦女一覺醒來發現身邊的老母親已經去世,她和父親也感染了。她和父親被送進不同病房,她反覆告訴父親,一定要每天給她打一個電話報平安,打不了也要請護士幫忙打,然後給自己打氣:現在還不能哭。
一名孕婦因為特殊時期老公無法進入病房陪產,一個人害怕得眼淚吧嗒吧嗒掉。成功剖腹產後,她和老公得先隔離,然後回家,但孩子必須留在醫院觀察一段時間。終於盼到去醫院接孩子的那天,她興奮又緊張地看到了孩子第一眼,忍不住又掉淚了……
《76天》不是一部刻意揭示惶恐、殘忍、痛苦的紀錄片。除去開頭和結尾之外,大部分內容其實都很溫情,尤其展現了中國醫生的專業、耐心、友善、溫暖——
細心的護士長從過世的奶奶手腕上取下了鐲子,把去世患者們的手機、證件、車鑰匙等物件一一登記和保管好。疫情結束後,她仔細地給每個物品消毒,然後聯繫患者家人,轉交給他們作為紀念。
在寫著「死亡病人貴重物品」的盒子裡,一個老年機屏幕亮起,顯示有31條未讀簡訊
女醫生安慰害怕掉淚的孕婦:我們都在這陪你,我自己也做過剖腹產。孕婦側臥往脊椎裡打麻藥時,醫生也一直握著她的手說沒事沒事別害怕。
孤寡老人戴著呼吸機,緊緊抓住醫生的手不想讓他走。醫生對他說,我們現在就是你的親人。
年輕的醫生小夥送一對大叔大媽出院,他是上海來的志願者,自豪地說大叔是他救助的第一位病人。
小護士用氧氣瓶給醫用手套充滿氣,然後在上面畫了笑臉,寫上「早日康復」,拿這個手套支撐起患者的呼吸管。
醫生們互相在隔離服上畫上加油打氣的圖案,或者寫上疫情後最想吃的美食名字,地鍋雞、周黑鴨、鹹水鴨……他們的樂觀堅強鼓舞了很多病人。
可能有網友會問:為什麼不去拍方艙醫院?為什麼沒有展現那些更有衝擊力、更值得稱頌的醫護、幹部、工人、志願者的事跡?只拍了醫院的病房,視角是否太過單一?
首先要明白,這是一部非官方渠道、獨立製作的紀錄片。跟官方紀錄影像,乃至劇情電影、電視劇相比,在格局視野、拍攝條件、戲劇濃度上肯定有局限性。它捨棄了大而全,把子彈集中打在了紀錄片最寶貴的品質——純粹的「臨場感」上。
當疫情來臨時,果斷決定進入漩渦中心記錄下一手影像資料,先不說實現過程有多困難,做這個決定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
想想看,在汙染區一套防護服超過四小時就會失去保護功效,當醫生在鏡頭前穿著厚且笨重的防護服、裡出外進焦頭爛額之時,鏡頭後的拍攝者,面臨的其實也是同樣的危險境地。
既然小團隊無法做到全知全能視角,那麼就老老實實拍好醫院這一個切面。不做立場先行,不刻意煽情,只客觀冷靜地記錄眼前發生的一切。
《76天》截圖,醫護人員脫下防護服後
比起官方視角,《76天》的某些時刻顯得更有「人味兒」,保留了一些主流作品可能會刪掉的畫面的詞句。
比如疫情剛爆發時醫院裡手忙腳亂的場面,醫生還不知道護目鏡需要用洗手液擦一下再戴,一戴上眼前全是霧,病人急需插管可是設備不在。
門外患者越擠越多,情緒越來越焦灼不耐煩,眼前門就要被衝開,醫生聲嘶力竭喊大家不要擠,喊到嗓子都啞了。一名女醫護人員說,我也從早上到現在沒吃飯,請大家配合,我們保證會讓大家都進來。
那位剛剛失去母親的婦女不太信任醫生的診斷,她對著化驗結果,拿手機上網搜索。醫生哭笑不得地告訴她,不要聽X度,要聽醫生的。
對於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我們習慣了主流作品裡的英雄事跡、眾志成城,習慣了悲痛和歌頌式的故事基調。《76天》沒有宏大敘事策略,只有人間真實;沒有英雄救世,只有一個個普通的、不加修飾的、活生生的人。
常去醫院的人知道,作為直接關乎人的生與死的場所,醫院往往是很多濃烈情緒的集中爆發地。抗疫戰場上的醫院,是不太可能有條不紊、平靜祥和的,那樣的場面只會存在於理想情況中。在短暫的慌亂和措手不及之後,強大的應對系統很快建立起來,而抗擊疫情的過程,本身也是人們在不斷戰勝弱小的自己。
《76天》海報
前兩天,徐崢說紀錄片《武漢日夜》應該給美國人看看的新聞登上熱搜第一。
疫情正在把世界變得愈發割裂,形成一座座孤島。太多真真假假的消息,太多早上還含淚轉發、下午就被證實是謠傳的尷尬。到底什麼是真相,可能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
當文字變得蒼白無力的時候,影像便成為最有力的語言。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人或許不相信新聞和數字,但會願意相信攝影機記錄下來的畫面。
《76天》片尾字幕寫著,「本片在武漢四家醫院拍攝,獻給全世界的一線醫務工作者」。
它聰明地打出一張普世通用的情感牌,通過對全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引發不同國家觀眾的共鳴。無須硬性宣傳說教,中國是怎麼做到最快速度清零的,看完電影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一二。
查閱爛番茄上的74條外國知名影評人的好評可以發現,這些評價基本關注的都是影片的題材與技法,他們認為這部電影是面向全球與人類歷史的,沒有人特別提及中國或武漢字眼。
娛理工作室摘錄一些呈現如下:
Ann Hornaday(《華盛頓郵報》):這是一部關於勇氣、同理心、職業精神和堅韌的電影,電影本身也體現了這些價值觀。
Michael Phillips(《芝加哥論壇報》):很少見全球歷史好像離我們那麼遙遠,卻又近在眼前。這部電影是這一年的重要記載。
Nicolas Rapold(《紐約時報》):隨著病毒在世界各地死灰復燃,《76天》暗示了一種面對未來的方式:有眼淚,但也有希望。
Peter Sobczynski(RogerEbert影評網站):在美國病例持續激增之時看到這樣一部講述新冠爆發的電影,肯定不是度過幾小時時間的愉快方式,但它如此技法嫻熟、扣人心弦,即便是那些飽受新聞之苦的人也會沉浸其中。這部電影對於未來觀眾而言,將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時間膠囊。從這一刻開始,儘管它不可否認是一個殘酷的噩夢,但也帶來了一些小的勝利,人們為共同利益走到一起,變得更加積極樂觀。
Kevin Crust(《洛杉磯時報》):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疫情題材的作品,但在當下這個時刻,《76天》是會在你意識中停留一段時間的那一部。
David Sims(《大西洋月刊》):《76天》是天然的、不加修飾的,是一段歷史的第一稿,而這段歷史還在繼續書寫下去。
看過片的國內網友,大部分也認為《76天》是一部客觀公允、可圈可點的紀錄片。
國內網友對《76天》的評論摘錄
《76天》並非一部多麼製作精良、主題深刻的作品,固然也有許多缺憾和不足。但它在特殊時期,勝在了反應迅速、出片及時、具備新聞歷史價值,以及擊中了全世界的共同痛點。
奧斯卡的紀錄片評選經常格外注重切中熱點的題材。比如2002年反映校園槍擊事件的《科倫拜校園事件》,2006年闡釋氣候變化的《難以忽視的真相》,2007年揭露伊拉克出租司機被虐致死的《開往暗處的的士》,2010年以全球金融海嘯為背景的《監守自盜》,2014年由稜鏡門事件核心人物拍攝的《第四公民》等,都最終摘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近三年內,就有四部記錄敘利亞內戰的紀錄片獲得奧斯卡提名。
《科倫拜校園事件》《難以忽視的真相》《開往暗處的的士》《監守自盜》《第四公民》海報
2020年的全球最大熱點毫無疑問就是疫情,而一部來自中國的抗疫題材紀錄片搶先闖進了評獎賽道。這麼說似乎顯得有點投機,但題材優勢的確是很多外媒看好《76天》衝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76天》有點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味道,國內知道它的人還不多。據說主創團隊正在籌備國內發行,他們希望這部冒著生命危險製作完成的作品,未來某一天能夠以一個名正言順的方式跟國內的觀眾見面,請大家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