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他想告訴世界:「清零」的武漢很好玩

2020-12-14 伊娃樂土

4月8號零時,曾封城76天「抗疫」的武漢,正式解封。那座暫時按下暫停鍵的城市,開始慢慢甦醒過來。

如果不是全球的「疫情」狀況保持指數線上升,「武漢」這座城市,也許會慢慢淡出人們的視角。

人們不敢輕易走入這座疫情首發城市,它成了謎與禍的結合體;因「新冠」病情失去至親的武漢人的心,成為不能輕易敲打的「心門」,那心口的傷痛承載著無法言說的故事。

竹內亮: 「我希望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客觀的展現給全世界。」

在中國,卻有一位日本人,竹內亮,他在南京定居生活了7年。

身為一名火在圈子的紀錄片導演,他萌生了一個念頭,他想將那座經歷苦難的城市的真實一面及疫情後武漢人的生活現狀,展現給家鄉日本及國際上對於中國抗疫無知無覺的人看看。

他在微博上發起了募集令,尋找住在武漢願意分享他們故事的人,這份募集令喚來了一百多位生活在武漢本土和外來的呼召者,依照著「外國人也想看的」標準,和境外人們帶有好奇的「華南海鮮市場」「雷神山醫院」等有關的事跡,他從中選取了10位相關的主人公。

其中有有奶茶店老闆、有從華南海鮮市場進貨的日料店老闆,有雷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有抗疫一線卻失去親人的醫護人員,還有活在當下向世界展示武漢文化的年輕英語老師.......

歷時一個鍾,拍攝10天的素材,講述「同一個武漢」下不同的十個普通人的故事,這部最後成片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6月26日上線後,不帶宣傳靠著口碑傳播,當日成為微博日榜第一名,國外登上日本雅虎國際新聞第一名,數日內播放量達到3000萬餘次人。

「真實」,「溫情」,「暖心」,「感人」......是眾多海內外網友對於這部記錄片的評價,在細水流長的講述中,竹內亮向中國乃至世界展示了一個普通民眾真實而飽含力量的故事,本文將從三個小節,從讀者展示這部溫情而鼓舞人心的紀錄片。

歧視: 城裡人不敢出去,城外人不敢進去,群體感染的生活,多了「核酸檢測」

「我做過核酸檢測了」

這是第一位受訪者,居酒屋的老闆賴韻,見到竹內亮的第一句話。

「核酸檢測」,在封城76天後解封的武漢,儼然成為「群體感染」後新的「城市名片」。

因照顧新冠狀病毒去世的外公被感染的醫院前臺莊園的二姨,手機裡就有41次核酸檢測,從酒店到醫院,醫院到酒店,換過六個地方,連續隔離了108天......

當竹內亮與因疫情慘遭藝術店鋪倒閉的安雨擎及另外兩個合伙人一同吃散夥飯,他擔心自己「沒有消毒」等任何措施時, 這三個人不約而同地亮出手機的「核酸檢測」,說「吃飯之前,我們是要亮一下這個才能吃飯」。

「全民檢測」是解封前的武漢人民必經的一個「檻」,然而,即使擁有手中的「綠碼」健康認證,武漢人民還是不可避免受到外界的攻擊和歧視。

媒體肆意地將「新冠狀病毒」稱為「武漢病毒」,它暗暗戳傷了無數武漢人民的心。封城期間,將攝像頭裝在外賣帽上記錄武漢空無一人大街的外賣騎手老計,為此專門申請了帳號,去網上罵了川普。

他說:「作為一個武漢人,他不怕被外人歧視,但是他很「介意」。」

雷神山醫院住過的莊園二姨,感染病毒的時候心裡不怕,她怕的是人。

過去鄰居街坊關係都很好,如今路上遇到的人,都轉過身背著走,好像她背了個毒氣彈。

她的心裡藏著委屈,如果鄰居們心裡害怕,可以站遠一點,為什麼要做出「轉身背對著」的動作,讓人心裡難受。

武漢城裡的人們不敢出去,面對外界的驚恐,被要求隔離,檢測等無奈的要求,武漢人民小心謹慎,敏感的心裡藏著委屈,卻無法吶喊。

武漢城外的人們不敢進去,即使清零這麼久,身在風暴中心的武漢,仿佛仍帶著看不到的「細菌」,有人一聽到「武漢」,條件反射的惶恐,鮮少有人勇於進入。

竹內亮在網上發起募集令準備去武漢時,有人帶有偏見的反對「武漢太危險,你最好不要去。」

他和夥伴們在武漢遇到的幾乎每一個人,都不約而同地說「你是疫情發生之後,我握手的第一個外地人」。

武漢,儼然成為了一座孤島,孤島裡的人們,充滿著委屈與心酸,卻又無處訴說,付出太多的武漢人,在默默承受著。

成長:英雄的城市,孕育出英雄的人們,瞬息堅強的生命,因生活的「突然變化」

鍾南山曾哽咽地說道:「接受四面八方幫助的武漢,一定可以挺過去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英雄,勇敢而無畏的,堅強而不可打倒。

新冠狀病毒的突然來襲,改變了生活安逸性格豪爽的武漢人:特殊時期的回憶,艱難的等待床位的救治,沒有醫院收治的絕望,以及等待中慢慢消耗的生命.......

莊園,醫院前臺,唯一一個家人去世的應募者, 她啜泣著告訴竹內亮為什麼接受採訪:「因為不想忘記外公去世這段經歷」。

她看著和外公年齡相仿的人被治癒的新聞,心裡就想,「為什麼就不能多一個我外公」。

生命的「為什麼」得不到答案,武漢人似乎在一瞬間,被逼迫著思考「生與死」的宏大問題,那些悲痛深埋在心裡,沒辦法用肉眼看見。

莊園在哭泣著,卻又努力將眼淚收回去。

她是痛過的人,卻又努力將那份痛藏起來,讓它慢慢癒合,成為一個「疤」。

這個「疤痕」,會無時無刻告訴著自己,生命中曾發生過什麼,自己的內心曾經歷過什麼,那些不被刻意挖掘痛苦的過去,孕育了此刻堅強的人們。

「如果沒有這次疫情的話,我今年有可能就辭職了。」 陽光開朗,熱愛跳舞的抗疫一線護士龔勝男說道。

如果沒有新冠狀病毒,也許她就走入不同的人生軌道。

身在其中經歷這次歷劫之後,當遇到竹內亮採訪過程中的問題「你面對過嗎?因為病毒去世的人?」

樂觀熱情的她突然淚奔,沒有人想到她會突然間那麼傷感。

她不願在鏡頭面前哭,情願將悲傷默默品味,親眼目睹種種生離死別的瞬間,她感受到生命的沉重和難受,她的微笑背後,隱藏著患者和患者家人悲傷的記憶。

她開始用不一樣的視野看待自己的工作,找到了工作和人生的意義。

她說:「之前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之後我重新看待了自己的職業。」

曾在雷神山建設工地連軸幹了三夜四天的建設者之一,拿著「最美逆行者」的紀念牌卻覺得沒有什麼好炫耀的李傑,疫情後慘遭影響,公司撐不過去。

面對一家四口的生存壓力,竹內亮問道「養家怎麼辦?」

那個話不多不張揚的李傑平靜地講述道:疫情後,很多人都想開了,疫情的時候看到死很多人,生命比什麼都重要。

「我現在能做什麼就做什麼,盡力去做。」

他還在努力活著,拼命賺錢養家,只是,疫情的得與失,讓人們的內心得到了成長,明白了「擁有」和「珍惜」。

機遇:風暴中心的焦點,國際視線的關注,既颯又耿直的態度,呈現「真實武漢」

「為什麼都脫衣服?」「武漢人都脫衣服呀.......武漢人的脾氣大,愛脫衣服。」

拍攝過程中,一位光著膀子的武漢大叔突然亂入鏡頭,滿懷興趣地和竹內亮搭訕,竹內亮好奇地詢問大叔為什麼光著身體,而得到的回覆卻又是如此妙趣橫生。

「你為什麼不脫衣服」,

「我是年輕人,他是老人嘛,不同的」

竹內亮又指了指身旁的年輕人,詢問為什麼他又穿衣服,結果換來的是一個如此幽默的答案。

竹內亮沒有將這些不按劇本呈現的場景從紀錄片中減掉,橫空而出的一幕,反而讓人們見識到了武漢人的耿直和直爽。

竹內亮並不想刻意去挖掘眼淚,撇去痛苦,在利弊權衡的雙向面,他想看到疫情給武漢帶來的正面的影響。

英語初中老師「髒辮熊」,在學校停課的日子裡,她用無人機拍下空無一人的武漢景色;在聊到武漢早餐美食時,她索性將其拍下各個早餐店的特色,做出一個說唱視頻。

「疫情讓武漢處於一種風口浪尖.......以城市發展角度來看的話,武漢受到了國際的關注.......武漢現在用一種特別不尋常的方式走到了國際視野之下.......我希望趁著大家都還在關注著武漢,對武漢的熱乾麵、文化感興趣的勁頭還沒過過去,我就想把武漢的文化,向外推一下。」

傳揚武漢文化的髒辮熊還在網絡上著「英語課」,她也害怕自己沒有「傷痛」的故事,會否太過於非典型,然而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她又釋然了,這是武漢的一部分,是真實的其中一片。

「還有個太陽,比這個更美。」長江邊,赤膊的老爺爺用美聲縱情歌唱著。

那是短短的一幕,卻是片尾。

長江邊上聚集了一群很多人,穿著遊泳的人們坐在江邊,準備一起遊泳橫渡一公裡以上寬的長江。

因為疫情,他們曾困在家中數月,無法遊泳,渾身上下早已不舒服不自在。如今他們在江邊,興奮而活潑,遊得特別努力,特別有生命力。

那是武漢人們性格裡「颯」的一面,如果沒有疫情,他們將激情澎湃。那座有著長江大橋,黃鶴樓,也有著熱乾麵,豆皮的城市,從來不曾因為「封城」的痕跡,而失去過它的活色生香。

結語

城市有故事,情感也會不同......外地人現在去武漢,也會和我一樣,對武漢的魅力有新的發現,因為大家都知道武漢的故事。--- 竹內亮

外國人的眼中,武漢原本只是灰色的冬天和空曠的街道。

他們更多地聽說過北京上海廣州,卻未必了解真實的武漢。

《好久不見,武漢》為人們呈現了一幅真實的面貌,很多老外說「哇,原來武漢是這樣美麗一個城市」,「我想去武漢看看。」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被問到這部片子時,評價說:「這部紀錄片中的很多內容感人至深,它之所以能打動中日兩國廣大觀眾的心,關鍵在於它貼近公眾,樸實無華,透著真善美。」

武漢的魅力,由著那裡的景,由著那裡的史,也由著那裡的人,透過這部紀錄片,一點點散發出來,竹內亮沒有用華麗的辭藻,沒有奪人眼目的炫技,卻拍出了一部讓武漢人感恩到「謝謝你,拍出了一個真實的武漢」的影片。

沉痛的往事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掩埋,影片存在的意義,幫助人們不去忘記傷痛,也不去忘記傷痛過後,生命裡帶給人們的成長。英雄而樸素的城市,孕育了吸啜著眼淚卻又堅韌豁達的武漢人。

它是武漢,中國的武漢!

文章寫到這裡,希望你有機會,也能看下這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歡迎你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寶貴評價!

歡迎關注@吳妍丹,持續為你傳遞正能量,一起成長,共同學習,追夢的路上並不孤獨

相關焦點

  • 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把真實的武漢呈現給世界,消除偏見
    而去年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獲坎城金棕櫚大獎的《小偷家族》的評分也只有8.7分。「雖然我跟是枝裕和導演沒有見過面,但是他也曾經拍攝過紀錄片,我們算是一個圈子裡的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竹內亮回憶,以前在日本拍攝紀錄片時,他用的攝影師也跟是枝裕和合作過,「我想我們的創作理念是一樣的,就是通過作品來反映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撰稿 | 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我要光明正大地告訴大家,武漢很安全」
    作為一名生活在中國的日本導演,竹內亮記錄了中日兩國之間的民間交流。地緣相近,使得兩國民眾更容易互訪,也在很多方面相互影響。而今年6月,等待了4個月的竹內亮和他的團隊前往武漢,開始近10天的拍攝,將真實的武漢展示給全世界。「拍攝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目的就是給全世界看。外國人的信息量不多,如果沒人說的話,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會一直停留在2月份。」他坦言,「網絡上很多謠言,覺得其實去世了很多人,覺得還是有隱瞞的感染者,覺得武漢很危險不能去。
  • 日本紀錄片導演:想讓全世界看到疫情之後真實的武漢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  想讓全世界看到疫情之後真實的武漢  「我做過核酸檢測,放心。」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一位開日料店的武漢人見到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  竹內亮今年41歲,是日本資深紀錄片導演,2013年來到中國,定居南京。
  • 去武漢並非為尋找英雄,導演竹內亮講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今年2月份,我想把武漢現在真實的樣子告訴給全世界。」
  • 電影節|竹內亮: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導演
    原標題:《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不要小看觀眾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導演「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國內真的火了。
  • 一個日本人,拍下疫後武漢:我想讓世界知道中國的好
    2011年,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帶著全家人搬回妻子的故鄉——南京,成了南京人的女婿,從此開啟了在中國拍攝紀錄片的10年。今年1月,他和他的紀錄片團隊都因為疫情被困在了南京,與其坐吃山空,不如就在周邊拍起了疫情專題日記。共青團中央的微博也點讚轉發。竹內亮和他的90後團隊2月,武漢封城期間,竹內亮開始蠢蠢欲動,他說,紀錄片導演聞到了故事的味道。
  • 一個日本導演,拍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火遍日本
    竹內亮一直想拍在外地的武漢人,「可以預測得到,外地的武漢人想回去看父母家人,但因為封城卻回不去。正好我有認識很多在日本的武漢人,所以就拍了這個故事。」 「這些(視頻)沒有什麼系列,也沒有整體的計劃,想到就去做了。」竹內亮說。 和之夢在日本的分公司,只有一位攝影師。
  • 日本導演:武漢人更樂觀了
    6個月前日本導演竹內亮拍了部《好久不見,武漢》紀錄片刷屏全網6個月後他再次來到武漢開啟新的短片拍攝計劃他說:更樂觀的武漢,要一直拍下去為支持武漢來武漢辦觀眾見面會導演竹內亮(右)與觀眾大合影。今年6月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刷屏日本導演竹內亮曾承諾「要來武漢開觀眾見面會」12月5日 他重回武漢 與來自北京、上海、新疆以及武漢的200餘人共同見證這裡的全新生活
  • 日本網友看《好久不見,武漢》:真想用日文寫成一本書出版
    原標題:日本網友看《好久不見,武漢》:真想用日文寫成一本書出版今年6月26日在網際網路上上映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至今為止在所有平臺的點擊量超過了3000萬,外語字幕被翻譯成了12種語言。這一部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國內首部上映的記錄疫情過後武漢實景的紀錄片受到了國內網友廣泛的好評。
  • 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的日本導演又來了:發現武漢人有了些變化
    想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的  日本導演竹內亮  在武漢拍攝了  「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  即: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在今年6月26日播出後>  火速刷屏  近日他重回武漢  為支持武漢  來武漢辦觀眾見面會導演竹內亮(右)與觀眾大合影。
  • 這位42歲日本大叔,拍出了最真實的疫後武漢煙火味
    竹內亮曾經想成為一名電影導演,那時候他為了生活,一邊送報紙,一邊學習電影製作,但拍攝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實在是太想拍東西了,最終選擇了當一名紀錄片導演,他記得當時的師傅曾經告訴他,「拍紀錄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輩子都不會厭倦。」他記住了師傅的這句話。2001年,23歲的竹內亮第一次來中國,他要給NHK拍攝一部跟麻將有關的紀錄片,第一站就是上海。
  • 因執導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火爆全網 日本導演竹內亮開拍後...
    昨日下午,憑藉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走紅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對楚天都市報記者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今年6月,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與全球觀眾見面。該片以10個武漢普通家庭為主角,真實再現了這座英雄城市與人民如何艱難走過2020年的冬春之交。
  • 日本導演拍攝武漢疫情紀錄片電影,公正報導中國疫情抗擊成果
    最近小編突然留意到了一條有關於武漢疫情的消息。小編出於好奇,然後點了進去。結果,這部短短一個小時左右的紀錄片深深地吸引了我。《好久不見,武漢》是由日本的導演竹內亮執導的。小編大概了解了一下竹內亮,原來竹內亮已經在南京生活了五年之久,而且妻子正是南京人。竹內亮對中國方方面面的報導都非常的客觀。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交匯點訊 「提到武漢,腦子裡都是灰色的畫面;看過紀錄片,才知道武漢這麼美、這麼大。」今年年初,一部《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爆紅,讓眾多日本網友感嘆「我想去武漢看看。」
  • 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重返江城,這次來拍「後疫情時代...
    12月5日下午,憑藉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今年6月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今年6月,由日本導演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與全球觀眾見面,該片以10個武漢普通家庭為主角,真實再現了這座英雄城市與城市裡的人如何艱難走過2020年的冬春之交。
  • 外網刷屏——這位日本導演,想讓世界看到中國抗疫真相
    來源:娛理你可能還記得一個月前微博上很火的一部短紀錄片:一位日本導演用攝影機紀錄了疫情期間的南京:隔離外來人員,每天嚴格測量體溫,學生停課上網課,無接觸式點餐,防疫信息APP……他認為,850萬人口的南京沒有一例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案例,這是上下一心團結努力的結果。
  • 一個日本人這樣拍疫情後的武漢,2500萬人圍觀!
    《好久不見,武漢》宣傳海報片子的拍攝者、一位42歲的日本紀錄片導演和他的團隊忐忑等待著結果:在這個短視頻稱霸的時代,這部時長達1小時、把鏡頭對準普通人的紀錄片,是否會有人看?很快,他們的這個擔心就被打破了。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我要來大熊貓基地拍日本飼養員小姐姐
    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 我在中國的2020丨真實記錄武漢的日本人 爆紅半年後這樣說
    拍攝《南京抗疫故事》和 《好久不見,武漢》之前,竹內亮沒有想過會受到如此巨大的關注。「視頻播出後,很多中國人感謝我。有的日本人對我說,你肯定收了中國政府的錢,你是間諜。他們說的不對,我們只是自己想拍,所以去拍而已。」    2020年,來自日本、居住在南京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因為拍攝「解封」後的武漢而聲名鵲起。    6月26日,《好久不見,武漢》上架視頻網站,竹內亮當時預估點擊量最多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