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號零時,曾封城76天「抗疫」的武漢,正式解封。那座暫時按下暫停鍵的城市,開始慢慢甦醒過來。
如果不是全球的「疫情」狀況保持指數線上升,「武漢」這座城市,也許會慢慢淡出人們的視角。
人們不敢輕易走入這座疫情首發城市,它成了謎與禍的結合體;因「新冠」病情失去至親的武漢人的心,成為不能輕易敲打的「心門」,那心口的傷痛承載著無法言說的故事。
竹內亮: 「我希望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客觀的展現給全世界。」
在中國,卻有一位日本人,竹內亮,他在南京定居生活了7年。
身為一名火在圈子的紀錄片導演,他萌生了一個念頭,他想將那座經歷苦難的城市的真實一面及疫情後武漢人的生活現狀,展現給家鄉日本及國際上對於中國抗疫無知無覺的人看看。
他在微博上發起了募集令,尋找住在武漢願意分享他們故事的人,這份募集令喚來了一百多位生活在武漢本土和外來的呼召者,依照著「外國人也想看的」標準,和境外人們帶有好奇的「華南海鮮市場」「雷神山醫院」等有關的事跡,他從中選取了10位相關的主人公。
其中有有奶茶店老闆、有從華南海鮮市場進貨的日料店老闆,有雷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有抗疫一線卻失去親人的醫護人員,還有活在當下向世界展示武漢文化的年輕英語老師.......
歷時一個鍾,拍攝10天的素材,講述「同一個武漢」下不同的十個普通人的故事,這部最後成片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6月26日上線後,不帶宣傳靠著口碑傳播,當日成為微博日榜第一名,國外登上日本雅虎國際新聞第一名,數日內播放量達到3000萬餘次人。
「真實」,「溫情」,「暖心」,「感人」......是眾多海內外網友對於這部記錄片的評價,在細水流長的講述中,竹內亮向中國乃至世界展示了一個普通民眾真實而飽含力量的故事,本文將從三個小節,從讀者展示這部溫情而鼓舞人心的紀錄片。
歧視: 城裡人不敢出去,城外人不敢進去,群體感染的生活,多了「核酸檢測」
「我做過核酸檢測了」
這是第一位受訪者,居酒屋的老闆賴韻,見到竹內亮的第一句話。
「核酸檢測」,在封城76天後解封的武漢,儼然成為「群體感染」後新的「城市名片」。
因照顧新冠狀病毒去世的外公被感染的醫院前臺莊園的二姨,手機裡就有41次核酸檢測,從酒店到醫院,醫院到酒店,換過六個地方,連續隔離了108天......
當竹內亮與因疫情慘遭藝術店鋪倒閉的安雨擎及另外兩個合伙人一同吃散夥飯,他擔心自己「沒有消毒」等任何措施時, 這三個人不約而同地亮出手機的「核酸檢測」,說「吃飯之前,我們是要亮一下這個才能吃飯」。
「全民檢測」是解封前的武漢人民必經的一個「檻」,然而,即使擁有手中的「綠碼」健康認證,武漢人民還是不可避免受到外界的攻擊和歧視。
媒體肆意地將「新冠狀病毒」稱為「武漢病毒」,它暗暗戳傷了無數武漢人民的心。封城期間,將攝像頭裝在外賣帽上記錄武漢空無一人大街的外賣騎手老計,為此專門申請了帳號,去網上罵了川普。
他說:「作為一個武漢人,他不怕被外人歧視,但是他很「介意」。」
雷神山醫院住過的莊園二姨,感染病毒的時候心裡不怕,她怕的是人。
過去鄰居街坊關係都很好,如今路上遇到的人,都轉過身背著走,好像她背了個毒氣彈。
她的心裡藏著委屈,如果鄰居們心裡害怕,可以站遠一點,為什麼要做出「轉身背對著」的動作,讓人心裡難受。
武漢城裡的人們不敢出去,面對外界的驚恐,被要求隔離,檢測等無奈的要求,武漢人民小心謹慎,敏感的心裡藏著委屈,卻無法吶喊。
武漢城外的人們不敢進去,即使清零這麼久,身在風暴中心的武漢,仿佛仍帶著看不到的「細菌」,有人一聽到「武漢」,條件反射的惶恐,鮮少有人勇於進入。
竹內亮在網上發起募集令準備去武漢時,有人帶有偏見的反對「武漢太危險,你最好不要去。」
他和夥伴們在武漢遇到的幾乎每一個人,都不約而同地說「你是疫情發生之後,我握手的第一個外地人」。
武漢,儼然成為了一座孤島,孤島裡的人們,充滿著委屈與心酸,卻又無處訴說,付出太多的武漢人,在默默承受著。
成長:英雄的城市,孕育出英雄的人們,瞬息堅強的生命,因生活的「突然變化」
鍾南山曾哽咽地說道:「接受四面八方幫助的武漢,一定可以挺過去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英雄,勇敢而無畏的,堅強而不可打倒。
新冠狀病毒的突然來襲,改變了生活安逸性格豪爽的武漢人:特殊時期的回憶,艱難的等待床位的救治,沒有醫院收治的絕望,以及等待中慢慢消耗的生命.......
莊園,醫院前臺,唯一一個家人去世的應募者, 她啜泣著告訴竹內亮為什麼接受採訪:「因為不想忘記外公去世這段經歷」。
她看著和外公年齡相仿的人被治癒的新聞,心裡就想,「為什麼就不能多一個我外公」。
生命的「為什麼」得不到答案,武漢人似乎在一瞬間,被逼迫著思考「生與死」的宏大問題,那些悲痛深埋在心裡,沒辦法用肉眼看見。
莊園在哭泣著,卻又努力將眼淚收回去。
她是痛過的人,卻又努力將那份痛藏起來,讓它慢慢癒合,成為一個「疤」。
這個「疤痕」,會無時無刻告訴著自己,生命中曾發生過什麼,自己的內心曾經歷過什麼,那些不被刻意挖掘痛苦的過去,孕育了此刻堅強的人們。
「如果沒有這次疫情的話,我今年有可能就辭職了。」 陽光開朗,熱愛跳舞的抗疫一線護士龔勝男說道。
如果沒有新冠狀病毒,也許她就走入不同的人生軌道。
身在其中經歷這次歷劫之後,當遇到竹內亮採訪過程中的問題「你面對過嗎?因為病毒去世的人?」
樂觀熱情的她突然淚奔,沒有人想到她會突然間那麼傷感。
她不願在鏡頭面前哭,情願將悲傷默默品味,親眼目睹種種生離死別的瞬間,她感受到生命的沉重和難受,她的微笑背後,隱藏著患者和患者家人悲傷的記憶。
她開始用不一樣的視野看待自己的工作,找到了工作和人生的意義。
她說:「之前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之後我重新看待了自己的職業。」
曾在雷神山建設工地連軸幹了三夜四天的建設者之一,拿著「最美逆行者」的紀念牌卻覺得沒有什麼好炫耀的李傑,疫情後慘遭影響,公司撐不過去。
面對一家四口的生存壓力,竹內亮問道「養家怎麼辦?」
那個話不多不張揚的李傑平靜地講述道:疫情後,很多人都想開了,疫情的時候看到死很多人,生命比什麼都重要。
「我現在能做什麼就做什麼,盡力去做。」
他還在努力活著,拼命賺錢養家,只是,疫情的得與失,讓人們的內心得到了成長,明白了「擁有」和「珍惜」。
機遇:風暴中心的焦點,國際視線的關注,既颯又耿直的態度,呈現「真實武漢」
「為什麼都脫衣服?」「武漢人都脫衣服呀.......武漢人的脾氣大,愛脫衣服。」
拍攝過程中,一位光著膀子的武漢大叔突然亂入鏡頭,滿懷興趣地和竹內亮搭訕,竹內亮好奇地詢問大叔為什麼光著身體,而得到的回覆卻又是如此妙趣橫生。
「你為什麼不脫衣服」,
「我是年輕人,他是老人嘛,不同的」
竹內亮又指了指身旁的年輕人,詢問為什麼他又穿衣服,結果換來的是一個如此幽默的答案。
竹內亮沒有將這些不按劇本呈現的場景從紀錄片中減掉,橫空而出的一幕,反而讓人們見識到了武漢人的耿直和直爽。
竹內亮並不想刻意去挖掘眼淚,撇去痛苦,在利弊權衡的雙向面,他想看到疫情給武漢帶來的正面的影響。
英語初中老師「髒辮熊」,在學校停課的日子裡,她用無人機拍下空無一人的武漢景色;在聊到武漢早餐美食時,她索性將其拍下各個早餐店的特色,做出一個說唱視頻。
「疫情讓武漢處於一種風口浪尖.......以城市發展角度來看的話,武漢受到了國際的關注.......武漢現在用一種特別不尋常的方式走到了國際視野之下.......我希望趁著大家都還在關注著武漢,對武漢的熱乾麵、文化感興趣的勁頭還沒過過去,我就想把武漢的文化,向外推一下。」
傳揚武漢文化的髒辮熊還在網絡上著「英語課」,她也害怕自己沒有「傷痛」的故事,會否太過於非典型,然而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她又釋然了,這是武漢的一部分,是真實的其中一片。
「還有個太陽,比這個更美。」長江邊,赤膊的老爺爺用美聲縱情歌唱著。
那是短短的一幕,卻是片尾。
長江邊上聚集了一群很多人,穿著遊泳的人們坐在江邊,準備一起遊泳橫渡一公裡以上寬的長江。
因為疫情,他們曾困在家中數月,無法遊泳,渾身上下早已不舒服不自在。如今他們在江邊,興奮而活潑,遊得特別努力,特別有生命力。
那是武漢人們性格裡「颯」的一面,如果沒有疫情,他們將激情澎湃。那座有著長江大橋,黃鶴樓,也有著熱乾麵,豆皮的城市,從來不曾因為「封城」的痕跡,而失去過它的活色生香。
結語
城市有故事,情感也會不同......外地人現在去武漢,也會和我一樣,對武漢的魅力有新的發現,因為大家都知道武漢的故事。--- 竹內亮
外國人的眼中,武漢原本只是灰色的冬天和空曠的街道。
他們更多地聽說過北京上海廣州,卻未必了解真實的武漢。
《好久不見,武漢》為人們呈現了一幅真實的面貌,很多老外說「哇,原來武漢是這樣美麗一個城市」,「我想去武漢看看。」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被問到這部片子時,評價說:「這部紀錄片中的很多內容感人至深,它之所以能打動中日兩國廣大觀眾的心,關鍵在於它貼近公眾,樸實無華,透著真善美。」
武漢的魅力,由著那裡的景,由著那裡的史,也由著那裡的人,透過這部紀錄片,一點點散發出來,竹內亮沒有用華麗的辭藻,沒有奪人眼目的炫技,卻拍出了一部讓武漢人感恩到「謝謝你,拍出了一個真實的武漢」的影片。
沉痛的往事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掩埋,影片存在的意義,幫助人們不去忘記傷痛,也不去忘記傷痛過後,生命裡帶給人們的成長。英雄而樸素的城市,孕育了吸啜著眼淚卻又堅韌豁達的武漢人。
它是武漢,中國的武漢!
文章寫到這裡,希望你有機會,也能看下這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歡迎你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寶貴評價!
歡迎關注@吳妍丹,持續為你傳遞正能量,一起成長,共同學習,追夢的路上並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