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好久不見,武漢》紀錄片在微博平臺上推出前,42歲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和他的團隊內心依然處於忐忑之中,在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短視頻的年代,這部60分鐘的長紀錄片是否能夠引起中國網友們的興趣,竹內亮內心沒有任何把握,他曾經也考慮過把這部紀錄片按照人物的方式分成一段段短視頻,片中的十位人物每人都獨立成篇,但最終,他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很快,竹內亮的擔心就變成多餘的了,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這部紀錄片的播放量超過了2500萬次,這讓他在上次憑藉《南京抗疫現場》這部10分鐘的紀錄片奪得微博視頻社區全站日榜播放量第一名之後,再一次登頂這個榜單。
竹內亮終於鬆了一口氣。在豆瓣,該片的評分高達8.4分。而去年日本大導演是枝裕和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小偷家族》在豆瓣的評分也只有8.7分。
「雖然我跟是枝裕和導演沒有見過面,但是他也曾經拍攝過紀錄片,我們算是一個圈子裡的人。」在接受《北京日報》記者採訪時,竹內亮回憶,以前在日本拍攝紀錄片時,他用的攝影師也跟是枝裕和合作過,「我想我們的創作理念是一樣的,就是通過作品來反映普通人的真實生活。」
竹內亮1978年出生於日本千葉縣的我孫子市,他小時候練習棒球,曾經想以此為職業,但上初中的時候,棒球俱樂部規定必須要剃寸頭才能進入俱樂部。個性倔強的竹內亮拒絕妥協,最終放棄了成為一名棒球運動員。
竹內亮曾經想成為一名電影導演,那時候他為了生活,一邊送報紙,一邊學習電影製作,但拍攝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實在是太想拍東西了,最終選擇了當一名紀錄片導演,他記得當時的師傅曾經告訴他,「拍紀錄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輩子都不會厭倦。」他記住了師傅的這句話。
2001年,23歲的竹內亮第一次來中國,他要給NHK拍攝一部跟麻將有關的紀錄片,第一站就是上海。有一次,他去小賣店買東西,櫃員就把一把零錢撒在他的面前,他覺得非常不禮貌,在日本,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到了另外一家店,他又發現,這裡的店員有說有笑,態度非常熱情,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沒有想到的是,最終他娶了在日本留學的南京姑娘趙萍為妻,並於7年前搬到了南京居住,把中國當成了自己紀錄片事業的根據地。
「我想把真實的解封後的武漢告訴外國人,也包括日本人。」武漢因為疫情1月23日封城後,很快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在很多日本人的心中,現在的武漢依然還是那個街道上空無一人,充滿了落寞色彩的灰色城市。」竹內亮覺得,在武漢4月8日宣布解封後,讓世界了解武漢的唯一辦法就是親自去武漢一趟,零距離拍攝這裡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他在網絡發了帖子,招募願意接受拍攝的志願者,結果有一百多人報名,最終,竹內亮的團隊遴選出來10個人,選人的標準是「外國人也想看的主人公」。
6月1日晚上,竹內亮乘坐高鐵到了武漢,他的團隊成員提前兩天到,並於6月1日早上拍攝了一群武漢人在疫情後首次暢遊長江的畫面,竹內亮憑感覺認識到,這個片段可以放在整個紀錄片的結尾,「這群大爺大媽,是最不能出門的群體,他們能在長江上暢遊,說明武漢來迎來了一個新的開始。」
10個拍攝對象中,有奶茶店老闆、從華南海鮮市場進貨的日料店老闆,雷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以及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等,但最打動竹內亮的卻是一名叫「髒辮熊」的年輕英語老師,她也是一名自媒體和RAP音樂的愛好者。
「髒辮熊」在採訪中說道,「疫情一直讓武漢處於風口浪尖,雖然對於受到病毒感染的家庭來說,是一種悲劇和災難,但我認為以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武漢現在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走到了國際視野之下,幾年後,如果武漢能夠抓住機會,作出一些新的嘗試和挑戰,反而會在國際上擴大知名度」。禍兮福所倚,竹內亮也深諳中國的這句老話中蘊含的哲理。
如果沒有人介紹真實的情況,外國人對於一個國家和城市的偏見往往很難消除。竹內亮對這一點認識深刻。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大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嚴重事故,事情過去了快10年,但是很多外國人依然認為福島現在還不安全。就像解封後的武漢,要想消除偏見,是需要用事實來證偽的,紀錄片就是最好的方式。
作為一名有著20年經驗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對於如何拍好紀錄片有很多心得,拍攝期間,公司年輕女編導Feli被拍攝對象的經歷所感動,哭了很多次,但竹內亮一次也沒有,只有一次眼眶稍微紅了一下。他認為,保持克制和理性是一個紀錄片導演必備的素質。拍攝期間,他的腎結石突然發作,疼得他說不出話來,「當時我以為自己真的要死在這裡」,就是在這樣的時刻,他還用盡最後一口氣,跟團隊的編導說出一個字,「拍」,「通過這個事情,我親身感受到了作為患者的心情」。
好在現在竹內亮的病情已經穩定下來,「結石基本上排出了體外」。
「無臺本拍攝」是竹內亮團隊的基本手法。
他喜歡用手提攝像機對著拍攝對象拍,「最好是連三腳架都不要,搖搖晃晃的鏡頭在日本最受觀眾歡迎」,這也是竹內亮導演認為跟中國大部分紀錄片拍攝手法最大的不同,「中國的大部分紀錄片都拍的非常漂亮,但我不追求漂亮,我要的是真實,我不要航拍,不要架設軌道,不要三腳架。」在日本,大部分紀錄片導演都採用這種拍攝手法。
以前在日本,竹內亮專門拍攝長紀錄片。到了南京定居後,他的「和之夢」公司開始製作15鍾一集的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每周四播出,這是一檔介紹「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住在中國的日本人」的紀錄片,目前公司已經製作了200多集。但竹內亮心中一直夢想能有機會拍攝長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次圓了我心中的一個夢。」
最近幾天,日本的各大電視臺開始介紹《好久不久,武漢》這部紀錄片,雅虎日本網站也開始播放這部紀錄片,很多人給竹內亮打電話,「原來武漢真的很漂亮,」「現在的武漢真的已經很安全了」「看起來沒有那麼危險,想去武漢玩一玩。」
聽到這些話,竹內亮很感動,他覺得自己拍攝的目的達到了,「我把真實的武漢介紹給了全世界,這個作品拍出了武漢的煙火氣息」。他表示,會把今年12月份公司的粉絲見面會放在武漢舉行,「一場不夠就開兩場」。
拍紀錄片並不是一個賺大錢的行業,竹內亮和妻子趙萍成立的「南京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幾年都是靠拉贊助生存,2018年的時候,一度到了解散的邊緣,是妻子趙萍在背後默默支持他走過這段艱難歲月。隨著在中國知名度的擴大,「和之夢」目前逐漸走上了正軌,他們除了拉贊助,還拍攝廣告,推出了會員制,最近的廣告客戶甚至包括松下、資生堂等大公司。
「我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買大房子,開豪車,這些對於我來說沒有一點吸引力,我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把公司做大。」竹內亮以前的師父對他影響很大,「他已經80歲了,還在堅持拍攝紀錄片,這是一輩子的事業。」
提起「工匠精神」,竹內亮回答,很多日本人骨子裡都有這種精神,「就是一直培養自己的事業心,把事業研究一輩子。」他的理想是把公司經營成一家國際化的公司,「把中國很多好玩的人和東西傳遞給全世界,也把全世界好玩的東西介紹到中國來。」
來南京定居7年,竹內亮對中國的年輕人印象深刻,他的公司一共有25人,只有他和另外一個是日本人,其餘的都是90後的中國年輕人,「他們有創造力,有想法,完全超過了我的想像,但不少人其實很含羞,也非常不聽話。」
「那如何管理這些不聽話的年輕人?」記者問。
竹內亮哈哈大笑,「我也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