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今日,亮相「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的竹內亮導演向記者談到了對「中國故事,國際傳播」這一主題的理解和心得,他也表示,三國文化、大熊貓是日本人認識中國、認識成都的一扇窗口,「我非常想去成都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因為基地有一位日本的飼養員阿部展子,我希望拍她的故事,讓更多日本人能夠親自來中國看看,通過大熊貓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了解成都。」
《南京抗疫現場》的第一部登上了日本最大的網站雅虎日本的首頁,並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好久不見,武漢》也讓日本網友看到了解封後最真實的武漢。竹內亮2013年遷居南京,他在武漢歷經10天,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展現武漢戰「疫」過程以及疫後恢復情況。他告訴記者:「當時好多西方國家的媒體,包括日本在內,都懷疑武漢真的是安全嗎?我就在中國,所以我想親自去看真實的武漢,把武漢的現狀介紹給全世界。」竹內亮說,拍攝這部紀錄片,不僅是給中國人看,想傳達給日本觀眾的訊息只有一個,就是讓他們了解現在真正的武漢、真實的武漢。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竹內亮也有深深的共識,他談了自己的心得,「很多西方國家,包括日本民眾真的不了解中國,所以我就是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將真實的中國傳達給全世界,比如我拍的很多中國題材紀錄片,觀眾們看完視頻,自然會有自己的見解,我無法左右。但我能做的,是盡我所能為日本人展示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我只希望,大家能夠拋開偏見,理解現狀。」
談到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切入點」,竹內亮脫口而出「客觀和接地氣」,他還提到,日本青年網友特別喜歡小切口的中國故事表達,「美食、美景、偶像團體的文化,比如今年中國特別火爆的綜藝《青春有你2》,在日本也很受歡迎,年輕人也在追。」有趣的是,日本年輕人還迷上了小紅書,學習中國風的化妝,「我覺得這些文化方面的交流,就在增進理解和共情。」
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竹內亮也沒有置身事外,前往大涼山深處布拖縣的一個村子住了兩周,將鏡頭對準一家彝族人,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即將在日本播出。「我就好奇是不是真的脫貧了?我去的小村子很窮,看到了很多讓我驚訝的成績,比如安置房的建設,但我也深深感到脫貧攻堅任重道遠。我拍這個紀錄片,就是客觀告訴日本觀眾中國的一個現狀。」
2010年因到中國拍攝《長江天地大紀行》,竹內亮開始拍攝《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紀錄片,登上日本NHK、東京電視臺等知名媒體。竹內亮感慨,他住在中國這些年,中國「拍不膩,越拍越有意思」。因為中國在高速發展和變化,變化中的人物山川城市就是紀錄片人最感興趣的。
當被問及「後疫情時代」在中國有什麼新的拍攝計劃和想實現的夢想時,竹內亮表示,「『後疫情時代』也是接下來想要拍攝的主題。經過這次疫情,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新技術不斷湧現,大家對人生也有著新的思考。「有機會的話,我也希望通過拍攝,記錄下這些時代的新變化。」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陳蕙茹 攝影 陳蕙茹 編輯 李旻 校對 田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