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演竹內亮的「非典型」中國紀實

2020-12-25 長江日報

    202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武漢成為全世界紀錄片創作者的聚焦之處。在難以計數的作品裡,日本導演竹內亮的《好久不見,武漢》脫穎而出成為「爆款」,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

    7年前,竹內亮攜妻兒從日本移居南京,以獨特的形式創作「非典型紀錄片」。5年裡他幾乎走遍了中國,堅持每周一更,拍攝住在中國的日本人以及住在日本的中國人,記錄下一個活著的中國、百種不設限的人生。

    時隔半年,他再次將鏡頭對準重振中的武漢和武漢人,新作即將與觀眾見面。

    半個多月前,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次來到武漢,在街頭隨機採訪50多位武漢人,聊大家在2020年的得失。不久前,這條短片在海外播出,觀眾「深刻感到中國人的堅強」,感嘆「這個城市其實已經恢復正常了,真讓人吃驚」。預計這條短片將於25日國內播出。

    繼6月執導《好久不見,武漢》成為「爆款」後,這次竹內亮再次將鏡頭對準武漢。他表示,「武漢,我會一直拍下去,把真實的武漢傳遞給世界」。

    一個日本導演,為何要長居南京、記錄中國?看起來似乎不經意、很隨意的紀錄片,為何能感動萬千網友?長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竹內亮,尋找他「住在這裡的理由」。

    ■ 「非典型日本人」在中國創業

    11月底,在武漢街頭採訪時,竹內亮常聽人說:「我認識你,拍武漢的那個日本導演。」一番交流後,不少人又會說:「你不像日本人啊。」

    1978年10月23日,竹內亮出生於日本千葉縣。同一天,《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冥冥中的緣分,在20多年後有了迴響。2002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麻將的起源》。2006年,他與留學日本的南京姑娘趙萍結婚,更多了一份與中國的緣分。2010年,竹內亮執導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在中國拍攝,從長江源頭一路拍到上海。路上常有人問:「高倉健還好嗎?山口百惠還好嗎?」這讓他很驚訝,山口百惠早在1980年隱退,可中國觀眾還在記掛她,對日本的焦點仍停留在她身上。

    竹內亮想搬來中國,把當下的日本介紹給中國,也把當下的中國介紹給日本。他在日本有房子車子,有妻子孩子,有穩定工作,並且拿到了日本電視紀錄片的最高獎。這個念頭不僅旁人不理解,就連妻子趙萍都覺得詫異。竹內亮反覆遊說了兩年,一家人終於在2013年舉家移居南京,創辦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來到中國,一切從頭開始。竹內亮此前幾乎不會中文,婚禮上都有翻譯在旁。他泡在中國電視劇裡學,《虎媽貓爸》之類的家庭劇看了不少。如今,每天至少刷10次微博,「打工人」之類的網絡熱詞脫口而出,唯一能難倒他的只有成語。夫妻倆鬥嘴時,甚至會出現中國妻子說日語、日本丈夫飆中文的奇妙場面。

    創業是艱難的。剛到中國時,他們能拍的仍是與日本電視臺合作的項目。小半年時間裡,所謂的攝製組就是夫妻二人,趙萍當公司老闆、製片人、配音,竹內亮是導演、剪輯。等有能力招聘員工時,「幾乎不挑,人家願意來就不錯了。」2015年11月,系列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上線,以住在中國的日本人、以及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為主角。這一系列至今拍攝230多集,僅在嗶哩嗶哩網站的播放量就超過5000萬次。但直到去年,公司才開始盈利,竹內亮驕傲地宣布:「今年的收入挺高的,雖然《好久不見,武漢》一分錢沒賺,但出名後好多公司找我們合作,有收入的,很多。所以我們可以撐下去,還可以拍很多更新的片子。」最近的招聘中,「流利外語、工作經驗」成了必備條件。

    雖然一直在「哭窮」,但獲得感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我特別喜歡拍中國人,他們在鏡頭面前最真實,最有意思。」竹內亮自認是個「非典型日本人」,「日本人做什麼都講究不麻煩別人,這挺好的,但也很難成為朋友。我最喜歡麻煩別人,蹭吃蹭喝。」在中國的拍攝中,他好奇地問一句「好喝嗎」,鄰桌的陌生人就會拿起啤酒給他倒上一杯,不知不覺,兩桌人就吃成了一桌。「我喜歡這種隨意,大家都是朋友。」

    ■ 「非典型紀錄片」裡的真實人生

    《好久不見,武漢》讓竹內亮實現了「現象級爆發」,《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則是爆發前的蓄力,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積累了忠實的粉絲。武漢站見面會上,不乏從北京、上海、新疆專程而來的觀眾,他們從5年前就開始「追」這個「非典型的紀錄片導演」。

    竹內亮來中國時,恰逢中國紀錄片市場爆發與巨變的時刻。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點燃了國產紀錄片市場。次年,中國紀錄片年產量、年播放量雙雙上漲50%。2014至2015年,北京、上海、湖南等地電視臺的紀實頻道上星,央視紀錄片頻道不再是上星播出的「獨苗」。熱潮之中,一場變革也在悄然發生。2015年,中國網絡視頻用戶達到5.04億,這一年被研究者稱為「新媒體紀錄片的井噴年」。《舌尖上的中國2》《跟著貝爾去冒險》《侶行2》等熱門作品的網絡播放量超過3億次。更注重互動、更多「泛紀實」融合的網播紀錄片,漸漸形成了與傳統紀錄片風格相異、受眾不同的領域。

    半被動半主動地,竹內亮在2015年的中國選擇了擁抱網絡,《我住在這裡的理由》通過視頻網站播出。為了適應網絡觀看習慣,每一集都控制在15至25分鐘。時長成了創作最大的挑戰之一,「現在說短視頻,指的是幾分鐘、甚至幾十秒鐘。《好久不見,武漢》上線之前,我們很擔心1小時的時長太長,大家沒耐心看。但是在5年前,我擔心的是20分鐘太短,故事還沒講完,視頻就結束了。在那之前,我拍的都是一兩個小時一集的長片。」

    為了讓觀眾在短時間裡走近人物,竹內亮琢磨出了獨特的拍攝手法,「導演入鏡」。拍攝在中國各地看熊貓的日本大叔時,驚訝於對方全身粉色的裝扮,他「自來熟」地穿戴上大叔的外套、眼鏡。跟著大叔去熊貓館時,沒想到要步行幾個小時,他一臉生無可戀地「求蹭車」,在熊貓面前躺倒下來。在紀錄片的拍攝中,這是極為少見的,甚至會讓人疑惑——「這是紀錄片嗎?」在一些視頻網站上,竹內亮的作品一度被分類在「旅遊頻道」。在人們的印象中,紀錄片應該是「隱形的鏡頭」。有一類紀錄片創作者會推崇「牆上的蒼蠅」風格,拍攝時不與片中人交流,不影響事態發展,像只蒼蠅一樣默默趴在牆上觀察。

    竹內亮認為,「我可以坐在鏡頭背後,引導被拍攝的對象哭或者笑。但如果我走到鏡頭裡,和觀眾一起探索別人的生活,大家會更有代入感,會感覺更真實。」從5年前開始,《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片頭就一直標明「這是一次沒有臺本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的拍攝也有這個特點。幾個月的籌備期裡,竹內亮發微博募集拍攝對象,編導與報名者電話溝通。常常是編導與拍攝對象聊到痛哭流涕,傳遞給竹內亮的信息卻只有簡單的姓名、職業,僅此而已。拍什麼、去哪裡拍,全部不作預設。這也保障了竹內亮在初次走進片中人生活時,能夠給出最真實、最直接的反應。「我的紀錄片給中國人看,也給日本人、其他外國人看,在每個國家播放的都是同樣的版本、同樣的內容,所以我不會盲目地誇,也不會故意去黑,必須儘量客觀、真實。」

    沒有臺本的拍攝,也給攝製組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攝影師只能扛著機器「什麼都拍」,20分鐘的視頻,素材會多達30至40小時。至於構圖、畫面,只能「隨緣」。「在漂亮的鏡頭和真實的鏡頭之間,我肯定會選真實的。」

    ■ 在「拍不膩」的中國找到活著的感覺

    移居南京七年,這一家人也成了被觀眾注意的對象。竹內亮和趙萍被觀眾稱為「亮叔」「萍姐」,大家調侃竹內亮「蹭吃蹭喝蹭一切」,「監督」他們的兒子「作業做完了嗎」,聽過嶽父母「吐槽」女婿「不會來事兒」,也為一家三代終於搬進了大房子而高興。5年來,每年一次的觀眾見面會,常有從海外專程趕來的「鐵桿粉絲」。但竹內亮仍然覺得,自己的作品很小眾。

    直到《南京抗疫現場》和《好久不見,武漢》成為爆款,他「出圈」了。微博粉絲量從100多萬暴增至400萬,私信裡常收到商務合作的邀約,目前10個項目正同步進行,工作日程排到了明年8月。《好久不見,武漢》的播放量超過4000萬後,他就不再關注數據更新。因為更多的可能性,正向他敞開。

    此前的拍攝中,竹內亮關注的對象都是「異鄉人」,在交通發達、遷徙便捷的年代,他希望藉此探究「一個人住在這裡的特別理由」。5年前他認為,「有這麼多中國導演在拍中國人,觀眾為什麼要看一個日本導演拍中國人?」現在,他終於發現,「原來中國觀眾願意看我拍中國人,也認可我拍的是真實的。」除了《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堅持每周一更,他的鏡頭也開始移向大涼山裡的學校、南京高考送考現場,淘寶造物節裡的寵物服裝、液體便當等新潮事物。

    在他的紀錄片裡,不懂中文的日本爺爺在武漢開咖喱店,一口京片子的日本小哥在中國學傳統相聲,全身粉色的日本大叔滿中國「追熊貓」……片中人「在中國找到了活著的感覺」,感慨「只要足夠努力,在中國一切都有可能」。觀眾也由此看到了不設限的人生,人間的參差百態。

    年初,竹內亮回日本老家探親。在全市的最高處俯瞰,他發現,「從我小時候到現在,30多年了,這棟8層樓還是最高的樓,我的學校還是原來的樣子,這裡沒有任何變化,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日本的親戚無法理解他現在的工作,他也無法理解對方如何忍受十幾年一成不變的生活。在日本拍攝紀錄片十餘年,他「拍膩了」,這也成了他住在中國的原因之一。「中國每天都有新的東西,拍了7年根本拍不夠。」

    長江日報文化首席記者 萬旭明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的導演竹內亮大有來頭,登上央視的日本人
    作者丨張育 這段時間被華大姐點名讚賞的網絡紀錄片《後疫情時代》刷屏了,製作人兼主持人竹內亮引起中日網友的熱議。其實,竹內亮早在2010年便與中國結緣,此後還娶了中國媳婦,一直生活在中國。竹內亮雖只是一個小小的網絡自媒體主持人,但他的過往經歷卻不簡單。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今年年初,一部《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爆紅,讓眾多日本網友感嘆「我想去武漢看看。」 11月27日,該片導演竹內亮受邀在南京大學演講時說:「因為很多日本人不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得到控制,我才想到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這就是當時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竹內亮,42歲,日本千葉縣人,紀錄片導演。
  • 日本導演竹內亮: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中新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日本導演竹內亮: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眼下中國能夠同時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是對14億人共同努力的回報,絕不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我知道你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這是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後疫情時代》中的話,獲得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讚賞。
  • 「網紅」紀錄片導演竹內亮: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將真實的中國傳達...
    下午的紀錄片分論壇以「融通中外·全球視野——中國紀錄片時代之責」為主題,邀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總監梁紅、紀錄片製片人劉鴻彥、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著名紀錄片導演梁碧波、日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等參與討論。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我要來大熊貓基地拍日本飼養員小姐姐
    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 導演竹內亮回母校,講述自己的2020
    現代快報訊(記者 邱驊悅 文/攝)11月27日上午,拍攝了《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專題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回到了他的母校南京大學,以《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的中國又一年》為主題進行演講。除了講述自己的經歷以外,竹內亮還通過演講鼓勵在場的學生,多交日本朋友,多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
  • 我們做紀錄片的理由 | 導演竹內亮與製片人趙萍訪談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五年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和他夫人趙萍女士,抱著「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初心,雙雙辭職來到中國。剛開始時茫然無措,後來通過新媒體帳號,持續創作原創內容,與粉絲交流,尋找內容與觀眾的良性互動之路。
  • 日本網友不信我拍的中國抗疫片?導演竹內亮獨家回應來了!
    編者按:1月1日,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新紀錄片《後疫情時代》上線,這是竹內亮繼《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
  • 我們做紀錄片的理由|導演竹內亮與製片人趙萍訪談
    五年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和他夫人趙萍女士,抱著「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初心,雙雙辭職來到中國。剛開始時茫然無措,後來通過新媒體帳號,持續創作原創內容,與粉絲交流,尋找內容與觀眾的良性互動之路。
  • 電影節|竹內亮: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導演
    原標題:《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不要小看觀眾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導演「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國內真的火了。
  • 竹內亮:拍攝真實有趣的中國是我的初心
    2020-10-08 20:57:2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原標題:日本紀錄片導演:拍攝真實有趣的中國是我的初心定居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十幾年前因為拍攝紀錄片認識了他現在的妻子,也開啟了他的中國情緣。
  • 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後疫情時代》引發中日網友熱議,華春瑩:讚賞
    記者問:近日,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後疫情時代》引發中日網友熱議,在各類媒體平臺上有著不俗的播放量。在各界高度重視增進中日相互了解背景下,請問您對該片有何評價?華春瑩:我認真觀看了這部片子,並注意到這是竹內亮導演繼《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 武漢》之後,一年內拍攝的又一部以中國抗疫為主題的紀錄片力作。
  • 訪日本導演竹內亮:中國人將「危機」轉化為「新機」的能力和速度...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蔡藝芃 黃秋霞報導視頻製作 蔡藝芃 荊培軒 胡思遠「對竹內亮導演不帶偏見地真實記錄中國走過的這段非凡歷程表示讚賞」,1月6日下午,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華春瑩為日本導演竹內亮的紀錄片《後疫情時代》點讚。隨後,該話題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熱搜第二名。
  • 竹內亮導演驚現樂敦海外旗艦店直播間,分享《我住》拍攝趣事
    9月21日晚,日本知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空降」樂敦海外旗艦店直播間,參與了「樂敦謝謝你」直播,在直播中與粉絲分享了拍攝過程中的奇聞趣事,表達了對樂敦品牌的認可,還為粉絲帶來了神秘隱藏福利與親筆籤名照!直播間氛圍熱烈,粉絲們激動不已,彈幕齊刷「亮叔真帥」、「亮叔謝謝你」回以致謝竹內亮導演。
  • 導演竹內亮的「請回答2020」:出圈很幸運,但四十不惑
    11月27日,住在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現身南大仙林校區,分享2020「年終總結」《乘風破浪:日本紀錄片導演的中國又一年》。後期專訪中,他用「出圈」來作為自己的2020關鍵詞,到了四十不惑,已經過了一紅就膨脹的年紀,接下來就「好好拍片,看運氣吧」。
  • 因執導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火爆全網 日本導演竹內亮開拍後...
    竹內亮(前右)和粉絲合影 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攝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戎鈺)那個因為拍攝武漢而紅遍全網的日本人,又來了。昨日下午,憑藉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走紅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對楚天都市報記者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今年6月,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與全球觀眾見面。該片以10個武漢普通家庭為主角,真實再現了這座英雄城市與人民如何艱難走過2020年的冬春之交。
  • 一個日本導演,拍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火遍日本
    作者 | 語境 編輯 | 石燦 一條10分鐘的短片,濃縮了中國南京城市生活中的抗疫場景。拍攝短紀錄片的人,是一位定居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
  • 「我的爸爸是《南京抗疫現場》導演竹內亮」
    在這篇真摯淳樸的小文章裡,記者發現,趙純作文裡出現的「爸爸」,正是最近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火爆網絡的紀錄片導演竹內亮。這位在華日本人,用真實客觀的鏡頭把中國抗疫經驗和做法,傳遞給了世界。近日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在南京家中的趙純和他的爸爸竹內亮。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撰稿 | 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竹內亮導演《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新主人公竟是樂敦處方師?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一檔介紹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和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的旅行式紀錄片,日本知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這一紀錄片的契機是因其對中國及本國的熱愛,想把現在的日本文化與現狀介紹給中國年輕人,也想把中國有意思的文化傳達給日本年輕人。相信很多人都通過武漢特殊時期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認識了竹內亮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