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日本導演竹內亮: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眼下中國能夠同時做到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是對14億人共同努力的回報,絕不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我知道你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這是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後疫情時代》中的話,獲得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讚賞。
在這部33分鐘的紀錄片中,竹內亮通過自己的視角,將「一邊把病毒控制好,一邊推動經濟發展狀態」的中國展示在世界面前,也希望把中國「後疫情時代」的經驗和力量分享給日本和其他國家。
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竹內亮強調,中國能取得後疫情時代的發展,是每一個人努力的成果。「現在中國疫情控制得已經很好了,而美國、歐洲、日本都還差很遠。西方媒體和日本媒體的分析是一樣的,就是不管是防控疫情還是恢復經濟,都是中國政府強制性的措施。但是作為一個住在中國的外國人,我知道中國不是這樣,不都是由政府做的,我們老百姓、每一個人都做努力了。」
《後疫情時代》的主題是「逆勢爆發」。竹內亮稱,確定這一主題是在調研之後做出的,「我們發現雖然有疫情,很多企業其實增長得非常快,然後製作組討論確定了『逆勢爆發』這一主題。」
紀錄片分為四章:第一章《沒人了》,介紹中國以新冠疫情為契機,各行各業加速了無人化的進程;第二章《全民直播》,介紹疫情期間直播賣貨的興起;第三章《「去除」新冠病毒》,介紹中國空氣淨化企業在疫情期間通過技術突破實現銷售額增長的經驗;第四章《「零感染」的武漢》,將鏡頭對準了聯想武漢工廠,武漢於4月8日解封,但這家工廠在3月底就實現了滿產復工。13000多名員工,到目前為止「零感染」。
竹內亮將聯想武漢工廠的工作檯、食堂、宿舍等每個角落的嚴格防疫步驟,一一展現在觀眾眼前。他說,進去拍攝沒有受到任何限制,什麼都可以拍,「而且我們沒有腳本。大概的主題有了,但是具體要拍什麼不定,然後去了看到有意思的東西就拍。我們不擺拍,我們強調的是真實。」
他告訴記者,該片從創意到播出歷時3個月,企業全部來自在微博上的徵集,「他們看過我以前拍的《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對我很信任。總而言之執行下來都挺順利,沒有什麼困難。」
片中也呈現了中國企業管理上、科技上的先進一面。但眾所周知,中國的一些高科技企業正遭受西方某些國家制裁,竹內亮直言:「不是企業的問題,是政治的問題。」
竹內亮表示,西方國家包括日本的媒體,帶著偏見去報導中國,所以產生了很大誤解。「我經常說西方的媒體太過於黑中國,而中國的媒體太過於誇自己,所以還是要客觀報導。」
他建議中國還要有能到達國外普通民眾的文化輸出,「日本人不知道除了經濟和政治之外的中國信息,如果他們能知道更多中國的電影、明星、偶像、動畫片、時尚等,對中國的好感肯定會增加。因為我也喜歡看中國的電影,覺得真的蠻有意思的,但是大部分日本人不知道。」
該片於1月1日上線後,在中日兩國都引起巨大反響。在竹內亮微博下,許多中國網友表達讚賞和支持。在日本則有人羨慕中國的發展,也有人質疑紀錄片的真實性。
「我沒有誇中國,我覺得我是客觀的,我只是把感受到的想法說出來而已。」竹內亮告訴記者,有日本網友說「竹內亮是中國政府的狗,中國政府的間諜」。但是他無所謂,「因為這些人也不看我的作品。看過我作品的人反應基本上都是好的,90%以上都是正能量的。」
竹內亮說,該片1月3日登上日本影響力最大的雅虎網站首頁,網友的大部分反應是「中國這麼厲害」,或者「日本已經被中國超過了,所以我們日本人需要努力」等。不看作品就評論的則很惡意,「這個日本人怎麼這樣」,「這個竹內亮收了中國政府的錢吧」。他強調,看過片子就知道,片子不是假的,而是很真實的,不是為了誇而去拍的。
竹內亮告訴記者,他下一個作品要拍長江。他在日本時一直給NHK(日本放送協會)拍紀錄片,10年前拍過長江。「2021年正好10年,我想再次去拍長江,通過一條河來展現中國10年的變化。長江邊有很多我喜歡的城市,南京、武漢、重慶、上海都在長江邊。今年打算再走一次,拍長江邊的風土人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