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山海經》中記載:「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淵。」意思是說上古天帝帝俊和妻子羲和生了十個太陽。於是出現了許多與太陽有關的神話故事,如羲和御日,后羿射日等。
這些遠古先人流傳的太陽神話故事,反映了他們對太陽的崇拜之情,是他們的宗教信仰,深遠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其中有個「太陽人」的遺蹟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興趣,如今已是國家級文物。這個「太陽人」遺蹟出現在水電站。
01
眾所周知,三峽水電站是我國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從上個世紀就興起的一項水利樞紐,是欲打造蓄水、洩洪、發電和航運為一體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這樣一個關係國計民生的龐大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的的每一步都必須小心謹慎,不能有絲毫差錯,在施工前,必須先對施工場地仔細檢查,除了探測地基承載裡外,還要探測有無古蹟。而三峽地區歷史悠久、長期生活在那裡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因此考古學家需要去考古探測,搶救文物,避免出現遺憾。
考古隊在這裡挖掘出了陶、瓷、石器、骨器等許多文物,考古通常是比較辛苦的,就當他們坐在一塊石板上休息時,喜從天降,一位專家偶然發現他們坐的那塊石板上刻著太陽人的石像,令他們非常激動。這個「太陽人」石刻長115釐米、寬20釐米、厚12釐米,石板的外部刻著一個人像,人的頭上頂著帶23條光芒的太陽圖案,腰的兩側又刻畫著星辰。
整個石面經過精心打磨,表面平整,長條形四周打制規整勻稱,鑿刻痕跡與圖像古樸怪異,人物面部表情凝重,似乎在表達對太陽的崇拜,祈禱太陽之神造福萬眾之民,透露出原始社會人們的宗教信仰。
02
古代人類的思維方式比較原始,對事物的認識比較直觀膚淺,認為事物對人類的影響都是被超自然的力量支配著,把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生靈都看作管理他們神靈。認為風和日麗,風調雨順看作上天對他們的恩澤,久晴不雨被看作觸怒了上天之神,是對他們作惡的懲罰。
而太陽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們的生活常態,他們也因此認為是太陽在掌控他們的勞作和休息時間,於是,對太陽產生了崇拜與敬仰之情。古代先民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主要通過將自然生靈刻畫在他們使用的器具上來表達,太陽便成為古代先民刻畫的主要圖騰。
在陝西華縣就出土了一個日與烏的紋飾,據專家介紹,這個紋飾上有一個烏的圖案,烏背上有一個圓點,圓點上有一條弧線。此圓點應該就是象徵的太陽,反映了「金烏負日」的神話故事,烏是鳥的一種,日與鳥的結合是古代神話的主要形式。《山海經》中「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鳥」,《史記· 龜策列傳》中「日為德而君於天下,辱於三足之鳥」,都是日鳥結合的表現。
03
因此,「太陽人」石刻的出現或將說明在更早的時期,中國就有了宗教信仰的歷史文化。考古學家研究後驚奇的發現,這個「太陽人」遺蹟距今至少有8000年,比中國5000年文化還要長,人類歷史是否要因此改寫?
然而,一些學者提出了質疑,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有許多與漁業有關工具,說明居住在這裡的遠古先民主要以漁民為生,與太陽息息相關的農業卻沒有涉及,況且遠古人對太陽的崇拜是在炎帝時期才開始的,將炎帝尊崇為太陽神,對太陽神崇拜的歷史文化沒有超過6500年。
但是,「太陽人」石刻不管是否表達的是對太陽的崇拜,都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有深遠意義。它不僅是我們挖到的歷史最久遠,最古老的文物,還證實了史前文明是真實存在的。「太陽人」石刻被列為國家級寶物,永遠禁止出境展覽,如今,是湖北省博物館重點展覽之物。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太陽人」被選中進行展覽,供大家大飽眼福。
結語
太陽一直是美好、光明的象徵。直到今天,人們也把太陽象徵希望,引導我們走出黑暗,用陽光來形容人開朗、活潑的性格。
參考文獻:《山海經》《史記· 龜策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