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影音時代,其實膠捲比存儲卡還優秀,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膠捲和錄像帶是傳統影像行業的必備法寶。上個世紀,柯達公司還憑藉膠捲傲視全球。即使到了90年代,擁有一部買柯達膠捲送的柯達相機,還依然是成功人士標配,能用自家的相機拍一張全家福,衝印後留下膠捲底片,是當時吊打照相館的最時髦事情。
據說,當年的膠捲銷路好、銷量大,各路生意人都趨之若鶩,甚至出現了假冒柯達膠捲的事情。2000年的時候,成都查了172家膠捲零售店,其中有55家在賣假冒的柯達膠捲,柯達膠捲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後來,膠捲被數位相機和內存卡取代,傳統影像行業快速衰落並退出大眾視線。早在1981年,索尼公司發明了「馬維卡」靜態視頻照相機,作為數位照相機的雛形,已經提前預示了柯達膠捲的消亡之路。
膠捲還有個別名,叫底片。這個別名似乎我們更加熟悉,小時候許多底片都夾在書本中,鎖在柜子裡,是我們眼中的「神秘物件」。所以現在,也常常聽到老人「相機都不用底片了」這種說法。
可是,先別慌,被你們奉為兒時記憶的膠捲,並沒有完全消失,反而是活的特別滋潤。
膠捲的輝煌歷程和沒落
很多人以為膠捲行業消失,是因為他們只是把「相機膠捲」當成了全部的「膠捲」。但是,相機膠捲只是膠捲大家庭中的一員,整個膠捲大家庭可比我們知道的大得多。
膠捲實際上是膠片捲成的卷,而膠片由感光乳劑層和片基構成,說白了,乳劑就是摻了大量滷化銀微粒的明膠,滷化銀是成像的關鍵物質。小時候對膠捲這東西很好奇,一個黑塑料片,怎麼就能洗出照片來呢?有一次偷偷從我姐那裡拿了一卷拆開準備研究下,沒想到,耳朵被揪的疼了三天。
膠片這東西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27年,法國發明家尼埃普斯將白蠟和瀝青塗在鉛錫合金板上,在自家閣樓上,用「日光蝕刻法」足足曝光了8個小時,才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窗外》。
1829年,法國布景畫家達蓋爾和他合作,一起研究攝影術。但1833年,尼埃普斯意外逝世。
直到1939年,達蓋爾發明了利用水銀蒸汽對曝光的銀鹽塗面進行顯影作用的「銀版攝影法」,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宣布他獲得攝影術專利。這種攝影法比之前的「日光蝕刻法」高級得多,只要曝光30分鐘就可以,拍攝出的照片影紋細膩、色調均勻、不易褪色,銅板本身就是照片,沒有「底片」。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又出現過用溴化銀材料凃制的幹版,1884年出現了用硝酸纖維做基片的膠捲。直到1888年,柯達公司產出了新的,柔軟可纏繞的「膠捲」,完成了膠捲材料質的飛躍,這一年,柯達還推出了第一臺安裝膠捲的可攜帶的方箱照相機。
在整個20世紀,膠捲幾乎佔據了所有攝影圈的主流,而洗照片的暗室和晾曬底片的行為也被視為一種高雅的藝術。
1991年,柯達試製成功世界上第一臺數位相機,但是因為怕影響膠捲銷量,並沒有推廣。可惜,東芝公司後發制人,接連發布MC-200高端和QV-10低價數位相機,徹底引爆數位相機市場需求。此時,柯達和它的膠捲帝國,開始從根本上被動搖。
數位相機除了代表了攝影術的進步之外,還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產生重大影響,旅遊、影像行業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推動了經濟發展。
而以柯達為龍頭的膠捲業,在快速發展的數位相機圍攻下,徹底淪陷。
實際上,在2004年之後,柯達公司只有2007年是盈利的,其餘均為虧損。2013年8月20日,美國聯邦破產法院批准美國柯達公司脫離破產保護、重組為一家小型數碼影像公司的計劃。
至此,一代「膠捲」梟雄、第一個研發出數位相機的柯達,虎落平陽。
數位相機時代的膠捲
我們可能認為,數位相機的出現,替代了膠捲的使用,是技術的全面升級。可是,有一個事實你卻不得不知道:所有的數碼成像,都是以模擬膠捲成像為榮。
也就是說,目前的數碼成像,其色彩表現和色彩寬容度是比不上膠捲的。
現在的膠捲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篩除掉了低端玩家,保留了高端攝影愛好者的圈子層次。
相比較數位相機,使用膠捲的硬體要求和費用都高出一大截,而且,光拍還不行,顯影技術必須能夠跟得上,才能玩得轉膠捲。
在行家的眼裡,買了柯達膠捲,拍了照片,然後再跑去衝印店去衝洗照片,無異於花架子,毫無技術可言。
可以說,即使是現在,膠捲的魅力是數位相機望塵莫及的。
只不過,市場需求決定了產品生產,廉價而方便的數位相機,成了大部分人的選擇。
順便說一句,不要以為膠片相機被淘汰了。萊卡作為相機和鏡頭界超級大佬,它的入門級膠片機,仍然是4萬起步,一般人根本玩不起。至於高端膠片機,價格更是超乎想像。
膠捲仍在生產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在電商平臺上買到膠捲,而它的價格也每年水漲船高。有買膠捲的顧客感慨:「膠捲是越買越貴,越用越少,好好珍惜好東西吧。」
不僅如此,柯達甚至還出品了一次性的膠片照相機,算是給中年人懷舊的一種方式吧。這種產品,真的是讓我們想起了當年柯達「買膠捲送相機」的高明營銷手段。
膠捲不僅作為一種情懷,更是對攝影技術的回歸。
開一間膠捲商店,也許並不壞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比較花錢的膠捲也逐漸回歸,近幾年甚至颳起了一陣「膠捲風」,讓攝影愛好者對傻瓜相機有了新的替代品,對成像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那麼,如果現在我們開一間膠捲商店,算是一門人傻錢多的「夢遊」生意嗎?
還真不是。
首先,膠捲是中年人集體記憶的收藏品。而諸如「老鐵經濟」的浪潮,情懷之中蘊藏商機。其次,膠捲的價格,在現在算不上是什麼奢侈品,是人人都能夠消費的產品。並且,膠捲能否衝印的好,就是一門技術活了。
同樣的膠捲,不同的技術,出來不同的照片效果,簡直像極了現在「沉浸式體驗」的網友套路。這樣的好東西,怎麼會沒有市場呢?
當然,因為膠捲的圈子比較小,如果是小地方,還是要先建立起自己的人脈關係才行,不然,可能幾年都沒有起色,那就得不償失了。
一旦建立起以膠捲為媒介的攝影愛好者圈子,那麼,針對這類群體,生產定製的膠捲,很有可能是一門既有情懷又很高端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