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陶罐出土,裡面裝滿雞蛋,2800年前的西周雞蛋長啥樣?

2020-12-22 騰訊網

江蘇句容縣南二十餘公裡,有一片崗巒起伏的丘陵地帶,即浮山果園。果園內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土墩,當地人稱土墩為「寶寶墩」。

這些土墩,其實是一座座年代不詳的古墓。1974年11月,考古人員選擇一個中型土墩墓進行發掘,並將其編號為一號墓。一號墓土墩形若饅頭,高出地面2.5米,墩底南北24米,墩底東西23米,土墩保存完好。

經過發掘,一號墓其實是一個古墓群,有十六座墓葬,埋葬的屍骨大都腐朽無存,只剩下七枚人齒和兩根殘缺腿骨。358件隨葬品,多為夾砂陶、泥質陶、原始瓷等生活用品,還有少量生產工具。顯然,這是一個平民墓葬區。不過,在出土物品中,有一件名為「幾何印紋硬陶瓿」的文物讓人興奮不已。

幾何印紋硬陶,出現時間比一般陶器晚得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首先出現於長江流域。浮山果園出土的幾何印紋硬陶瓿,其實就是一件平淡無奇的陶罐,但裡面裝的東西難得一見——滿滿一罐雞蛋。經專家技術測定,這灌雞蛋距今已有2800年,其隨葬年代屬於西周時期。

那麼,問題來了,西周時有雞和雞蛋嗎?筆者不妨把雞的歷史倒著捋一捋,就此最著名的聞雞起舞開始捋起。

東晉有祖逖「聞雞起舞」(《晉書》);東漢有曹操「味若雞肋」(《三國志》);西漢有劉詢「鬥雞走馬」(《漢書》);戰國有「雞鳴狗盜」(《史記》),有「寧為雞屍,不為牛從」(《戰國策》);春秋有子路「志伉直,冠雄雞」(《史記》);西周宣王時有典故「呆若木雞」(《莊子》),又有「文鶾若彩雞,成王時蜀人獻之」(《逸周書》);商朝紂王時有「牝雞司晨」(《尚書》);黃帝曾「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史記》)……。可以說,雞的歷史悠久。西周有雞,有雞蛋,沒有問題。

浮山果園「西周雞蛋」的出土,對於研究西周家禽養殖、平民生活和吳越文化,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這些雞蛋,是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雞蛋實物,蛋殼很薄,保存較完整,蛋身直徑在3.1—4.2釐米左右,與現在的雞蛋相差無幾。不過,由於年代久遠,這些2800年前的雞蛋雖然重見天日,但早已石化。

有一點值得注意,西周為姬姓王朝,如文王姬昌、武王姬發,且有周公姬旦這個名氣極佳的大聖人,西周時的雞蛋未必稱謂雞蛋。2013年12月,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展出了這罐距今2800年的西周雞蛋,引發熱議。有人說像土造松花蛋,有人說是醃鹹蛋,還有人建議提取DNA孵化西周小雞,一笑。(劉秉光)

相關焦點

  • 從出土文物說先秦甲冑:你們西周高富帥,就穿這個水平盔甲?
    而西周時期盔甲,國內還是出土過一些的,因此大家可以參考這些已有裝備,來暢想一下上古時代的中國軍隊武備。先說盔,西周時期出土的盔有兩種,一種是皮銅合制的複合胄,形制與商代獸面胄相似,這種胄在山東前掌大村出土過實物,國內其他地方也出土過一些這種胄的部件;另一種是銅鑄的素麵胄,這種胄商代時就有了,不過在當時屬於草原民族的器具,到了西周時期,隨著文化的交流,部分生活在北方的周人也開始使用這種胄,如北京昌平白浮燕國墓地就出土過這種胄。
  • 考古為何最懼怕古墓出現雞蛋,難道真那麼詭異?專家:碰都不能碰
    對雞蛋感觸很深的,想必是小學生,每天都要想著怎麼才能不吃雞蛋,一些孩子因為無法拒絕父母或是爺爺奶奶,只得將雞蛋帶著,然後在上學途中悄無聲息地扔掉;而考古人員也最懼怕古墓出現雞蛋,這是為何?難道真那麼詭異?專家:碰都不能碰。
  • 犀牛皮野豬牙青銅獸紋,霸氣側漏還有點萌,西周頭盔原來長這樣!
    所謂祀,是祭祀,而和祭祀同樣重要的是啥呢?是戎,就是打仗了。那西周打仗時候是啥樣的呢?比如,他們戴什麼樣的頭盔呢? 說到西周頭盔,就要先往前說說,看看商朝人的頭盔,頭盔,在古代就叫胄,商代的胄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俗稱獸面胄,就是頭盔的前額部分有個大大的怪獸花紋,一種俗稱素麵胄,就是個普通頭盔,表面光滑沒有紋路。
  • 發現3000年前西周早期古城祭壇遺址,證實歷史上姜子牙真實存在
    陳莊-唐口西周遺址位於花溝鎮陳莊村和唐口村之間,是2003年秋,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在考古調查時發現的。經勘探,遺址東西長約350米、南北寬約300米,是一座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的小城。2013年陳莊-唐口西周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首都博物館館藏西周早期青銅器
    西周早期伯矩盤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11釐米 徑33釐米  盤內底鑄有銘文"癸伯矩作寶 彝"。  西周早期父丙分襠鼎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26釐米 徑20.5釐米  分襠鼎的三足膨大呈袋狀,以增大受熱面積、提高炊煮效率。
  • 浙江這一地驚現3000年前西周土墩墓群!墓主人是誰?有什麼瑰寶?
    考古專家和學者在孟姜村墓葬考察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衢州市衢江區完成了對多座大型土墩墓群的考古發掘工作,初步判斷這些古墓的年代為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在12月5日召開的衢江區雲溪鄉孟姜村墓葬考古發掘研討會上,考古專家推測這片集中的西周時期高規格貴族墓葬群,或許與歷史上的「姑蔑古國」有一定關係。去年12月至今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衢江區文廣旅體局對衢江區雲溪鄉孟姜村南面的三座西周時期的大型土墩墓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 西周國家的東方(八)
    西周地方封國的發現(5) 在豫東平原的中心地區,古代地理文獻記錄了集中分布的一批非姬姓諸侯國,如宋、杞、葛和戴;在它的西南部則有陳、許以及鄶。1996-1997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察隊在商丘市地表下10米處揭露了一座大型東周城址,考察隊認為它是宋國的都城。
  • 品讀南京|從西周到明清,這些文物再現南京城演變史
    一隻西周夾砂陶鼎,有可能將南京城的建城史提前近500年;一隻東晉陶撲滿、一枚銅印章、一個宋粉盒,都展示出南京老百姓千百年來的生活習俗變遷;一塊城牆磚,則展示出700年前為南京城牆「添磚加瓦」的磚窯工人笑傲整個東亞的技術水平……從西周到明清,從陶土石器到琉璃構件……出自「城市記憶拾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的一件件精美文物通過考古人的雙手
  • 茹家莊西周魚伯墓中,出土了魚尊,專家說:它身上至少有三個謎團
    1974年,文物工作人員在茹家莊西周魚伯墓,出土一個造型奇特的「魚尊」,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專家們卻說:它身上至少有三個謎團,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經過長時間清理,工作人員出土一大批青銅器、兵器、陶器、工具,約有1500餘件,最讓工作人員感到意外的是,大量的珍貴配飾竟布滿整個棺面,就算長時期深埋地下,它們依舊色彩斑斕,吸引眾人的目光。
  • 淺談西周人龍合體形玉佩
    第二十八期:西周人龍合體形玉佩    高10釐米、寬3.8釐米、厚0.39釐米    白色透閃石玉,質地純淨細膩,晶瑩剔透。主體為一昂首挺胸蹲踞狀的神人,細眉,大眼,闊鼻,雲紋作耳,腦後附著一簡化小龍,龍首朝下,龍尾至人頭頂卷為一小孔,神人胸腹部亦有蜷體龍一條,龍垂首,扉牙角,眉骨尖凸,橢圓眼,上吻臃腫外翻,口吐長舌,在人臀部還飾一仰視龍頭,神人小腿上有一橢圓形符號實為龍目,暗示尚有一龍潛伏,故此器共計一人四龍組合。器表紋飾多採用平行雙陰線勾勒,線條規則流暢,圓潤協調。
  • 陝西成功修復西周「第一豪車」 鑲嵌成千上萬綠松石
    這,車上的青銅構件這是2014年初,寶雞岐山縣周原遺址賀家村出土一套豪華的「青銅馬車」。這套馬車距今2800年左右。經過陝西文物保護工作者連續幾年的修復,寶雞岐山縣周原遺址賀家村2014年出土的「青銅馬車」於近日保護清理完畢。比車馬本身更豪的是,在符合文物保護需要的條件下,整個修復過程被專用影像設備完整記錄了下來。
  • 考古專家深度解讀 衢州衢江區西周古墓裡究竟發現了什麼? ——那些...
    衢江邊驚現3000年前西周時期最高等級墓葬群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與玉石
    銅爵,二里頭文化通長14.5cm、高13.5cm、重0.75kg,1984年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出土我國古代青銅器的鼎盛時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長達一千六百年之久。曾長時間被冠以「司母戊」青銅鼎的「后母戊」青銅鼎,澆鑄的不僅是青銅時代的印記,也是歷史的記憶。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兵器、雜器、禮器和樂器。其中,樂器和禮器大多用於宗廟祭祀等活動。禮器被賦予一定的神聖性,廣泛適用於繁文縟節的禮儀中。
  • 浙江衢江發掘3000年前西周土墩墓群 或為姑蔑國王陵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衢江區完成了對多座大型土墩墓群的考古發掘工作,初步判斷這些古墓的年代為近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結合多次考古發現,專家推測這一地區應該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可能存在一個政治實體,與文獻中所記載的越國附屬國「姑蔑(滅)」可能有一定的關係,甚至有可能就是「姑蔑」。這一發現對姑蔑文化、古越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文物背後的故事】饢、花式點心、乾果,唐朝時這些都長啥樣……
    饢、花式點心、乾果 唐朝時這些都長啥樣...... 吐魯番是新疆考古發掘的寶地,阿斯塔那墓除了出土大量的絲綢、文書、俑類等珍貴文物之外,還出土了花式點心、餃子、餛飩、乾果和保存完好的飲食器具。 有人認為饢是由波斯傳入西域的,但考古資料表明並非如此,在新疆3000多年前的墓葬中就有比較原始的饢出土。
  • 百餘件西周文物亮相山西青銅博物館
    與山西新發現的倗國和霸國一樣,在湖北發現的曾國也是一個史籍失載的西周封國。曾國與晉國同屬姬姓封國,都在西周早期成王初年受封。本次展覽精選歷代曾侯墓出土的130餘件精美青銅器,包括國內至今發現最早的成套雙音編鐘、西周墓地中首次發現的純度達到98%的銅錠,以及大量彌補史籍空白的帶銘青銅器等,再現曾國700年輝煌歷史。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
  • 古玉陰線痕跡(商、西周、春秋館藏示例)!
    劉臺子出土玉器 120倍西周高清微距痕跡 西周轉彎處是徒手抓握細石器帶動解玉砂完成,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衝出痕跡。
  • 一座諸侯墓,半部西周史!帶你走進湖北「卜」字形墓葬
    42年前的春天,隨州就爆出了轟動全國的消息,城西不到2公裡處,發現了一座戰國早期的陵墓,被稱為「曾侯乙墓」。雖然說是戰國早期,但是墓主人其實是西周晚期的諸侯王,也就是曾國的國君「乙」,當然人家也是正經的姬姓,王族血脈,但是具體名字已經不可考了,發掘出來的文物上多刻有「乙」,所以就稱為曾侯乙。
  • 西周時期的銅簋 有人說這是古人的吃飯碗 是真的嗎
    商周時期,簋作為重要的禮器使用,特別是在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與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所謂「列鼎制度」,是指一組形制相同、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的鼎的組合。這種用鼎制度,最早萌芽於西周早期。那時,周人在喪葬中,用鼎的數量,與墓主人的身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