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5:13 |衢江發布 |衢江發布
衢江邊驚現3000年前西周時期最高等級墓葬群,墓主人是否為傳說中的姑蔑國王?墓室的營建方式傳達出怎樣的信息?之後的發掘能否填補西周時期越地文明的空白?《今日評說》對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田正標,帶您揭開3000年前越地的神秘歷史。
緊挨衢江邊的雲溪鄉孟姜村,連續發現8座西周時期古墓,自2019年來,已經發掘的3座土墩墓,是已知西周時期越地文明中最高等級的墓葬之一。這是繼兩年前同一區域發現的廟山尖古墓後,又一重大的考古發現,國內考古專家組成考察團前往現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海明指出:「現在從出土的玉器看,或者原始瓷看,可能這兩個(土墩墓)比廟山尖規格要更高一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認為:「這麼大規模的墓葬,隨葬品這麼豐富的,至少在金衢盆地可能它填補了一段空白。」
省內年代最早的「人」字形木槨,以及一批極具地方特色或首次發現的原始瓷器、玉石器、青銅器,對研究西周時期越地一脈的早期文明具有重大價值。
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敏判斷:「墓室是人字形的,木結構的一個墓室,這個應該是姑蔑國一個最高等級的墓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常懷穎分析:「在江邊,然後要把這樣比較純的土全部運上來,然後要把石頭運上來,這個工程量是很大的。它說明的是在構築墓葬的時期,當地的社會的分層已經到了一個很複雜的階段,就是某些人可以有很高的特權,或者他能支配很大的經濟的資源。」
訪談主持人:浙江衛視主持人 付琳
訪談嘉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專家 田正標
付琳:「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衢州市衢江區孟姜村墓葬考古發掘的現場,也是這次正在發掘的土墩墓群中,比較大的一座。首先想請田老師解答一個疑惑,對我這個考古門外漢來說,總覺得古墓應該都像地宮一樣,要往下鑽地道才能進去。而我們現在坐的位置,卻是在山坡的頂上,好像是堆起來的,這是為什麼呢?」
田正標:「像商周這個時間段,比較多見的,應該是在平地上,向下挖一個坑,下葬了以後把坑填掉,就像我們中原地區有很多墓葬就是這樣的形式,但在我們江南,在吳越,流行的是一種它是在高的崗地上,人為墊了一部分土,在墊土的基礎上,再下葬,下葬完了以後再在上面堆起一個大土墩,我們稱它為土墩墓。和其它地區的向下挖坑的墓葬,它的營建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付琳:「這個是為什麼?能給我們解釋一下嗎?」
田正標:「有可能會和當時我們江南地區,水患比較嚴重有一定的關係,覺得站得比較高的地方,高的地方就會更安全一些,不會被水淹了。在我們衢州這個地區大型墓葬當中,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它的墓室結構是「人字槨」的結構。」
付琳:「在我們今天墓葬裡面也能看到嗎?您帶我看一下,是往這邊是吧?你看我們坡面上,看起來非常清楚,它是一個斜坡的結構。」
田正標:「對,這是一半。把另外一邊想進去,它就是一個兩面坡的,就是這樣一個結構,所以這樣看確實它這個「人字槨」的形狀還是很明顯的。」
付琳:「現在在我手邊的這些精美的器物,是這次墓葬考古發掘剛剛出土的文物。請田老師幫我們介紹一下。」
田正標:「其實我們這個地區出土的文物,比較多見的一種是印紋陶,它是用一個拍子拍上去的,再燒,壓上去再燒制,另外這個地區最為多見的就是我們稱它為原始瓷器,它外面有非常光亮的一層釉。」
付琳:「很難想像在那麼多年之前,已經有這樣精美的製作工藝了,非常精緻,但這次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田老師,就是這個,非常晶瑩剔透的這樣一塊一塊的。」
田正標:「它的材質是水晶的,它的使用還是作為玦在使用的,這個其實其他的地方也不多見,除了水晶以外,其實我們這個區域裡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有比較多的青銅器出土,通常我們在浙江的土墩墓當中,出土青銅器是非常少見的,但是這個區域還是比較普遍的,更重要的居然出土了成套的青銅車馬器。」
付琳:您用了一個「居然」。
田正標:「越人其實他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而不是車,走水路的多,車馬器以前在我們這一個區塊,就沒有出現過,那麼車馬器的出現是不是可能還和中原的禮制有關,是不是中原的車馬器的傳統制度流傳到或者影響到了我們這個區域來。」
付琳:「其實這次出土的這些文物,還是比較特別的應該說。您覺得它在考古學意義上來講,它最大的價值是什麼呢?」
田正標:「這些來看,顯示出這個區域,有非常明顯的一個地域特點,另外我們看,從墓葬的本身的體量,和同時期在我們浙江本地,包括我們周邊省份的同時期的墓葬比較而言,這個體量是最大的,這樣的大墓,起碼應該是區域的一個首領一級的,甚至「王」一級的這樣的大墓,我們通常馬上腦子裡面,就會閃現出兩個字——姑蔑。因為在古代文獻當中,在對這個區域的記載當中就提到了姑蔑。」
歷史文獻中,對3000年前地處浙西金衢盆地一帶的姑蔑國,記載寥寥。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不少人認為姑蔑與大家所熟知的東周越國,同屬「于越」文化,甚至誤以為它就是越國的「前身」。而衢州西周土墩墓群的發現,顛覆了這一認知,其出土的文物、墓葬形制,有著與同時期越國所屬的「于越」文化有著顯著不同。這,也成了孟姜村墓葬考古發掘專家研討會上的核心議題之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元甫發言說:「確實它有非常強烈的區域性文化的特點,有別於我們浙江寧紹、杭嘉湖平原這塊大區域。」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敏發言說:「姑蔑文化與于越文化,都是百越民族集團兩種先進的文化。春秋晚期,姑蔑文化和于越文化與融為一體。」
在場專家從墓葬發掘的證據推斷,廟山尖、孟姜村等大型土墩墓應為姑蔑國國君墓葬。此外,專家們認為,墓葬發掘地所在的衢州市衢江區,是四省通衢之地,自古以來便是重要交通孔道,因而本次墓葬的發掘的考古價值並不僅限於當地,還為更大範圍內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課題。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發言說:「南來北往東去西來的這麼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上,文化上的這種傳播交流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巖發言說:「整個金衢地區我個人認為是解開新時期晚期到三代時期,長三角、嶺南或者珠三角交流的一個重要的鑰匙。」
付琳:「這幾年系統性的發掘考古之後,是不是能夠幫我們更清晰地印證當時姑蔑的文化?」
田正標:「對,我們有專家分析,其實勾踐最強盛的時候,于越族已經把西邊的姑蔑合併起來了,在這個時間段之前,那麼從現在文化面貌比較來看,似乎兩個區塊又是相互獨立的,有可能在西周的時期,我們姑蔑和東邊的于越,其實是兩個各自獨立的政治實體。像這個區域這麼多個等級高的墓葬,如果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王」的話,那麼這個區域應該就是當時的王陵區。」
付琳:「其實包括我們在之前開的研討會上,大家也都提到了,這一次土墩墓葬群的考古發掘過程,其實也有很多新課題,在等著我們進行研究。從您個人來講,您會對接下來的考古發掘有哪些期待?」
田正標:「接下來我覺得,像我們身後的這座墓葬,其實還沒有完全發掘完成,我相信這座墓葬肯定還會出土很多精美的文物,從課題研究的角度來說,這批墓葬的發掘只是一個開端,那麼我們發掘到了等級最高的墓葬,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思考它的都城在哪兒?那麼有了都城以後,我們還要思考他的老百姓住在哪兒?其他等級的墓葬在哪兒呢?有可能以後通過我們大範圍的調查,包括勘探,可能會對區域的文化面貌認識得更清楚,也希望把我們考古發掘的成果,向大眾進行展示,進行宣傳,這也是我們新時期考古工作當中,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160758438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