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都有著精闢的言論,比如宋代詩人陸遊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李苦禪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可見閱讀的重要性。
但是,近日中國青年網圍繞大學生讀書的話題,對全國864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將近一半的學生每天讀書不足30分鐘,超過40%的大學生每月讀不到一本書,有將近60%的學生對自己讀書的情況不滿意。
有的學生表示,其實自己很喜歡讀書的,但是由於課後還要參加學校的一些社團活動,導致時間比較緊張,只能在臨睡前翻閱下自己喜歡的書。也有的學生表示,自己平時讀的書不少,但是書中的內容不能化為己用,不能像別人那樣信手拈來,也很難說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書讀完就扔一邊了,總感覺讀書太淺。
造成大學生閱讀不佳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是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沒有形成習慣的話,學生是很難主動去閱讀一本書的,除非有需要才會去翻閱,比如寫論文的時候。
第二是想閱讀但沒有時間。有的學生有想著閱讀這件事,但是除了學業之外,還有大量的社團實踐,壓縮了讀書的時間。
第三是閱讀之後,不能學以致用。感覺不到自己的成長和學富五車,對閱讀的興趣慢慢下降。
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不僅僅對於大學生而言,其實,對於小學生甚至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如此。比如,一年級就已經要求學生要會看圖寫話,一個學期要完成一定的閱讀量,甚至寒假作業也少不了閱讀。
餘秋雨曾說過:「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從這個意義上說,閱讀的重要性,並不局限於學生,其實對每個人都適用。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從小抓起。比如當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進行親子共讀繪本或者小故事,讓孩子從小就受到薰陶,從而更容易愛上閱讀。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都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父母要言傳身教
有的父母知道閱讀的重要性,總是叫孩子去讀書,但是自己卻在刷手機或看電視劇,孩子心裡會有落差,很難喜歡閱讀。一個在麻將桌上長大的孩子和一個在書堆上長大的孩子,試問哪個更容易愛上閱讀?因此,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早期,父母不但要讓孩子閱讀,而且自己也要讀書,做孩子的榜樣。
二、從興趣入手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可以從孩子喜歡的書籍入手,即使從繪本開始都是可以的,只要不是不良的書籍就可以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開始,孩子會更容易愛上閱讀。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科普類的書籍,那麼我們就不要強迫他去看童話。如果你喜歡小說,剛開始也不要強迫自己去看文學巨著。
三、營造閱讀的環境
營造閱讀環境,最簡單的就是把家裡打造成家庭圖書館,比如可以在餐桌、電視背景牆、玄關,甚至衛生間,都放一些孩子喜歡的書,讓孩子隨時都可以拿起書閱讀。
四、制定閱讀計劃。閱讀應該是每天都要進行的事情,而不是想起來才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不利於閱讀習慣的培養。拿到一本書的時候,可以陪孩子制定閱讀計劃。比如打算一個月讀完一本180頁的書,每天可以讀6頁。
關於沒有時間讀書這回事,我想,如果一件事情對你很重要,你肯定可以擠出一點時間來完成的。不要把閱讀當成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我們可以從最小行動開始入手,比如每天閱讀15分鐘或者每天讀5頁都是可以的。
書本閱讀完就算結束了嗎?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讀書不思考是不行的,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不消化。做到了這一點,讀書就不會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閱讀完順便寫下讀書筆記,哪怕一句話的感悟也是可以的,剛開始你可能只能寫出一兩句,慢慢的,感悟就會越來越多。
另外,閱讀完之後可以跟別人分享。當你讀完一本書,你可以嘗試著分享出來,或者讓孩子分享出來。教是最好的學,用自己的話來講書中內容,會記得更牢。
最後,知識要聯繫實際,書本中的知識,跟現實生活進行聯繫並應用,這樣知識就能內化,也可以學以致用了。
以上這幾點,基本適用大多數人,根據自己或者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加減法。做到以上這幾步,閱讀就不再是一件難事了。2020年給自己制定一個閱讀計劃吧,從閱讀開啟美好而充實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