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一筆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部分零錢。
又過了 10分仲,牧師還是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由於氣憤,馬克吐溫不僅沒捐錢,還從盤子裡拿了一些零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者反抗的心理現象,稱為「超限效應」。
而在我們的愛情中,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茫茫人海中能夠與一個人相識、相知到相守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知道,應該珍惜這份緣分,可是,當愛情走向婚姻之後,很多人才意識到,相愛容易相守難。
愛情是兩個相愛的人之間的互相欣賞,互相體貼,互相愛慕,不論是被外貌還是才華所吸引,都純粹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與其他人無關,也不需要考慮其他,只要相愛的兩個人彼此都覺得幸福。但是,婚姻卻不同,愛情是婚姻的基礎,但並不是婚姻的全部。
相愛只在一念之間,一瞬間兩個人便可以碰撞出愛的火花,雙雙墜入愛河,都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是,要把最初那一閃的火花變成永恆卻是很難的。隨著在一起時間的延長,隨之而來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奏響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年復一年的生存打拼,耗盡了短暫的青春活力,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消融了當年的浪漫情懷。待到人老珠黃,滿臉褶子的時候,可以「背靠著背坐在地毯上」,回憶起當年唱響的《最浪漫的事》的人真的不多了。所以,經常有人說,尋到真正的情人不容易,而有幸碰到了,能夠一起相處下去,就更為不易了。
春生和夏雨相識後很快進入熱戀期。春生在火熱、單純的愛裡幸福快樂;沉浸在愛河中的夏雨更是把愛當做生活的全部,把春生當成生活的唯一意義,似乎整個世界只有春生一個人。夏雨覺得自己愛的偉大,愛的無私。在這種狀態下,他們很快就結婚了。
婚後,春生為了使生活變得更好,更加賣力地工作,陪夏雨的時間漸漸變少。夏雨則把自己封閉在了婚姻生活中,從前的愛好擱置不顧,從前的密友很少來往,從前的志向遠遠拋開,從前的靈性自然也不再閃現。
慢慢地,夏雨開始抱怨春生一整天沒有一個電話,她數落他又有幾天沒有給她發簡訊,她懷疑他不再像最初一樣愛她,她在心裡反覆比較他的細微變化。越是這樣,她內心越不安,春生也越緊張。有時候,為了讓老婆開心春生甚至刻意給夏雨打電話,發簡訊。可是這種例行公事的方式不僅春生自己覺得很勉強,夏雨也很難從中感受到溫情。
隨著熱情的漸漸消退,春生發現,從前的那個有個性,有自尊,思維活躍的夏雨不存在了。他甚至覺得夏雨變得越來越狹隘、敏感、多疑,甚至乏味。沒有了當初熱戀時進取的動力,兩個人相處得越來越艱難。
有的人說,真正的愛情連大風大浪都經受過,難道還經不起洗衣做飯的生活瑣碎嗎?可是事實證明,生活的瑣碎比大風大浪更可怕,而性格不合成了最主要的原因。性格不合,聽起來好像也不是一個多麼嚴重的理由,實際上卻可能是難以逾越的鴻溝,讓許多愛情和婚姻亮起紅燈。
不可否認,我們許多人當初戀愛的時候,都多多少少隱藏了一些自己的真性情。隨著在一起的時間加長,生活和時間使我們的缺點漸漸暴露,相互之間的矛盾也漸漸出現。這時,我們可能會對曾經的海誓山盟產生懷疑,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懷疑雙方能否走過風雨四季。這懷疑一旦開始就越發懷疑,懷疑到頭了,感情也面臨散場了。
熱烈奔放的愛情是一種體驗,畢竟短暫。有時候,我們最愛的人並不是最適合和我們一起生活的人,而合適的人可能才是與我們相伴一生的人。傾其一生,找一個適合自己的人,比找一個愛自己的人還要困難。愛情也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婚姻卻是需要隨時經營的。在生活中,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們婚前能做到相互吸引、包容,是源於他早期的情感模型所建構的「愛的理想模型「,婚後為什麼就做不到呢?很簡單,愛的「時效」和幻象性,就足以解釋戀愛時的伴侶為何能滿足對方所需。當愛的激情潮水已經隨著時間而漸漸退去時,相愛過的人就會明白,愛情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愛情來時使人覺得幸福快樂無比,但是,它很單純、很稚嫩、很容易碎裂,而真正的成熟的相愛很現實。現實的相愛,實際包括愛你不想愛的東西。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
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