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說到日系戰列艦大和號戰列艦都是繞不過去坎,而說到大和號的時候上面的460毫米艦炮又是繞不過的坎,所以今天就來嘮嗑一下那些年的18 英寸艦炮吧。首先先提前說一下單位換算的問題,日本可能是想在單艦的性能上超越其他國家的艦炮,所以在長門級和大和級戰列艦的主炮上都採用了比別人大一點的口徑,所以長門的是16.1英寸,大和的是18.1英寸,都比英制16、18英寸大0.1,不過今天都將其歸到16英寸炮中。
一戰時期將海軍的大炮巨艦主義推向巔峰,使用15英寸艦炮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在日德蘭海戰中取得非常好效果,所以在戰後便開始了更大口徑的艦炮研發。所以18英寸這個口徑(457毫米)在一戰的時候就開始研發了,而且第一個啟動18英寸艦炮並在軍艦上安裝使用的國家並不是日本而是英國。英國的18英寸艦炮項目早在1915年就已經啟動,在1917研發成功的MK-1型40倍徑18英寸(457毫米)艦炮,它是根據MK-1型42倍徑15英寸艦炮整體放大而來的。炮管長度為18.89米,使用的是1.505噸重的炮彈,在使用313公斤的強裝藥時炮口初速可達738m/s,在45度仰角時炮彈達到37公裡的最大射程。
這款火炮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威力最強的火炮,但這款火炮僅僅生產了三門,並裝備在克萊蒙梭級潛水重炮艦沃爾夫將軍號和克萊夫勳爵號上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在一戰中共打了85發炮彈2發炮彈都是其中83發都是沃爾夫將軍號大的,三門炮在1920年的時候全部退役。這款火炮包括後膛機構在內的總重量為151.4噸,所以只能以單聯裝的方式安裝在軍艦上,在後來的火炮測試中發現,在發射161發全裝藥炮彈時,火炮膛線磨損了約0.93毫米,根據以往的公式推算該炮身管壽命約在300發以上。而英國也打算在此款火炮的基礎上將倍徑提升至45倍,改進型稱為MK-II型18英寸炮,並計劃安裝在N-3級戰列艦上,但隨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該計劃只能作廢,不然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裝備3座三聯裝18英寸炮的軍艦出現了。
而美國的18英寸艦炮也同樣在1920年開始研發,並稱為MK-1型48倍徑18英寸艦炮,在設計時該炮重量為179.8噸,炮管長21.48米,使用1.746噸重的穿甲彈,炮口初速可達731.5m/s,在40度仰角時射程達39.7公裡。不過隨著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這款火炮的進度只完成了一半,所以只能廢棄。而到了1938年,日本明確表示拒絕籤署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美國再度重拾18英寸艦炮的研發,由於MK-1型在測試暴露出重量超標、內襯壽命短的毛病就將倍徑縮短為47倍,並稱為MK-A型47倍徑18英寸艦炮,炮彈和初速和上面一樣。不過這款艦炮被沒有被海軍看上,所以也沒能裝上衣阿華級戰列艦,在測試中共發射114發炮彈,並於1957年退役,並在維吉尼亞州的達爾格倫海軍武器工廠中作為展品展出。
而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上所裝備的九四式45倍徑40公分艦炮(實際口徑18.1英寸,也就是460毫米)重量為164.6噸,炮長21.1米,使用1.46噸重的九一式穿甲彈,在使用360公斤重的發射藥時炮口最大初速達到了780m/s,在45度仰角時到達了42公裡的最大射程。這這3個研發18英寸艦炮的國家中只有日本和英國的18英寸炮搬上過軍艦進行發射,而在這日本和英國的兩款艦炮當中,日本的18.1英寸的威力更大,使用時間也更長。根據現在網上公布的數據來看,日本九四式在20公裡的距離上穿深為556毫米,在30公裡的距離上穿深為416毫米。而短倍徑的英制火炮在13.7公裡的距離上穿深為457毫米,相比較之下,日本大和級戰列艦的460毫米火炮數據要比英國的457毫米艦炮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