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追逐的過程就是人生的意義
一、那個「因為話少」沒被選擇的女孩
不知不覺《令人心動的offer》第2季已經開播了5期,作為第一季白月光的追隨者,第二季自然也沒錯過。
原本是來看8位有著律師夢的法學實習生,為了夢想並肩戰鬥,為進入中國頂尖律所上演勵志、精彩的實習競賽。
但看著看著,卻看到了令人心酸的一面......
當然,先感慨一下:大神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除了「凡學大師」這一爆火的梗,在面試環節中呈現教科書級別表現的北外「草哥」李晉曄、學霸中的「航母」王驍,也都令我欽佩不已。
就在大家對這些能說會道的青年才俊讚嘆不已的時候,我卻十分心疼那個安安靜靜的詹秋怡。
面試時,與其他人自信的侃侃而談相比,詹秋怡就像一隻怯生生的小貓,細聲細語地回答著律師們提出的問題。
在職場中,她小心翼翼,生怕打攪到其他人,更擔心自己給別人添一丁點麻煩。
在節目中,明明詹秋怡在第一個實習任務中表現突出,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卻仍然在8進4的首選實習生中落選了。
連何炅也說:「秋怡我覺得是這一part最讓我們心疼的一個孩子。」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明明優秀的她未被選擇呢?
從一開始秋怡給人的感覺就是「氣質美女」「安安靜靜」「知性溫柔」,和活潑開朗的朱一暄完全是相反的類型。
史律師在與她談話的過程中,直言:「因為你說話比較少,沒有展示出你的力量和特點」。
更讓人心疼的是,談話中當史律師問及,你第二名卻沒有成為律師們的首選實習生,你有沒有意外?
詹秋怡低下了頭,思考了許久後柔柔地說:
「我覺得,你們的選擇,肯定也有你們的道理,可能是考慮綜合方面的因素吧。」
明明既困惑又失落,卻不敢問出來,小心翼翼的樣子仿佛自己犯了錯,令人心疼不已。
不會表達自己的孩子到底有多吃虧?
不少網友在彈幕中都為詹秋怡鳴不平:難道不善於表達也是一種錯嗎?
不是的。
但因為你的不表達,別人根本沒有窗口去了解你,更無法幫助你。
人們常說:不會表達自己的成年人,大多是小時候沒哭夠。
「哭」是孩子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而那些不哭的孩子,從小就在隱藏情緒,壓抑自己,漸漸地便形成了習慣。
許多孩子看起來乖巧懂事,內心卻極度渴望被看見、被關注,偏偏嘴巴卻好像被膠水粘住了一般,開不了口,更得不到回應,只好獨自委屈。
《令人心動的offer》讓人們看到了真實的職場,
也讓人看到了不會表達的「詹秋怡們」生存有多麼艱難。
同樣成績優秀,會表達的孩子卻更容易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
同樣優秀的簡歷,能夠侃侃而談的應聘者卻更容易受到面試官的青睞;
同樣出色的業績,更會表現自己的人總是能夠得到更多升職的機會……
不會表達的孩子,每個階段都比別的孩子承受更多的壓力。
二、會表達的孩子多讓人喜愛?
在《少年的你》當中,陳念無數次在痛哭流涕中嘗試和母親溝通。
而遺憾的是:每一次,陳念最終都選了沉默。
但凡陳念在通話中,和母親訴說。我相信,至少不會讓陳念陷入:過失殺人的境地。
因此,我最親愛的家長們:家庭溝通環境、孩子能夠開口和你們訴說,是多麼的重要。這不僅僅涉及到孩子是否被持續霸凌的問題,這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走向。
會表達的孩子有多讓人喜愛呢?
前陣子,孫儷在微博上曬出了兒子等等寫給她的一封信,歪歪扭扭的幾句話寫滿了對媽媽的愛。
原來,小花妹妹誇讚一個音樂劇女演員,說她比媽媽還要美,引發了哥哥的不滿,兄妹倆就這件事爭吵了起來。
等等說:「不可能有比媽媽還美的人!」
小花也很客觀,耐心地解釋:「真的比媽媽美,哥哥我不騙你,是唯一比媽媽美的。」
於是,等等乾脆給媽媽寫了一封信:「媽媽是這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還有一次,孫儷連續加班3天,疲憊地回到家,發現等等在床頭放了一封信:「媽媽,我好想你,你看起來只有20歲。」
這哪位老母親看了不會心花怒放呢?
就連鄧超都嘚瑟地跑去下面留言:「我教得好。」
心理學家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有15%取決於技術和知識,85%取決於語言表達。
會表達的孩子,無論是在日常交往,還是受到委屈,或者遇到矛盾時,都能遊刃有餘,輕鬆自得。
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強弱,直接影響著他的人生。所以,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是為人父母的一項重要的功課。
三、學會傾聽孩子吧~
孩子的表達能力是天生的嗎?
當然不是。
普京自述自己小時候沉默寡言,成年後的普京卻擁有著驚世口才,他也正是憑藉著非凡的演講魅力成為了俄羅斯總統。
辯手黃執中和顏如晶日常生活中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但只要走上了辯論臺,他們立馬變得神採奕奕,出口就是滿分作文。
郭德綱多次表示舞臺下的自己性格極其內向,討厭社交和應酬,但誰敢說伶牙俐齒的郭老師表達能力差?
所以內向不等於不自信,內向不等於表達能力差,內向者也能輸出好的觀點。
很多家長在做功課,研究「怎樣說,孩子才會聽」。
我覺得現在不如反過來,好好研究一下「自己怎樣聽,孩子才願說」。
只要孩子願意開口,不管他說的是什麼,那都代表了孩子對父母的一種信任,他說的對錯不重要,他願意分享的心才重要。
如果我們盲目地打斷他的話,未必能給孩子什麼切實有效的幫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會打消孩子傾訴的積極性,時間長了,他們就不想說了。
他們什麼都不說的時候,是危險的,因為在更大的迷茫和困難面前,孩子不會向父母求助,卻有可能去投奔一個可以「理解他」、「願意聽他說的人」。
但是這個人懷著什麼樣的目的去傾聽,可就不一定了。
所以,在孩子還願意向我們傾訴的時候,「聽」,比「教」更重要。
孩子說著說著,可能會自己找到答案,這是他成長的最佳路徑。
除非他們問我們「怎麼做」的時候,我們再給出指導,其他的時候,只要傾聽他、看見他、感受到他的感受就好。
孩子有機會傾訴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他的表達能力會提升。
如果家長能夠和他「聊」到一塊,並且文學層次比較高的話,還可以多多注意自己的表達。
因為家長的談吐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可能一不小心就增加了孩子的詞彙量,還讓孩子學會了好多成語。
如果說,孩子的表達能力是乾涸的土地,那麼父母積極的回應就是春天的雨露。
哈佛大學校長吉爾平·福斯特曾在演講中說過:「給我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往往是那些語言視為行動的領袖們。這些領袖們的共同特點——他們都有超強的表達能力。」
一個語言表達能力優秀的孩子,長大後不僅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工作中也會表現的非常出色,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會有多種可能。
願每個孩子都能擁有能說會道的人生技能,在表達中敞開自己,也在表達中接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