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不是本號的主要話題領域,不過是我自己特別鍾愛的音樂話題,搖滾樂在《樂隊的夏天》1、2季之後開始進入更主流的視野,這次樂夏2的決賽中汪峰和原來的鮑家街43號樂隊在現場奉獻了一次表演,很多人在網上問一個問題:如果鮑家街43號樂隊重組,去樂夏參賽能獲得什麼名次。
由這個問題我想起來很多,就寫一寫。
簡而言之,不會重組,不過問題在這裡先說一下這種假設
我認為80%可能性是第一,20%可能性前兩強,但有許多維度需要展開說。
首先,是不是原班人馬重組,其次碰到什麼樣的對手也是左右結果的一個因素。
但結果未必是大家想的那種原因造成的。
「鮑家街43號」原班人馬很強,不過在不考慮版權和樂隊個人因素角度,重組的樂隊如果是用汪峰現在的御用班底,也很強。只不過這兩者我們都明白在情懷和比賽過程中不一樣。
我先從原班人馬說起……
最初陣容:
主唱:汪峰,貝斯:王磊,鍵盤:杜詠,吉他:龍隆,鼓及打擊樂:單小帆。
他們有太多條線索,都是業內的專業音樂人,也加入過不同的樂隊,除了鮑家街43號之外都不知道從哪個頭緒說起。
從鮑家街43號到「華語樂壇半壁江山」
最初的鮑家街43號自然是同學,校園樂隊,不過這個來自專業院校,類比今天樂夏2的福祿壽和Mandarin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那個年代,專業音樂學院古典音樂出身的,堅持以樂隊為主業的,並不多,起碼不是主要以搖滾樂隊的成員身份活動的。
這裡也舉個慄子,例如崔建樂隊裡的薩克斯劉元,專業是管樂,還有彈古箏的王勇,家傳就是學這個的,而且兩個人一個是民族樂團的管樂手,一個應該是音樂學院的老師(具體記不清了,知道的歡迎補充),還有負責打擊樂的劉效松,妥妥的戲曲學院出身,又是給很多人錄音的專業樂手。
中國通俗和搖滾樂的圈子裡,早期的特點是玩這個的很多都有音樂背景(否則在上世紀很難有路子比較早接觸國外的相關領域),但同時很少完全投身於樂隊,而是兼顧。鮑家街在一開始是不一樣的,這幾位算是離經叛道,不走主流路線,而且最開始搞得還是當時比較缺乏土壤的布魯斯。這個聽過他們前兩張專輯和汪峰單飛後《花火》那張專輯的應該都有感覺,例如早期的代表作《我真的需要》、《小鳥》、《李建國》諸如此類的吧。
大家想想汪峰後來火了之後被廣為傳播的跟自己父親在音樂和發展方向上的分歧,成為他後來的一個遺憾的故事。鮑家街這幫人當年最正常的路子是去各大樂團,或者起碼專業院校老師,再要麼是專業機構的音響、舞臺這類,最後也有可能做幕後音樂製作,而且妥妥的主流音樂、嚴肅音樂。應該是人民音樂工作者那種路線。汪峰學小提琴(應該還有中提琴,這倆算不上雙修,龍隆好像也是這個專業),在當年他們的就業和發展領域一言以蔽之:
既有高度,又很窄。
周遭環境沒有鼓勵他們、能容忍他們去玩樂隊為主業的環境,同時又特別認可他們走既定的道路。
包括籤約華納前後,樂隊和汪峰作品不斷,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不賺錢;玩樂隊的在那個年代曾經的潦倒就不說了大家耳熟能詳。
我這裡插一句,為什麼樂夏2裡福祿壽、Mandarin也是專業出身,但跟當年鮑家街給大家的感覺不一樣呢?這就是環境,差了一代人吶,就這樣專業的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出來搖滾為業的現在也很少,哪怕是學通俗音樂的,主流音樂學院派不論專業高低、運氣如何,總體上發展方向還是很局限的,主觀和客觀上都是如此,而且也有自己穩定的路子。
你想現在福祿壽麵臨的爭議,那時候連爭議都沒有,大家都不知道。
所以搖滾樂草根出身的很多,你像痛仰、反光鏡等等,沒太有拘束,更重要的是發於愛好和當時自己找到的位置和理想的自洽,所以很多人堅持了下來。音樂在任何時代都起碼在理想主義、自由意志、獨立和審美方面佔一到兩條,音樂人也是。
所以鮑家街和汪峰在最初處境非常尷尬,你今天看到半壁江山皮褲和吶喊的汪峰,那時候他們的音樂沒有路可走。鮑家街在樂隊時期最火的時候,到我家城市籤售,五個人坐一輛車,我當時上初中,得到消息去晚了(當時除了雜誌上大概沒有其他宣傳途徑,誰也不知道),在一家小音像店門口跟五個人迎面碰上,沒來及要籤名,那個音像社多大呢?大門只能並排走倆人,我記得是汪峰和王磊走在前面,他們走下臺階後,我衝他們招了招手,我記得五個人裡有倆也給我招了招手,你猜是那兩位?
別說汪峰他爸當年不理解他,我爸聽過他們的歌,我爸都不理解他的選擇,當然並沒有否定他的音樂。布魯斯在國內基本上沒有普遍的火過,真的,你看現在重塑都能被接受,那時候布魯斯在音樂圈也少見,不是說它陽春白雪,是就沒那個土壤,大家流行和搖滾很多元素從布魯斯裡來(這個領域不展開說了),但你專門玩這個就跟把鹽當菜本身差不多,在那個年代。
汪峰是什麼時候火的?《飛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愛是一顆幸福的子彈》、《春天裡》,後面的就不用說了。那時候有三重尷尬:
1、原來聽過他的人,覺得他流俗了、妥協了,當然那個時候這類人太少,不然他早火了,而且最初接受汪峰的人本身就是沒那麼廣泛;那個階段的汪峰有點類似現在的樂夏的這些樂隊,為人所知的同時,爭議也開始了,那時候搖滾樂哪有籤華納的?但爭議真沒有今天這麼大,還是那時候的傳播有限,不知是福是禍。
2、汪峰音樂的編配、作曲都不錯,從一開始到後來大家認為他太俗了的哪些作品都是如此,甚至後面的更好,更豐富。這裡汪峰最終又讓我覺得不得不服的地方:他轉型作品的品質也沒下來,他迎合或者去調整,水準還是在。這事不容易,專業底子和個人素養(並非僅僅是他的音樂底子那麼窄,並不意味著所有學古典的都能走好他的路),你能生生感覺到他那時候不管是不是出於絕對終極想要的,但是能做到指哪兒打哪兒,基本的好聽和層次都不差,只差運氣,然後運氣也來了。
其實汪峰跟很多歌手不同的是:你發現沒有他不火是因為沒有舞臺,沒有傳播,他火了之後他比較早期的作品接受度也挺高的,總體上旋律和配器都不錯,而且持續高產和質量比較穩定。所以他的轉變也挺好玩從這個角度,符合後來的規律——你得先讓人知道;雖然其他很多他之後火了的各種藝人都是走這個路線,但是他火了之後最終還是作品贏得了市場,而不是人贏得了市場。
你不知道那時候他是就發自內心的想做這樣,還是僅靠水平就選擇了往哪個方向做,能感覺到的是,你聽他專輯的時候覺得他本來就能做出那樣,但當初到後來這一步怎麼邁出來呢?
不是所有擰巴都能保持水準的,當然也許他那時候不擰巴。
3、他單飛樂隊怎麼辦呢?那個年代,他們的經歷,都決定了組樂隊大家有情懷,也有理想和共同的一些東西,尤其是年輕的時候願意相信的東西。當你要打破這種維繫,不是說大家其他人就無路可走,不過總有點置其他人於不顧的感覺。
年輕的時候大家並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有那麼多選擇,誰在試探的時候不膽怯和羞於面對自己的想法呢?所以後來不惑之年再聚首的鮑家街43號,大家有釋懷,有感慨,更有一些迴避,這就是樂夏現場節目採訪環節下樂隊五個人各自的表現。但我很開心,他們也沒有拒絕自己的青春,不以否定過去來表達現在的態度。
其他四位都是音樂領域比較好的製作人和樂手,這是後來。其中龍隆、單小帆名氣相對大些,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流行樂、電影配樂、廣告配樂、給很多歌星伴奏、擔綱製作人,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單小帆我喜歡他跟謳歌的譯樂隊那個時期,主要是因為竇唯合作出了兩三張專輯吧,說實話從那以後的竇唯我就開始聽不懂了。
總之其他四位在樂隊解散後並不潦倒,各自安好,精於主業,偏居幕後,當然樂隊期間汪峰是主創,但不是說其他幾位沒有創作水平。
伴奏樂手、錄音樂手和樂隊的感覺還是不太一樣。
很多錄音伴奏樂手,水準很高,駕馭各種風格和樂器,與不同團隊和他人合作,一個詞:專業,另一個詞:行活。雖然這裡面也包含了大量的創作,但是商業化氛圍,為了解決某種需求而出的東西,這就是人家的定位,本身沒問題的。
樂隊來說,還是有一種大家的情愫和很個人化的創作在裡面,初衷首先不是為了專業而出活。
要論技術很多樂隊成員未必比得上專業伴奏樂手,甚至差很多,例如咱著名的流行朋克+土搖+迪斯科的新褲子樂隊,這仨彭磊的吉他、趙夢的貝斯、龐寬的鍵盤,都將將夠嗆,只有Hayato是專業伴奏樂手,但你攔不住他們作為一個樂隊的成功,以至於彭磊和龐寬的舞蹈都那樣了都行,這其中的東西你很難拿技術來說事。
早期新褲子樂隊:還是彭磊、劉葆、尚笑以及龐寬,首張專輯龐寬還是摩登天空的平面設計,屬於工作人員,只出現在磁帶名單裡但沒露面,雖然首張專輯都是漫畫造型。
可以有很多這種合拍的樂手加入一個成員更迭的樂隊,但跟找幾個樂手給自己伴奏不一樣。
這裡完全可以舉例子——白舉綱,我是不知道這位的,但是據說人氣很高。樂夏淘汰還有很多人鳴不平。你說唱功有吧,你說歌夠躁吧,就差僱人現場pogo了,但就是沒有核,對就是那個很有爭議的樂評人剪輯評價,還有人抬槓說他找的可是中國著名的夠地下的惘聞樂隊樂手,但是惘聞樂隊是惘聞樂隊,白舉綱和他的朋友們組合是另外一碼事啊。別說惘聞的樂手,你就是把科恩兄弟找來給他伴奏也沒用,這不恰好就是一個證明麼?
korn:不是用了七弦吉他、五弦貝司就是核了……狗頭。
再來說一下後來汪峰的樂隊班底
我先說賈軼男,這哥們不知道現在在不在汪峰樂隊裡,但他是單飛後汪峰專輯主要的製作人,以及吉他手。他的吉他演奏完全ok,各位熟悉的汪峰大部分來自於他。當然這位也是專業製作人,給很多人做製作和伴奏,跟龍隆有點像,但難得啊,對音樂品質、通俗性、配樂編曲、以及延續之前汪峰風格的保留這些方面的均衡上,厲害的。我聽過他的現場,可以復原鮑家街43號的感覺,也有很多其他我說不出但夠好的新東西。
倆鍵盤(鋼琴),秦四風、黃毅,秦早先就給鮑家街彈過鍵盤,反正兩位都是專業出身,作為汪峰後來大量的音樂現場,尤其是大場面的演唱會、體育館、主流舞臺的表現方面,倆鍵盤配置肯定是要的,同時水準不用說了。
還有個吉他手馮衝,我不了解,但是演奏真的是很有衝勁,駕馭力量和技巧,情緒能炸同時節奏非常清晰,音色在現場也是錄音室水平,職業樂手的驕傲吧,但是樂手往往就是如此,你讓我說出太多說不出來。
貝斯手伢子、鼓手貝貝,這倆位是長久以來就知道,各種專輯裡伴奏那一欄的常見名單,屬於名字絕對熟悉,其他不知道。
問題是哪個樂隊能陪汪峰一起參加樂夏呢?
現實中是原來的鮑家街43號成員出現在樂夏舞臺上,但真正的現實中,是後面這批專業樂手,前面的現實不是現實。因為汪峰的音樂已經完全的被接受,受眾非常廣泛,這是他若參加的最大優勢,兩支樂隊都有實力去成為樂夏的冠軍,但是:
鮑家街43號樂隊已經是五散人,而後面說的伴奏樂隊又只有汪峰,他們參賽的話都是錯位的。
補充:
很多老樂隊,例如樂夏1的面孔,實際上也不算是原班人馬。
也不能說最早,反正首張專輯《火的本能》是
主唱:陳輝,吉他:鄭謳歌,貝斯:歐洋,鼓:胡偉
那時候的平面設計水平十分感人其實後來陳輝有段時間單飛過,我還在摩登天空出的音樂合輯裡聽到過他的歌(也可能記錯了)。
面孔最初的專輯牛逼在哪裡呢?我覺得是鄭謳歌的吉他和編曲。樂夏1的時候,大家聽到的面孔的老歌,基本上完全沿用最初的編曲。鄭謳歌后來也是專業製作人、樂手的身份,這哥們之前在94年香港紅磡是給何勇彈吉他,當時的小短褲真的是……
歐洋在樂夏1裡面真的是跟陳輝一起搞了吧情懷和搖滾歲月,但實際上當時有個事情陳輝說的不對,歐洋並不是只在香港紅磡接了一次「外活」,當然他的確是老面孔了,樂隊另外倆屬於後來加入的。鼓手劉忠是在很多樂隊打鼓。
歐洋參加的另一隻最著名的樂隊是超載,中國較早的,僅次於唐朝的金屬樂隊,主唱高旗很帥,還參演過偶像劇,吉他手李延亮算是國內最大牌的吉他手之一了,大量歌星的音樂製作人,但是絕對拖了整個超載當年的顏值水平。
單獨放一張高旗的,哎,帥的不像實力派啊,當年的《荒原困守》、《陳勝吳廣》那真是,後來再唱都降調了。
超載當年比較大牌的,除了李延亮,其實是王瀾,鼓三兒之後我記得較早被稱為鼓王的人物。給眾多明星伴奏,凡是這類跟前面哪些樂手一樣都不一一列舉了,你一搜會發現,吆,原來都是他。
還有就是樂夏2大火的美妝達人,曾經黑暗哥特,現在無比陽光的木馬樂隊,說實話,我更能接受的是之前木瑪、胡湖、曹操三人時期的木馬,是那個時候的《舞步》、《沒有聲音的房間》,我給各位通過樂夏了解到他們的樂迷一點建議:之前的木馬的歌,一定也值得一聽,雖然你在樂夏聽過。
所以說回來,作為專業樂手和樂隊成員我認為是兩種身份,對個人而言並不是絕對互斥的,很多樂隊的老牌成員,後來都做了專業樂手。
但你要說讓他們以什麼樣的身份去比賽,我覺得,他們自己的樂隊生涯,和音樂生涯,其實就如同不同音軌錄製的器樂一般,完成自己人生的混音可以有他們自己的製作方式。
如果除了地產,你也有喜歡的音樂和樂隊,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