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千黛作品:國色
少年時讀此詩,覺得真好,「唯有牡丹真國色」著實安慰了我私心裡特別喜歡牡丹,但又怕被人說富貴俗氣沒文化的小心理。「真國色」,也不知那時大家有沒有國花國色的評選,是劉禹錫的首創?還是他寫下了三五好友雅聚時的花談,還是楊玉環之後牡丹花的地位已經鞏固?反正這句明顯是完全自由的打心眼兒裡歌詠牡丹。接下來「動京城」,極為引人遐想。唐時的仕女畫裡,宮廷貴婦頭上的大朵牡丹,有著如今美國人大size汽車的舒暢霸氣,以及時代自然而然的富貴氣質。那時的京城,牡丹花的規模應該是不敢限量的。國際最頂級的大都市長安,美人云集,牡丹花的陣勢是不是可以一媲百裡平谷的桃花,庫肯霍夫的鬱金香呢?…………雲一樣的美人加雲一樣的牡丹,如此動起來的京城長安,豔霞高照,香浪滔天啊!哎呀,真令人無限憧憬。
千黛作品:無愧
少年時其實就記住了後兩句詩,所以每年春天、每次見牡丹的真身也好,圖片也罷,各種藝術化身……都會念這兩句。前兩年自己家種了牡丹,找來完整的全詩看,知道前兩句是「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與後面的「唯有牡丹」比較,似乎是劉先生貶損「芍藥」和「蓮荷」,自己也一直如此認為。今日入公園再看芍藥,除了葉片較牡丹尖而細外,花朵的大小顏色,花瓣的形貌,跟牡丹真的相差不大,一個「妖」字,也許牡丹「妖」得更厲害,何以芍藥便「無格」了呢?當然,劉禹錫並不知北宋的「四相簪花」,韓琦、王珪、王安石、陳昇之所簪之花,就是「妖無格」的一種叫「金纏腰」的芍藥花,而此四人後來都「格」為相爺!再說「池上芙蕖」,從唐太宗始,玄奘取經回來,佛教文化大大豐富了大唐從廟堂到野裡,從達官到百姓的文化與信仰,那麼佛教的宗花,象徵慈悲仁愛的「蓮荷」,怎麼淨少情了?大唐的多元融合文化精神,在劉禹錫這首詩裡顯得好沒氣場,好沒度量,誇牡丹,沒必要貶損芍藥和蓮花吧?
千黛作品:草本自清嬌
我曾說,疑問沒有答案時,邏輯和推理會更顯嚴密的趣味,聯想和猜測會更顯馳騁的暢快。再去翻劉禹錫的許多詩文個人經歷,我自己再解讀此詩,便有了五十歲的「新意」:劉禹錫的意思也許是這個樣子:你們看庭前的芍藥花也很妖嬈,卻沒有牡丹的規格;水池裡的蓮荷靜靜地開放著,人們對它卻沒有對牡丹那麼鍾情。所以,劉禹錫的「無格」不是說芍藥花沒有品格,而是說芍藥花沒有得到該有的對待規格;劉禹錫的「少情」,不是說蓮荷無情,是說人們對它們缺乏像對牡丹那樣趨之若鶩的集體熱情。劉禹錫要說的不是花,是人;是一種擇花時尚,是大家都去買「Prada」了;也可能隱喻著另一種擇人時尚,是大家都去搞金融投資了乎?如此解讀,也許只是劉禹錫流光飛逝的一閃念,也許只是小女子我流光飛逝的一閃念,不管怎樣,閃過去了,牡丹花都是一如既往地好大好美,好富好貴。噠噠噠噠噠,噠。
附詩
千黛作品:湘雲當眠此花下
《芍藥》
千黛
一調胭脂色
夢到廿四橋
西園訪芍藥
紅綾比丹綃
木本天富貴
草本自清嬌
簪上才人鬢
何需金纏腰
題記:今早,雙秀的芍藥賽牡丹地盛放,朵大香鬱,不輸牡丹。很長時間,一直分不清牡丹和芍藥,現在終於知道它們的最大差異:牡丹是木本,芍藥是草本。此詩亦感此而作,行詩中,揚州「四相簪花」的故事重現腦海:韓琦、王珪、王安石、陳昇之,好友聚宴,賞花抒懷。席間韓琦剪下四朵奇異的「金纏腰」芍藥花分簪,四人後來都官至宰相。《夢溪筆談》、《清波雜誌》、《龍文鞭影》、《閱微草堂筆記》等,均記有此故事。
故事雖奇,但令四人崛起的,絕非一朵具象的芍藥花。清初有兩個揚州人,有感於韓魏公宴客插花,一個是汪楫在《擬韓魏公宴客插花歌》寫道:「花須歷亂沾鬚眉」;另一個是王士禎的徒弟宗元鼎在《贈別王阮亭司李》中寫道:「芍藥昔簪才子鬢」 。兩句讀來,頗有味道。
2018.5.9
千黛作品:白蓮娜
《苦盈蓮》
千黛
熱穿蓮心苦意盈
十裡芙蕖照無明
江左馨風搖香葉
海右深韻唱晚晴
繫舟淡茗荷花渡
爭看霞飛湖上蜓
悠思佳人得好句
暫放詩筆剝蓮清
2018.7.7
千黛作品:水菩提
《牡丹》
千黛
卿家本是花中王
從來坦著大唐裝
百花皆是我儀仗
春陣緩緩殿後芳
可笑武曌不自量
醉旨昏令眾臣慌
此心本來存天下
趁興高遊去洛陽
2018.4.15
千黛近照
千黛:
詩人畫家千黛家學淵源,幼承庭訓。其父為著名國畫家王廣才,母親為樂隊指揮兼作曲家。千黛自幼習染詩書畫藝,對色彩與韻律,翰墨與書寫,哲思與妙悟時有會心。就讀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師承碩學,醉心傳統文化,日修夜讀,手不釋卷。北大師友評點其詩文博雅而醇厚,嚴縝而靈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北京大學教授程鬱綴先生說:「千黛的詩作源於勤奮和真誠的愛。聞一多先生曾說詩人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千黛詩作的'自然吟唱',也具有濃濃的愛,發自她內心深處。辛棄疾詞深山聞鷓鴣,千黛問鷓鴣,細膩情感自然流暢,引人深思。」
著名美術評論家劉曦林先生稱其「將詩文的修養運用到了繪畫中,有獨特'遷想妙得'的雅致與天趣。」
千黛崇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她在錘鍊詩畫表現形式時感悟到,藝道至簡,詩畫的極至,均顯「通和」「通美」之相:色彩即旋律,旋律亦著色;詩之書寫揮灑、畫之氣韻風行與內心的律動三位一體,理一分殊。
多種詩文畫作見於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京報》《三聯生活周刊》、《大眾日報》、《中國文化報》、《詩刊》、香港《文匯報》、《大公報》、《中國科技報》、《中國婦女報》、《紫荊》、《三月風》、《芳草地》、《公益慈善》、中新網、騰訊網、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中國網、大公網等媒體;澳門日報曾連載中篇小說《你還要什麼》;出版長篇小說《傾城之蝶》;策劃、編著有《歷代詩歌愛情佳句辭典》、《史記註譯》、《最後的戰爭》、畫集《天地大美》、個人詩集《問鷓鴣》等。
2011.8 參與組織統戰部首屆「和美西藏全國美術大賽」。
2012.4 首次採風法意瑞,收穫系列遊記。
2013.6 陪同齊辛民、王廣才、劉曦林青海採風,完成《三個兩百二十四歲的人》一文,後發表於《大公報》等各媒體。
2014.10 澳洲採風,收穫系列詩歌。
2015.4 山東採風,收穫系列詩歌。
2015.8 德法奧捷採風,收穫系列詩歌。
2016.6 參加齊辛民、王廣才、劉曦林等十畫家「情系東天山」哈密採風展覽,主持該畫展之學術研討會。
2017.5.19《傾城之蝶》《問鷓鴣》兩書入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2017.6.11-6.18 於北京舉辦《千心黛韻》個人詩畫展。
2017.7.28 遊歷美國中西部,收穫系列詩歌。
2017.9.2 參與山東省美術館主辦的《仨老頭——齊辛民、王廣才、劉曦林匯報展》。
2017.10.18《問鷓鴣》《天地大美》兩書入藏山東省圖書館。
2017.12.28《五福臨門》、《綠憩》兩幅畫作,中華慈善總會收藏。
2018.2.28《傾城之蝶》《問鷓鴣》兩書入藏清華大學圖書館。
2018.3.15 應邀組織並參加「仁美冰魂冬奧雪韻」慶祝輪椅冰壺奪冠書畫主題活動。
2018.4.11《傾城之蝶》《問鷓鴣》兩書入藏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2018.4.28 隨同劉曦林先生等參加榮寶齋畫院和北京畫館組織的赴江西三清山、婺源採風,寫生詩畫作品見於《中國文化報》等多家媒體。
2018.8.14 青海寫生,收穫系列詩畫。
2018.10.15 義大利採風,收穫系列詩畫。
2018.11.26《傾城之蝶》《問鷓鴣》兩書入藏廣州圖書館。
2018.12.16 應邀參加太廟「仁美書畫展」。
2018.12.17 柬埔寨採風,收穫系列詩畫。
2018.12.28 浙江採風,訪西泠印社,收穫系列詩畫。
2019.1.11 峇里島採風,收穫系列詩畫。
2019.5.10 「歲月·碎月」「思念」「記憶」等十一首代表詩作見於《大眾日報》。
2019.4.16-6.18 隨同劉曦林先生景山、潭柘寺、溼地公園、十渡寫生,收穫系列詩畫作品。
2019.7.13 千心黛韻·千黛《問鷓鴣》詩畫賞讀會在京舉行,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等媒體予以報導。
2019.8.22 與北大學友英倫採風,收穫系列詩文畫作。
2019.11《傾城之蝶》《問鷓鴣》兩書入藏西北政法大學圖書館。
2020.1.15《傾城之蝶》《問鷓鴣》兩書入藏南京財經大學圖書館。
至2020.1,《問鷓鴣》詩集已入藏北大、清華、人大、復旦、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內蒙古大學、山東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山東省及廣州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