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3月誕生於永城市李寨鎮麻冢村的抗大四分校,是新四軍成立最早,歷時最長的一所培養抗日幹部的學校。後經數次更名和遷址,成為今天的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簡稱南京陸院)。當年的抗大四分校,對招收的學員有哪些特殊要求?在課程設置上有何獨到之處?如今,它又留下了哪些可以窺視其風貌的珍貴照片和印記?□東方今報記者 殷曉章/文圖
保存較好的學校遺址
目前,河南省檔案局正在舉辦「中原壯舉——河南省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檔案史料展」,展出的300餘張珍貴照片中,有幾張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個分校(以下簡稱「抗大四分校 」)的照片。
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在永城市李寨鎮麻冢村的寺廟大殿裡舉行了開學典禮,新四軍遊擊支隊司令員彭雪楓任校長,吳芝圃任副校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抗大四分校在麻冢村共辦兩期,直到今天,該校舊址仍保存較好。
在這座佔地300多平方米的小院中,矗立著一尊彭雪楓將軍的塑像,室內陳列有當年抗大四分校學員們使用過的已經鏽跡斑斑的大刀和帶有補丁的被子等物品。
麻冢村東北角有一棵千年古銀杏樹,樹幹周長6.5米,要4人合抱。當年抗大四分校的學生曾在這棵銀杏樹下上課。
如今,抗大四分校校址和銀杏樹等遺蹟,已經成為河南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第一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9月3日將對外開放。
抗大四分校誕生前後
抗大四分校的創建人是彭雪楓。1907年,彭雪楓出生於鎮平縣雪楓街道辦事處七裡莊村,18歲那一年他踏上了革命道路。
抗戰爆發後,彭雪楓曾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處長兼駐晉辦事處主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長,對外以八路軍參謀處少將處長名義開展統戰工作。後來,他組建了新四軍遊擊支隊,任司令員兼政委。
1938年11月,新四軍遊擊支隊在河南杞縣傅集建立了新四軍遊擊支隊隨營學校,彭雪楓兼任校長。
隨營學校從抗戰實際出發,授課內容包括步兵戰術概則、遊擊戰術等訓練科目,以便為抗日前線輸送素質過硬的指揮幹部。
1939年,彭雪楓帶領新四軍遊擊支隊挺進永城,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部隊駐紮到地處豫東平原腹地、豫皖兩省交界處的李寨鎮。在李寨鎮麻冢村,他們對一所破廟進行了維修,使之成為新四軍第六支隊隨營學校所在地。
1939年4月,經過6個月訓練學習的第一批學員畢業。不久,又從永城、夏邑、肖縣、宿縣等地招收了第二批學員。
隨著豫皖蘇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發展壯大,經支隊黨委研究決定,按照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辦學方針,將原支隊隨營學校擴編命名為抗大四分校。
1940年3月18日,在麻冢村,抗大四分校舉行開學典禮,並在大殿南約1公裡處,建起土坯牆茅草房的小禮堂。
學校的招生廣告
2011年去世的林連章,曾擔任抗大四分校政治教員。
後來,他先後在南京炮兵學校、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程學院(現為南京理工大學)任職,學校是他一生的「戰場」。
那時,抗大四分校的名氣很大,很多進步青年前來報名,林連章也是學校唯一一位從馬列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學員們很喜歡聽他講課,林連章也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為了擴大招生範圍,抗大四分校也在新四軍創辦的《拂曉報》上刊登招生廣告。
東方今報記者從這則招生廣告上看到,抗大四分校對學員的要求是,年齡在18歲以上30歲以下,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學力,經審查合格者即可入學。學員除了自備文具外,服裝以及學習資料包括食宿等,均由學校免費提供。
彭雪楓組織人員編寫統一教材,組建臨時補習班,邊學邊教。彭雪楓指示:「抗日鬥爭形勢嚴峻,不允許空談政治,必須強化軍事教育。」因此,在教學方法上,強調實戰第一,教練結合的原則,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軍事理論,三分之二的時間進行野戰現場教學。
在抗大四分校學習兩年後,林連章被調到新四軍四師十一旅獨立大隊,任副教導員。
南京陸院的血脈
抗大四分校在麻冢村有一年多時間,後來隨軍遷往他處。
皖南事變發生後的1941年春天,共產黨決定重建新四軍,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任師長兼政委後,師部駐在洪澤湖西岸的江蘇省泗洪縣半城集。10月27日,抗大四分校第三期在半城集以西的祖姚莊開學。
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彭雪楓調整了教學組織,把學校幹部、學員和後勤人員整編為3個工作團,分別隨第四師師部、第十旅、第十一旅活動。
1942年12月30日,根據中央精兵簡政的指示,抗大四分校對外稱「獨立團」,校部稱「團本部」,訓練部稱「參謀處」,校長稱「團長」。
1944年9月,彭雪楓在夏邑縣八裡莊壯烈殉國。為了紀念英雄,1945年3月,抗大四分校更名為「雪楓軍政大學」,由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兼任校長。
1945年11月,雪楓軍政大學與華中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合併,仍稱為「雪楓軍政大學」。後來,又更名為「華中雪楓大學」、「華東軍政大學」、「第三高級步兵學校」。
1952年2月,該校改建為現在的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抗大四分校從成立到抗戰勝利的幾年間,共培養了近5000名幹部,是新四軍中成立最早、歷時最長的一所培養抗日幹部的學校。
如今的李寨鎮,仍流傳有不少有關彭雪楓的故事。
在李寨鎮李寨村西1公裡處,有一條蜿蜒流淌的溝渠,這條溝渠被當地群眾稱為「雪楓溝」。
當年,這裡因地勢低洼,常年積水,莊稼受淹,農民飢餓困苦,彭雪楓帶領軍民共同開挖了這條溝渠排水。當時群眾立了兩塊石碑以作紀念。
由於時間久遠,石碑上的好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但彭雪楓的愛民事跡卻在當地群眾中口耳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