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8月7日訊 每個人都談癌色變,其實,癌症並不是我國國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中風才是!
我國居民的死亡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風、缺血性心臟病、肺癌。
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統計,我國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中風,每5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1人死於中風。
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韓德雄主任中醫師說,中風致殘率極高,約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各種功能障礙,如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失語、吞咽困難、記憶減退、痴呆、抑鬱等。
「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也就是常說的『偏癱』最為常見,早期的針灸幹預治療,對肢體功能的恢復能起到很大作用。」他說。
燒飯時暈倒突發中風
中風擊倒了爸爸和一家人
75歲的陳大伯家住杭州濱江,平時除了血壓比較高,也沒什麼大毛病。今年4月初,他在家裡燒菜,突然感覺頭暈,右手、右腿發麻,呼吸也顯得急促。
被送到醫院,陳大伯確診為中風,接受了緊急治療,命雖保住了,但留下較為嚴重的後遺症:右側半邊身子幾乎沒法動,話都說不清楚,更別說自理。
痛苦的不僅是陳大伯,自那天起家裡也亂了套。
「母親身子也不好,沒法長期照料,我是獨生女,父親住院時我請了長假陪著,但很多陪護的工作他不願意讓我做。如果請護工,經濟壓力很大,我還有孩子要照料。」女兒說。
無奈之下,住在外地的婆婆趕來幫忙帶孩子,女兒和女婿輪流照料父親。住院一段時間之後,陳大伯病情未見起色,家人決定將他轉到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試試。「如果他能說話,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我們就很滿足了。」
剛進院,同科室的一位病人給了一家人很大的信心。
蕭山人張大姐,54歲,兩個月前中風,發病時意識障礙,右側身體不能動彈,但如今卻神智清楚,言語清晰,右側手腳都能完成抓物、踢腿的動作。
張大姐兒子說,因為和省中山醫院醫生熟,母親一發病就送過來了,急性期時接受了必要的神經內科治療,而及時的針灸幹預對中風後的各種功能恢復幫助挺大。
陳大伯一家有了信心,但韓德雄醫生還是強調個性化治療。陳大伯入院時舌苔很厚、口氣重、大便不通,再結合肢體障礙、言語不清的情況,他制定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恢復期的中風患者,治療肢體運動功能異常,有特定的穴位,尤其是頭部。」
經過近3個月的治療,陳大伯如今舌苔情況明顯好轉,能說一些簡單的話,肢體肌力評級從0級上升為2級。女兒感嘆,要是早點用針灸幹預父親恢復能更好。
發病3個月內是治療黃金期
建議針灸、康復「雙管齊下」
隨著求診患者越來越多,韓德雄醫生發現,腦中風呈年輕化趨勢。據統計,我國中風患者平均年齡為65歲,比美國年輕了7歲,調查發現,35歲以下人群發生中風佔總數的9.77%,以缺血性中風為主。
「長期熬夜、缺乏運動、高油高鹽高糖飲食,都可能導致中風年輕化。」他提醒,中風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中風偏癱患者恢復期長且可能伴有言語障礙,對心理和認知也會產生影響。
那如何減少中風後的後遺症呢?韓德雄醫生說,中風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早期針灸治療有利於儘早康復,半年之內是很好的恢復期,3個月內更是「黃金時間」。
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由它牽頭完成的浙江省重大公關項目中風病研究結果顯示,針灸對偏癱急性期、恢復期針灸治療效果更好。對中風後吞咽困難、記憶減退、失語、痴呆、抑鬱同樣有很好的療效。
「我們團隊在充分吸收多種特色針灸療法,如醒腦開竅法、靳三針療法、百會長留針的基礎上,辨證論治,分期診療,提出『三位一體綜合療法』。」韓德雄醫生說,從臨床上來看,針灸治療中風越早越好,而且需要辨證論治,聯合康復 「雙管齊下」效果更為理想。
如今,各方對針灸治療中風也更為關注。今年5月14日,浙江省中山醫院針灸科學科帶頭人方劍喬教授團隊主持的「中西醫結合綜合康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多中心臨床研究和方案推廣」獲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該獲獎項目針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省內多家三甲醫院開展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其制定的診療方案在省內10家醫院進行推廣,培訓人次超過2800人,應用住院患者3000餘例,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患者及其家庭減輕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