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到了備受矚目的奧斯卡頒獎日了,對於最佳影片的猜測一直都在進行
在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單中有一部電影並沒有像其他電影一樣有著強烈的關注
但是這部電影和其他一同提名的電影一樣精彩
這部電影就是——
《極速車王》
這部電影雖然低調,但是他的陣容和內容卻一點也不低調
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曾經執導過《致命ID》、《金剛狼3:殊死一戰》等優秀電影
演員由兩位影帝級的優秀演員馬特·達蒙(《諜影重重》系列、《火星救援》、《心靈捕手》)和克裡斯蒂安·貝爾(《蝙蝠俠》系列、《副總統》、《致命魔術》)領銜主演
兩位演員演過太多令人記憶深刻的電影了,兩個人出演的電影幾乎都可以為電影的質量保證
這部電影的故事也是基於真實故事改編,同樣精彩
本片的英文名直譯過來是《福特VS法拉利》
沒錯,片名就很直白地將故事內容表達出來了
故事講述了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專業賽車手肯·邁爾斯在亨利·福特二世要求下設計製作一輛賽車在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擊敗長期處於冠軍位置的法拉利
目前本片豆瓣評分8.5,IMDB評分8.2,口碑很是抗打
這部電影不論是國語譯名還是英文原名,都吐露出滿滿的熱血感和速度感
說實話這部電影比起已經升級成為拯救世界的《速度與激情》系列還要爽、還要有激情!
剛才說過這部電影是基於真實故事改編,
當時60年代福特和法拉利本來是兩家毫無關係的兩家企業,
福特作為美國汽車業的龍頭老大,名氣錢財兩不誤
但是隨著創始人的去世,內部權力紛爭,效率低下,設計過時,流水線落後,業績不斷下滑
所以福特公司要進行轉變,於是決定踏足賽車領域,讓自己的名氣和銷量藉助賽車比賽重新回升
彼時的賽車領域老大位置被法拉利坐的穩穩地坐著,但是因為這家企業是家義大利地公司,非常講究工匠精神,賽車地每個零部件都是純手工製作
老闆更是痴迷於賽車,不在乎錢財,只求能夠造出最好地賽車
於是法拉利瀕臨破產
所以福特想要收購法拉利,可是法拉利拒絕了,只因為法拉利的賽車歸福特管,如果不允許法拉利參加比賽就不允許參賽,
就是這項條例觸及到了法拉利老闆的底線,並且諷刺了福特二世一番
至此兩家公司便成為了對頭
福特的最終目標是贏得勒芒24小時耐力賽,但是這非常考驗賽車的性能,設計和賽車手的耐力
於是福特在沒有認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參加第一次的比賽,結果大敗而歸
老闆意識到必須要找到專業的人才能完成這件事,於是找到了當時美國唯一一個贏得勒芒比賽冠軍的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 飾),如今他已經是賽車設計師,他找到了當下唯一可能贏得比賽的賽車手肯·邁爾斯(克裡斯蒂安·貝爾 飾)來開賽車,
於是兩個人開始共同製作賽車,突破極限
兩個人已經是多年的好友,友誼深厚,性格也正好形成了互補
謝爾比作為車隊核心和領袖,既要照顧好團隊又要面臨著高層的壓力,
表面上十分平靜,但是內心卻有著巨大的波動
而邁爾斯,是個對賽車痴迷的賽車手,不在乎外界的評頭論足,之前要面臨的是養家餬口壓力,但是當他成為福特賽車手的時候可以拋卻其他壓力一心一意的去面對比賽,
兩個人一個熱情一個平靜,一個似水一個似火,兩個人正好形成了良好的互補也造就了無比的默契
這部電影是一部賽車片,在影片的最後半個多小時的時間,都將鏡頭賦予了比賽之上,看的讓人血脈噴張,這部電影幾乎沒有採用特效做出來賽車場面,而是實打實的實景拍攝,
疾馳、碰撞、技巧都是靠劇組真實再現,所以具有真實感
大量的特寫、加速、航拍、底機位的拍攝都將電影與觀眾的距離無限拉近,讓我們都感覺是非常近距離的在參與進來,讓我們更具體驗感
片中的兩家賽車是對手,但是電影並沒有像一般電影一般進行一捧一踩的展現,並沒有為了突出福特的成功而去貶低法拉利
相反影片對於福特高層的迂腐和官僚主義刻畫的很深刻,反倒把法拉利尊重賽道給展現出來
片中有兩處可以看的出來,
首先兩位公司老總對於比賽的態度,
恩佐·法拉利尊重比賽,從頭到尾都在坐在觀眾席關注著比賽,從來沒有離開過,最後即使是自己車隊的賽車報廢不能參加比賽也依舊沒有離開,
相反福特二世在看到一半的時候就已經坐著直升機和老婆共進晚餐,直到第二天的比賽快要結束的時候才回來繼續關心比賽情況
其次,在最後法拉利的賽車報廢之後,邁爾斯成為了冠軍的不二人選並且又有著絕對的優勢打破紀錄,但是福特公司的高層並不在乎這些,他們要的不是賽車手的榮譽而是公司的名譽,他們想在最後的時候讓自己車隊的三輛賽車一同開過終點線,以展示福特公司的輝煌成就,並且最終的冠軍也頒給了自家公司的車手而非邁爾斯,反倒是法拉利在結束之後向邁爾斯脫帽致敬
福特公司違反體育道德精神,只在乎自己公司的面子和榮譽,將賽車手和體育精神嗤之以鼻,反倒是法拉利尊重對手和比賽
這部電影不僅講述了一代人的瘋狂和痴迷,
也展示了一代人的迂腐和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