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投資者向京東方A提問,據悉公司與Qualcomm(美國高通)合作開發的,全新一代集成3D超聲波指紋傳感器產品,預計2021年下半年上市。 請問:一、是否屬實?二、目前旗下手機用指紋識別電容及光學傳感器的進展是怎樣的?三、BOE屏下指紋識別解決方案落地應用情況是怎樣的?
京東方回答表示,公司與高通合作開發的全新一代集成3D超聲波指紋傳感器已形成解決方案,量產工作有序推進,相關產品將配合客戶新產品,擇機發布,敬請期待。公司LCD屏下指紋技術目前已有相關解決方案,產品化方案目前與終端品牌客戶持續溝通中。產品上市時間以終端廠商安排為準,未來公司將持續根據市場與客戶需求進行相應規劃。謝謝! 在蘋果採用非接觸式FACE ID人臉識別技術替代接觸式電容指紋識別技術後,接觸式指紋識別陣營一直想盡各種辦法來延長其生命周期。 如把單獨的指紋識別模組,與顯示屏整合的各種屏下指紋技術和屏內指紋技術等,都被所有的指紋識別技術廠商給嘗試過了遍。 事實上,接觸式指紋識別技術,不管是電容式也好,還是超聲波式也好,甚至是屏內的光學指紋識技術也好,從原理上來講幾乎都是一樣的。 它們都是通過一個TFT COMS傳感器來檢測手指接近器件表面時,所生成的電容、聲波、光學等信號,再轉換成電信號後,由算法軟體進行圖像還原,再把相關的生物特徵點提取出來,與之前承貯的指紋圖像特徵點進行比對。 在這幾種接觸式的指紋識別技術中,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由於受手指與傳感器之間介質的介電常數影響很大,不能在潮溼或水中環境使用,但超聲波指紋識別技和屏內光學指紋識別技術卻不受潮溼或水中環境影響。 所以一直以來,研發超聲波指紋識別技和屏內光學指紋識別技術的廠商,都想以這方面更好的用戶體驗來打敗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成為真正的市場應用主流技術,直到蘋果推出了FACD ID非接觸式人臉生物識別技術為止。 事實上,由於超聲波指紋技術和屏內光學指紋技術要實現起來,成本都比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高出太多。而且不管是電容式、超聲波式、光學式三種裡的哪一種,只要集成在顯示屏裡面做成屏內指紋識別技術,所遇到的就不僅僅是成本上的難題,還有識別傳感器的解析度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為什麼會先在行業裡,替代掉正面按鍵式的指紋識別技術的原因之一。屏下光學指紋識別技術,可以採用解析度更高的半導體晶片技術,把COMS傳感器做成與攝像頭類似的解析度,把手指指紋給「拍照」下來。 而且屏下光學指紋技術為了得到更完整的指紋信號,或者說拿到足夠多的指紋生物特徵點,還需要在COMS傳感器前面增加光學鏡頭進行聚焦對焦,以擴大COMS傳感器的檢測精度與檢測範圍。 但如果把傳感器集成在顯示屏內,那麼傳感器的解析度就受限於顯示屏的TFT像素PPI限制,或者TFT材質、面板廠TFT線路蝕刻顯影解析度的限制,很難達到行業所需要的標準要求。 如果非要集成在顯示屏裡面,那麼就得通過改變TFT線路的材質,或者增加單獨的TFT COMS傳感器製作工序,採用類似in-cell電容觸控傳感器一樣的工藝,新增單獨的一層定製TFT COMS傳感器功能層。 其實到這裡大家幾乎就全清楚了,事實上所有的接觸式指紋識別技術,都是基於電容觸控螢幕的類似原理來設計與製作,只不過,電容觸控螢幕是識別手指頭為一個點,而指紋識別技術則是要識別出手指頭上的很多個生物特徵點。 所以,做電容觸控晶片的廠商,都能設計各種各樣的接觸式指紋識別晶片,而面板廠商也能生產出各種各樣的接觸式的指紋識別傳感器,它們的驅動與算法,幾乎是大同小異。 至於為什麼行業折騰了這麼久都沒有普及開來,主要是成本太高了…… 高通原來就以單獨模組方式推廣過屏下超聲波指紋識別技術,還被三星、小米等廠商採用過,但是由於成本太高,體驗也一般,售後與維修還相當麻煩,以至於一直推廣不開來。 現在蘋果的FACE ID越來越成熟,其它的指紋識別技術如果在成本上的優勢也不如側面按皺鍵電容指紋識別技術和後蓋電容指紋識別技術,後續的市場推廣難度仍然不小,即便是高通和京東方來推廣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