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的自行車和三輪車,佔地又不美觀,成了居民心中的一件煩心事兒。今天,玉橋街道玉橋東裡南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開啟以舊換物活動,鼓勵居民用手中的廢棄自行車來兌換生活用品。
玉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薛美麗告訴記者,小區裡的「殭屍車」越來越多,佔了很多空間,導致居民日常使用的自行車都快沒地方放了。之前街道治理過好幾輪,也貼過告示請居民自行清理,但清理了一批又反彈一批,效果始終不明顯,居民們意見很大,成了大伙兒的一件煩心事兒。「很多居民的車不用了也不捨得扔,還當『寶貝』留著,也不讓我們清理,佔領了很多空間。」
此次,街道以黨建為引領,採取以舊物換新的方式,吸引居民主動前來參與。鼓勵大家拿著家中不用的廢舊自行車來換取生活用品。
上午10時,居民趙永利和王德明兩人相約一同前來,她們各自推著一輛家裡已經用不上的廢舊自行車,換取了洗滌靈、衛生紙等生活用品。「藉此機會把不用的自行車處理了,騰出地方挺好,還能換點實用的。」趙永利非常滿意這次的活動,稱此舉也算是幫了自己的大忙。
為了美化社區環境,街道還找來設計師,讓居民志願者一同參與設計了一面廢舊自行車改造的藝術牆面。記者看到,藝術牆上都是自行車的元素,有車輪、車座等,居民用毛線將車輪裝扮成了花球、波紋等不同的造型。
63歲的柳正寬就和20多名居民志願者一起參與了設計,他們拿著毛線,結合個人的想像,發揮創造,打造出不同的藝術造型。「挺有意思的,設計師給我們工具,讓我們自由發揮,動腦也動手了。」
一面藝術牆成了小區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居民們紛紛前來拍照留戀,「裝扮得真好,這下都不用去森林公園了,直接藝術牆前拍一張也挺好看。」居民們如是說。
廢舊自行車解決了,居民日常使用的自行車的停放問題也有了更便民的舉措。在每一棟單元門前,都施劃出了一個大約兩三平方米的「袋鼠」車位,這是可以讓居民停7至10輛自行車和三輪車的微車位。「自行車棚離居民有些遠,腿腳不方便的老人就喜歡放在樓門口,方便出行。我們統一規劃好區域也是為了避免大家亂停放,影響小區整體環境。」薛美麗說。
據悉,以舊換新將作為一項長期活動開展下去,同時將根據居民的需求,不斷更新內容。「今天就有居民提出說,廢舊自行車換了,那廢舊的柜子怎麼辦,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考慮的問題。」玉橋東裡南社區書記胡海燕說,社區也將不斷搜集居民需求,按居民所需,幫忙解決各種難題,讓社區長久維持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