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都無法避免戰亂之苦。然戰火瀰漫各地的年代當屬三國時期。三國時期,梟雄之間的故事傳唱大江南北,比如說曹操、孫權、劉備、司馬懿、諸葛亮等等,甚至官渡之戰、空城計、草船借箭一系列的傳奇故事更是使後人瞪目結舌。常言道:「亂世出英雄」。在三國動亂的時期,有戰爭就有俘虜,有人歡喜,就有人憂,有人建功立業,亦有人棄主投敵。但也有部分英雄猶如剎那煙火,過眼雲煙。與此同時,與英雄有關啼笑皆非的故事也在三國時期不斷上演。
東漢末年時期,也就是三國時期的初期,董卓還在漢室大堂禍亂朝綱之時,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高舉漢室大旗,齊力討伐董卓。當然這個時候曹操以及袁紹、劉備等人還是一個戰盟裡的搭檔。袁紹在中原大地上威望極高,再加上其世代輔佐漢室,論兵力與威望,袁紹當屬亂世之下的帶頭人。所以袁紹理所應當被選為盟軍的統領。為漢室替天行道,誅殺董卓。而與此同時,猶如小綿羊一般聽之任之的各路諸侯,假裝獻媚,實則各懷異心。
袁紹作為頭領,率先舉旗開始討伐,曹操以及孫堅等人紛紛追隨。不過話說回來,袁紹與其他盟友看似兵強馬壯,但卻並未使董卓退卻,所以他並不會坐以待斃。董卓雖是漢賊,但身邊的將才卻是雲集,比如華雄和呂布等人。個個驍勇善戰,絕不輸於袁紹身邊的猛將。為了抵抗董卓的軍閥,必先斬殺董卓身邊的核心人物才可以獲勝。這個時期,袁紹身邊有一人主動請命,願意去斬殺華雄。這個人就是潘鳳。潘鳳因其個子極高,且猛力過人,在當時袁紹的軍隊,是很顯眼的一位將士,其驍勇很受軍中將士的欽佩。所以潘鳳主動請求出戰,必然是有信心將華雄斬於馬下。
然而,事出意料之外,華雄與將士潘鳳不過是一輪較量,未過一招,潘鳳便命喪黃泉。戰敗的消息傳到將軍袁紹的耳朵裡後,袁紹氣得大呼大叫。首戰告敗,自然是漲了敵軍士氣,滅了自己威風。 俗語有言曰:「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潘鳳看似威猛卻不勝兵力的結局,看似充滿了諷刺,而這也恰恰說明了當時袁紹用人不察。而正是潘鳳這小小的一次露臉,公然挑戰華雄的爆笑故事,卻成為了中國三國時期歷史上的一個爆笑點,也為後來袁紹幾十萬大軍大敗曹操埋下伏筆。雖得人才得天下,但識人、用人更是重中之重,三國時期的諸多英雄故事依舊被後世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