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華雄在營外挑戰,曹操為何不派夏侯惇等人出戰

2021-01-11 網易

2020-05-23 18:26:26 來源: 浩宸說歷史

舉報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兵進汜水關時,董卓命手下驍騎校尉華雄出馬,迎戰關東聯軍。華雄也沒讓董卓失望,一到汜水關就斬殺了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接著華雄夜襲孫堅大營,將孫堅擊敗,還殺死了孫堅手下大將祖茂。

  意猶未盡的華雄又到聯軍營前挑戰,先後殺死了袁術手下驍將俞涉和韓馥的上將潘鳳。一時眾諸侯都面上失色,袁紹感嘆手下顏良、文丑不在身邊,無人能敵華雄。幸好關羽主動請纓出戰,將華雄斬殺,才解了聯軍之危。

  

  華雄在營外逞威時,曹操並沒有派遣手下去迎戰華雄,他這麼做也是出於無奈。

  曹操是討董卓的發起人,不過此時的曹操還只是剛剛起家,手下只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樂進、李典六員大將。這六將在演義中身手也算了得,在此後的戰鬥中表現不錯,為曹操立下了不少功勞。

  

  但是夏侯惇等人武藝也只是不錯而已,以他們在演義中的表現看,大致和張遼、張郃等人武藝相當,屬於一流水平,要比呂布、關羽、張飛等超一流武將差著一截。

  華雄雖然慘死在關羽刀下,不過他畢竟也是連殺聯軍四將,戰績輝煌。特別是華雄所殺的祖茂是孫堅手下的大將之一,和程普、黃蓋、韓當等人並列。程普等三將此後跟著孫堅、孫策、孫權轉戰各地,屢建戰功,是江東元老級的人物,武藝也不弱。像程普就曾經和太史慈大戰三十合不分勝負。

  

  祖茂顯然也不會太差,華雄能殺死祖茂,其武藝至少有一流水平,可能還要略強一些。曹操手下的夏侯惇等人面對華雄並無必勝把握,他此時實力弱小,自然不敢隨便冒險,這才把機會讓給了關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華雄斬將闖關,十八路諸侯束手無策,曹操手下6將為何按兵不動?
    前言:在《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非常精彩,講的是關羽在十八路諸侯無人敢應戰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嘲諷關羽憑藉自己的實力,在酒溫未散之前將華雄斬殺了,讓十八路諸侯面面相覷的一個故事,體現出關羽的勇猛,當然這僅僅是小說,真正歷史上華雄被孫堅所殺,以下分析僅針對小說來講。
  • 孫堅戰敗潘鳳戰死,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為何不讓夏侯惇典韋許褚出戰?
    在三國名將中,死得最憋屈的可能就是董卓麾下的驍騎校尉華雄了——在他的大刀之下,江東猛虎孫堅狼狽而逃,上將潘鳳身首異處,但是關羽在轉瞬之間,就把他的首級扔在了十八路諸侯面前。羅貫中甚至都沒寫關羽斬華雄用了幾招,這可能是因為陣斬華雄太過容易,整個戰鬥過程乏善可陳。
  • 華雄連斬數將,曹操為何不讓人殺他,反而讓無名小卒關羽出了名?
    曹操刺董失敗之後,隨後矯詔號召各路諸侯討董,拉開了三國亂世的序幕。當初曹操刺董失敗後逃跑回家回家,開始了招兵買馬,隨後有了後來的十八路諸侯討董事件的發生。而這次的招兵買馬,使得曹操有了後來起事之時的班底。
  • 十八鎮諸侯被華雄堵在汜水關,除了關羽,還有誰有實力斬華雄?
    東漢末年,西涼刺史董卓以平亂為名入駐京城,自此他便「挾天子以令諸侯」並做出了許多倒行逆施的事,而他的所作所為也遭到了人神共憤,隨後,天下的十八鎮諸侯從各地出發前往京城討伐董卓!當他們到達汜水關時,遇到了董卓手下猛將華雄的攔截,於是雙方便在汜水關外擺下了戰場廝殺了起來。在這一過程中,華雄一回合斬殺了鮑忠,三回合斬殺了俞涉,不多時斬殺了潘鳳,並且還在偷襲孫堅時斬殺了他手下大將祖茂。連殺四將的華雄曾一度讓「盟軍」將領們心生膽寒了,沒人敢再去挑戰華雄。
  • 許褚、夏侯惇和曹仁,如果在汜水關前出馬迎戰華雄,結果會如何?
    這下把十八路諸侯都震住了,無人再敢出戰。正在為難之際,關羽請命迎敵,「溫酒斬華雄」,首次揚名立萬,威震諸侯。 當時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各懷心思,沒有什麼凝聚力,有打算立威的,如鮑信、孫堅;有打算保存實力的,如袁紹,他連顏良、文丑這些主力將領都不帶來;有拖後腿的,如袁術,奪取了後勤補給大權
  • 華雄單挑甘寧凌統周泰太史慈,結局如何,華雄武力在三國排第幾
    華雄在三國演義中的戰績只有虎牢關之戰,華雄所代表的是西涼軍董卓的勢力,董卓手下的頭號大將是呂布,呂布是三國天下第一的猛將,如果以三國演義為基準的話,華雄在董卓手下是僅次於呂布的,因為原本為董卓打前鋒的是呂布,只不過華雄主動站出來搶了呂布的首發地位。為什麼華雄可以搶呂布的首發地位,代替呂布為前鋒出戰十八路諸侯呢?
  • 《三國演義》雜聞論之:竟不是關羽溫酒斬華雄,斬華雄的另有其人!
    提起「溫酒斬華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關二爺出世以來的第一戰。 「關東十八路諸侯起兵討打董卓,各路諸侯領兵在洛陽駐紮。劉備聽聞消息帶著關羽,張飛等人跟著公孫瓚等人前來匯合。各路諸侯共推袁紹為盟主歃血為盟。 而後孫堅帶兵去攻打汜水關,董卓命華雄為先鋒迎戰孫堅。孫堅不敵,其部下祖茂被斬殺。又來到關前挑戰,連斬關東二將,城內諸侯紛紛困擾不願派兵出戰。
  • 汜水關外,除了關羽還有誰能斬華雄?只此一人
    以袁紹為首的十八路諸侯,打著匡扶漢室的名號,結成聯盟共同討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董卓,然而討伐董卓之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當盟軍隊伍到達汜水關時,遇到了董卓帳下猛將華雄擋道,於是雙方就在汜水關前擺下了戰場!
  • 有渝此盟,斷子絕孫;發了毒誓卻不幹事的十八路諸侯都是什麼下場
    討董聯盟 東漢末年,董卓作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各路諸侯會盟時發下毒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
  • 袁紹率十八路聯軍圍毆,為何董卓還能跑路?不想追,趕著回家呢
    《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聯軍討董卓,可以算是全書的第一個小高潮。曹操向天下發出矯詔召集義軍,以袁紹為首的十八路諸侯大軍匯聚洛陽城外,對董卓的西涼軍發起進攻。期間湧現了汜水關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等精彩情節。董卓軍大敗,於是火燒洛陽,將漢獻帝挾持往長安,不久聯軍也就各自散去。
  • 十八路諸侯為何圍董卓而不殺?董卓死後誰又是最大受益者?
    董卓董卓自封太師,淫亂後宮、專斷朝政,漢獻帝成了實際上的傀儡皇帝。董卓不久在政治上誅殺異己,還派人毒害了漢少帝與何太后,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董卓這些罄竹難書的惡行,關東州郡地方勢力會盟,推舉袁紹為盟主,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各地群雄打著討董的旗號起兵之後,卻對董卓圍而不殺,著實讓人琢磨不透。
  • 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真實的歷史跟劉關張三兄弟可沒關係
    「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出自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故事的背景是董卓殘暴不仁、欺君罔上,穢亂宮禁,殘害生靈,於是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 小說「三英戰呂布」的配角們:為什麼只有十路關東諸侯攻打虎牢關
    小說中,當華雄被斬之後,董卓親自率領十五萬軍馬,牢關。呂布領三萬軍,去關前扎住大寨。董卓自在關上屯住。再派李傕、郭引兵五萬,把住關。袁紹則坐鎮中軍大寨,出動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等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
  •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是小說群雄逐鹿階段非常重要的大戰。而「十八路諸侯伐董卓」在真實歷史上確實存在,這便是在中平六年(189年)爆發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然而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不同的是,歷史上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三路諸侯」。小說《三國演義》討董聯軍的諸侯數量要比歷史上多出五路,這是為什麼呢?
  • 華雄囂張叫陣,張飛為何不主動請戰?
    按理說,張飛的性格更為衝動,也更好鬥,為什麼在遇到華雄之時,並沒有主動請戰呢?這不符合張三爺的性子啊。華雄之死。在《三國演義》中,華雄是被關羽以砍瓜切菜的速度斬於馬下,這一戰成就了關羽的威名。可事實上,華雄的死跟關羽沒有任何關係。解決華雄的人是孫堅。18路諸侯討董卓,看似聲勢浩大,可絕大多數人都是出工不出力。
  • 虎牢關華雄叫陣,若沒有關羽誰能斬華雄?說出來別不信
    為除宦官之亂,董卓以勤王清君側的名義來到了都城洛陽。董卓入洛陽宦官之亂果然清除,可是眾人不知道的是這只是驅狼引虎。董卓清除了宦官之亂,自己卻霸佔了洛陽霍亂後宮。董卓勢力之大,各路諸侯沒有一路能和其對抗。各諸侯中以袁紹勢力最強盛,於是為了討伐董卓,袁紹召集十八路盟軍集聚虎牢關共商討賊大計。
  • 華雄的武藝到底什麼水平?為何除了關羽無一人應戰?
    公元184年,一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直接打垮了漢王朝,而東漢朝廷逐漸成了董卓、曹操這樣的權臣表現自我的舞臺。董卓仗著有呂布這個乾兒子而獨霸朝綱多年,並且還與18路漢家諸侯展開過大戰。就在呂布還沒有出馬的時候,董卓手下的華雄就把諸侯們揍得幾乎找不著北,好在後來關二爺看不過眼才出去一刀劈了華大猛男。當時董卓把持朝廷,於是曹操、袁紹聯合其他16路大佬一起討伐董老闆。那個時候,很多的三國名將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趕上這次「為民除害」的機會,因此出現了「汜水無猛將華雄成大王」的現象。
  • 孫堅在前方拼命,袁術卻故意不發糧草物資,曹操:此乃冢中枯骨
    很多人都知道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關二哥在群雄一籌莫展、華雄耀武揚威之際,快馬加鞭,一戰揚名,還收穫了粉絲曹操。卻不一定知道在關羽斬華雄之前,十八路諸侯之間還有一段關於糧草分配的事件。曹操召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大家尊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他弟弟袁術負責總督糧草,給各路諸侯提供物資保障,「應付諸營,無使有缺」。
  • 潘鳳公然挑戰華雄,未過一招,便命喪黃泉
    三國時期,梟雄之間的故事傳唱大江南北,比如說曹操、孫權、劉備、司馬懿、諸葛亮等等,甚至官渡之戰、空城計、草船借箭一系列的傳奇故事更是使後人瞪目結舌。常言道:「亂世出英雄」。在三國動亂的時期,有戰爭就有俘虜,有人歡喜,就有人憂,有人建功立業,亦有人棄主投敵。但也有部分英雄猶如剎那煙火,過眼雲煙。與此同時,與英雄有關啼笑皆非的故事也在三國時期不斷上演。
  • 三國演義裡「溫酒斬華雄」寫得如此精彩,但歷史上卻根本沒有
    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紹問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