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率十八路聯軍圍毆,為何董卓還能跑路?不想追,趕著回家呢

2020-12-19 劇透歷史

《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聯軍討董卓,可以算是全書的第一個小高潮。

曹操向天下發出矯詔召集義軍,以袁紹為首的十八路諸侯大軍匯聚洛陽城外,對董卓的西涼軍發起進攻。期間湧現了汜水關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等精彩情節。董卓軍大敗,於是火燒洛陽,將漢獻帝挾持往長安,不久聯軍也就各自散去。

這個結果似乎有些不合理,明明是聯軍佔上風,逼得董卓不得不跑路,但他們居然沒有乘勝追擊,為什麼不痛打落水狗呢?

其實,真實的歷史和小說還是有不少差距的。最大的差異在於兩個點:

第一點是各路諸侯的數量沒有那麼多。小說中有十八路諸侯,而在史書中只有十一路,而且發起人也不是曹操,是東郡太守橋瑁。小說中有,但歷史上並未參與的是徐州陶謙、西涼馬騰、北海孔融、北平公孫瓚、上黨張楊。而在戰爭中表現亮眼的曹操和孫堅,當時也都不算一路諸侯,而是分別屬於張邈和袁術手下的將領,他們並沒有自己獨立的兵馬錢糧。

更關鍵的是第二點,各路諸侯並不是像小說中寫的那樣全部在洛陽城外聚集,而是分別駐紮在四面八方。諸侯數量最多的地點是酸棗,有張邈、張超、劉岱、橋瑁、袁遺五路兵馬聚集(這五家還都沒什麼實力),而其他地方都只有一兩路兵馬。

也就是說,聽上去浩浩蕩蕩的聯軍,實際上不過是各自為戰罷了。連袁紹這個「盟主」,都是酸棗會盟的幾家「遙推」的。這樣的聯盟,其凝聚力、戰鬥力如何,我們都要打一個問號。

於是,我們就能推斷一下後來各路聯軍退兵的理由了。

聯軍總體雖然人數眾多,但論單一戰場,大多數諸侯根本不是董卓的對手。這些諸侯出工不出力,只是秉持「政治正確」,壓根沒打算真刀真槍跟董卓幹。

所以這場「聲勢浩大」的討董大戰,在歷史上的交戰記錄可謂寥寥無幾。酸棗會盟的眾人中,只有曹操真的跟董卓軍血拼,結果戰敗歸來。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太祖(曹操)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

看看,人家是來聚會的,既然如此,等到糧草差不多耗盡了,不退兵幹什麼?當然也就作鳥獸散了。

聯軍的領導核心也有問題。聯軍討董卓,盟主是袁紹,但是剛剛說了,袁紹只不過是其中幾路諸侯遙推的而已,別的諸侯是否服從袁紹?至少,袁紹的親弟弟袁術就第一個不服他。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哥哥袁紹是庶出,弟弟袁術卻是嫡出。可在現實局勢下,因為袁紹早年在洛陽就是著名的「西園八校尉」之一,又曾剿滅宦官,廣有賢名,於是被推舉為盟主。但袁術打心眼裡看不起這個小老婆生的哥哥的。

更麻煩的是,袁術偏偏是這群人裡官職最高、勢力最大的。他是朝廷的後將軍,屬於高級將領重號將軍,與那些地方州郡的官員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袁術佔據的江淮一帶,魚米之鄉,糧草充足,又控制了荊、豫、徐、揚四州多處土地,在各路諸侯中可謂首屈一指。

名義上的首領和勢力最大的人是兩條心,你說這個隊伍怎麼帶?後來,袁紹和韓馥想另立漢朝宗室劉虞為新君,袁術不同意,二人正式分道揚鑣,這個聯盟也就算土崩瓦解了。

此外,各路諸侯之間矛盾重重存在著的利益衝突使他們難以聚合。除了袁家兄弟這種因為出身導致的嫌隙之外,更多的離心力則是赤裸裸的爭權奪利。

盟主袁紹,官職是渤海太守,而渤海郡屬於冀州,所以冀州牧韓馥按行政體系來說,應當是他的頂頭上司。但是因為袁紹的出身高貴,聲名顯赫,韓馥不得已推舉袁紹做了盟主。而袁紹也早就覬覦全冀州的豐饒土地,所以後來韓馥被袁紹打敗,投奔張邈,最終自殺。

聯盟的發起人橋瑁,本為兗州刺史,結果不知道什麼原因改任東郡太守。東郡是兗州下轄的一個郡,這麼看來橋瑁實際上就是被降級了,而新任兗州刺史劉岱也在聯盟中,你說橋瑁看著他能好受嗎?後來兩人矛盾果然爆發,劉岱殺了橋瑁。

不同諸侯之間這麼鬧還不算完,即便各股勢力內部,也是暗流洶湧。

在討伐董卓的進程中,戰績最為耀眼的要數袁術麾下的破虜將軍孫堅,他在魯陽擊退了董卓的大將胡軫,又在陽人二次大敗胡軫、呂布,斬殺董卓部將華雄,並最終進入洛陽。

但就在孫堅屢戰屢勝之時,袁術卻因擔心他勢力坐大威脅自己的地位,居然背後捅起了刀子,把原本授予孫堅的豫州刺史官職,另給了周昂,並讓周昂乘孫堅與董卓交戰,偷襲他的大本營。

孫堅不得不回軍與周昂交戰。就這樣,群雄中為數不多的真正與董卓戰鬥的部隊也就此撤兵,討伐董卓的聯盟行動,隨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此可見,所謂討董聯軍只不過是聽上去聲勢浩大,真的打起仗來各懷鬼胎,只能是一群烏合之眾

相關焦點

  •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華雄在營外挑戰,曹操為何不派夏侯惇等人出戰
    2020-05-23 18:26:26 來源: 浩宸說歷史 舉報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 《三國演義》的「十八路諸侯」為什麼比歷史上多出了五路?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是小說群雄逐鹿階段非常重要的大戰。而「十八路諸侯伐董卓」在真實歷史上確實存在,這便是在中平六年(189年)爆發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然而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伐董卓」不同的是,歷史上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三路諸侯」。小說《三國演義》討董聯軍的諸侯數量要比歷史上多出五路,這是為什麼呢?
  • 十八路諸侯為何圍董卓而不殺?董卓死後誰又是最大受益者?
    董卓董卓自封太師,淫亂後宮、專斷朝政,漢獻帝成了實際上的傀儡皇帝。董卓不久在政治上誅殺異己,還派人毒害了漢少帝與何太后,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董卓這些罄竹難書的惡行,關東州郡地方勢力會盟,推舉袁紹為盟主,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各地群雄打著討董的旗號起兵之後,卻對董卓圍而不殺,著實讓人琢磨不透。
  • 荀彧是漢朝的忠臣,不想曹操稱帝,為什麼他不直接去投靠劉備呢?
    董卓專權的時候,曹操在朝裡擔任驍騎校尉,司徒王允宴請眾臣,席間王允大哭,眾人問王允為什麼悲傷,王允說:「大漢王朝自高祖建立傳到今天,不成想董卓欺主,眼看江山社稷就毀在董卓手裡,我怎麼能不悲傷呢?」眾官員聽王司徒這樣說,也都悲傷起來,一時間宴席上哭聲一片。
  • 有渝此盟,斷子絕孫;發了毒誓卻不幹事的十八路諸侯都是什麼下場
    討董聯盟 東漢末年,董卓作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各路諸侯會盟時發下毒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
  • 《三國演義》是如何提高曹操在討董卓聯軍中的身份地位?
    比如歷史上的曹操在討董卓聯軍中的身份地位。根據史書記載,曹操是與陳留太守張邈一起參加聯軍的(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張邈當時已經是擁有一郡之地和數萬軍隊的軍閥,沒有地盤並只有數千軍隊的曹操不可能與張邈平起平坐。可以推測的是,曹操應該是以張邈的部下或者附庸的身份參加討董聯軍的,因此有些史書記載聯軍名單裡都沒有曹操。
  • 華雄斬將闖關,十八路諸侯束手無策,曹操手下6將為何按兵不動?
    前言:在《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非常精彩,講的是關羽在十八路諸侯無人敢應戰之際挺身而出,面對嘲諷關羽憑藉自己的實力,在酒溫未散之前將華雄斬殺了,讓十八路諸侯面面相覷的一個故事,體現出關羽的勇猛,當然這僅僅是小說,真正歷史上華雄被孫堅所殺,以下分析僅針對小說來講。
  • 董卓死後,王允和呂布為何打不過董卓的舊部李傕、郭汜等人?
    正史記載,司徒王允聯合董卓義子呂布密謀除掉董卓,王允錄尚書事,總攬朝政,王允以呂布布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共秉朝政。王允想過要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呂布也多次相勸,但王允又覺得如果給他們突然加上惡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涼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強,而且對董卓最忠心。
  • 聯軍打仗時統一指揮的問題咋解決?誰當炮灰誰摘桃子?怎麼分配?
    雖然說聯軍是多方部隊共同組成的,但對於聯軍來說,為了方便指揮,必然會推舉出一個總指揮的,雖然說這個總指揮,未必能真正號令各路聯軍的動向,但他可以起到協調各路軍隊的作用,而且一般來說,被選為總指揮或者是盟主一類的,都是聯軍中實力最強的一部,其他的聯軍成員等閒也不會翻臉,畢竟大家聯合起來是有共同的目標
  • 還原歷史真相之謎:倡導興義兵組成聯盟討伐董卓的第一人並非曹操
    引言:東漢末年倡導興義兵組成聯盟討伐董卓的第一人並非是曹操,而是有「義士」之稱的臧洪。演義裡曹操成了倡導興義兵討伐董卓的的第一人?受《三國演義》小說和相關影視劇的影響,多數人認為曹操從洛陽回到陳留後,散盡家財聚集義兵,並發矯詔,號召天下各陣諸侯響應,歷數董卓擅權,廢帝殺後、殘暴不仁的暴行,演義裡更是說有十八路諸侯一起會盟組成關東義軍聯盟,討伐董卓,這與正史相差甚遠。
  • 衣帶詔:劉備為何丟下眾人跑路?
    酒席宴間曹操說出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名言,嚇得劉備的筷子掉在地上,還好以雷聲作為藉口敷衍了過去,事後便趁著曹操需要派兵攻打袁術的機會帶著關張跑路了。不久董承等人的機密洩露,幾人全被殺害,就連馬騰也在之後被曹操騙進京城殺死,只有劉備倖存下來。這就是全部衣帶詔事件。
  • 「有渝此盟,俾墜其命」,關東聯軍瘋狂立旗,各自的命運如何?
    東漢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袁紹、袁術等人建立聯軍討伐董卓,由於聯軍主要分布在函谷關以東,所以被稱為關東聯軍。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是站在大義上的,畢竟董卓給漢室帶來了純粹的破壞,是一個完美的靶子。戰爭講究正義之兵,出師有名,往往在出兵之前搞一個檄文提升士氣。像關東聯軍這種聯盟立誓的還要搞一個誓文出來。
  • 王允除掉董卓後,為何沒能興復漢室,反而迅速敗亡呢?
    至此,董卓不僅廢立了東漢皇帝,更篡奪了東漢王朝的大權,也即架空了剛剛即位的漢獻帝劉協。在此之後,雖然董卓成功抵擋了曹操、袁紹等諸侯組成的關東聯軍。但是,王允還是聯手呂布,成功剷除了董卓這位禍亂朝政的權臣。當然,董卓引發的內亂,並沒有因此結束,而王允更是沒能興復漢室。因為接下裡,董卓的部下轉頭進攻長安,不僅擊殺了王允,更挾持了漢獻帝劉協。
  • 董卓有什麼政治能力?他真的是個嗜殺的大壞人嗎?
    董卓有什麼政治能力呢?在董卓眼裡政治是不能解決任何事情的,幹任何事情都得依靠武力來解決,因此,在否定了自己主要謀士李儒的分化打擊的後董卓選擇將軍隊拉到虎牢關跟人對著幹,當然董卓也沒有想過誰能想到這麼一個小小的女子竟然會挑起他跟呂布之間的矛盾。
  • 三國董卓的歷史真實形象,顛覆你認知,他最後又是如何變壞的呢?
    也許有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馬上就會聯想到這會是曹操或者袁紹,那肯定就猜錯了,這個人的名字叫董卓。在《三國演義》是響噹噹的反面人物,獨霸專權,廢少帝、立新皇的歷史故事可謂深入人心,但其實董卓曾經也是驍勇善戰的悍將。
  • 三國演義中,董卓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都說他是三國最噁心的人?
    不得不說,有時候脾氣好也是真的壞事,要是劉備當時由著關張發火把董卓給幹掉,可能後面就沒有那麼多的事情了。 偏偏董卓這樣討賊不力,品行又非常惡劣的人,反而還能快速發跡。靠著自己手上的軍隊,控制了洛陽,還直接就廢掉了皇帝。
  • 虎牢關前呂布耀武揚威,公孫瓚差點被殺,趙云為何只觀戰不出手?
    在正史中,劉備和關羽張飛都沒有參加討董作戰,所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蜀漢五虎上將只有一人有機會參加,但肯定不是關羽張飛,因為那時候高唐縣令劉備正被盜賊圍攻而自顧不暇。至於有可能參加虎牢關之戰的那個人是趙雲還是馬超,咱們把正史和演義結合起來找到答案。
  • 三國前期,董卓的首席謀士,有才,無德,卻忠心
    歷史上李儒能力顯然強過賈詡,在董卓陣營中位列首席謀士,可惜李儒的命運卻是異常悲慘,因為攤上了董卓這個嶽父,最終無法善終。相信李儒的心中正如三國殺的臺詞一樣憋屈無奈,「如遇明主,大事皆成!」在《三國演義》中,三國前期的李儒,其實可算是一個有才、無德、卻忠心之人!
  • 都說董卓廢帝欲自立,禍國又殃民,真的像人們所說這樣?
    但局勢對董卓並不樂觀,184年六月至八年,董卓圍攻黃巾主將張寶兩月而不克 ,被罷免官職。直至年底,黃巾之亂平定,漢靈帝大喜,遂即宣布「大赦天下」,董卓被免罪。至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薨,時任大將軍的何進為了穩固自我利益,聽從身邊部將袁紹的建議,命董卓進京鏟佞,誅殺與自己政治路線不一的「十常侍」。哪曾想董卓還在京師外候命,洛陽城內早已刀光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