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真相之謎:倡導興義兵組成聯盟討伐董卓的第一人並非曹操

2020-12-22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引言:東漢末年倡導興義兵組成聯盟討伐董卓的第一人並非是曹操,而是有「義士」之稱的臧洪。

演義裡曹操成了倡導興義兵討伐董卓的的第一人?

受《三國演義》小說和相關影視劇的影響,多數人認為曹操從洛陽回到陳留後,散盡家財聚集義兵,並發矯詔,號召天下各陣諸侯響應,歷數董卓擅權,廢帝殺後、殘暴不仁的暴行,演義裡更是說有十八路諸侯一起會盟組成關東義軍聯盟,討伐董卓,這與正史相差甚遠。

演義裡十八路諸侯分別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正史上卻只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和濟北相鮑信共九路,曹操在當時還算不上一路諸侯,當時曹操只是個雜號將軍奮武將軍。

那麼為何說臧洪是倡導興義兵的第一人呢?

依據正史記載,董卓入京不久後,殺少帝劉辯禍亂天下時,臧洪就預感到天下將要大亂,於是對張超說:你們兄弟倆(張邈與張超)不僅祖上世受皇恩,而且都掌握著一方大郡,現在漢室遭受劫難,董卓禍亂朝綱,這正是天下義烈之士報恩效命之時。眼下廣陵郡比較安定,郡內十分富裕,如果動員一下至少可以徵得二萬人,以此來誅除國賊,給天下人做個榜樣,那將是最大的節義呀!"

臧洪

張超聽從了他,與臧洪一起西行到陳留去見兄長張邈,商議起兵之事。兩人一拍即合,於是有了酸棗會盟。

不久,張超、張邈會同劉岱、孔伷、橋瑁等在酸棗正式會盟舉兵。酸棗大會時,張邈得知張超手下臧洪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即刻向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推薦臧洪,兩位刺史也喜歡的不得了。

張邈

後來隊伍都到齊了,酸棗盟軍開了一次大會,向大家宣講一下此舉的行動方針,但是等到設壇盟誓的時候,各路諸侯都互相推讓,不肯上壇領誓,於是共推臧洪上壇。臧洪毫不推辭,升壇盟誓,臧洪語氣慷慨激揚,聲情並茂、涕淚交流,發表了鼓舞人心的宣誓:

一、聲討董卓暴行: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

二、宣布討董的仁人義士的名單: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三、盟誓: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鑑之!"

臧洪辭氣慷慨激昂,當時聽到這篇盟誓上至刺史將侯、下至卒伍僕隸,沒有不感動振奮的。

臧洪不僅勸說張邈與張超兄弟一起舉義兵起事,更聯絡了各鎮的太守一起會盟,在天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關東聯軍後來形成了燎原之勢,如果探究其發起者,當數臧洪最早。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當時九路諸侯各起兵數千至數萬一起在酸棗會盟,一起推薦袁紹作為關東義軍聯盟的盟主,開始了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其中以曹操與孫堅最為積極,其他諸侯只是做做樣子。

至於後面各路諸侯相互猜忌,遲疑不前,糧草耗竭,無所作為(除了曹操和孫堅)酸棗會盟在公元192年宣告瓦解則是後話。

相關焦點

  • 《三國》人物原型,還原歷史上真實的人物!你知道嗎?
    還原歷史真相: 草船借箭,歷史上或確有其事,但主要人物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吳歷》,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裡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裡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 現實歷史中的曹操與《三國演義》的曹操有何不同?
    而縱觀三國人物,我最看好的就是曹操,我並不否認他的種種歷史黑點,不過還是要借易老師之言,去比較電視劇《新三國》裡面的曹操和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去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而舊《三國演義》過於醜化曹操,而且對於曹操性格的刻畫也不及《新三國》那麼的飽滿,所以沒有選擇它作為文章的敘說背景。 1、前期的曹操《新三國》在前面的二十集中關於曹操反面的刻畫,大多在於三點。
  • 反董卓聯盟劇本玩法詳解
    三國志14反董卓聯盟劇本2.平定江南 反董卓聯盟形成:為了討伐擁立獻帝、暴虐無道的董卓,各路諸侯組成了反董卓聯盟。 關鍵武將:曹操、袁紹、董卓。 觸發條件:日期是190年1月上旬 觸髮結果:曹操號召諸侯,組成反董卓聯盟,袁紹成為反董卓聯盟的盟主。 遷都長安:董卓對反董卓聯盟的威勢深感危機,採納麾下的建議,強行遷都至長安。
  • 東漢末期討伐董卓之江東猛虎孫堅
    到了河內,當年洛陽城雞飛狗跳二人組再次見面,袁紹問曹操:如果事情不順利,後面有啥打算呢?曹操反問:袁大哥以為如何?袁紹對他說:「我當南據黃河,北阻燕、代,兼收戎狄之眾,向南以爭天下。令董卓這西北軍頭疼的,確切來說,只有一個人。不是曹操,他被董卓手下徐榮殺的差點光榮了,是族弟曹洪把馬讓給他才跑了的,此次會盟曹操的最大收穫就是悟明白了大漢早就完了。
  • 荀彧為什麼一邊輔佐曹操,一邊忠於漢室,他到底怎麼想的?
    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因此「心不能平」。 同年,曹操徵孫權,讓荀彧到譙郡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
  • 《三國演義》是如何提高曹操在討董卓聯軍中的身份地位?
    不過與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三國演義》在很多地方卻拔高了曹操的形象或者地位。比如歷史上的曹操在討董卓聯軍中的身份地位。根據史書記載,曹操是與陳留太守張邈一起參加聯軍的(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張邈當時已經是擁有一郡之地和數萬軍隊的軍閥,沒有地盤並只有數千軍隊的曹操不可能與張邈平起平坐。
  • 曹操身世之謎:夏侯兄弟稱他族兄,父親卻是大宦官的養子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 ,想必對曹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吧。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被作者羅貫中刻畫的入木三分,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歷史爭議頗大的一個歷史名人。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這本書時,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不少坑,比如曹操跟夏侯家究竟是什麼關係?
  • 曹操成就自己雄霸天下之偉業的起點是什麼?值得現代企業學習
    曹操在打著皇家旗號的同時,還打著替天子滅亂黨、統一天下的旗號,時刻表明自己對漢朝江山的擁護及自己的責任感。在群雄逐鹿中原的形勢之下,豪強們都各據-方。此時倡導統一,就是「順」的;而倡導割據,就是「逆」的。曹操宣稱輔佐天子來統一天下,這在名義上是很「順」的。
  • 荀彧助曹操統一北方,後與曹操決裂之死
    #軍師聯盟荀彧#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荀彧荀彧被大眾熟知,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軍師聯盟》。荀彧的命運,從他建議曹操迎接漢獻帝那一刻起,就註定了。荀彧開始找到了袁紹,但發現袁紹難以成事,他又找到了曹操。曹操有劉邦之才,可惜荀彧沒有張良的命。
  • 三國歷史上真實的董卓是怎樣的?顛覆你想像!
    羌族首領被董卓的真誠豪爽所感動,回去之後,他們收集一千多頭牲畜贈送給董卓,用來表達朋友之情。好武藝不貪財文學作品裡的董卓,肥胖、蠢笨,給人一種莽夫的感覺,其實歷史記載中的真實董卓完全不是這樣。漢桓帝末年,朝廷徵召六郡良家子弟從任羽林郎。
  • 歷史上真正當面刺殺董卓的人,比曹操有勇氣多了!
    殺了劉辯以後,京城的一切就真正是董卓的了,這董卓也不想再裝模作樣了,直接收了劉辯的皇宮美女,這還不夠,他還派軍隊四處打劫,魚肉百姓,謀財害命,種種罪行令人髮指。對於董卓殺了劉辯以後的所作所為,《三國演義》裡是這樣記載的: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
  • 三國董卓的歷史真實形象,顛覆你認知,他最後又是如何變壞的呢?
    但實際上,《三國演義》只是一部文學作品,並非真實的歷史故事。而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才更符合歷史事實,與《三國演義》記載的人物形象也出入很大。主要是從曹魏的立場,來描述當時的三國紛爭,並且比較真實地記錄了時代背景,比較客觀評述了眾多的三國歷史人物。
  • 白馬將軍公孫瓚,其實和董卓並沒有什麼區別
    從小就喜歡看三國的故事,而對個人影響最深的,當然還是那部《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抑曹擁劉的薰陶下,少年時讀三國相關的歷史故事中,對於公孫瓚,總覺得他是個好人,畢竟趙雲的故主,還參加過討伐董卓,白馬義從守衛邊疆,怎麼看都是好人。
  • 董卓集團並非涼州人的天下,聊一聊董卓集團中的軍隊組成部分
    所以有可能是朝廷下詔之後,董卓還是有一部分軍隊移交到皇甫嵩手中。當然這並非史料記載,而是一種模糊的推測。可以確定的是,董卓進入洛陽的時候只有三千兵力,但這或許並非董卓舊部的全部。洛陽的軍隊相對於董卓的舊部,洛陽的軍隊可以說是更加龐雜。其中至少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何進、何苗兄弟的部隊。
  • 袁術在「匡亭之戰」的失敗,也導致與陶謙的軍事聯盟破裂
    袁紹和袁術本是出身同一個家族,從血緣的方面來說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卻因為利益刀兵相見,各自尋求隊友,組成兩個軍事聯盟。在這兩個軍事聯盟中,袁術、公孫瓚、陶謙本來是同一個陣營,但是最後也是因為利益的需求,袁術與陶謙反目成仇,軍事聯盟不攻自破。不過沒有等到袁術全力進攻陶謙的時候,曹操就率先發難,兩次討伐陶謙,陶謙沒多久就病死了,徐州落到了劉備的手中。劉備於是接管了與袁術的戰爭。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 袁紹率十八路聯軍圍毆,為何董卓還能跑路?不想追,趕著回家呢
    《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聯軍討董卓,可以算是全書的第一個小高潮。曹操向天下發出矯詔召集義軍,以袁紹為首的十八路諸侯大軍匯聚洛陽城外,對董卓的西涼軍發起進攻。期間湧現了汜水關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等精彩情節。董卓軍大敗,於是火燒洛陽,將漢獻帝挾持往長安,不久聯軍也就各自散去。
  • 呂布被殺前大喊6字,可是曹操沒有重視,不然三國歷史或將改變
    要說 中國歷史 上武藝最高強的幾人,像是項羽、關羽、呂布等人是一定會上榜的,畢竟這些人的威名響徹中國歷史千年,武藝之高強,皆是萬人敵。 而這些武藝超群的歷史人物,基本上全是受到各種褒獎的重要人物,他們影響了歷史格局,且極具獨特的人格魅力,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也依然有很多瘋狂痴迷他們。
  • 曹操送個空食盒給荀彧,荀彧便服毒自殺,顯然荀彧把謎猜錯了
    (曹操劇照)先來說說這件事的背景。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因為董卓專權,他選擇棄官不做。後來帶著族人到冀州避難。當時冀州已經被袁紹佔領。袁紹聽說他來後,專門前往拜訪。但是荀彧卻瞧不上袁紹,前往投奔曹操。曹操聽說後,非常高興地說,這是我的子房(張良)啊!荀彧在曹操的手下,給他出了很多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建議,就是讓曹操「奉迎天子」,也就是把漢獻帝接過來尊奉。曹操對荀彧也很器重,每有什麼軍事政治上的行動,都必須要徵求荀彧的意見。
  • 歷史上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董卓真的是有那麼壞嗎?
    我們了解的三國歷史不外乎兩本書,一本是陳壽先生的《三國志》,一本是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前者是歷史學專著,在敘述一件事或者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引用很多渠道的權威記述,很少加個人主觀評價。後者是大雜燴,也就是把在故事裡摻和點史料,完全用個人感情代替歷史事實。
  • 此人略施小計,殺得曹操一萬兵馬僅剩五百,還差點殺了曹操
    話說曹操在陳留髮布矯詔,舉義起兵之後,四方諸侯紛紛響應,一時之間討伐董卓拯救社稷成為了共識。在此背景下,關東諸侯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轟轟烈烈的展開了,作為首倡者的曹操,也拉起了一支五千餘人的隊伍,成為十八路諸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