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聯軍是多方部隊共同組成的,但對於聯軍來說,為了方便指揮,必然會推舉出一個總指揮的,雖然說這個總指揮,未必能真正號令各路聯軍的動向,但他可以起到協調各路軍隊的作用,而且一般來說,被選為總指揮或者是盟主一類的,都是聯軍中實力最強的一部,其他的聯軍成員等閒也不會翻臉,畢竟大家聯合起來是有共同的目標,如果動不動就翻臉,那麼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聯合。
比如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戰役,公推的盟主袁紹,以及後來的抗美援朝戰役中,雖然對手是多國部隊,但實際上總指揮還是美國這邊,這都是裡邊實力最強的一支。
關於分配的問題
打仗自然是有好打的也有困難的,有肉也有硬骨頭。
那麼打仗時如何分配任務,戰利品又如何分配呢。
雖然說在分配上,肯定無法做到完全的平均,而且難保不會有一定的私心,不過聯軍的目標是一致的,那麼一般來說聯軍統帥也不會過於陷害某個成員。比如故意讓某個實力不夠的成員,去啃硬骨頭當炮灰,那麼他損失慘重是一回事,也有可能會寒了其他成員的心,而且失敗是會影響己方士氣,振奮敵人士氣的,如果被對方一舉打崩,乘勢攻擊,甚至整個大局都可能出現問題。歷史上很多次聯軍組合的不歡而散,也就是這樣的因素造成的。
而且聯軍之所以組成,說白了是因為大家的利益一致,有共同的敵人。那麼如果要讓人去啃硬骨頭,自然要給出足夠的利益。
實際上一般來說,如果敵方重點防範的目標,一般如果攻下,也就是價值極大的目標,而在聯軍之中,一般都是誰先攻下某地,某地的戰利品也就是誰的了。打硬仗的人,自然需要更好的收穫。
還是以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為例,作為先鋒的孫堅打了很多硬仗,但他先入洛陽,在洛陽的繳獲,包括獲得的傳國玉璽,這個收穫也就是他的,他也不會拿來給聯軍其他人分享。
而且這樣的例子也還有,比如二戰當中,當時為了對付德國,美英法一方與蘇聯組成的聯軍從東西夾攻德國。
當兵臨柏林城下的時候,美英法一方停止了攻擊,他們選擇了把這塊硬骨頭讓給了蘇聯軍隊,因為他們預計如果攻擊這會使得聯軍損失超過十萬。
而蘇聯軍隊最終接受了攻克柏林的任務,蘇聯在付出巨大的損失之後,最終攻克了柏林,蘇聯啃了硬骨頭,付出了巨大的損失,然而他們也收穫了滅亡法西斯德國,攻克柏林帶來的政治利益與聲望,這其實是一場各取所需的交易。
而且從二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來看,也就是各自佔領的土地,就是各自的勢力範圍,這其實也是聯軍基本上劃分戰利品的方式,誰拿到的就是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