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2021-01-10 騰訊網

常言道,人有三急。

遇到內急問題,自己一個人怎麼都好解決,但如果是數萬人組成的編制化軍隊,那麼內急問題就會升級為:

集體衛生問題。

尤其是在古代,行軍打仗的途中,成千上萬人聚眾扎堆,那麼單是排洩物的數量就會十分驚人,甚至能達到「噸」的級別,如果要集中起來,說是「堆糞如山」也不為過。

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代軍隊如何處理排洩物,就變得至關重要,若處理不當,很可能就會產生以下三種隱患:

第一,暴露己方行軍人數。

敵軍偵查人員,通過觀察某一區域內人類排洩物的數量,能夠推斷出己方大概兵力,從而使己方暴露軍情。

以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北伐途徑祁山時所率「八萬大軍」為例,整整八萬人的滿編部隊,最極端的情況下,姑且算每名士兵每天只一次出恭,一次250克,那麼最少也有將近四萬斤排洩物,整整20噸

諸葛亮影視劇照

《百戰奇略 • 卷一 • 信戰》:亮時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險要,十二更下,在者八萬。

且軍隊所駐之地,通常靠近水源,一是方便飲水,二是取水造飯,所以基於絕不能汙染水源的考慮,這20噸排洩物,肯定不可隨意處置,必須得進行系統化的科學處理。

於是諸葛亮立下規定,一旦駐紮某地,則立即由兵士安營,同時將修建臨時廁所,與安營列為同等重要之事,務必嚴格按照規範標準來修建:

《三國志 • 蜀志 • 諸葛亮傳》 :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

這句話大意為:部隊所駐之處,無論是安營,挖井,生灶,廁所,屏障,皆嚴格遵照制式進行。

圊溷(qīng hùn),古漢語中即為「廁所」。

繩墨,木工用來打直線的墨線,亦為建築中為壘砌直牆而打下的直長細線。

由此可見,諸葛亮所率領的這八萬人軍隊,在臨時休整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系統的駐紮措施,而這些措施,都是提前就制定在軍法之中,不容有誤。

反過來說,假設某位將軍帶兵打仗時,並不在意這個問題,而讓麾下士兵隨意解決,那駐紮之地隨處可見排洩物,敵方偵查小隊估算後,將軍情上報,對於己方部隊來說,這就形成了實質意義上的不利因素。

最後補充一點,不算是古代的,算是現代軍事奇聞,二戰時期的盟軍,在緬甸戰場把緬甸北方的小鬼子給圍剿了,後來足足把一個團的日本兵給餓死,結果等盟軍清掃戰場的時候,通過小鬼子的糞便呈現出異常的黑色,進而推斷出他們當時餓到極限,吃了人肉。。

二戰緬甸戰場日本士兵

第二,排洩物堆積過多,極易引發傳染疾病。

相信大家都懂得「不可隨地大小便」的道理,一是不文明,二是不衛生,這算是老生常談的衛生常識,更別提大量的排洩物堆積,極易形成傳染源。

現代還好,已經具備控制疫情擴散的防疫能力,但古代防疫技術與醫療水平均不如現代,戰時一旦發生疫情,將防不勝防,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規模傳染,尤其是軍隊這種人口密集的集體組織,不論發生何種疫情,對於交戰的雙方來說,都是無比頭疼的大麻煩。

1984年美國陸軍步兵軍營:廁所設施修建標準

眾所周知糞便如果堆積,便會引發蠅蛆,從而大大增加誘發瘟疫的可能性,進一步也就增大了軍隊管理的困難,而這種困難落實到士兵身上,那就是個人健康出現危機,最終就會影響整體戰鬥力。

所以合理對待如廁問題,基於維持士兵健康的角度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

第三,引發環境汙染,損壞土壤結構。

與第一點類似,但還有一點不同,就是人類排洩物過多,會對土壤產生負面作用。

除了容易汙染水源,滋生病毒以外,如果某一處區域堆積過多人類排洩物,也就意味著過度施肥,相信很多朋友都明白,如果給土壤過度施肥,將導致土壤出現性狀惡化,使其養分不能被土壤有效吸收,同時人類排洩物中的一部分化學物質,易被土壤固結,長期過後,這些化學物質就會形成化學鹽分,並在土壤中積累,最終導致土壤養分結構失調。

如此就會出現兩種結果:

一是因為土壤性狀惡化,從而導致整塊新鮮田地無法耕種。

二是如果臨近區域生長有農作物,將會使土壤持續酸化,最終使農作物大面積壞死,即民間俗稱的施肥過多會「燒死「莊稼。

以上,便是古代行軍途中,排洩物過多可能會出現的三種隱患,總結來說就是:

第一,暴露己方行軍人數。

第二,排洩物堆積過多,極易引發傳染疾病。

第三,引發環境汙染,損壞土壤結構。

那咱們再來看看,古人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第一種解決方法,也是最主要的解決方法:謹慎選址,系統處理。

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是謹慎選擇廁所修建的位置,將排洩物進行系統化處理,而不是隨地解決。

如唐朝時著名軍事家李靖,在所著兵書《衛公兵法》中明文規定:

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

這句話的大意為:當軍隊駐紮完畢時,每兩隊挖出一個臨時廁所,以備內急。

李靖

而廁所與軍營之間要保持多少間隔,早在戰國時期的軍隊,就有過明確標準:

《墨子 • 卷十四 • 十五》:五十步一井屏,周垣(四周圍起)之,高八尺。

由此可見,戰國時是以五十步為間隔,四周用屏障圍起,而且還要高八尺。

而後來的軍隊以營區為單位,每個營區內務必要挖建一座公共廁所,各路將領不斷強調廁所挖建位置的重要性,嚴格算下來,大概有三點:

一、遠離水源,如果下面在取水做飯,而上面的人卻那啥,那就不太好,所以如廁一定要選好位置,而具體處理方法,也分兩種情況:

1、暫時紮營休整:

那就要在破曉時方便,天亮前解決完,則就地掩埋,如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所著兵法《練兵實紀》中所說:

天明吹打時,遇起行,則埋之。——《練兵實紀 • 卷六 • 練營陣第六 • 行營》

2、長久駐紮:

那就要專門安排人員,每天都進行打掃,且在規定時間內,提著馬桶倒在遠離軍營之外的地方,而解手這件事,則必須要在入夜前全部解決完畢,夜間不許一人解手。

《練兵實紀 • 卷六 • 練營陣第六 • 行營》:遇久住,則打掃,候開門送出營外遠遠棄之。夜間不許容一人出營解手。

二、遠離糧草,與我上文所說第一點類似,也是基於飲食衛生的考慮,所以要謹慎選址,系統處理。

三、遠離營房,此處所說「遠離」,當然還在營區之內,但為了規避需要排隊的可能性,所以也不能太近,要儘量遠離,這樣給正在出恭的士兵,留出充足的如廁時間,方便下一位即將出恭的士兵。

依然是戚繼光,為了解決可能出現的廁所排隊問題,就專門設立了跟現代廁所「有人」標識一樣的門牌:

凡白日登廁員役,由各營門將腰牌懸於門上,方準開門而出,畢即還應腰牌,取帶回營。——《練兵實紀》

這段話的意思很好理解,凡是白天要蹲坑的士兵,應把各自兵營內的「腰牌」掛在廁所門上,才能進廁所方便,方便完以後,就要摘掉腰牌,帶回軍營。

戚繼光

如此就是為了防範排隊,同時也提醒後來者廁所內有人,通過此項舉措也能看出,當時所挖建的茅坑,其實很小,僅能容納一人,自然是為了防止排洩物堆積過多。

再補充一點,通常古代軍隊修建廁所,也要建在下風口,不能建在迎風地,否則前邊打著仗,後邊一颳風,把臭味飄來,那士兵可就全吐了。。。

第二種解決方法:製成金汁。

此方法可謂妙極,乃守城之必備良策。

通常軍隊駐紮之地,會有意將士兵的糞便收集起來,從而製作金汁,以備城防。

具體做法為:

先將糞汁用棉紙過濾後貯藏一年以上,等到時機成熟,再加入砒霜,硇沙,以及熔煉的液態金屬,調和成一種劇毒液體,最後再將其用大火煮沸,熬成的汁液,便稱為「糞清」,因其中加入了金屬,故美其名曰:「金汁」。

其實說白了,就是尿液和糞便,外加一大堆毒素的綜合液體。。。

《天工開物 • 火藥料》明·宋應星:糞清,毒火以砒,硇沙為君,金汁、銀銹、人糞和制。

這種經過複雜工序做成的「金汁」,一般有兩種主要用途:

其一,在守城時煮沸,從城頭上倒下,能夠直接對敵軍造成殺傷,迎頭澆下後,被燙傷乃至燙死者,不計其數,而由於金汁中含有糞便,即使不死,身中沸騰金汁者也會傷口腐爛,難以進行有效醫治。

其二,作為毒素,塗抹於箭矢上。己方弓箭手射擊敵軍時,一旦擊中人體,箭頭上的金汁將直接作用於人體皮膚,從而金汁內的毒素會使皮膚發生難以癒合的潰爛,繼而使皮膚發生嚴重感染,中箭者甚至會因此喪命。

再補充一點,古代中醫也有金汁這一味藥,但目前關於出處尚有爭議,故不展開贅述。

這也是傳說中的「便便箭」。。

當年三國的時候,曹操追擊張繡,就曾吃過這金汁箭的苦頭。

《三國演義 • 卷四》:繡入城中,閉門不出。曹操圍城攻打,城上擂鼓不絕,炮石「金汁」弩箭以守之,急難近城。

由此總結來說,古人行軍打仗,將如廁作為一大重要問題來對待,是符合治軍邏輯以及行軍思維的舉措,正如我前文所說,將排洩物合理有效的清理,一是能防止出現瘟疫,二也能保障飲食安全,主要的作用,都是為了保障軍隊的作戰能力。

否則任由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在安營紮寨的時候隨地大小便,那所要承擔的風險與健康隱患,將是難以想像的巨大。

同時合理解決排洩物的問題,還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了古代軍事管理者的責任心,即不可汙染環境,對環境的保護有著一定積極作用,否則還是那句話,幾十萬人在某地休整個兩三天,那方圓數公裡之內的百姓,以後也別想種莊稼了。。

當然古代也不是所有軍隊都重視排洩問題,也有非常隨意,不管不顧先舒服了再說的,比如平定七國之亂的李廣,帶著幾萬人打匈奴,從來都是就地解決。。。

《史記》:(李)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這可真夠隨意的,就連司馬遷都直言不諱,描述的絲毫不加掩飾:人人自便。。。

誠然這些都是冷知識,了解與否,也無關緊要,真正讓我對士兵上廁所產生濃厚興趣的,其實是二戰時期的德國鬼子,眾所周知,現代人用的「坐便器」,歐美早從上世紀開始就已流行,所以二戰時候的德國士兵,為了能方便的舒服,就製作了極具坐便器特點的簡易廁所,且非常不湊巧的,被當年的戰地記者給拍了下來,那可是相當的有趣了。

相關焦點

  • 古代動輒百萬大軍,除了吃飯還要如廁,他們是怎麼解決廁所問題?
    這是一個味道的問題,而且很重……人有三急,尿急,便急還有屁急。這三項中有兩項與上廁所有關。古代動則百萬大軍,如廁問題僅排在糧草問題之後,因為沒人願意提及這個話題,因此討論也就變得更少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軍隊到達駐地之後,第一件事便是架起一口大鍋,第二件事便是修建如廁。營房中都是男性而且血氣方剛,產生排洩物的味道十分濃鬱,如果處理不當,那便是整個駐地的災難。因此行軍打仗修建的廁所也有一定的要求。
  • 大秦賦中士兵攻城數十萬人,那古人在外行軍打仗,上廁所怎麼解決
    個國家的強弱最終體現在戰場上。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打仗的事永遠是普通士兵,衝鋒陷陣的話,諸侯跟大臣遠遠比不了。而運籌帷幄決勝廟堂之高的永遠都是手中掌握大權的高官貴族。那麼我們看那麼多的歷史巨作,很多都沒有對士兵怎麼上廁所這一個行為進行一下描寫。那麼今天我們就簡單的描述下,作為人生必備的技能,那在行軍打仗的時候怎麼來解決這件事兒。
  • 古代帶兵打仗不是人越多越好麼?
    古代時期打仗難道不是人越多越好麼?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在劉邦贏得天下之後,有一天在和韓信聊天的時候,劉邦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於是便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夠帶多少兵力?」韓信接著不假思索的說:「您最多能帶十萬。」雖然此時的劉邦是九五之尊,但是韓信對其卻一點都不避諱。其實韓信也不是隨便說的,而是有理有據。當年劉邦率領五十六萬大軍與項羽在彭城大戰,結果卻輸給了僅有三萬人的項羽。
  • 古代打仗時是怎麼知道對方兵力多少的,原來這麼簡單,三分鐘學會
    中國歷史上發生的戰爭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不管是規模大的戰役,亦或是小規模的打仗,對於雙方的軍隊來說,除了糧食、兵器等打仗必備的東西需要準備好之外,在打仗前,還需要提前知道的就是對方的領軍將士是誰,還有對方的兵力多少。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 古代遊牧民族的軍隊,打仗前會模仿狼的叫聲,戰後才發現真高明
    正在嚎叫的狼古代的遊牧民族軍隊,有著特殊的戰術體系,而他們擅長使用的戰術,很多都是在打獵和觀察狼群時悟到的,可以說狼群時遊牧民族的老師。比如許多國家的史書都曾記載過,遊牧民族的軍隊在打仗前,士兵們會發出像狼嚎一樣的怪叫聲,在遊牧民族和定居民族的軍隊作戰時,這樣的現象經常出現。
  • 古代時期,戰爭結束後,成千上萬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如今的戰爭早就和古代不同,有著威力更強的武器,在瞬間就可以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而武器技術的進步也是人的犧牲換來的。在發展更落後的古代,戰爭是一件更加殘酷的事情。要知道漫長的冷兵器時代持續了數千年,在此期間,打仗就等於雙方軍隊的肉搏戰,能用的只有刀槍劍戟一類的武器,醫療條件也非常差,很多受傷的士兵只能躺在戰場上等死。
  • 古代日本軍隊打仗,士兵背上為什麼要綁個旗子?
    在影視作品中,古代日本軍隊打仗的時候,總有士兵背上綁著旗子,令觀眾費解。其 實,那個叫靠旗,職能相當於現在的肩章之類的,是敵我識別、本軍互相識別的。靠旗是指物的一種,所謂指物,就是軍隊中身份的象徵,在一支萬人大軍中,主將 的軍令主要靠傳令兵向下傳達,可是在實際戰鬥中,大軍之中其實也是很混亂的,傳令兵找不到將軍、傳令兵找不到士兵、上級找不到下級都是很正常的情況,所以 大家的解決方法都是在萬軍之中給將軍所在之地上個標誌,大家都一眼可以看到將軍,就能知道往哪裡走、進攻還是撤退這些基本命令了。
  • 古代戰場上,士兵是如何解決自己的生理問題的?
    古代戰場戰場生理需求的發洩長期的需求得不到發洩,不僅影響軍隊的戰鬥力與戰鬥意志,引發引發士兵的不滿與逃亡,甚至還會引起「營嘯」,即在極大的精神壓力之下為了鼓舞士氣,勾踐下令將國中的寡婦送往前線,以此來解決將士們的需求。這樣的事例在《越絕書》中也說到了「獨婦山者,勾踐將伐吳,徒寡婦致獨山上,以為死士,未得專一也。去縣四十裡,後說之者,蓋勾踐所以遊軍士也。」可見,最初的營妓形式初具雛形。
  • 古代軍隊打仗真的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麼後果?
    在講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古代西方戰爭的情況,古代的西方國家的戰爭是很講究規矩的,交戰雙方是不能破壞這些規矩的。 比如說,英國的軍隊號稱有貴族精神,打起仗來,貴族都穿著鮮豔的戰袍,騎著高頭大馬走在軍隊的最前面,敵軍如果遵守交戰規則的話,是不能開槍打死這些鮮豔的目標的。
  • 古人云「人有三急」,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如廁的呢?
    近年來古裝電視劇一部又一部地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而古代華美的服裝和雅致閒適的居住環境應該是許多觀眾都曾嚮往過的把。然而其實相比較現代智能方便的生活條件來說,古代人的生活條件要淳樸簡陋得多,比方說出行、通訊等等。其中尤其是如廁,古人云「人有三急」,如廁是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項行為。
  • 古代沒有衛星無人機,打仗時怎麼知道對方來了多少兵馬?方法無非有3種
    在我國古代戰爭中,軍隊數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雖然在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績,不過軍隊人數多的還是有很大的優勢,所以在古代打仗的時候,必須要判斷對方究竟來了多少人。在春秋時期便出現了這些專門刺探情報的人,從漢朝考生有設立了偵查騎兵,名為斥候。
  • 它本是和平象徵,卻在抗戰時淪為日軍幫兇,打仗時一旦遇到必殺!
    它本是和平象徵,卻在抗戰時淪為日軍幫兇,打仗時一旦遇到必殺!1950 年 11 月的華沙召開了一場世界和平大會,當時著名畫家畢卡索在現場畫了一幅銜著橄欖枝的飛鴿畫像。其實在很早之前,古埃及人就學會了如何通過鴿子傳遞一些重要的消息。直到公元12世紀,他們的很多信息傳遞都是靠著信鴿完成的,這種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當時看來還是非常先進的。其實在中國的古代也一直有著用信鴿傳遞消息的情況,只不過用的不多而已。反觀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大力發展軍事事業,幫鴿子當作傳遞消息的重要途徑,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飼養。
  • 軍隊紀檢監察、巡視巡察應找準服務備戰打仗戰位
    軍隊紀檢監察、巡視巡察——  找準服務備戰打仗戰位  備戰打仗是軍隊的根本職能。軍隊紀檢監察、巡視巡察應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強軍興軍偉大徵程中準確定位、找準戰位。  在堅決聽從指揮、確保軍令政令暢通上發揮剛性約束作用。
  • 古代軍隊打仗沒有網,靠什麼傳達信息?方式讓人意想不到!
    那麼古代社會沒有網絡和科技化的通信設備,人們打仗的時候,軍隊靠什麼傳達信息呢?相信不少朋友也有這樣的好奇心,小編通過查閱資料和文獻,終於發現了古人們用來通信的各種方式,簡直讓人意想不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用烽火傳遞信息古時候,沒有電話等通信設備,不論是長途傳遞的信息,還是短途傳遞的信息基本都是人工親自傳遞的。
  • 古代沒有衛生紙,古人如何如廁?在這點上,有錢人和普通人都一樣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作為供人生活衛生的物品,衛生紙可以說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物品。而說起衛生紙最重要的一個功能,那就是在如廁中使用了。但是,如今衛生紙的普及,雖然讓人在如廁時無憂。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古代是沒有衛生紙這東西的,那古人是用啥解決如廁問題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
  • 人有三急,皇帝怎麼解決個人問題
    很多人都會好奇,那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皇帝,是怎麼解決如廁問題的呢?如果知道了皇上的如廁流程,想必很多人的反應不是羨慕,而是替他尷尬了。皇帝的如廁很高貴首先皇上如廁的環境肯定都非常好,而且還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叫做淨房。
  • 古代打仗時,為何士兵不繞過城池直取敵人後方,專家:你繞下試試
    在中國古代時期,曾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為一統天下而發動戰爭,為一己私利而出動軍隊,為保家衛國而奮起反抗。人類的發展歷史,如同一段戰爭史,我們在戰爭中吸取教訓,無形的競爭壓力迫使各國發展圖強,尤其是近現代戰爭,直接促使科技迅速發展。
  •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道必死,為何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清朝張洵佳的詩句寫道戰士們衝鋒前線,奮勇殺敵的壯觀場面,其悲壯程度讓人無不敬佩不已。在現代,戰場上多以戰機坦克或者炮彈為主,有時不用近距離接觸就可進行一場戰爭。而古代的武器則以長矛長劍盾牌為主,兩軍兵戎相見,唯有戰士們手持長劍長矛與敵人正面交鋒,結果傷亡不在少數。
  • 古代打仗時,方陣中站在第一排的人都是什麼身份?
    戰爭在古代來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戰爭中都有隊形,那麼在一個方隊中處於最外層的肯定就是最危險的,那麼站在古代打仗時站在最外層的都是哪些人呢?首先,新兵。新兵剛進入兵營,上戰場時,戰鬥力不強,殺傷力不大,所以勢必會把新兵安排在方隊最外層,掩護老兵和將領,如果退卻,後面有督戰隊等著砍你腦袋。其次,窮人。古代軍營裡是賞罰分明的,殺敵多的人都會得到獎勵,只要你一直奮力拼殺並且活到最後,加官進爵是肯定的,而站在最外層就是機會。最後,俘虜。
  • 聯軍打仗時統一指揮的問題咋解決?誰當炮灰誰摘桃子?怎麼分配?
    關於分配的問題打仗自然是有好打的也有困難的,有肉也有硬骨頭。那麼打仗時如何分配任務,戰利品又如何分配呢。雖然說在分配上,肯定無法做到完全的平均,而且難保不會有一定的私心,不過聯軍的目標是一致的,那麼一般來說聯軍統帥也不會過於陷害某個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