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文由【小雪松愛家鄉】獨家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
古代時期打仗難道不是人越多越好麼?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在劉邦贏得天下之後,有一天在和韓信聊天的時候,劉邦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於是便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夠帶多少兵力?」韓信接著不假思索的說:「您最多能帶十萬。」雖然此時的劉邦是九五之尊,但是韓信對其卻一點都不避諱。其實韓信也不是隨便說的,而是有理有據。當年劉邦率領五十六萬大軍與項羽在彭城大戰,結果卻輸給了僅有三萬人的項羽。所以韓信覺得,劉邦帶領十萬兵就夠了,再多就「玩不了」了。之後劉邦又反問韓信,「你覺得你能帶多少?」韓信毫不謙虛的說道:「自然是越多越好。」韓信對於自己的帶兵能力是非常的自信,其實這也不怪韓信太過驕傲,誰讓人家打敗過劉邦沒打過的項羽呢。
韓信被後人稱為「戰神」「兵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軍事天才,就連劉邦都評價他「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由此就可以看出,韓信的帶兵能力非同一般。然而韓信不是一般人,大部分將領的帶兵能力比不上韓信,而帶兵的能力,就是對將領的考驗,也就是說,大多情況下,軍隊人數越多,就越難帶。其實這個問題屬於管理學方面的問題,就好像一個公司,人多肯定不如人少好管理,人越多越難處理。但不過人數的多少還是要看管理者的能力。像韓信這樣的人數再多也難不倒,但是水平一般的只要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揮不出自己的實力來,只會越管理越糟糕。那麼,帶領軍隊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第一點就是糧草的問題。在打仗方面有一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意思就是說帶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草的補給。如果士兵吃不飽,也就沒有力氣打仗了。明朝的軍隊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但是最後還是丟了天下,最重要的一個願意那就是因為沒錢。拿不出錢來,也就沒人願意賣命,而軍隊人數越多,糧草方面的壓力就會越大。說實在的,韓信能夠帶如此多的士兵順利打仗,都是託了蕭何的福。有一句俗話說得好,戰爭是最燒錢的遊戲,而且還是一個無底洞。所以說,朝廷有錢,只要糧草軍餉足夠了,士兵們打仗就有勁了,戰鬥力也就有了。
第二點就是說的戰鬥力了。保證了最主要的後勤,戰鬥力就成為了能否勝利的重要因素。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所以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受重視的,為了能夠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不僅要從兵源上進行篩選,而且還要注重訓練。比如說戚繼光就訓練除了彪悍的「戚家軍」。只要認真訓練,軍隊都會有一定的戰鬥了,而那些戰鬥力差的,大都是不認真訓練的緣故。有些將領心術不正,只想著通過什麼法子生財,所以平時便疏於管理,自顧自的,時間長了,士兵們心理素質就變了,天天混吃混喝還沒有什麼戰鬥力,待到真正打仗的時候,逃跑是免不了的。
然後第三點說的就是管理了。很多朝代的當兵的人大都是沒有文化的,只要是身強體壯的就可以當兵,所以說其中不乏一些粗魯之人,如果說兩人之間溝通不良,少不了要幹仗,而士兵大都隨身攜帶兵器,如果激怒了難免會發生命案。所以說,將這樣的軍隊管理成令行禁止的軍隊,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軍隊的規模越大,人數越多,難度就更大。比如說努爾哈赤對峙袁崇煥的時候,寧遠一直久攻不下,後金士兵的屍體倒是越來越多。之後努爾哈赤再命令士兵攻城的時候,士兵們就不願意聽從他的了,沒有人願意白白去送死,所以出現了這種情況,也是非常令人頭疼的,這就需要考驗將領本身的能力了。
將領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的將領才能夠帶出好的軍隊,再加上戰場上的形勢變化可是非常快的,所以這就更加考驗將領的能力了。有句話說得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比如說拿李廣和霍去病舉個例子,李廣是漢朝的名將,一生都在對抗匈奴,但是最後也沒能夠封侯,很多人覺得他不幸運,但是和霍去病相比就差遠了,霍去病每一次和匈奴抗戰都深入匈奴境內千裡,主要尋找做戰機會,所以他總是能夠殺敵無數凱旋而歸。但是李廣卻總是出問題,不是迷路就是找不到主力,說到底就是自己本身的能力問題。
以上四點就是帶兵打仗時最重要的,但是,貫穿這四點的,就是將領和士兵之間的溝通,只要互相之間溝通好了,作戰時就會非常默契和協調。關羽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和孟達等人之間溝通不好的緣故。有一個外國故事,說因為一個馬蹄釘折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爭,從而輸掉了整個國家。其實,不僅僅是在戰場上,在任何事情上也是這樣,因為一個小小的原因,就會決定一件事情的成敗。所以說,這對將領是非常大的考驗,而帶兵的人數越多,就代表對將領的考驗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