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刺董失敗之後,隨後矯詔號召各路諸侯討董,拉開了三國亂世的序幕。
當初曹操刺董失敗後逃跑回家回家,開始了招兵買馬,隨後有了後來的十八路諸侯討董事件的發生。而這次的招兵買馬,使得曹操有了後來起事之時的班底。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討董之前的班底都有誰:
五子良將之一的樂進,徵東將軍的李典,還有八虎騎中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人。
曹操手下的這些將領在曹操發展起來之後,都是鎮守一方的存在。可謂是人才濟濟。尤其是夏侯惇,在典韋,許褚沒有來的情況下,可謂是曹氏集團中的第一猛將。
然而在汜水關前華雄連戰數將,猖狂至極,曹操的猛將卻為何不上前?
首先就是當時的十八路諸侯討董,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心不齊,儘管袁紹當盟主,但是這十八路諸侯各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都想著在討伐董卓的同時,既能夠削弱對方的實力,又能夠提高自己的實力。
再來看當時華雄的戰績,打敗了江東猛虎之稱的孫堅,殺了孫堅四大將之一的祖茂,剩下的三大將分別是黃蓋,韓當,程普。這剩餘三大將尤其是在孫策時期,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大家想一下,能夠與這些人並列的祖茂,會是一個簡單人物嗎?結果還是成為了華雄的墊腳石。
再來看後來華雄出戰分別殺了袁術手下的俞涉,韓馥手下的潘鳳,可以說華雄的武力是毋庸置疑的。話說這個時候曹操肯定是不會讓自己的手下去的。
一是自己這些手下的將領都是剛剛投奔自己的,自己也不了解情況,對於華雄也不熟悉,也不知道自己手下能不能抵擋得住,因此也擔心自己的手下白白送死。再其次就是曹操其實也想趁機看一下聯盟之中各路諸侯的底細,最主要的是看看袁紹的底細。
當時十八路諸侯結果沒有人能夠拿得下一個華雄,這丟的肯定是袁紹的面子,說明他這麼盟主當的不怎麼樣,因此曹操也想看看袁紹手下的將領。而袁紹呢,說了一句:「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袁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自己手下有能打得過的,但是沒有來,所以我也沒辦法,各位看看誰有辦法吧!一句話就把這個任務給推到了下面的人。
所以曹操和袁紹的心思或者說這些諸侯們的心思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想讓對方出力,自己撿便宜。順便探探對方的實力強弱。
當然了,其實這次對華雄也只是曹操袁紹這些比較有心機的諸侯對其他諸侯的一次試探,畢竟也不可能真的不出手,就是想先看看有沒有人手下有比較厲害的人物。
這一等,不就等到了關羽出馬,來了個溫酒斬華雄。或許有人問為什麼劉備不忍耐忍耐呢?簡單的說就是沒必要。
當時十八路諸侯會面的時候,劉備兄弟們是站在了公孫瓚的背後,連個位置都沒有,還是後來公孫瓚說了說劉備的身份,袁紹給了他一個位置,讓他坐在了後面。
紹曰:「既是漢室宗派,取坐來。」命坐。備遜謝。紹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玄德乃坐於末位,關、張叉手侍立於後。
所以說,跟別的諸侯相比,劉備不僅沒兵還沒名,還是公孫瓚提了一筆,讓諸侯們知道了「哦,原來還有劉備這麼一號人啊。」當然了,也就是知道了而已,畢竟漢朝幾百年裡,這些所謂了漢室血脈,太多了,沒啥可重視的。
而劉備讓關羽出來是幹什麼呢?其實就是刷名望呢,在華雄比較難解決的情況下,讓自己兄弟出馬,解決了,先刷一下名望,先讓大家知道有他這麼一號人。再到了後來的三英戰呂布,是為了什麼?張飛關羽和呂布打得勢均力敵的,然後劉備加進去了,不一會就敗退了,但是最起碼留下了一個三英戰呂布的名號,這樣做是為什麼?依舊是為了刷名望。
所以說,相比起劉備而言,曹操的刺殺董卓其實已經狠狠的刷了一波聲望了,比如逃亡期間被陳宮捉住了,結果陳宮直接罷官放了曹操和他一塊逃了,就是因為曹操刺殺董卓刺出來的結果,成為了忠義之士。
因此對於曹操而言,名望已經有了,自己缺的就是實力了,因此曹操也是儘量的保護好自己的手下們,不讓他們輕易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