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關二哥在群雄一籌莫展、華雄耀武揚威之際,快馬加鞭,一戰揚名,還收穫了粉絲曹操。卻不一定知道在關羽斬華雄之前,十八路諸侯之間還有一段關於糧草分配的事件。
曹操召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大家尊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他弟弟袁術負責總督糧草,給各路諸侯提供物資保障,「應付諸營,無使有缺」。
討伐董卓、興復漢室,這是天下諸侯的共同願望,集結的兵馬糧草不可為不充足,絕對夠打一場持久仗。
十八路諸侯來到汜水關前,袁紹發現還缺一位先鋒官。
這時候長沙太守孫堅自告奮勇,願帶領黃蓋程普等將為先鋒,去攻打汜水關。
董卓對汜水關非常看重,起先要派呂布守衛。身旁華雄說「殺雞焉用牛刀」,於是帶著李肅、胡軫來到汜水關。
十八路諸侯並非鐵板一塊,內部也有很多糾紛,濟北相鮑信見孫堅做了前鋒,怕他搶先立功勞,於是趁夜帶著三千兵馬抄小路跑到汜水關前挑戰。
可惜鮑信一伙人馬功夫太差,被華雄帶了五百騎兵下關,手起刀落斬下馬來。
董卓見到華雄送來的鮑信首級,高興地不得了,立刻加封華雄為都督。
等到孫堅帶兵來到關下,華雄有點託大,就派手下胡軫應戰。結果胡軫被程普一槍刺中咽喉,死於陣前。
華雄敗了一陣,堅守城池不出門。孫堅作為先鋒,要的是速戰速決,此時也無可奈何,也只能在屯兵在梁東,一邊向盟主報功,一邊催袁術發糧。
可惜袁術這人,也見不得別人立功,跟自己哥哥袁紹還不怎麼對付,更不要說外人孫堅。
主公什麼樣,手下人最清楚,於是有人獻計給袁術,孫堅是江東猛虎,如果讓他打到洛陽,殺掉董卓,那他就更加難以降服。不給他糧草,他的軍隊肯定渙散,不愁他不聽咱們的話。
袁術深以為然,「術聽之,不發糧草。」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孫堅沒有糧草,兵營裡果然亂了起來,人心渙散,無心戀戰。
華雄得到情報,明白機會來了。
他派李肅半夜帶兵繞到孫堅軍營後,自己正面進攻,如此前後夾攻,打得孫堅落荒而逃。幸虧部下祖茂與孫堅換了帽盔,引開華雄,才救了孫堅一命,祖茂卻被華雄一刀砍死。
孫堅敗兵消息傳到袁紹大營,大家才了解到華雄的厲害之處,於是才有了上將潘鳳的傳奇:「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多人鋪墊之後,關雲長才越眾而出,一馬當先斬了華雄。十八路諸侯,才第一次知道關公的厲害。
這都是後話了。
孫堅帶著程普、黃蓋,找袁術當面對質。孫堅說我跟董卓無冤無仇,可是我在前面冒死奮戰,往大了說是為了國家討伐董賊,往小了說是給你們袁家四世三公報仇雪恨,可是你袁將軍卻聽信讒言,不給我糧草物資,讓我吃了敗仗,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
一番話說得袁術啞口無言,只好殺掉進讒言的人,來給孫堅謝罪。
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不過孫堅與袁紹、袁術之間也生了間隙。後來袁紹指示劉表截擊孫堅,孫堅陣亡、孫策接班,東吳和荊州也變成世仇。
多年後,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問天下誰是英雄,劉備第一個就提到袁術:「淮南袁術,兵糧足備」——袁術一直都有糧,所以心中不慌。
曹操一聽袁術就笑了: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