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易市場是創新要素流動和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載體,是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從科技創新與技術交易領域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的重要抓手。目前,長三角雖然已經成為全國技術交易最活躍的區域之一,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發展差異化明顯,需要採取針對性措施開創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新格局。
長三角已經成為全國技術交易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9年全國技術合同登記情況表》,2019年長三角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4624.95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由2015年的17.50%提高到20.65%。2015-2019年均增長28.63%,比全國高出5.62個百分點,尤其是2018年、2019年分別實現45.31%、35.73%的高速增長,分別高出全國13.48、9.17個百分點。
2018年,長三角地區技術交易合同數量首次超過10萬件(共計100886件),約佔全國的1/4(24.49%),略高於京津冀地區。2019年長三角地區技術交易合同數量同比增長23.63%,達到124729件,是2015年的1.57倍,佔全國的比重為25.77%,與2015年所佔比重基本持平。合同均額從2015年的217.20萬元提高到370.80萬元。與全國整體水平相比,2015年、2019年分別低103.04萬元、49.90萬元。
長三角地區是國內技術輸出的主力軍,為全國各地提供了高質量的科技供給。2019年,長三角地區輸出技術4231.49億元,是2015年的2.77倍,佔全國的18.89%,比2015年提高了3.38個百分點。
長三角地區也為各地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勁的需求牽引,是技術交易的重要而穩定的吸納地。2019年,長三角地區吸納技術4373.25億元,是2015年的2.30倍,佔全國的19.52%,比2015年相比略有提高,保持了高位穩定狀態。除了上海實現了541.66億元的淨輸出外,江蘇、浙江、安徽分別淨吸納技術295.85億元、227.15億元和160.40億元.
長三角地區技術交易的經濟貢獻穩步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驅動力日益增強。2018年長三角地區技術交易合同金額相當於該地區GDP比重達到1.60%,較2009年(0.84%)翻了一番。到2019年,該比重進一步提高到1.95%。但與全國相比尚存在著一定差距,比全國整體水平相差0.31個百分點。
長三角地區內部顯著差異,上海在技術交易市場中的龍頭作用持續強化從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各自情況來看,上海技術合同成交額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穩居區域內頭名;江蘇省於2015年、2019年位居區域內頭名,比上海分別高15.52億元、153.38億元。雖然2019年江蘇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上海位居長三角第一位,但其自身表現出高度的省會城市中心化趨勢,南京分別佔江蘇輸出技術成交額、吸納技術成交額的39.99%、32.64%。
2019年江蘇省、上海市分別佔長三角地區技術交易合同總額的7.48%、6.80%。2019年上海全市技術合同交易數36324項,成交金額1522.2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7.9%、16.8%。
《2019年上海科技成果轉化白皮書》顯示,在電子信息、先進位造、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三大領域,2019年上海的輸出合同數量和合同金額均位居全國首位,佔自身合同總金額的76%。
從2019年上海技術合同流向來看,上海流向長三角的技術合同數量多,共計26445項,佔比高達73%,成交金額639.05億元,佔總量的42%,流向粵港澳地區的合同金額高。
此外,上海流向國外的成交金額達到382.45億元,約佔自身輸出總量的25%。這一方面反映出上海自身高質量科技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在技術轉移服務方面的改善也發揮出明顯的促進作用。2019年,上海技術合同登記審批事項辦理時限由20個工作日縮短至7個工作日,實現全程網上辦理;全年上海從事技術轉移服務的市場化機構117家,同比增長46%,這些機構促成技術轉移1851項,交易總額24.1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85%。
浙江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速度最快,2015年-2019年實現了年均77.87%的高速增長;在全國的位次從2015年的第16位快速上升到2019年的第9位。杭州、寧波成為浙江技術合同交易的主導城市,兩市分別佔浙江輸出技術成交總額的30.12%、9.89%,分別佔浙江吸納技術成交總額的32.93%、15.39%。
安徽在2017年之前技術合同成交額方面平緩增長,從2017年開始增長態勢顯現,技術輸出快速增長。但在全國的位次由2015年的第11位下滑到2019年的第14位。
促進長三角地區技術交易市場發展的對策建議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需要從高質量科技供給和真實有效需求兩個方面入手,著力促進長三角地區技術交易市場發展,為自身和全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創新驅動力。
一是正確處理創新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高校院所與企業的關係,強化科創策源能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創新要素在少數城市高度集聚的態勢不會得以根本改變,必須尊重創新的中心化這一根本規律,聚力強化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州等創新中心城市的科創策源能力,聚焦增強其輻射帶動效應。
高校擁有自身科技創新優勢。自2019 年度239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144所高校作為主要完成單位通用項目獲獎佔授獎總數的82.8%;91所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項數佔授獎總數的66.5%。但高校專利存在質量差、失效多、轉化率低的問題,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19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高校有效專利實施率13.8%、產業化率3.7%,遠低於企業的63.7%、45.2%;高校有效專利許可率2.9%、轉讓率3.2%、作價入股比例2.0%,明顯低於企業的 6.1%、3.7%、3.1%。科研機構尤其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型研發機構在擁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同時,在成果轉化方面比高校具有明顯優勢。例如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位居2018年全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同金額第三位。因此,在更大力度支持長三角各地最具創新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發展的同時,對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予以高度重視,優化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生態。
二是活化創新要素流動與轉化,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建立長三角技術交易與經紀統一大市場。建議切實發揮上海技術交易所作為中國首個國家級常設技術市場的龍頭作用,歷經26年發展,該交易所已經獲得了在全國進行跨區域技術交易結算和交易鑑證的資質,長三角三省一市可以聚力發展成為中國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的一個樞紐,助力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樣板區建設。
三是優化創新中心與創新窪地的關聯對接。在長三角地區,2019年尚有21個城市的專利產出水平能力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創新空間格局上表現出「一個長三角、四個創新世界」局面;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技術交易活動存在著高度的中心化格局。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在長三角地區實施正式的科創對口支援與城市結對計劃。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州、寧波等創新中心城市選取5個左右的城市建立政府主動引導、企業高校等創新主體協同對接、社會廣泛參與的科創對口支援機制,通過城市結對子,協助科創協同發展能力弱的城市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而迫切的創新瓶頸問題,提供精準對接型的科技創新服務,助力雙方相應的科技創新供給側改革與高質量科技供給能力提升、科技創新需求牽引和創新驅動發展,形成創新驅動的雙向互動協調發展。
(滕堂偉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副院長,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研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