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部編教材,筆者認為,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認真研讀教材,精準拿捏教材,準確領會編者意圖,進而有的放矢地進行課堂教學。惟有如此,課堂才可能高潮迭起,精彩不斷。也惟有如此,學生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應有的提升。
回顧聽過的課,筆者隱隱約約的擔憂,更多的老師是穿新鞋走老路,依然如故。部編教材的理念得不到較好落實,學生語文素養僅僅停留在師生問答上,且問題也不夠科學,更不夠精準。
基於此,筆者就近期所聽的公開課《皇帝的新裝》,談談自己對童話教學粗淺的認識。
公開課《皇帝的新裝》教學流程:交流作者常識——文學體裁介紹——出示學習目標——疑難詞語解釋——走進作品——走進人物。這樣的教學環節貌似行雲流水,但細細咀嚼,我們不難發現潛在的問題。
問題一: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哪裡?作者常識與疑難詞語解釋是否有必要佔用課堂時間,在課堂中呈現?
問題二:文學體裁介紹本來無可厚非,但教者僅僅推出一個童話的概念給學生,試想,學生對這樣枯燥的概念是否有興趣?學生如果毫無興趣,課堂必將逆水行舟。
問題三:出示學習目標是否有必要?學生齊讀目標的價值與意義何在?
問題四:走進作品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但教者設計的問題是否值得學生去討論?教者設計問題如下: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2.課文中出現哪些人物?圍繞這些人物,作者寫了哪些事情?
3.用自己的話來複述故事內容。
4.所謂的「新裝」根本不存在,但人們都不敢說自己看不見,這是為什麼?
問題五:走進人物,是理解文章的關鍵所在。教者策略如下:
1.讀皇帝:找出相關語句,用誇張的語氣來朗讀並回答這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2.分小組讀騙子、讀大臣、讀群眾、讀小孩的相關語句並點評對應人物。
筆者認為,語文學習,該學生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律交給學生自己解決,教者無需越俎代庖。閱讀文本後,學生能自我解決的問題交給學生自己解決,教者必須後退,因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是學生。
基於這樣的認知,筆者認為《皇帝的新裝》教學流程完全可以簡化為:什麼叫童話?——童話的特點——基於童話特點的文章複述——基於童話特點的人物分析——基於童話特點的作品理解。簡而言之,緊扣「童話」進行《皇帝的新裝》的教學。
一、立足文章,立足學生,讓目標明起來
童話,這一種文學體裁,應該是孩子們接觸最早的文學樣式。及至七年級,孩子們再學童話,本該是件極其輕鬆愉悅的事情,本該笑聲不斷的,遺憾的是,筆者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課堂的沉默。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與教者硬生生塞個童話的概念有關。孩子們沒有這樣的認知,抑或有,但這樣的認知未被教者調動起來。筆者倒是覺得肖培東老師給我們做了極好的示範。
……
師:媽媽說給你聽的。好,同學們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那現在老師要問你一個問題了。你知道這個故事它是一篇——
生齊聲:童話故事。
師:問題來了。以你們的閱讀經驗你怎麼能夠判斷這是一篇童話?要想啊,這怎麼是一篇童話,誰來說說看?你先說。
生:因為是安徒生寫的。
師:哦,安徒生寫的就一定是童話,是不是?安徒生寫了很多的童話故事,因為是他寫的,所以它必須是童話,好像也有點道理。但是,說服不了我。還有沒有?同學們,誰知道為什麼這篇文章是童話?
生:因為安徒生是童話大王。
師:哦,童話大王所以寫了一個童話。假如你不知道這是安徒生寫的,你能不能判斷出這是一篇童話?
生:因為它選自《安徒生故事》
師:如果故事的背景作者都不知道,然後讀了你就知道這是一篇童話,那就叫本事了,你來試試看。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是通過一件事情來說明一個道理。
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所以是童話。對吧?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的文章多不多啊?
生齊聲:多
師:那為啥它就是童話呢?你來說。
生:它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師:哦,它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你來說,它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它是一個很幽默風趣的故事。
師:為什麼要幽默風趣呢?
生:因為要吸引小朋友看到。
師:哦,因為小朋友看的,所以要幽默風趣。越來越聰明了。繼續說,這為什麼是一篇童話?
生:語言適合小朋友讀。
師:剛才有同學說了,這個故事不是真的。那不是真的,它是怎麼出來的?
生:想像
師:還有呢?
生:誇張。
師:是想像和誇張出來的,是要說給小朋友聽的。小朋友聽了以後還要懂得一個道理的文章,叫做童話。你看,這不叫學習了嘛。真了不起!
學生齊讀PPT1(童話: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通過豐富的想像甚至誇張來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現實生活。潛移默化的對兒童進行思想啟蒙教育。)
童話的概念不是肖老師硬生生給的,而是肖老師引領孩子們領悟出來的。愉悅對話,靈動生成,這樣的課堂一定是妙趣橫生的,這樣的課堂目標一定是清楚明確的。
二、立足文本,立足朗讀,讓人物活起來
語文課,沒有朗朗讀書聲總是種缺憾。公開課《皇帝的新裝》,個體閱讀不少,但整體閱讀欠缺,甚至沒有整體閱讀,就孩子們的閱讀而言,教者的點評顯得蒼白無力,是非問貫穿課堂始終。是非問,是課堂提問中最無效的。基於此,筆者認為教者必須立足文本,立足朗讀,才能讓人物活起來。
肖培東老師絕對是這方面的高手。緊承童話特點,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反覆咀嚼語詞,讀出童話的味道來。
師:童話的特點是豐富的想像和誇張。接下來,問題又來了。皇帝的新裝哪個情節你覺得最誇張?最有想像力的?
生:他們擺出兩架織布機裝作是在工作的樣子,可是他們的織布機上連一點東西的影子也沒有。
師:寫騙子工作織布的場景很誇張。最有想像的,你給大家讀一讀。認真的讀一讀。
(生再讀一篇)
師:大家有沒有從她的朗讀中感受到誇張的味道?要想誇張的話,你這個讀法肯定是不對的啦。同學們,我們要把騙子們很誇張的工作狀態告訴大家。來,我們讀第一句。他們……開始!
生:他們擺出兩架織布機
師:你覺得這句話中哪個詞要讀的好?
生:擺出
師:這個詞要讀的特別有力量。再來一遍,我跟你一塊兒讀。
(師和該生齊讀,然後全班齊讀)
三、立足文體,立足現場,讓結果實起來
誦讀,必須是反反覆覆的;誦讀,必須是全情投入的;誦讀,決不能淺嘗輒止。而筆者聽課的現場,是不斷冷場,課堂最終成為教者一個人的主場。
生:許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錢都花掉。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也不喜歡乘著馬車去遊公園——除非是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的時候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裡。」
(學生讀得非常投入,而且對關鍵詞拿捏特別準確,滿滿童話味道。)
筆者本以為,教者會順勢引領全班同學進行不同層面的誦讀與品悟。結果,我們的授課老師是這樣說的:
師:你讀得真好,讀出了童話的味道。老師認為此處應該有掌聲。
學生讀的究竟好在哪裡呢?筆者知道,但其餘的孩子們不知道。童話的味道是什麼味道呢?究竟該如何拿捏呢?筆者認為其餘的孩子們一定是滿頭霧水。而掌聲,不是發自內心的,有必要麼?
究其原因,為什麼會這樣呢?筆者認為,教者立足文本不夠,立足現場不穩,自然教學結果也是不實的。因此,我們老師必須去研讀文本,其實文本的要求非常明確、精準。
這個單元是一組富有想像力的作品。有童話、神話、寓言、詩歌,想像是其特質。這一單元要培養學生兩個能力,一是學會快速閱讀;二是調動生活體驗,發揮聯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課文。
關於快速閱讀,教材中有極為明確的要求,即精神高度集中,快速大量攝取信息,學會判斷內容主次、擺脫字斟句酌的習慣,每分鐘400字。目標清晰,要求明確,教者理應循著這個預習要求,帶領學生向文本深處漫溯。
關於調動生活體驗,發揮聯想和想像,深入理解課文,即要體會課文的想像世界,觸發學生想像,進而拓展延伸。這樣的一個目標前提是調動生活積累,學生肚子裡應該有太多類似的故事,沒有調動,哪來發現;沒有發現,短時間進入一個想像的世界,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做到的,那麼聯想與想像的能力也無從培養。
基於上述種種,筆者認為,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部編教材,吃透部編教材的意圖,精準拿捏文本,精巧設計問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將學生推到課堂中央,也唯有如此,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才能提高。
參考文獻:肖培東《皇帝新裝》教學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