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馬蘭,紮根戈壁半世紀;魂歸馬蘭,他用生命寫忠誠。
他把滾燙的赤子情,熔鑄成和平之盾;他將生命最後的一次心跳,獻給了終生熱愛的祖國。
他就是核盾功勳林俊德。他用生命中的最後10個小時,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他在隱姓埋名的52年中,紮根戈壁荒漠,參與了中國全部45次的核試驗,為祖國的和平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1938年春,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縣大山深處的一個小鄉村,因為家境貧寒,父親又早逝,所以林俊德的求學路走得異常艱難。
1955年,林俊德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機械系,可此時他的家裡,卻連他上學出門的路費都籌不出來。
最後還是通過在信用社貸款才讓林俊德踏上了求學的路程,出門的那一天,林俊德甚至連一雙合適的鞋子都沒有,光著腳丫子去到了大學。
在浙大五年的求學時間裡,林俊德靠著國家助學金完成了全部的學業。國家的資助與培養,讓林俊德畢業之後義無反顧投身到了祖國的建設之中。
那時,新中國一切百廢待興,尤其是核事業方面,經常會受到西方列強的威脅。所以,為了國家的發展和強大,核武器的研發就成為了國家重中之重的任務。
而林俊德的專業所學,又正好可以為走得舉步維艱的中國核研發事業提供新鮮的血液。
於是,1963年,25歲的林俊德在接到一個神秘通知後,和全國200多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一起踏上了一段不一樣的旅程。
他們去到了一個當時在地圖上都還無法找到的地方,這裡位於西北的戈壁深處,黃沙滾滾,杳無人煙,可以說「天上無飛鳥,地上無長草,風吹石頭跑」是它最真實的面貌。後來人們給這片神聖的領地取了一個美麗而又倔強的名字:馬蘭核試驗基地。
來到馬蘭基地的林俊德,接受了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並擔任組長。其實,林俊德當時對自己的工作任務並不明白,但是一直鼓勵他堅持下去的信念就是:他們的努力與中國核事業發展緊密相關,所以,這項任務,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只是,組織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一年多,加上工作的環境又異常艱難。為了能準時完成任務,林俊德和一起工作的隊友們都直接住進了地窩子。夜以繼日的攻克著一個又一個難關。
儘管他們當時吃的都是玉米面和樹葉合蒸的的窩頭,喝的是又鹹又澀的地表水,但林俊德和隊友們沒有一個人叫苦,蒼茫戈壁,大漠黃沙,他們一次又一次向著科研創新發起挑戰。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裡,林俊德和無數的科研工作者們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克服資金不足,技術落後,核輻射隱患等重重困難,為中國的核事業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隨著一聲巨響,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在這歷史性的時刻,人們在歡呼雀躍,林俊德卻頂著濃煙,逆行前進深入到原子彈爆炸的核心地帶。
他不顧核輻射的危險,第一時間趕到爆炸中心獲取數據,以便其他的同事進行核數據的判斷。
也正是這些外人眼中看不懂的數據,為中國的核事業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
1967年6月17日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林俊德帶領小組在爆心附近步行幾十公裡,圓滿完成了核試驗爆炸數據的採集任務。
1969年冬中國開始了首次地下核試驗。林俊德的戰場也從大氣層轉到了地下,他和科研成員們先後建立了10多種測量系統,為中國地下核試驗安全論證和工程設計提供了重要數據。
此後的二十多年裡,林俊德的足跡踏遍了馬蘭基地的每一寸土地,他也先後參與了中國的全部45次核試驗。
後來他在日記中寫道「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因為這項工作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了。」
除此之外,林俊德忠於工作,熱愛崗位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時刻銘記著國家對他的恩情。
在生前的一次採訪中,林俊德說過這樣一番話「如果沒有解放,沒有國家幫助我上學,我的一切無從談起。人要有良心,國家培養了我,我總要為國家做點事吧!」
2001年,63歲的林俊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時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仍舊堅持在中國科研事業第一線。
可是常年的勞碌還是擊垮了這位不願停下工作腳步的老人。
2012年5月4日,75歲的林俊德被診斷為膽管癌晚期,在得知病情無法控制,時日不多的情況後,林俊德拒絕了醫院給出的治療方案。
並在之後強烈要求從重症監護室轉到普通病房,他用一種幾乎乞求的語氣再三向醫生說道「我還有一個課題沒有做完,我的時間不多了,呆在這裡面我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你們讓我出去吧。」
當時負責主治林俊德的醫生回憶,老人已經看淡了生死,他眼睛裡不停地流著眼淚,不是想念家人,也不是擔心病情,只是一心一意牽掛著他的工作。
最終,醫生還是同意了林俊德的請求將他轉回了普通病房。
可是原本應該臥床治療的他,卻硬是帶著氧氣面罩,身插十多根管子,在妻子和女兒的攙扶下,艱難地坐到電腦旁,強撐著最後一口氣繼續他未完成的工作。
此時的林俊德,手指已經移不動滑鼠,視力也一片模糊,只是斷斷續續和女兒說著「C盤我弄完了,還有D盤要整理」。
看著如此模樣的父親,兒女們都想和父親說說最後的心底話,可林俊德對家人說「我的時間很寶貴,我的精力有限,你們都不要打擾我,我要把更重要的事情先做完。」
有時,妻子擔憂的勸他躺著休息一會,他搖搖頭拒絕:「坐著休息,不能躺,躺著就起不來了。」
2012年5月31日上午,已經極度虛弱,呼吸困難的林俊德院士已近乎昏迷的狀態倒在了工作桌上,隨後,他被醫護人員抬到床上。
彌留之際,他以微弱的聲音叮囑妻子「死後將我埋在馬蘭!」因為那裡有他鍾愛的事業,無悔的青春以及無怨的生命!
當天下午15點,林俊德院士離開人世,享年74歲。
在他去世後,他留下的遺書中,工作那一欄還有著不少的叮嚀要點,可是家人那一欄卻是空白。
如果說林俊德院士一生中還有什麼遺憾的話,應該就是對家人的虧欠吧。
2013年,林俊德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18年,經批准,增加「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林俊德為全軍掛像英模。」
從意氣風發到癌症患者,無論在戈壁荒原還是重症病房,林俊德用一個戰士的姿態,跨越了生死之界。
因為信念,因為感恩,因為執著,他無怨無悔的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終生熱愛的祖國。
75年,這是林俊德可以計算出的生命長度,但是他的生命厚度和他創造出的價值,絕非年月可以丈量。
大漠,孤煙,馬蘭,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劍河風急雲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
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