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馬鞍山施勳臣:盲發特級電報榮立三等功

2020-12-21 安徽網

據馬鞍山文明網10月21日消息 年輕時的他,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熱血男兒,用鮮血和生命捍衛著正義;如今的他,是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用臉上的皺紋記錄著那個年代的艱辛。

10月13日上午,記者見到了今年已經89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施勳臣。老人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思維依然清晰,口齒依然伶俐。16歲參軍,18歲抗美援朝,敵人的兇殘,戰友的犧牲,祖國和人民的偉大……種種思緒在老人的心頭縈繞。施老說,抗美援朝戰鬥,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時光飛逝,鬥轉星移,距離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經70載,翻開泛黃的記憶,施勳臣的思緒又回到了69年前的那個深秋……   

從剿匪一線到抗美援朝 18歲少年壯志滿懷

年輕時的施勳臣。

1949年春天,16歲的施勳臣光榮入伍了。當時,他在第二野戰軍15軍44師131團宣傳隊擔任宣傳員。

1951年3月,正是解放西藏的關鍵時刻。當時,施勳臣和戰友們在川滇黔邊界剿匪。韓戰爆發後,施勳臣和戰友們接到上級命令:抗美援朝!背上行囊,大家一路向東往朝鮮戰場奔赴而去。

「我們當時從宜賓乘船北上,經過三峽到達武漢,又乘火車到達邢臺,在邢臺開了誓師大會,後又乘火車到達如今的丹東,最後入朝。」施勳臣說,在鴨綠江邊,美軍的飛機狂轟濫炸,我軍只能利用夜晚時間分批跨過鴨綠江,順利到達漣川,突破了美軍的防線。

作為第二批入朝的志願軍,施勳臣所在的15軍和前一批入朝的38軍、39軍、40軍一起,大家齊頭並進,在正面戰場與美軍開展戰鬥。大水洞一戰讓施老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志願軍奉命向大水洞方向實施穿插作戰,我軍採取了穿插、迂迴、分割、包圍的作戰方式,迅速把敵人的力量分散,繳獲了美方70多輛運輸車,俘虜了美國兵約200人。」施勳臣說,大水洞一戰,大大振奮了我軍的士氣,大家感覺到:美國鬼子並不可怕!

讓施老印象深刻的還有當時漢城附近的一戰。志願軍戰士們身上除了必要的武器裝備,還背了大約7天的糧食。

「美軍的飛機開得低低的,就在我們頭頂進行反動宣傳,志願軍就用步槍向天空發射,把飛機打了下來!」回憶起那場戰鬥,施勳臣說,雖然我軍裝備遠遠不如美方,但我們善於發揮自己的優勢,有不怕犧牲的精神,用戰術優勢戰勝了敵人。  

盲發特急電報 391高地戰役榮立三等功

施勳臣(二排右一)全家福。

提起抗美援朝,很多人都會想到上甘嶺戰役。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上甘嶺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

而為了上甘嶺戰役的進行,1952年10月中旬,志願軍打了一場391高地進攻戰(英雄邱少雲犧牲於此)。擔任進攻任務的就是施勳臣所在的15軍44師。

「391高地上的守敵,嚴重威脅我志願軍15軍與38軍接合部。我軍遂決定拔掉這個點。」 當時在師部指揮所當報務員的施勳臣回憶說,戰役開始前的當天中午,他正在值班,這時來了一封特急電報。所謂特急,就是限時發報,後來才知道是發給38軍116師,內容是兩師炮兵在進攻開始前對敵進行協同炮火覆蓋,摧毀391高地敵前沿陣地有生力量,為部隊發起衝鋒開闢道路。

很不巧的是,就在特急電報送到施勳臣手中的時候,他和38軍116師電臺的聯繫已經結束了。因為沒有提前告知,結果這封特急電報發不出去。

特急電報發不出去,結果可能就是貽誤戰機,事關戰役成敗。「那一刻,首長著急,機要科著急,作訓科著急,我也著急。」 施勳臣立即向電臺隊長匯報,隊長讓他仔細聽一聽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對方的信號,採取盲發試一試。於是,施勳臣立即開啟電臺搜索。

「每個報務員的手法都不一樣,在搜索中我發現有一個電臺信號像是38軍116師的電臺,我校準了以後就將電報盲發了出去。過了會,我回到我們聯絡的波段上,對方出來了,要求重複某一段某一個字。」直到今天,回想起對方回電的那一刻,施勳臣老人仍然十分激動:「這說明什麼,說明對方收到了啊,這封特急電報及時發出去了呀!」

當天晚上,志願軍的炮火密集向391敵人陣地傾瀉。炮聲隆隆,施勳臣和戰友坐在坑道外面,就像聆聽美妙的合奏曲。施勳臣知道,44師和116師的炮兵協同作戰正在發揮巨大威力,391高地肯定能拿下。

炮火覆蓋,然後衝鋒,半小時時間,391高地戰役結束,拔掉了38軍與15軍接合部的「釘子」,保證了上甘嶺作戰志願軍的調動和物資輸送。

因為這一封及時的「特急電報」,施勳臣受到嘉獎,榮立三等功。  

憶往昔崢嶸歲月 偉大的精神澤被後人

施勳臣近照。

1993年從馬鞍山市糧食局退休後,施勳臣早已過起了安逸的晚年生活。

「今天的祖國這麼強大,人民的生活這麼幸福,這些都離不開革命前輩作出的巨大貢獻。」回想起抗美援朝期間的戰鬥和生活,施勳臣老人感慨萬千,「那時候條件太艱苦了,但我們都有必勝的信心」。

施勳臣老人回憶,因為敵人的狂轟亂炸,志願軍的食物和武器彈藥都很缺乏。但大家沒有一個叫苦喊累。武器彈藥打光了,就用繳獲的武器繼續戰鬥。沒有糧食,隨身攜帶的炒麵也不多,就用炒麵和野菜放在一起煮,吃完後有人拉肚子,甚至因為沒有青菜吃而得了青光眼,但戰士們一上戰場就變成了一隻只猛虎,讓敵人聞風喪膽。渡江作戰過程中,氣溫零下十幾度,敵人飛機投下的炸彈炸碎了冰面,只能蹚水過江。志願軍們脫掉褲子,相互攙扶,冒著槍林彈雨強行過江。過江後,還不能立即穿上褲子,必須先跑出汗才能穿上……

被烈火活活燒死卻一聲不吭的邱少雲,用身體作連接線的志願軍戰士,為戰士用嘴導尿的年輕護士……一個個偉大的形象烙在了施老的腦海中。

「愛國主義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都在這場偉大的戰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施勳臣說,正是這樣的偉大精神,才能讓志願軍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戰勝敵人。作為一名志願軍戰士,自己也將發揮餘熱,用自己的經歷教育後代,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後人愛黨、愛國、愛人民熱情和奮發圖強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黃瑩 劉明培 唐焱 胡乾亮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老兵尋訪錄之一】——鹽山縣王復娥村王金榮
    【抗美援朝老兵尋訪錄之一】——鹽山縣王復娥村王金榮 【誦讀:心語姐姐】 【採訪抗美援朝老兵王金榮老人。】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 方祖岐:​電報中認識黃繼光邱少雲
    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北京西路瞭望"(微信號:xhrbbjxllw)與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向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最可愛的人」致敬!
  • 抗美援朝志願老兵姚文亮:勇擊敵機不畏犧牲 深藏功名奉獻家鄉
    資料圖/孫運河攝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0日訊 臨沂市羅莊區吳白莊社區92歲的姚文亮是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老兵,他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 《聽抗美援朝老兵講故事》熊德親:炸彈在身邊爆炸後馬上起身繼續...
    有一種稱呼叫老兵,有一種講述叫感動。他是一位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老戰士,手指扭曲如盤結樹根的關節,就是那段血與火的歲月所留下的記憶;年近95歲高齡的他,說起當年的戰鬥經歷,仍是滿懷激情,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熊德親。1950年韓戰爆發,祖國有需要,男兒上前線。
  • 建軍節,聽87歲抗美援朝老兵譚志洪講述他的烽火歲月
    今年8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譚志洪仍然耳清目明、精神矍鑠。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唐科雷 益陽報導「八一」建軍節,記者來到了抗美援朝老兵譚志洪的家中,87歲的他在房間內來回走著,不停地翻找,找出了保存很久的老物件——三枚抗美援朝紀念章和幾張老照片,照片上的他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模樣。
  • 開化五位好男兒在部隊榮立「三等功」!
    此次榮立「三等功」的五名現役軍人分別是:   汪敏、汪錢波、鄭志祥、劉軍福、程維致。   汪敏,馬金鎮花園村人,2004年入伍,服役期間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苦練軍事技能,並在2019年度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
  • 志願軍老兵成都觀看《金剛川》銘記抗美援朝精神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10月25日,中影晴瑞影城CGS舉辦「致敬英雄兒女」《金剛川》觀影活動,特別邀請抗美援朝老戰士代表現場觀影。本次活動,成都影迷與志願軍老兵王光柄、韓雨秋、郭明清,「特級英雄」黃繼光後人黃擁軍,還有部分現役軍人代表共同觀影。「我老了,背也駝了,扛槍打仗不行了,但有義務宣傳抗美援朝精神。」88歲的老兵韓雨秋說道。《金剛川》講述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役背後的一段真實往事。
  • 當兵榮立三等功,原來有這麼多的優勢,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中在部隊表現比較優秀是完全有可能榮立三等功,在部隊榮立三等功有這些優勢,一般人還真不知道。榮立三等功的途徑1、年度指標,每個單位的情況都不同,可能一個營也就兩個三等功名額,其中可能有一個是幹部的名額,剩下一個才是士兵的名額,想要立功就需要有過硬的本領,需要在全營官兵裡面脫穎而出。
  • 內鄉:走訪慰問城關鎮「兩參」老兵
    龍騰南陽訊 7月21日上午,河南省內鄉縣人大代表、大福源購物廣場總經理呂秀芹,在城關鎮有關人員陪同下,走訪慰問轄區退役「兩參」老兵。89歲高齡的退役老兵李萬生,是本鎮黌學村人,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期間,隨150師449團入朝參戰,因赴朝作戰英勇,不怕犧牲吃苦,獲得抗美援朝紀念章及和平萬歲紀念章各一枚;商城社區退役老兵徐聯眾,1979年11月入伍,1993年7月退伍。
  • 抗美援朝戰場機要譯電員,從密碼電報裡「認識」了英雄們
    16歲當兵,17歲入朝參戰,老兵方祖岐說,抗美援朝「是我接受戰爭洗禮、形成革命人生觀的起點,也是我成為合格軍人的起點」。在抗美援朝戰場,方祖岐作為一名機要譯電員,在「戰況簡報」中見證了邱少雲、孫佔元、黃繼光等戰鬥英雄的英勇事跡,感受到上甘嶺戰役的壯烈和志願軍官兵的英勇。
  • 《金剛川》熱映 這位揚州老兵曾親歷金城戰役
    孟儉 攝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影片的歷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金城戰役,當年的志願軍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37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線的物資輸送。「我參加了那場戰鬥,打得那叫一個痛快!」今年87歲的儀徵抗美援朝老兵徐正貴說。
  • ...連舉手繳槍都來不及——抗美援朝老兵王有翰回憶馬良山地區爭奪戰
    敵軍連舉手繳槍都來不及——抗美援朝老兵王有翰回憶馬良山地區爭奪戰 2020-11-11 1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是抗美援朝戰士」李同成:穿越火線的運輸兵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撫今追昔,那些為光榮與夢想激情燃燒的革命前輩越發令人敬佩,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銘記這段歷史。今天讓我們走近一位96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同成,來聽聽他講述戰場上的難忘歲月。
  • 老兵你好|空降兵「飛」越千裡 幫「硬骨頭」連長圓夢
    編者按: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主力軍,是浴血上甘嶺的傳奇軍隊,打出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湧現出了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等一大批英模人物,鍛造出不朽的軍魂。2015年魯中晨報推出「我與黃繼光的生死約定」系列報導,與黃繼光淄博籍老戰友李繼德共同到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圓夢,與這支部隊結下不解之緣。
  • 抗美援朝老兵記憶
    央廣網10月26日消息(記者王銳濤)梅門造,湖南常德人,1933年出生,1949年8月參軍入伍,長期從事軍隊文化藝術工作,多次在全軍文藝匯演中獲獎,5次榮立三等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文工隊隊員,奔赴到最危險的前線,為戰士們唱響戰歌、激勵兵心士氣,充分發揮了文藝輕騎兵在戰地的獨特作用。
  • 三穗好男兒榮立三等功 部隊喜報送家中
    近日,三穗好男兒曾建在部隊榮立三等功,火箭軍某部連隊指導員、三穗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縣人武部相關負責人,親自前往現役軍人曾建家,為家屬頒發證書和獎金,鼓勵軍屬更好的支持親人服役。喜報雖小,意義卻是非凡的,一頭連著軍心士氣,一頭繫著萬千家屬。
  • 「長津湖」「金剛川」 石獅兩老兵曾參戰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近期熱播的《金剛川》讓我們知曉電影背後的金城戰役,以及更加壯烈的、擁有「冰雕連」英勇事跡的長津湖戰役。 「咱厝兩位老兵曾分別參加過長津湖戰役、金城戰役!」
  • 鄒平抗美援朝老兵鄭永福:不成功便成仁
    抗美援朝老兵鄭永福談起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經歷的一切,9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鄭永福感慨萬千。鄭永福,鄒平市黛溪辦事處滕家村人,1924年12月出生,1949年1月入伍,1951年2月28日入朝,1954年回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大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1949年鄭永福主動要求入伍,讓自己的弟弟在家照顧年邁的父母和祖父母。鄭永福入伍後跟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到江蘇省、湖北省、貴州省、雲南省等地方。
  • 三等功可保送軍校?基層士兵怎樣才能立三等功?
    兩次三等功或一次二等功,經所在師以上部隊推薦,年齡不超過23周歲基礎上,有機會保送軍校!現狀基本分析:兩年義務兵留隊,可轉一級士官。在同年兵中,表現突出,業務拔尖,關係融洽,希望很大。大部分入伍十年、八年的同志,一次三等功也沒榮立過實屬正常,並非沒有機會,三等功是一種榮譽,想要獲得肯定在自身擁有一定能力的同時把握住相應的時機。
  • 四位抗美援朝老兵回憶崢嶸歲月
    10月22日下午,蘇州姑蘇區滄浪街道西美社區幸福兵站的退伍老兵們,帶領蘇州市東大街小學校的少先隊員和轄區共建單位黨員共聚一堂,合唱《我的祖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致敬「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