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北京10月21日訊(記者李金珊 楚洋洋)10月21日晚,以沂蒙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革命歷史為創作背景的民族歌劇《沂蒙山》音樂劇版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上演,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沂蒙山英雄讚歌。全程臺上歌聲激昂,臺下掌聲雷動,不少觀眾被感動地默默抹淚。
《沂蒙山》依據抗日戰爭時期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真實歷史創作而成,緊扣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八個字的創作主題,將真實事例進行藝術提煉,生動刻畫出抗日戰爭時期,山東軍民捨生取義、為國為民的英雄形象,藝術展現沂蒙精神的形成過程和豐富內涵,達到了震撼人心、滌蕩心靈的藝術效果,激發了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責任感。
劇目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大青山突圍、淵子崖戰役為創作素材,講述了沂蒙山抗日根據地軍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動人故事,展示了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
該劇將山東民間音樂《沂蒙山小調》中的音樂元素吸納到歌劇唱段中,並採用民族樂器竹笛、嗩吶、琵琶、墜琴等伴奏,具有濃鬱的山東地方特色。
掌聲如潮淚水漣漣。「巍巍蒙山高,親親沂水長,我們都是你的兒女,你是永遠的爹娘……」當老百姓與八路軍以命換命,女主角海棠用自己的孩子引開日本鬼子時,充滿革命激情的唱段頓時,徹底點燃了全場觀眾的情愫。臺上歌聲激昂,臺下掌聲雷動,不少觀眾默默抹淚。
數不完的紅色經典,道不盡的紅色故事。有數據統計,從1937年到1949年,在長達12年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沂蒙山革命根據地共發生大小戰鬥4000餘次,當時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10多萬將士血染疆場,沂蒙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樹起了一座巍峨的歷史豐碑。
山東是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血與火的洗禮中,黨和軍隊與人民生死相依、同仇敵愾,逐步形成了以「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為鮮明特質的沂蒙精神。而沂蒙精神,也在新時期不斷的發展、完善,但「群眾」二字一直是沂蒙精神的精髓。
據了解,民族歌劇《沂蒙山》榮獲中央宣傳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先後入選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2019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滾動扶持劇目、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