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最好的看展季來了,這個秋天的必看項目,當屬日本東京和奈良的「史上最強正倉院展」。
一鍵查看科普貼:關於「正倉院」不得不知道的三個小貼士
2019年,恰逢德仁天皇即位,日本改國號為「令和」。為此,東京國立博物館將舉辦「正倉院的寶物——皇室傳承之美」,展出「正倉院寶物」與「法隆寺敬納寶物」共110件,被譽為正倉院北倉第一名品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將亮相。
東京國立博物館展期為10月14日至11月26日,前期展示為10月14日至11月4日,後期展示為11月6日至11月24日。
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倉院的寶物——皇室傳承之美」海報
幾乎是同期,奈良國立博物館將舉辦「御即位紀念:第71回正倉院展」,其中有4件為初次出陳,「明星」展品「金銀平文琴」將亮相。
奈良國立博物館展期為10月26日至11月14日,為期20天,期間無閉館日(且:10月26日、27日,11月1日、2日、3日、4日、8日、9日、10日開放時間將延續至晚上8點)。
奈良國立博物館「第71回正倉院展」海報
正倉院藏品到底有多精美?我們首先通過三件展品感受下正倉院藏品的「明星」氣質,它們一件來自東京,兩件來自奈良。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唐代·8世紀 正倉院寶物 日本正倉院藏
這是唯一傳世的五弦琵琶(中國傳世琵琶皆為四弦),唐代的螺鈿鑲嵌技巧在此發揮到了極致。此琴通體用紫檀木製成,工藝精細,通身施有螺鈿花紋,在琴的腹面杆撥處還貼以玳瑁薄片,其上用螺鈿嵌出一騎駝人撫彈琵琶的美麗畫面,具有濃鬱的西域趣味。從側面可以看出,玳瑁有磨損過的傷痕殘跡,證明此琵琶曾經被演奏過,並不是只限于欣賞。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局部)
五弦琵琶是在漢魏時期,由西域樂人帶入中原,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簡稱五弦。五弦歷史久遠、造型別致,盛唐時期在廣大中原地區十分流行,後東傳日本。白居易在《五弦彈》詠道:「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趙壁知君入骨愛,五弦一一為君彈。」 韋應物在《五弦行》中這樣說道:「美人為我彈五弦,塵埃忽靜心悄然。」唐淮安靖王李壽墓壁畫中也有坐立部伎女樂人彈奏五弦琵琶的圖像。
紫檀金鈿柄香爐 長39.5 高7.6 爐徑11.0 南倉52 前回出陳年2007年
正倉院寶物 日本正倉院藏
香爐大多為金屬製品,但本品除了放火種的內爐以外,主要部分為紫檀所作,並在把手末端加上獅子形裝飾,這種形式被稱為「獅子鎮香爐」。 此香爐爐體和底座、把手的表面都用金鑲嵌,以表現花卉、蝴蝶、飛鳥。除此之外,還鑲嵌了彩色的水晶等,其華麗精美程度在現存的柄香爐中首屈一指。
龍首水瓶 銅製鑄造鍍金鍍銀 全高49.9cm 瓶徑18.9cm 飛鳥時代7世紀
法隆寺敬納寶物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龍首
水瓶開口狀態
瓶身的金馬
在日本,《龍首水瓶》被視為國寶,這種有圓形軀幹的器皿最初由波斯製造。傳入中國後,龍開始與希臘神話中的飛馬作為主題共同出現。此水瓶用銅製作,上有鍍金。容器的頂部為一龍,為「龍頭」,細長的把手為龍身,瓶身刻有四隻金色的馬。
御即位紀念:第71回正倉院展部分展出文物
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的41件寶物中,包括北倉14件、中倉8件、南倉17件、聖語藏2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特意挑選了與正倉院成立、與聖武天皇和光明皇后相關的寶物。
奈良國立博物館 第71回正倉院展 出陳寶物一覽
(標誌o表示初次出陳)
用具篇
螺鈿箱 盒徑25.8高8.4 中倉88 上回出陳年1999年(東京2009年)
這是一個裝有藏青玉帶殘缺的木製、印盒蓋造的圓形盒子。 盒面有螺鈿、小四瓣花紋等裝飾而成的唐花圖案、雲彩和鳥類,花瓣內有石英製成的水晶裝飾。裡面是經錦,內有小花葉文及淺綠色的小花,盒內原有布置好的玻璃罩。
金銀花盤 徑61.5 高13.2 重4496.2 南倉18 前回出陳年2009年
此金銀花盤在正倉院所藏盤類文物中最大,也最華麗。同前述的紅撥牙鏤尺中的鹿相同,此盤中的鹿角也為花狀。花狀角鹿是唐朝工藝品中常見的主題。背面刻有銘文,銘文中有中國特有的重量單位。因此,此盤可能是中國製造。從其大小和華麗的裝飾來看,也有人認為這是唐朝皇帝賜予遣唐使的禮物。
鳥毛立女屏風6扇 北倉44
前回出陳年:第13扇1999年(東京:2014年)
第2456扇2014年
這6扇屏風是第六次一起陳列出來,上一次集中陳列為20年前。此屏風以反映盛唐風俗的豐滿的「天平美人」而聞名,用以裝飾天平王宮,是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生前使用的器具之一。原數量不止6扇,因時間關係大部分屏風有所損壞,所以我們今天常見的僅這6扇。
紅漆文木御櫥 北倉2 高100 橫83.7 深40.6 前回出陳年1998
自天武天皇開始,一直到聖武天皇,6代天皇都十分喜歡這件櫥櫃。它也為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大婚時所用,裡面放有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珍貴小件物品,如刀子、腰帶、笏等飾品、棋子、骰子、 念珠、尺八等。《國家珍寶冊》記載其為「古樣之作」,認為其樣式可以追溯到7世紀。
金銀山水八卦背八角鏡 南倉70 直徑45 厚1.2 重7483
金銀山水八卦背八角鏡(局部)
天平寶字二年十月一日獻物冊,藤原公真跡屏風冊 (屏風捐獻目錄) 北倉161
縱28.8全長85.5軸長31.3 前回出陳年 1997年
光明皇后對東大寺大佛的獻祭共進行了四次,屏風的獻祭是在10月1日舉行的,目的是裝飾奈良東大寺的大佛。 這12扇屏風的內容是光明皇后的亡父藤原不比等(659 ~ 720年)的真跡。上面記載的「妾之珍寶,莫過於此」,傳達了皇后對父親的思念。 遺憾的是,此屏風已不復存在。雖然屏風已佚失,但這一獻物帳依舊是了解正倉院寶物的來龍去脈的重要物品。
金銅鎮鐸第1號其11 南倉164 身高16.3 口長徑10.8 風葉19.6 首次出陳
這件風鈴同樣是首次出陳,鐘罩鍍銅,風吹動風鈴,敲擊鐘罩發出聲音。
金銅鎮鐸第2號其1 南倉164 身高17.6 口長徑8.6 風葉20.9 首次出陳
此件文物為首次與公眾見面,為風鈴。其鐘罩為銅鑄, 正面和背面分別設有四個方形部分,上部兩個部分設有九個紐蓋,以銅綠色漆面。 扁平風葉中間有兩個小孔,並掛有鈴鐺。
古櫃 北倉183 縱70 橫102 總高50 首次出陳
這件古櫃為第一次公開展出,用途為儲存寶物, 主體由雪松製成,蓋子和主體通過背面的鉸鏈連接。
禮器篇
紅牙撥鏤尺 北倉13 長30.3寬3.0厚1.0 上次出陳年2006年
這件尺子用象牙製成,首先將象牙表面淺雕出圖案,再用鏤空技法裝飾,正面以寸為單位分為10區, 5區為唐花紋,5區為鳳凰、花角鹿、鴨子、飛鳥等。 尺子的背面沒有界線,而是用蓮花紋和鴨子、花鹿、鴛鴦與花草紋等交替編織。雖名為尺子,但從沒有刻度這一點來看,這把尺子應為禮器。此外,根據《國家珍寶冊》的記述,這把尺子與《紅漆文木御櫥》一同敬獻。
綠牙撥鏤尺 北倉14 長29.8 寬2.5 厚0.9 前回出陳年2000年
禮服御冠殘缺 北倉157 上回出陳年2002年
正倉院寶庫中的聖武天皇、光明皇后的御冠和諸臣的禮冠皆殘缺不全。根據附屬的木牌記載,聖武天皇、光明皇后的御冠很可能是在天平勝寶4年(752年)的大佛開眼會上佩戴。此禮服御冠包含了當時國內外各種材料,色彩豐富,見證著古代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衲御禮履(儀式服飾) 南倉66 長31.5 鞋頭長14.5 高12.5 前回出陳年2014年
這雙鞋以白色厚皮革為芯材,表面用染成紅色的牛皮革,內面用鹿皮白皮革,表面鑲嵌珍珠、玻璃、水晶及銀貼金形裝飾物,十分豪華,應為天平勝寶4年舉行的大佛開眼會上,聖武天皇穿的禮服,但是並沒有留下配套服裝。
玉飾革帶(殘缺) 中倉88 上回出陳年1999年 (東京2009年)
這件文物是用青金石裝飾的皮帶,很可能是皇族或高位貴族所攜帶的最高級腰帶,也可能是與刀等一起獻給佛陀的祭禮。青金石背面安裝了銀制刀座,並用銀制鉚釘釘在表面。
粉地彩繪倚幾 南倉76 高29.1臺長徑31.0 臺短徑26.6 前回出陳年2009年
粉地彩繪八角幾 徑41.0 高9.3 中倉177 前回出陳年1995年(東京2009年)
這一粉地彩繪八角幾是獻給佛祖的祭品。在正倉院寶庫中,有很多用於東大寺法事的天皇朝臣的獻物,此品最為華麗。
子日目利帚(儀式用具) 長65.0 把徑3.9 南倉75 前回出陳年2009年
此掃帚用於天平寶字2年正月3日舉行的宮廷儀式,並非實用品。 從《萬葉集》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在儀式中,參與者需手持被賜的「玉掃」,以及詩作《始春初子今日執著於玉掃帚手,飄動的玉帶》,很有可能與中國皇后自行清掃蠶室,祈禱蠶業成功的儀式有關。
其他篇
七條刺納樹皮色袈裟1件 北倉1 縱145 橫262 前回出陳年1987年
光明皇后捐獻給正倉院的所有寶物都有詳細的清單,名為《國家珍寶冊》,《珍寶冊》也將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示。這件袈裟是《國家珍寶冊》第一部《御池合玖領》中記錄的9件袈裟中的1件,象徵著聖武天皇皈依佛教,也暗示著光明皇后向東大寺敬獻寶物的意志。袈裟以紅色、藍色、綠色和茶色的普通絲綢剪裁成不規則的形狀,再以縫紉技術拼合,類似佛教中的「掃衣」(指用垃圾堆裡的破舊布裁製而成的袈裟)。佛陀規定弟子須著掃衣,認為能遠離貪念,讓道心增長。雖名為掃衣,但本品的絲綢質地及美麗的樹皮配色顯示著天皇的地位。
鏡背文樣的草圖
人物諷刺畫
續修正倉院古文書別集 第四十八卷 中倉18 上一次出陳年 1989年
此書內繪多幅圖畫,此次展覽展出了第48卷中的幾幅。在《鏡背的草圖》中,鏡子中心畫一葉形組合的鈕扣截面,外繪四象中的青龍、朱雀、玄武三神和祥雲、水紋等。《人物諷刺畫》中畫一人物滿臉鬍鬚,他睜大眼睛,張大嘴巴,上半身充滿力量,旁邊寫著「大大論」 ,可能處在熱烈的爭論或者遊戲中。
金銀平文琴 北倉26 全長114.5 額寬16.0 尾寬13.0尾 前回出陳年1999年 正倉院寶物
金銀平文琴(局部)
這把琴上圖案十分豐富,有團坐的賢士,有金銀泥的花草圖案,有騰躍的瑞獸,也有古訓一首,這些內容足以揭示琴學內涵的精華部分。此外,這把琴也是現如今發現的唯一一把豪華又典雅的琴,實為精品中的精品。有學者從琴上的圖案、文字內容及風格推斷,此琴為北魏製造,是現存最古老的琴。
「正倉院的寶物——皇室傳承之美」部分展出作品
「正倉院的寶物——皇室傳承之美」共有6個單元: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珍寶;華麗的紡織藝術;名香的世界;正倉院的琵琶;工藝美的共演、守護正倉院,呈現了以正倉院珍寶為中心的飛鳥、奈良時代的文化遺產。此次展覽除將正倉院寶物與法隆寺敬獻寶物代表作一併公開之外,還有以下兩大亮點:第一,將同一用途的文物同時展示,使觀眾可以看到同時看到不同時期、材料和工藝的美;第二,展場內將通過複製技術還原正倉院部分倉庫,使觀眾可以置身其中,感受正倉院的宏偉規模。此次展覽展期為10月14日至11月24日。
繼1981年展出正倉院寶物以來,時隔38年,東京國立博物館再次推出正倉院寶物可謂意義非凡。展方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展覽,使觀眾了解富有國際色彩的日本古代文化。」
伎樂面具之一醉胡王 桐木製彩色 42.8×24.5 飛鳥-奈良時代 8世紀 法隆寺敬納寶物
伎樂面具之一醉胡王(頭部)
這一伎樂面醉胡王在日本被視為重要文化財(即文化遺產)。在伎樂中,醉胡王主僕通常是最後登場的角色。該伎樂面具表情嚴肅,展示出儀表堂堂、威風凜凜的王者之風。此面具為繼崑崙面具之後的第二大面,但一半為碩大的冠帽。面具以梧桐材料整木雕成,包括耳朵上部裝飾物的臉部,拼接半圓柱形梧桐木剖鑿而出的帽子前部。帽子側面則是使用麻布披覆於經捎當後的胎骨上,並刷乾漆加工而成。帽子下部的三角形冠與側面部分的造型,取決於木粉漆糊填塞的隆起程度。帽部正面著黃色虎皮色彩,側面則施有紅底加花朵形狀的繧繝(同一色系由濃至淡的層次彩繪技法)紋樣,山狀冠上貼有金箔。
紫檀木畫槽琵琶 唐或奈良時代·8世紀 正倉院寶物
與「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的「直頸」不同,這把四弦琵琶頸部以直角彎曲,其樣式起源于波斯,在中國隋唐時期頗為流行。這把琵琶背面有蓮花與鴛鴦紋飾,花鳥均用象牙嵌成,上繪《狩獵宴樂圖》,畫中出色的山水畫表現手法以及胡人風俗場景,令人讚嘆。
平螺鈿背八角鏡 唐代·8世紀 正倉院寶物
如今人們能見到的最古老的螺鈿製品,都是唐代遺物。螺鈿是一種特別的工藝——「螺」指貝類,「鈿」為嵌裝,螺鈿即將貝類的外殼加工成平板狀,再切割成各種花紋、圖形,然後嵌入木板、金屬、漆器表面。
國家珍寶帳(部分) 奈良時代·天平勝寶8年(756) 正倉院寶物
這是天平勝寶8年(756)6月21日,光明皇后將聖武天皇的遺物——六百數十件物品獻給東大寺大佛時的目錄,18張麻紙上的墨色仍鮮豔醒目,且全體蓋有「天皇御璽」的印章。卷首和卷末,光明皇后寫下了對聖武天皇的悼念和對亡夫的思念。目錄最後記為「追感疇昔、觸目崩摧」,是皇太后看到太上天皇遺愛之物,想起生前與天皇的經歷而感到心碎。
正倉院御物修理圖(局部) 稻垣蘭圃 東京國立博物館
展品《正倉院御物修理圖》,是一卷描繪在當時赤坂離宮,宮內省圖書寮進行正倉院寶物修理時模樣的作品。對於傳達當時修理的情況來說,這是非常寶貴的記錄。
伎樂面具之一醉胡王 縱37.0 橫22.6 寬29.4 南倉1
此伎樂面製造於778年,由泡桐製成,皮膚呈紅棕色,鬍鬚和下巴的原材料為動物毛髮,頭部飾有花卉圖案,為戲劇中的國王扮相。
白琉璃碗 6世紀 正倉院寶物
黃熟香 正倉院寶物
漆胡瓶 奈良時代8世紀 正倉院寶物
正倉院寶物的展出,不僅使我們透過文物感受千年前古人生活的溫度,也使我們見證日本皇室在傳承保護文化之美中所做的努力。在未來,日本皇室也將繼續傳承美,正如京東國立博物館所言:「皇室所守護的無可替代的日本之美,今後也將繼續傳承下去,請觀眾欣賞這悠久之美。」
(註:文中圖片均來自奈良國立博物館、正倉院及東京國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