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對主角歐維存在好感的人,不多。暴躁、強勢、看不慣年輕人的倔老頭兒,如果要給你心中討厭的老人畫個像,大概就是歐維的模樣。他是舊時代留下的「釘子戶」,頑固而格格不入地生活在新時代。他沒有因此黯然神傷,周圍的人卻被折騰得欲哭無淚。
讓人喜歡不起來的主角,致鬱的自殺主題,這故事似乎沒有讀下去的理由。但它卻成了瑞典的頭號暢銷書,翻譯成25種文字遠銷世界各地,作者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因此一舉成名。《人物周刊》如此評價它:「讀這個故事,你會笑,你會哭,會因此想搬到北歐去,因為那裡的一切都更可愛一些。」
我們如何定義自己?又因何生存於世?當世界對我們殘酷以待,我們怎樣與它和解?這都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問題。今天,我就將從本書的創作手法、人物經歷和全文線索講起,尋找關於救贖與生存的答案。
一、一個本該致鬱的故事,為何擁有讓人大笑的魔力?
死亡,是文學創作中百用不厭的主題。眾所周知如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從主角大庭葉藏的幼年講起,直到他徹底喪失為人的資格,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太宰治的筆下,主角的一生(或者說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可恥可鄙的,他厭惡世人,也厭惡自己,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對這個糟汙人世的控訴。讀者讀來,難免心頭鬱郁,感到生活不過一片荒涼,不值半分留戀。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如果是一本類似《人間失格》的書,說實話,一點都不讓人驚訝。大多數人看到這個名字,恐怕就已經做好了悲涼悽慟、流一腔清淚的打算。可它偏偏不是這樣,明明是以自殺為主題的書,主角如葉藏一般失去了生存於世的意義,讀來卻讓人忍不住大笑起來。
1、無釐頭的比喻,讓人捧腹不禁
這本書的輕鬆氛圍,大多要歸功於作者精妙的比喻功力。自詡也讀了不少的書,像巴克曼這樣刻薄、無釐頭的比喻,卻當真是少見。煙燻妝是「抹了菸灰」,孩子是「小自然災害」,遞孩子這樣簡單無比、似乎沒有什麼可刻畫的動作,到了巴克曼筆下,也成了像遞「一袋土豆」。初讀起來似乎沒什麼道理,仔細一品,耷拉著的土豆袋子和扭來扭去的孩子,頗有幾分相像之處。
隨手翻開一頁,便能拾得幾個這樣有趣又形象的比喻。鄰居魯尼太太裹著的灰色毛衣「就像一隻大手包裹著一塊溼漉漉的肥皂」,溼肥皂滑膩,一不小心就從指縫溜走,用來這裡,變成了魯尼太太照顧病夫而身體瘦弱的最佳詮釋。小夥子渾身是汗,「就像一塊放在桑拿爐裡的豬油」,胖到流油的程度一下子就描寫的淋漓盡致。
俯首可拾的比喻,為這本本應沉鬱無比的書注入了讓讀者哄然大笑的魔力。不過,巴克曼這麼賣力的比喻,可不單單是為了給讀者添笑料。
本文雖是以第三人稱寫的,所有視角卻都是跟著歐維走的。讀者之所見,即歐維之所見。這些誇張的比喻,也自然是出自歐維的視角。於是,歐維是個刻薄老頭兒的形象,無需作者再三強調,也自然而然地隨著一次次的大笑刻進了我們的心底。
2、現實與回憶穿插,衝淡悲傷情緒
現實與回憶穿插描寫的手法,是本書的獨到之處。用常人的眼光來看,歐維的人生堪稱悲慘。7歲時,母親死於肺癆,在父親的照看下長到了16歲,父親又被疾馳而過的火車撞死。輟學工作,被愛小偷小摸的同事坑著背了鍋,辛辛苦苦建好的房子,被大火燒毀,事先買的保險還是假的。好不容易磕磕絆絆地走上正軌,還和心愛的妻子有了孩子,一場車禍又毀掉了一切,孩子流產,妻子殘疾。
如果用傳統的手法描寫,按部就班地講述歐維的一生,應該會是個主角一次次被生活打擊,卻如同打不死的小強一次次站起來,迎接全新的人生的故事。這當然也是個值得人深思的好故事,卻未免有些乏味,容易讓我們對歐維的不幸遭遇產生麻木感,反正他總會站起來的嘛。雙線寫法,更容易讓我們產生共情。
本文的時間線索並非只有「現在」和「過去」,還有「3星期前」。第一章是「現在」,歐維在買電腦,第二章卻突兀地回到了「3星期前」歐維決定自殺的時候。這就難免給我們心中留下了懸念,歐維為何而自殺,明明打算自殺的倔老頭兒又怎麼跑去買電腦了。
到了第五章,又開始章節交替地講述歐維的「過去」和「3星期前」的故事,讓我們對歐維這個人有了全面的認識,理解他走向自殺的必然性。與此同時,因為我們早已知道歐維「現在」是活著的,能夠適當減輕悲傷情緒,又自然而然地產生新的疑惑,歐維是怎樣從自殺的必然命運中走出來的。於是,順著一路的疑惑解開,我們也就理解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愛與和解的主題。
二、屢敗屢戰的「倔老頭兒」,為何會走向自殺?
剛才說了,歐維的「過去」是可以稱得上悲慘的,雖然他自己不這樣認為。父母早逝,被人冤枉,房子燒毀,被人欺騙,失去子女,妻子殘疾,這樣的事情隨便遇到一件,就已經讓人難以承受,歐維卻總是平靜地接受著生活賜予他的一切,然後再一次地站起來。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個可以說的上是「屢敗屢戰」的倔老頭兒,怎麼會因為人到老年的被辭退就走上自殺的不歸路呢?分析本書創作手法的時候,我也說了,歐維的自殺是有其必然性的,分析其中的必然性,自然要去了解影響歐維最大的兩種情感——親情和愛情。
1、親情:鑄就「倔老頭兒」的性格底色
母親去世時,歐維才7歲,他留下的關於母親最清晰的記憶只有一件事:周六早晨,母親會在廚房窗口忙活,時不時地哼個歌兒。這就註定了歐維性格中最重要的底色,都來自於他的父親——一個正直、勤勞、沉默寡言、身材精瘦的鐵道工。
歐維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參加鐵道上的慶祝活動,有不少人和父親挑戰掰手腕,結果都是父親獲勝了。回去的路上,父親並沒有賣弄自己的勝利,炫耀自己所擁有的力量,只是教育兒子「只有狗崽子才會覺得塊頭和力量是一碼事」。那時候母親還沒有死,歐維不到7歲,但他卻將這句話記了一輩子。
父親愛發動機,它剛正不阿,你以禮相待,發動機就帶你馳騁在無垠的道路上,讓你盡情享受自由的滋味,而你要是「搞得像個混蛋樣」,發動機也就會剝奪你的自由。父親很久都沒有自己的車,也不懂歐維教科書上的數字,但他懂發動機,也懂得如何以誠待人。
父親的同事湯姆不是個好人,還為了眛下火車上被落下的錢包,與年紀尚小的歐維發生衝突。酒過三巡,旁人說起湯姆的壞話,父親卻只是看著同事的眼睛,「四個孩子加一個胖老婆,比湯姆好的人也會變成他這樣」。跟在這樣的父親身邊長大,共情和體諒,自然也成了歐維性格中的一分子。
言傳身教,這是很多父母明白卻沒能做到的道理,歐維的父親做到了。16歲前在父親身上學到的道理,鑄就了歐維一輩子的性格底色。在以後的幾十年裡,歐維像他的父親一樣,兢兢業業,循規蹈矩,做正經事,開正經車,做個有用的人。
2、愛情:「那是他的全部色彩」
歐維這樣的男人會說謊,恐怕沒有讀者相信。但他真的這麼做了,對自己未來的妻子。
遇到索雅,是個幸運的早晨。歐維剛剛下班,打算坐上另一班火車回家,卻看到了站臺上的索雅,於是他又回到火車上。這個從來按部就班做事的男人,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女人。他自卑於自己輟學的經歷和清潔工的身份,告訴索雅,自己是個軍人。
在他遇到索雅前,一次次失望的歐維過著「聊以度日」的日子,和索雅在一起後,這個素來不被命運青睞的男人才有了生活。所以他撒了謊。但謊言總有拆穿的那一刻,歐維選擇在第一次約會的餐桌上說出真相,索雅反而笑起來,這個聰慧的女人早已經看穿了一切。在索雅的鼓勵下,歐維通過工程學位函授課程,在建築公司找了份工作,一幹就是三十多年,直到被辭退。
可以說,索雅為歐維帶來了新生。歐維的人生素來是非黑即白的,沒有其他色調的存在,但他遇到了索雅,生活從此有了色彩。哪怕沒有子女,哪怕妻子失去行走的能力,這一切在歐維眼裡都沒有什麼,他有他的色彩就夠了。
深情如許,分離自然讓人不堪忍受。當妻子因病辭世,歐維再也沒有了生活。
3、被辭退: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妻子離世,牽絆歐維的最重要的一份情感就此不存於世。韓寒說:「一個男子失戀以後,要麼自殺,要麼再戀一次愛。」對歐維這樣的男人來說,他只有一個選擇。但他畢竟是個有責任感的人,工作還在,所以歐維不能隨之而去,哪怕他已經為自己預定好了墓地。但妻子離世後半年,歐維被辭退了,年輕的經理無法忍受一個連電腦都不會用的倔老頭。歐維跟不上時代了。
或許有活得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但歐維肯定不是。他堂堂正正地過了一輩子,看不慣變得「還沒過期就已經過時」的時代,卻被一群不如他的年輕人拋棄了,這在歐維眼裡當然是晴天霹靂。已經沒有任何人需要他,而能夠牽絆他的人也都不存於世,歐維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答案似乎沒有懸念。
三、5次深思熟慮的自殺,為何都走向失敗?
歐維這樣的人,自殺也要提前準備好一切,遺書,墓地,喪葬費,下葬後要穿的西服。但這麼有計劃性的人,自殺卻會一次又一次失敗,這未免有些不可思議。但仔細讀來,你會發現,所有的巧合都不是巧合,把歐維一次次從死亡邊緣拉回來的,其實是他自己。
歐維的第一次自殺,是上吊。這次的失敗原因有些無釐頭,繩圈斷了,在歐維感到喘不過氣的時候。這讓歐維更加對這個社會失望,連像樣的繩子都生產不出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沒了,已經沒什麼質量可言了」,這是歐維對時代的結論。但就是這樣的時代,狠狠地拋棄了歐維。
歐維決定吸汽車尾氣自殺。可他再一次失敗了,敗在了自己的善良上。如果你已經到了決意自殺的地步,而且也正在實施自殺,你會去幫別人的忙嗎?歐維會。鄰居帕爾瓦娜的丈夫從梯子上摔下來,需要歐維幫忙送他去醫院,於是,第二次自殺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這次,歐維打算臥軌。先後經歷了火車晚點和救掉下鐵軌的男人後,歐維等來了自殺的時機,但他看到了列車司機年輕的臉。如果就這樣死的話,會給他帶來什麼呢?歐維重新回到了站臺上。
會牽連別人的死法不行,歐維發現還是得自己來,他琢磨吃止疼片過量也可以死的。但是,他不情不願收養的貓在外面被狗欺負了,已經倒到手掌裡的藥品重新回到了瓶子裡。
複雜的死法總是被打斷,歐維決定簡單一點,給自己頭上來一槍。卻正好遇到同性戀小夥的求助,他被知道自己性向的父親趕出了家門,沒有地方可去。總是看不慣這些年輕人的歐維放下了槍。以後,他再也沒有拿起那把可以帶他離開人世的獵槍。
歐維的自殺失敗是一次次的巧合,但又不單單是巧合。如果沒有一顆善良的、容易被他人的求助動搖的心,歐維恐怕早在第二次自殺的時候,就已經徹底離開了人世,也就沒有了與世界和解的機會。一次次拯救歐維的,其實是他自己。
四、與世界和解
歐維與世界的和解,要感謝帕爾瓦娜。這個有些笨、有些莽撞的女人,總是拿一堆事來麻煩歐維。她敏銳地發現了歐維的自殺意願,於是她逼著歐維收養流浪貓,讓歐維幫自己照看女兒,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把歐維拉回來。
她成功了,在一次次自殺失敗後,在一次次被需要後,歐維覺得這個「連自行車都不會修」的社會還是需要自己存在的。更何況他再一次有了家庭,繼父親、妻子離世後,他有了「女兒」和「外孫女」。帕爾瓦娜的女兒悄悄說的那句「謝謝外公」,為歐維的生活在此注入了家庭的溫暖。
歐維還有什麼理由離開世界呢?存在的價值,新的牽絆,他都有了。他可以與這個世界和解了。
人這一生啊,那麼長,誰不會遇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件糟心事。但很多時候,無法跨過不幸的根源就在我們自己身上。心志堅定如歐維,一輩子經歷的苦難數不勝數,他都一步步走過來了,最後卻敗在了一次小小的辭退上。歸根到底,他敗給的是自己的心。愛人離世,被看不上的年輕人辭退,這些都讓歐維對自己生存的意義產生了懷疑。他想不通這個社會,年輕人貸款、消費、瘋狂享樂,連個自行車都不會修,開車都要開自動檔,但就是這樣的社會卻不再需要他了,這聽起來就很可笑,不是嗎?當一個人對自己生存的意義都產生懷疑的時候,他選擇自殺實在是再平常不過了。
但強者之所以為強者,就在於他能一次次從旁人難堪忍受的境地中走出來,永葆初心。尼採的那句「那些沒有消滅你的東西,會使你變得更強大」,用來形容歐維再貼切不過了。或許對自己仍舊留在人世的意義產生懷疑,歐維始終沒有變過的,仍是那顆來自父親的,正直而誠懇的心。於是,一次次自殺,一次次因為為別人著想而被從死亡邊緣拉回,最終,他迎來了一個新的家庭,一個擁有「女兒」和「外孫女」的家庭。
死亡和救贖,需要多久。歐維告訴你,只要3星期。這3個星期,歐維跨越了心的障礙,重新與這個世界和解,從此跨越生死界限,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場救贖。我們的人生或許不像歐維那樣多舛,卻也難免有些不順意,抱怨是最要不得的東西,只會讓你陷入深淵,看到花開也只能想到招惹蚊蟲。真誠和努力,才是解開命運魔咒、與世界重新和解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