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為何不直接把朱祁鎮給殺了?不是不想,而是殺不了!

2020-12-22 情懷與歷史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朱祁鈺被冊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兵敗被俘。彼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稟明孫太后,最終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值得注意的是,明英宗回歸之後,雖為太上皇,卻被軟禁在南宮。

朱祁鈺從內心來講並不希望明英宗回朝,為防備明英宗與舊臣聯繫,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進一步來說,一山不容二虎,朱祁鈺也不願意兩個皇帝同時存在的情況發生。所以,朱祁鈺對於朱祁鎮,無疑是想除之而後快的。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鈺迎回朱祁鎮,為何不直接把他殺了?僅僅是把他軟禁起來呢?

明英宗回歸之後,雖為太上皇,卻被軟禁在南宮。並且,朱祁鈺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繫。也即朱祁鈺對於朱祁鎮,可謂嚴加防範。同時,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把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凡此種種,都表明明代宗朱祁鈺對於皇位的貪戀。而對於朱祁鈺的皇位,朱祁鎮自然是重要的威脅,也即朱祁鎮一天不除,朱祁鈺的皇位就有可能失去。

既然如此,朱祁鈺為何不直接把朱祁鎮給殺了呢?對此,在筆者看來,不是朱祁鈺不想,而是他殺不了。一方面,朱祁鈺想要名正言順的除掉朱祁鎮,必須要掌握後者的把柄,這樣才能獲得朝廷大臣的支持,不然的話,朱祁鈺直接下令殺了朱祁鎮的話,自然會遭到明朝朝廷的激烈反對,乃至於留下昏庸無道的名聲。

比如明朝之前的唐太宗李世民,雖然開創了「貞觀之治」,卻因為玄武門之變殺害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而成為其一生中難以抹去的瑕疵。連李世民這樣的千古一帝,都難以逃脫弒殺兄長的評價,能力遠遠不如李世民的朱祁鈺,自然不敢肆意妄為了。更為關鍵的是,朱祁鈺迎回朱祁鎮後,後者謹小慎微,如同高平陵之變前的司馬懿一樣,不給對方抓住把柄的機會。

當然,朱祁鈺派人將朱祁鎮嚴加看管起來,也導致後者事實上長期無法和外界取得聯繫,進而很難留下什麼可以大做文章的把柄。在此基礎上,加上朝廷之上還有部分偏向於朱祁鎮的勢力,這更讓朱祁鈺無法名正言順的除掉朱祁鎮了。另一方面,既然明的不行,朱祁鈺為何不藉助於東廠和錦衣衛來除掉朱祁鎮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朱祁鈺根本沒有強力掌控明朝的東廠和錦衣衛。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即位,升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自此之後,明朝的東廠就被王振所掌控了。但是,土木堡之變中,不僅明英宗被俘,宦官王振也被殺死。而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後,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也即東廠勢力遭到了重創。至於當時的錦衣衛,則是在明朝兵部尚書于謙的掌控之下,畢竟在京師保衛戰中,于謙需要調集一切力量來抵抗瓦剌大軍的進攻。

進一步來說,朱祁鈺在位時,對于于謙等大臣非常倚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作為皇帝的權力,導致其無法動用錦衣衛和東廠來秘密除掉朱祁鎮。此外,孫太后的存在,也讓朱祁鈺比較忌憚,不敢直接將朱祁鎮給殺了。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逝世,皇太子朱祁鎮登基為皇帝,孫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最後,明英宗被俘居於漠北之後,孫太后數次給明英宗寄去禦寒的棉衣。明英宗還朝之後,被明景帝幽禁在南宮,孫太后多次前去探視。對於朱祁鈺來說,自己可以登上皇位,離不開孫太后和于謙的支持,現在朱祁鎮回來了,孫太后顯然非常更傾向於自己的兒子朱祁鎮。至于于謙這位大臣,無疑是保持中立的。在此基礎上,得不到孫太后和于謙的支持,也是朱祁鈺不敢除掉朱祁鎮的重要原因。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正式發起了「奪門之變」。最終,明英宗朱祁鎮奪回了皇帝的寶座,至於明代宗朱祁鈺,則在一個月之後去世。而就朱祁鈺的死因,至今存在一定的爭議,有觀點認為朱祁鈺是病逝的,也有人認為朱祁鈺是被人所害。但是,不管怎樣,朱祁鎮復位之後,朱祁鈺之死,已經是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

相關焦點

  • 困局,朱祁鈺迎回朱祁鎮後,為何一直沒有除掉朱祁鎮?
    朱祁鈺要一個好的結局不只是殺不殺朱祁鎮這一個問題,太子朱見深要怎麼處置,群臣的嘴要怎麼封住,以後選擇誰來做接班人,這都是朱祁鈺將要考慮的問題,其中有一個環節處理不好,朱祁鈺的統治都會受到影響。
  • 孫太后能將朱祁鈺扶上皇位,為何不讓朱祁鈺還位於歸來的朱祁鎮?
    這時我們不禁有所疑問,孫太后有能力將朱祁鈺扶上皇位,而朱祁鎮作為孫太后的兒子,為何她不能助他兒子再登皇位呢?其實不是她不想,而是她不能。朱祁鎮已經失去了民心皇位這東西,說難拿也難拿,說容易拿也容易拿。作為政治老手的孫太后顯然知道這一點,朱祁鎮在當時已經失去了民心,誰保他誰死。而朱祁鈺在處理土木堡之變之後的事時,顯現出了一個帝王該有的樣子,這時候的朱祁鈺正是民心所向,誰動他誰死。在這種情況下,孫太后自然不敢提及讓朱祁鈺還位於朱祁鎮之事。
  • 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作為張太皇太后的孫子輩,朱祁鎮是沒有可能,也沒有理由殺張太皇太后的,如果她在朱祁鎮南宮復闢時還活著的話,那朱祁鎮最多就是把她軟禁起來,不可能說殺就殺了。返師途中,八月十五(1449年9月1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師也先所敗,明軍「死者數十萬」,英宗被俘虜,王振被亂軍所殺,史稱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挾持英宗南下進攻北京,皇太后孫氏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不久郕王即帝位,是為明景帝,改次年為景泰元年,尊英宗為太上皇。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勝利後,瓦剌倡議和談,欲送還英宗。代宗不欲英宗還鑾。
  • 如果朱祁鈺狠下心來,將他哥哥殺了,他的下場是不是不會那麼慘?
    朱祁鈺之所以沒有對自己的哥哥下手,不是他心軟,也不是他念及手足之情不願動手,是因為他沒有實力殺朱祁鎮。 一、朱祁鈺得位並不正 朱祁鈺原來只是藩王,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他可能一輩子就是做一個王爺,享盡榮華富貴。
  • 也先三殺朱祁鎮均出意外,英宗命不該絕,還是天意要亡朱祁鈺
    然而,朱祁鎮被俘期間,三次被也先誅殺都絕處逢生,這是驚天巧合,還是英宗命不該絕?筆者試從三個角度梳理朱祁鎮、朱祁鈺兄弟上演的歷史大逆轉,撥開歷史迷霧,重現朱祁鎮二次復闢的前前後後。一、「三殺」英宗均出意外,朱祁鎮命不該絕「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也先想利用英宗朱祁鎮作為人質而大撈一筆。可惜的是,大明于謙等人擁立新帝,對舊主朱祁鎮「全然不顧」,一時間朱祁鎮變成了燙手山芋,留之無用。於是也先就想殺了朱祁鎮。但我們知道,朱祁鎮最後不但沒有死,反而重回大明做了皇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朱祁鈺能力遠超朱祁鎮,為何朱祁鎮能輕鬆復位?這一原因至關重要
    袁枚認為,土木堡之變後,朝廷能夠安定社稷,不是因為于謙賢能,而是因為朱祁鈺賢能。袁枚的話不無道理,試想,如果朱祁鈺不賢能,便做不到知人善任,于謙還有大展拳腳的機會嗎?可惜,朱祁鈺享國不長,在位時間不過短短八年,而且,他最後是被其兄朱祁鎮奪位。
  • 孫太后與朱祁鎮這一對母子,對待朱祁鈺,是不是很不厚道
    但是朱祁鎮膽大妄為,竟然在王振的慫恿下,把他的老祖宗插在宮中的那塊鐵牌子給抽掉了,而是不只讓王振幹政,還讓王振幫他寫聖旨,處理朝廷事務。後來瓦剌的太師也先不滿明朝的賞賜不夠,率領瓦剌軍前來侵略明朝。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當然了,御駕親徵也沒有錯。朱元璋、朱棣都曾多次御駕親徵。
  • 孫太后將郕王扶上帝位,為何後來不要求朱祁鈺,還政於朱祁鎮
    正統十四年,王振慫恿朱祁鎮親徵,結果導致朱祁鎮被俘虜,王振也在亂軍中被殺。為了維護國家穩定,安撫人心,于謙等大臣便向孫氏建議,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其實在她的內心,根本不想讓朱祁鈺登基,畢竟這不是她的親兒子。再說朱祁鎮已經有兒子了,就算要擁立,也該擁立皇子,自己的孫子再怎麼說,也要親過朱祁鈺。 然而當時的皇子朱見深才兩歲,根本沒辦法主持大局,即使讓他即位,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孫太后深知自己無法說服群臣,只好答應他們的請求,同時提出要立朱見深為太子,就是為了保住朱祁鎮一脈的皇位。
  • 朱祁鈺繼位名正言順,登基8年,為何輕易就被朱祁鎮給推翻了?
    朱祁鈺繼位名正言順 朱祁鈺繼位,是在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後,孫太后和大臣為了避免主少國疑,正式請朱祁鈺登基的,請注意,朱祁鈺登基,在最初並不是他的本意
  • 朱祁鎮瓦剌一年遊後,為何被幽禁7年之久?朱祁鈺還是太仁慈了
    歷史上對朱祁鎮的評價之所以還不錯,主要就來自於這個階段。朱祁鎮登基的時候才9歲大,還在玩泥巴的年紀,就要處理國家大事?這可能不太現實。張太后是朱瞻基的生母,她到了明英宗時代就是太皇太后了,天下她最大,誰敢不買她面子呢?
  • 土木堡之役朱祁鎮被俘虜,大明風雲湧動,朱祁鈺為何能當上皇帝?
    于謙可不敢輕易做這個主,廢立皇帝不是一個臣子可以做的,而是權臣所為,擁立新帝後會有從龍之功。于謙一心為公,卻也不想落下把柄,讓人覺得他想當權臣。所以,于謙找到了當時的孫太后,商討此事。因為皇帝人選,朝中群臣和後宮掀起了一番鬥爭,各派勢力粉墨登場。
  • 為何朱由校和朱由檢兄友弟恭,朱祁鎮和朱祁鈺卻兄弟反目?
    不過,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玉兄弟倆的關係,實際上在土木之變發生之前,其實也不壞。朱祁鎮在正統十四年聽信了王振的讒言,不顧一切地親徵,而在親徵之前,他又親自命令朱祁鈺「居守」。何為居守?從這一點來看,倘若朱祁鎮和朱祁鈺關係不好的話,朱祁鎮絕不會在自己親徵的時候,給朱祁鈺這麼大權力。因為他得保證他出徵在外的時候,朱祁鈺不會在後院放火,不會借著手中的權力在背後捅他一刀。後來朱祁鎮和朱祁鈺之所以會反目,說到底還是為了皇帝那個位置,這兄弟倆誰都有點不甘心。
  • 朱祁鎮奪門復闢之時,朱祁鈺登基已有八年,為何身邊無人救駕?
    此時此刻,龍椅上的易主屬於反常的更替,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位八年的朱祁鈺為何身邊沒有人救駕,朱祁鎮也沒有人阻止他發動政變?所有這些都要從他意外地成為了皇帝開始。在歷史上,朱祁鈺生母吳氏,並非高門貴女,而是漢王府中的小宮女。在漢王造反之後,明宣宗親自出馬將他擒住,並將自己府裡的女眷都帶回皇宮。回到家裡,明宣宗就寵幸了吳氏,後來她又生下了朱祁鈺。
  • 孫太后並非朱祁鎮生母,為何她會同意石亨等人,幫助朱祁鎮復闢
    孫氏不是朱祁鎮生母,那麼也就是說,無論朱祁鎮、朱祁鈺誰當皇帝,孫氏都是皇太后。既然如此,為何她還會同意石亨等人,通過奪門之變,幫助朱祁鎮復闢呢?且不說朱祁鎮是不是孫太后所生這一點,如今仍存在爭議,就算她真的不是朱祁鎮生母,但好歹二人也是名義上的母子。
  • 朱祁鈺當皇帝7年,為何仍被朱祁鎮反殺?沒子嗣,身體又亮紅燈
    明朝君臣上下一心,成功打贏京城保衛戰,朱祁鈺的聲望也達到了頂點。然而,朱祁鎮畢竟還在世,這是個迴避不了的問題。瓦剌人見用朱祁鎮要挾明朝的計劃失敗,繼續養著也費糧食,乾脆表示願意把他送還明朝,換點好處拉倒。孫太后倒是願意,籌集了不少金銀珠寶準備接兒子回京,可是朱祁鈺不幹了。
  • 天子守國門成俘虜,廢除殉葬卻殺功臣,朱祁鎮窩囊一生卻青史留名
    也因此,我們往往都認為明朝的皇帝都是腰杆挺得老直,很有骨氣的男人們;不過有一個皇帝卻被比較窩囊,當然不是說這個皇帝人窩囊,而是遭遇非常的窩囊,但其個人的勇氣還是值得稱讚的,這個皇帝就是朱祁鎮。在王振的蠱惑下,明英宗御駕親徵,被瓦剌俘虜老年人畢竟沒有多少日子,張太后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於是乎想走之前把王振帶走,就喊了大內侍衛把王振騙到後宮,準備殺了他;王振也不是智力障礙者,就悄悄的匯報給英宗,這就爆發了張太后和英宗的爭吵,張太后知道弄不死王振,於是氣的病死了。
  • 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這個觀點我無法苟同!先不說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僅僅就大明王朝來說,朱祁鎮的曾祖父朱棣就第一個「不同意」!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將自己親侄兒從皇位上拉下馬,整個大明王朝還有誰得位比朱棣還不正嗎?況且,朱祁鎮地位就真的不正嗎?明英宗朱祁鎮,明朝唯一一位兩度登上皇位的皇帝!
  • 也先俘虜了朱祁鎮,為什麼大明沒給贖金,他卻放走了朱祁鎮?
    也先從一開始擄走朱祁鎮的時候,他就沒有想過要殺了朱祁鎮,或如金國對待徽欽二帝一樣對待朱祁鎮。因為這兩個選擇,對於也先而言幾乎都沒有好處。殺了朱祁鎮,那就是等於和大明撕破了臉,從此之後將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 朱祁鎮與朱祁鈺,土木堡之變後的人生交錯
    而明朝自開國以來,共有過十六位皇帝,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三位,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朱允炆,以及一位大眾不太認識的景泰帝,朱祁鈺。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而在明朝遷都北京之後,朱祁鈺更是唯一一位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 朱祁鎮復位後,身邊美女如雲,為何要復立殘疾又無子的錢皇后?
    若不是于謙等主戰派大臣的極力周旋,明廷甚至都有了南遷至舊都南京的打算。可以說,朱祁鎮是用自己的無能差點斷送了明朝國運。在復闢之後,他又冤殺于謙,繼而因為重用門達、逯杲等奸臣,導致弋陽王一家冤死。在他統治期間,還曾爆發數十萬的流民起義,導致明朝國力大衰。這樣一個皇帝,自然算不上什麼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