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藝|邯鄲農民尋根木旋:打開鄉土記憶的咒語

2020-12-22 燕趙都市報

引子:老漳河

河流是文化的產床。

長江黃河的例子自不必說,拿漳河來講,與黃河氣質頗相像的它,也在流經的土地上享有「母親河」之名。歷史上,漳河從太行奔湧而下,泥沙翻騰衝積,河道遷徙難定。特別在河北境內邯鄲、邢臺一段,留下太多印記與影響,其中既有「一方水害」的陰沉形象,也有漳河故道「老漳河」周圍,那頗為獨特的生活樣態。

廣宗、肥鄉、廣平,開車走國道用不了兩個小時的三處鄉土,都在這片老漳河流域內,也都因為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名列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個有趣的現象,讓人不禁對這種老手藝——「木旋」(或寫作「木鏇」),更加好奇。

然而我的尋訪之路並不順利:在申報和得到保護最早的木旋之鄉廣宗,完善的資料並沒有幫我找到曾經是新聞主角的傳承人。在可能是「他」或「他們」最後確切的活動地址躑躅無獲後,我只得抱著僥倖的心態,去尋訪下一個採訪對象:邯鄲市肥鄉區沙窩村,李學民。

我是通過李學民的快手號「旋木碗」,無意中與他聯繫上的。而且他一直在外打工,最近才告知我要回家幾天,可以到沙窩聊聊木旋。我不知道,電話裡聲音年輕的他,與古老的傳統木旋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繫?

一個遊戲開啟的課堂

1971年出生的李學民,按中國傳統虛歲計算,今年已經五十了。但年輕的聲音和臉龐,讓人對他種種「時髦」的觀點和行為,倒不怎麼驚訝。我們首先從他6000多粉絲的快手號聊起,他說自己老是在外打工,很不容易回家旋旋碗、做做手藝,因此原創視頻不多,這影響漲粉。

李學民發布的近400個短視頻中,大部分與木旋有關,其中關於沙窩木旋的,則多以他自己或是他的老師——今年90歲高齡的程金慶老人——的手藝展示為主。他們的嫻熟技藝,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門幾乎湮滅在這個時代的偉大根源性傳統;也很難相信,李學民從33歲開始為這門手藝「續命重生」而努力,竟然與一個遊戲有關。

木旋,是一種既古老又新潮的木作工藝。其原理正如它的字面之意——「木頭旋轉」,是利用動力裝置(比如現代的車床),讓木料旋轉起來,手藝人藉助刀具,在旋轉的木料上削挖出想要的造型,製造多種多樣的器物。

這些器物既可以是常見的生產生活用品,比如擀麵杖、算盤珠,刀把、鍋把等圓柱形手柄;又可以是典雅優美的藝術品,比如木製的花瓶、香插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集合了木頭溫潤質樸之美以及對稱均衡、圓潤內斂的審美體驗。木旋,是全世界都能夠使用和理解的「工藝語言」。

今天,木旋愛好者使用的車床和刀具,越來越高級複雜,優秀作品的價格也越來越貴。它顯然與李學民與父親討論過的沙窩傳統木旋,有著天壤之別。這種差別,既體現在它們的效率和普及性完全不同,也體現在它們可能的歸宿,已經發生了方向性的分離——現代木旋的粉絲群越來越大;而沙窩木旋,幾乎已經走入歷史背景中,成為一種文化化石。它的活性和影響,正在慢慢消失。

李學民的「打撈」,最初可謂無心插柳。

那是過年前農村最輕閒的一段時間。從打工城市回到家,感覺有點無聊的李學民,偶然地,和父親聊起村裡的木旋手藝。父子倆越聊越有興致,父親乾脆把家裡藏著的旋軸找出來,催著兒子去村裡轉轉,看能不能再湊成一張旋床。

沙窩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旋碗之鄉。學民的爺爺就是老手藝人,旋床曾是他謀生養家的工具。而旋軸,那是每張旋床最重要的核心構件,過去是手藝人家輩輩相傳的寶貝,卻在鄉村小手工業者消失的浪潮中,越來越罕見了。

竟然真的給他拼起一張旋床來!

這個遊戲一般的生活插曲,成了村莊裡難得一見的熱鬧。當李學民雙腳笨拙地踩上高大旋床上的兩根踏板,重新讓它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院子裡站的人越來越多——人們記憶的閘門漸漸開啟,沙窩木旋的傳奇又活了起來。

學藝,如琢如磨道阻且長

爺爺如果在,會說李學民剛上旋床的架勢是——裝模作樣。

270多戶的沙窩村,過去遍地都是旋碗的痕跡:家家場院裡飄香的木屑花,和堆成垛的柳木、棗木、槐木料。但是到了李學民這一輩,村裡會旋碗的老師傅,已經剩不到六七個。

從小見慣使慣木碗的李學民,沒有注意過「木旋」這門在沙窩傳了數百年的老手藝,到底是怎麼退出生活的。然而一旦踩過旋床,撫摸過有上百歲年紀的旋刀那粗糲的手柄和殘破的刀刃,他就決定:玩,也要玩出個明白。

師傅不願意教。後生小夥兒,出去打工置個錢,不好?學這廢棄了三十多年的木旋幹啥?再說人家工廠裡有車床有流水線,啥碗啥形做不出來?使了力氣,賣不出錢,圖啥?

李學民軟磨硬泡,附帶偷學——總有技癢的老把式到他家踩踩旋床過過癮,他就跟人家一邊聊一邊學,等人家走了,自己再上去複習、驗證。

一項傳統,斷起來不過十幾年的事情,續起來則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李學民頭上被潑過的涼水,也是一碗接著一碗。

旋碗先要磨刀。李學民從家裡揀了還有完整形狀的舊刀,找鐵匠去打。鐵匠的爺爺也是鐵匠,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五十元成交,誰知千辛萬苦打出來的旋刀,讓師傅一看,哭笑不得:李學民拿去當樣板的刀,是早已磨壞的廢刀,照著打出來的,自然也不能用。兩個對「傳統」充滿嚮往的仰慕者,卻被「傳統的模糊」迷了一下眼——這大概也算許多非遺傳承和傳統民藝復興之中,常見的失落吧。

李學民學木旋,始於遊戲,成於犧牲。

為了學藝,他有三年時間,沒有離開沙窩村。在那三年,李學民放棄了外出打工掙錢的機會,上午在附近磚窯出力幹活,下午跟著師傅學習實踐。直到把手上的戰戰兢兢,練成了心手合一成竹在胸。

旋碗不難,唯求專注。從把木料敲進旋軸卡槽的那一刻起,木旋手藝人的身體與心靈,就必須與手工、與木頭,保持高精度的聯結與默契。李學民說,一件木旋品的成功與完美,往往就在於一開始的行動要找準重心,然後始終圍繞其克制而持續地發力。這樣,材料的質感和思維的想像,才能在旋磨中不斷靠近,終至契合。如此做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木的藝術」。

現在,年屆五十的李學民,很慶幸自己在「看見」沙窩傳統木旋時,一下子就找準了重心,專注地付出了三年。當時的勇氣和努力,或者只是年輕氣盛不知顧慮,卻在無意中為他的人生,他的村莊,和他們的歷史,留下了一張珍貴的草圖。

「野生的人類學者」

劉亮程說,樹會記住很多事。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人,會特別喜歡木頭?

自李學民家起了旋床,到他家旋碗和看旋碗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鮮活的語言和情感流露,讓本來只想「耍一耍」的他,突然意識到:在這種讓人感覺疏離而又親切的傳統技藝上,竟然保存著那麼多人的記憶和不舍。每個人都跟他說,這個東西沒有用啦;每個人又跟他說,「這個東西沒了,太可惜!」

李學民本想「玩」過之後,就把湊起來的旋床捐出去,捐給民俗博物館之類的機構。他的想法很簡單:博物館條件好,以後這東西找不見了,大伙兒起碼在博物館裡能看看。

沒想到,他打電話給天津一家民俗博物館,人家劈頭就問他:運費誰出?

連運費都不肯出的人,真的在乎沙窩傳統木旋嗎?李學民樸實的計較,卻很難回答。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樣的拒絕倒開闊了李學民的思路。他想:其實旋床放到博物館裡,講解員也講不出啥;還不如我這個沙窩土生土長、能踩旋床能削木碗的人,給大家講講。

一旦下定決心,李學民就盯上了木旋。他一邊學,一邊村裡村外打聽,四處搜羅關於旋碗的軼事和保留物。這一攢,竟給他攢出了一個小小的木旋博物館,和一項數年非遺申報的事業來。

在李學民家二樓,一溜三間寬寬敞敞好房,充作了傳統木旋展示、保存和宣講的小型陳列室。比如一件頗見年代的手推式小旋床,李學民可以把這種旋床的特點、用處、技法給你講個清清楚楚。旋床旁邊宣傳板上,還詳細記述著這種小旋床在沙窩的歷史——這是李學民走訪得到的田野資料,也是他整理傳統木旋口述史的重要內容。

為了了解木旋、了解沙窩,李學民把附近縣鄉所有與木旋沾邊的地方,都跑了個遍。關於傳統木旋在家鄉的歷史流變,他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木旋,曾經是這片土地上,多麼美好多麼真實的一種智慧。

漳河有害,但漳河多柳。河柳對於老漳河附近百姓而言,價值巨大。柳條可以編筐,柳木軟硬適中,無毒而清香,最宜旋作家用器具。這是沙窩、廣宗、廣平等地,木旋手藝經久不衰遠近馳名的重要原因。在李學民尋訪過的許多老藝人的記憶裡,廣平南小留的「旋貨集」,甚至吸引到山東、河南的手藝人,到此聚集賣貨。而手藝突出的村莊,如沙窩,村裡則常年可見山西等地的客商來此聯繫貨源。

人無我有,人有我長——手藝人的頭腦就像樹的年輪一樣,記錄著環境的變化和生存的需要。為啥沙窩木旋流行別處少見的「大旋床」,並以旋碗為主?那是因為,聰明的沙窩人發明了套旋技法,同樣一塊木頭,別處匠人作三隻碗,沙窩匠人卻能套旋五隻,既節約時間又節省木料,競爭優勢大大凸顯——懂行的商戶,買木碗只到沙窩,別不他求。

如此,同樣聚焦木旋技藝的鄉土上,漸漸形成了不同的產品、技法和工具特點,而最終保留於我們今天看到的不同木旋非遺項目上。

世界被我感動哭了

李學民對沙窩木旋、傳統木旋和現代木旋,在一棵大樹上的各自位置與生長狀態,看得越來越清楚。

讓一兩張旋床再蹬起來,發出聲響,並不難。難的是,讓傳統木旋技藝的根,重新吸收養料,生發枝椏,在土地上活潑地生長。

2013年,正在蓋新房的李學民,接到一個電話。一家文化機構的工作人員,看到他發表在百度貼吧裡關於沙窩木旋的影像和文字,與他取得聯繫。2014年,這家機構邀請他去福建仙遊參加木旋文化展示活動,他和師傅商量了一下,決定出去看看!臨行前,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拆卸並打包了巨大的旋床,在忐忑之中看著自己的「老夥計」,變成一個大包裹,離開了自己的視野。

樹挪不好活,但木旋手藝人,只有打開眼界擁抱時代,才能真正守護傳統傳承文化。

與中外木藝、木作特別是木旋從業者和愛好者的廣泛接觸,讓他的世界,從自家二層樓上那個充滿懷舊氛圍和惆悵感的小小「木旋博物館」,突然擴展到一片無垠的海洋。精密車床,沒有見過的材料和工具,複雜的設計與文化理念,聽不懂的語言,陌生的臉龐……更重要的是,那麼多精美的木旋作品和先進的木旋技藝!

手中這盞再樸素不過的木碗,還端得穩嗎?

2017年3月,李學民受邀去美國參加交流活動。老外對中國傳統木旋的強烈反應,最初讓他震驚而不解。

「我小時候,哪個村沒個旋碗的老爺爺呢?我從來沒想過,如果沒有沙窩這樣的傳統,人們到哪兒去買碗啊、杖啊。我也從來沒有想過,歷史就在我眼前。到了洛杉磯我才發現:我認為滿世界都有的東西,竟然真的沒有了。所以他們看見我們帶著傳統和歷史來,才會那麼激動,那麼熱愛。

「也許以後人們就不用木碗了」,我說。

「可是木旋呢?使用車床旋木頭的人,怎麼能不知道這種技術的來歷呢?」李學民曾親眼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外國匠人,從他的旋床上操作一番,下來後淚流滿面,老匠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天天使用的車床,可能曾經有過這樣一種歷史面貌。

上溯木旋文化的根,令他激動得難以自持。

而這正如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歷史會從自己眼前消失的李學民,第一次在這種交流中,發現「沙窩木旋」也許會有另外一種結局時,他那混合了慶幸與難過的心情。

從美國回來,李學民開始自學英語。第二年去柬埔寨活動,他已經能夠替團裡夥伴上街買藥了。到今天,朋友圈的英語打卡,他已經堅持了1090天。他的語音好得令人驚訝,在給我翻譯視頻時,他一直在純正的肥鄉話(雖然我也並不能確認)和標準的美音英語之間,來回切換,搞得我無法確定哪個更難聽懂。

李學民也向活動中認識的各國木旋匠人,學習先進工藝。他家院子裡,兩張傳統旋床旁邊,添置了一臺電動旋床。他仍然能夠輕車熟路地踩著踏板、拉起弓弦,做出鄉親們喜愛的木碗和小哨。但更多時候,他會留意好看的器物造型,回來設計、思考,在車床上不斷嘗試與改進,做出越來越精美的木旋作品。

《肥鄉縣誌》記載,鄉中曾有一人「善公輸子技」,就是木匠活,「人以魯班呼之」。肥鄉一帶善木作者,往往供奉魯班,並以此「魯班老鄉」為自豪。李學民的小博物館裡也是如此。不過,祖師爺可能不會想到,供在自己像前的諸般木作中,有兩隻漂亮的木酒杯,竟然是一位黃頭髮藍眼睛的外國木匠做的。那是李學民的外國朋友,他聽過沙窩村和魯班師傅的故事,一定請李學民將自己的作品帶回這個小村,供在祖師像前。大概外國人也相信,「傳統」與「精神」不會遠分的道理吧。

尾聲:木旋真酷

玩木旋,最讓人心動的是什麼?

李學民說,他自己覺得是心與手的聯結感受——心裡想個什麼東西,待一會兒,就出來了。

我爬上高高的旋床,感覺每個細胞都變得笨拙了,他交給我一隻半成品的碗和工具,讓我自己體驗。

那是一種周而復始的節奏,還必須專註:新手的任何一秒鐘分心,都會讓你腳下的平衡和手中的連貫,被迅速破壞。你要想手中快,就必須心裡穩。

李學民說,如果祖先的東西都保護不了,人會無力。他也說,我們的生物基因裡就帶著對於「旋轉」的熱愛——因為地球和宇宙都是轉動的,目之所及,旋轉的結果無所不在。

所以,只要大地上樹木還在生長,旋轉沒有停止,人類對於木頭、對於木旋的鐘情,就不可能終結。

他羨慕外國孩子在父母帶領下,來到作為異國客人的他帶去的古老旋床上,玩得那麼開心。「我們的孩子不該有這樣的機會嗎?」李學民說,扔了傳統,那才是前進失去平衡的開始。

(燕都融媒體記者 劉採萍)

相關焦點

  • 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這根木棍名叫「擩棍」,配合「靠手」,將其插到木旋車床一端的木孔裡,達到固定刀具的功能。 僅有初中學歷的他,自學視頻製作、網際網路、英語等知識,利用詩詞、民謠、展演、視頻等多種形式宣傳推廣沙窩木旋,「一個只幹體力活兒的農民,硬是被逼出來了一身『本領』。」付出總有回報,看著掛在牆上的很多國外邀請證件,李學民倍感欣慰。
  • 汪曾祺《受戒》:鄉土風情中的文化「尋根」之旅
    毫無疑問,《受戒》的文字意境都是極美的,無論是鄉村景色的繪製,還是少年少女懵懂的愛情,都美的好似一幅質樸純潔的水墨畫,可見,汪曾祺記憶中的鄉土,有著超脫歲月的美感。01 城市化進程中,對鄉土文化的保留和珍重汪老的文字極適合鄉土,事實上,他也確實寫了很多的鄉土小說,《大淖記事》《異秉》都是汪老蠻著名的鄉土文學創作
  • 山西陽城:在「鄉愁」中感悟社會進步,在「記憶」中傳承鄉土!
    陽城縣鄉村文化記憶館是一家非營利民辦公益性文化場館,成立於2016年,佔地4200多平方米,館內設農耕器具、生活用品、石器石刻、明清家具、古床花轎、太行奇石、根雕等10餘個展廳展室,陳列1萬餘件民俗用品。
  • 寫實主義在鄉土油畫中的體現及農民對人生的反思和語境下的夢想
    在東北地區鄉土油畫家中,鄭藝是一位一直堅持走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的畫家。在鄭藝的鄉土油畫作品中,質樸、純厚的農民形象一直都是他表現的對象。作品用寫實的手法,詩畫般的主題表現著在東北地區這片厚重的土地上,獨特的鄉土、獨特的民生,體現著東北地區地域文化對藝術家表現語言的影響。
  • 《龍:死亡印記》魔女咒語指令操作技巧及記憶指南
    《龍:死亡印記》中魔女能使用各種咒語,但是咒語需要自己手搓,這些咒語十分的容易記混和操作失誤,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篇「小龍個印」分享的魔女咒語指令操作技巧及記憶指南,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魔女咒語指令操作技巧及記憶指南強化系A1追蹤強化:BYBXBA ,空放為若干光彈散射;可以追蹤怪物但必須面向怪物。(持咒時間一般)(記憶口訣:B是自己,從我向外發散,就是分散追蹤)。A2集中強化:YBXBAB ,空放為若干光彈組合成一個迴旋大光彈(持咒時間一般)(記憶口訣:B是自己其他按鍵的向自己聚攏,就是集中強化)。
  • 超級木旋3D攻略大全:新手技巧少走彎路[視頻][多圖]
    超級木旋3D手遊中玩家需要打磨雕刻好的模型,需要完成百分之百的相似度才可以,遊戲非常的解壓,而且操作特別簡單方便,今天小編主要就是來給大家講解一些遊戲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方便新手玩家快速上手,下面就是詳細的攻略。
  • 《鄉土中國》:我們所深愛的土地,是融於血脈深處的鄉土之情
    但無論如何擴大與發展,每個村落"鄉土性"的性質沒有發生變化。這種性質衍生出"熟人社會",或者理解為具有親人關係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因為每個人都彼此熟悉,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單純且樸素,也存有相當深厚的信任與彼此間的尊重。正是這種長久的對土地的依賴性與固定性,造就了農民對於土地的深厚感情及人與人之間質樸的情感。
  • 守藝的第一次——木作體驗活動打造「獨一無二的筷子」
    燕趙都市報「守藝帶你看」第一次文化體驗活動,上周日在石家莊時光抽屜木工房舉行。24位「守藝」的大小朋友,通過一堂愉快的木工體驗課,親手製作了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中華木筷。▲好玩的木頭玩具。時光抽屜木工房創始人梁凱,是「守藝」報導過的人物,他被讀者親切地稱為「梁木匠」。在活動現場,「梁木匠」帶領都市報的讀者和粉絲,欣賞了許多精巧有趣的木藝作品,他用通俗易懂的解說和演示,把中國木工刨、歐洲木工刨、日本木工刨如何區別這樣的專業話題,講解得深入淺出,迅速提起了學藝者的興趣。
  • 新世紀長篇鄉土小說創作新變
    這一時期的鄉土寫作,延續左翼鄉土文學傳統,致力於農村革命歷史、社會主義建設等題材和新農民形象的書寫。80年代,受國家土地政策影響,高曉聲、何士光、路遙、賈平凹、張煒、莫言等人掀起了一股「新鄉土文學」的熱潮。90年代,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經歷巨大變化,出現了現實主義「三駕馬車」(何申、談歌、關仁山)和陳忠實、劉玉堂、趙德發、李佩甫等各具地域特色的鄉土小說作家。
  • 李興陽:中國鄉土小說理論的百年流變與學術建構
    他們用以承載和傳達自己鄉土小說理論的文體樣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序言、跋、創作談、批評文章及各類學術研究與理論爭鳴文章等。其中,序言、跋等單篇文章最多,理論專著較少見,目前僅見謝六逸著《農民文學ABC》一種。這部著作也不是純粹的「農民文學理論」,而是「世界農民文學史」,主要介紹世界各國的農民文學,僅在緒論部分有關於「農民文學」的理論描述與闡釋。
  • 大城市崛起+農村空心化,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在21世紀失敗了嗎?
    據目前的一些研究,農民工對鄉土的態度存在代際差異,在不同代際間,老家可能不是想不想回的問題,而是被迫要回、不得不回的問題。上海大學教授肖瑛注意到,費孝通關於鄉土工業的主張,一方面是基於底層民眾的生活處境和經驗得出的,一方面也出於「歷史上儒家對農民政治和生活的想像」,「有很強的儒家內涵在裡頭。」
  • 記憶中《巴啦啦小魔仙》的變身咒語,畫面感比「雨女無瓜」更魔性
    《巴啦啦小魔仙》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在當年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其火熱程度完全不亞於曾經的《快樂星球》、《喜羊羊與灰太狼》等等,甚至還有過之。雖然小時候我們看得津津樂道,但現在看來卻感覺魔性十足,特別是記憶中那一句句魔性的咒語,甚至比遊樂的「雨女無瓜」還要魔性。
  • 邯鄲麥收實拍!還記得小時候割麥子的情形嗎?
    邯鄲麥收實拍!還記得小時候割麥子的情形嗎?眼下邯鄲500餘萬畝小麥陸續成熟進入收割期農機駛過滾滾麥浪金色顆粒盡數歸倉農民質樸的笑容傳遞著夏糧豐收的喜悅6月3日,在肥鄉區辛安鎮鎮中白落堡村的麥田裡,收割機在收割小麥。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邯鄲,以成語而聞名的城市,各具特色
    這座以成語而聞名的城市,其成語典故遍布大街小巷,這座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從邊塞到中原的邯鄲成語典故,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各具特色。位於河北省南端的河北省下轄市邯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距今8000多年前,這裡就已經有了人類的繁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邯鄲記》,始於戰國時期,為趙國的都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 鄉土小說中魯迅對故鄉的複雜態度:讚美著、批判著、啟蒙著
    著力點在於以政治來豐富鄉土文學的題材,與此同時也是對鄉土文學內涵造成了極大的限制。周作人和茅盾未成熟的「鄉土文學」觀念被魯迅吸收,1929年,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中,魯迅結合自身創作實踐首次正式標榜出「鄉土小說」的概念。
  • 蘇州工業園區:搶救地情資料 保留鄉土文化記憶
    《蘇州工業園區自然村變遷圖志》系列叢書的出版發行對於傳承、搶救和挖掘江南水鄉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對於保留鄉土文化記憶,留住鄉音、鄉思、鄉風,煥發市民愛鄉情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於社會發展特定階段波瀾壯闊的開發區動遷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 2021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多措並舉 培養鄉土人才
    多數鄉土人才還處於自生、自發、自為狀態,沒有形成推進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加強領導,建立健全鄉土人才評鑑和晉級機制。完善鄉土人才評鑑、晉升、培訓機制,組織開展鄉土人才專項能力認定,把鄉土人才的識別融入民間人才評鑑、激勵、日常管理體系;將返鄉創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等群體納入鄉土人才開發培養對象,建立鄉土人才評價協調機構,制定符合鄉土人才特點的職稱標準和評審程序,制定鄉土人才職稱和職業資格銜接辦法,統籌開展鄉土人才鑑定;對鄉土人才實行分級分類管理,鄉級負責初級人才評價、縣級負責中級人才評價、市級負責高級人才評價
  • 咒語測試|你記住了多少咒語?
    哪個咒語能保護你不受攝魂怪的傷害?什麼咒語能把門打開? Evanesco 消影無蹤 Petrificus Totalus 統統石化 Alohomora 阿拉霍洞開 Geminio 複製成雙 3.什麼咒語能召喚東西?
  • 咒語練習指南—在家就練練咒語叭!
    在這裡給大家獻上一批咒語乾貨! 哈利第一次學這個咒語是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時,對於哈利的年齡以及此咒語的難度來說,他能夠施出這個咒是令人深刻至極的。 Expelliarmus 「除你武器」:也被稱作「繳械咒」, Expelliarmus 算是咒語裡最為鮮為人知的咒語了叭!
  • 渝中:重慶渝中:青少年學生在繪畫中為城市「尋根」
    渝中區青少年學生「尋根之旅」作品展現場。以青少年學生為創作者的「尋根之旅」作品展日前在重慶市渝中區開展。據悉,「尋根之旅」作品展從眾多青少年繪畫、明信片及手工作品中徵集篩選出70餘幅,採取上牆、展架等形式進行展覽,主題圍繞重慶母城文化風貌。現場舉行的愛心義賣活動還邀請非遺手工傳人等,以糖畫、麵塑、草編、葫蘆烙畫、石頭畫、香包、傳統美食等形式展示重慶傳統技藝,引來許多市民和遊客體驗、購買,愛心義賣活動所得將全部用於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