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2020-12-22 騰訊網

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沙窩木旋,在沙窩村延續了500年之久,於2017年被邯鄲市政府批為邯鄲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學民,沙窩木旋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農閒時,靠外出打工為生;農忙時,在家抽空還要學習、研究木旋技藝,並積極傳播木旋這項古老技藝,至今已被邀請至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參加展演,引發關注與轟動。(騰訊大燕網·冀錄 範海玲/文 王偉倩/圖 呂承林/視頻)

李學民的爺爺是一位沙窩木旋手藝人,父親並沒有從事這一行。2012年,李學民家中蓋房子,搬出三張破舊不堪的大旋床。原本打算將這三張木旋車床無償捐獻,但聯繫了北京天津兩家博物館都無果後,李學民決定將這些旋床利用起來,重新學習這門技藝。他先後師從李家棟、程今慶、蕭順清等村裡的老手藝人,用了2年的時間掌握了這門技藝。如今,只要是圓的木頭,李學民就可以用木旋技術製作出20多種木製品。「尤其是木碗套旋技藝,非常節省材料,令很多外國木旋專家拍手稱讚。」李學民介紹說。

李學民所供奉的並不是我們常說的戰國時期的那位發明家魯班,而是隔壁村子一位趙姓明代木匠,據傳這位木匠心靈手巧,技藝高超,也被當地人稱為「魯班」。

有一次,李學民在河頭堡村展演時,一位老人見到木旋床和木碗,感嘆地說「沙窩木旋還沒有斷根兒!」李學民聽了倍感壓力,更覺有必要將這項古老技藝傳承、發揚下去。

沙窩木碗的材質選自柳樹根,因柳樹不易開裂,所以這種碗製成之後不需要刷漆,可以直接使用,不但沒有異味,反而還有一股淡淡的木香,柳樹根有消炎的屬性,因此對身體大有裨益,而且沙窩木碗盛飯不燙手,散熱快,不皴裂,不怕摔,經久耐用。清末是沙窩木碗加工的鼎盛時期,每年外銷木碗高達四十多萬隻。也因此催生了木碗文化:至今在河南林縣一帶,凡是出嫁女兒的人家,都要陪送一套精美的沙窩木碗。

經過近幾年李學民的不懈努力,沙窩木旋走出了國門。李學民曾受邀參加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的木旋展演和文化交流,外國人紛紛讚嘆這項高超技藝。

村裡的小學開槽,挖出了幾個樹根。李學民聞訊,趕緊把這些別人眼中的「廢物」,自己心中的寶貝拉到家門口。

將樹根的旁支砍掉,只留粗直的部分用來製作木碗。

李學民登上約1.6米高的旋床,「一隻腳踩兩隻踏棍,不要踩一隻,踩一隻就會有危險。」說話間,李學民就準備開始製作木碗了。

木旋刀具共有三種:挖刀、尖刀和圓鑿刀,在製作過程中根據需要來變換刀具。

李學民將削好的樹根固定在旋床的子口上。

這根木棍名叫「擩棍」,配合「靠手」,將其插到木旋車床一端的木孔裡,達到固定刀具的功能。

李學民雙腳上下有規律地踩著踏棍,在傳送帶的帶動下,旋床開始工作起來,屋子裡響起「刺啦刺啦~」的聲音,呼吸間都是木屑的清香。

木碗的外形被旋出來後,李學民手持挖刀開始旋木碗的內部。在靠手和擩棍的配合下,固定好挖刀,隨著旋床的轉動,一條條彎曲的木屑從碗裡被旋出來。「我們都稱之為『下麵條』」李學民笑著說。

這是一項需要手、腳、心高度配合的技術,要心無旁騖。

一個被村民視為「柴火」的樹根,在李學民的手裡變成了一個個精美的小木碗,木碗上留下挖刀的旋痕清晰可見,猶如一圈圈年輪。曾經沙窩村木碗設備製作和木碗製作技術從不外傳,當時外地好多人想自己製作木碗,因選材和手藝等不同的原因,均以失敗告終。

在推廣沙窩木旋的過程中,李學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僅有初中學歷的他,自學視頻製作、網際網路、英語等知識,利用詩詞、民謠、展演、視頻等多種形式宣傳推廣沙窩木旋,「一個只幹體力活兒的農民,硬是被逼出來了一身『本領』。」付出總有回報,看著掛在牆上的很多國外邀請證件,李學民倍感欣慰。

2017年3月,李學民受邀到美國洛杉磯參加世界木材日系列活動。臨行前,他請朋友做了一身傳統服裝。活動結束歸國時,一位機場安檢人員對他說了一句英語。對英語「一竅不通」的李學民聽到後一臉懵像,以為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不讓走了。而隨後,身旁的翻譯告訴他對方是在誇讚身上的服裝好看。從那時起,李學民也因此暗下決心,得好好學英語,不能出「洋相」。

因為常年在外地打工,李學民平時學習英語時,就將英語句子抄寫在香菸包裝紙上,時間長了,工友們都主動把包裝紙交給他。

這些寫滿英語對話的包裝紙,因為翻動頻繁,已經顯得褶皺不堪。李學民說不記得自己背過多少單詞,但跟外國人正常交流沒有問題,還可以用英語將沙窩木旋文化以及車床等工具介紹給外國人。

雖然已經熟練掌握木旋技藝,李學民還是希望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老手藝人。一大早,李學民就乘車前往十多公裡外的廣平縣軍營村,尋找村裡的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他現在還在做一些木製的生活用品,菸嘴做的特別好。」

不湊巧的是,老人已經早早外出趕集,李學民吃了個閉門羹,「沒關係,我來找了老人家三次,只有一次碰到了。」李學民笑著說,趕上「三顧茅廬」了。

如今,有很多外地木旋愛好者找到李學民,希望可以學習這項技藝。其中北京懷柔、邯鄲涉縣的兩位愛好者登門拜師學藝。在這個簡易的房間裡,地上所放的小型旋床是李學民花800多元「高價」所購得。

2018年,央視紀錄片《造物者》拍攝了李學民,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沙窩木碗。但身為傳承人的他,卻在秋收後收拾行李,準備外出打工,「沙窩木旋是個好手藝,但不能養家餬口啊。」李學民感嘆。在韓國、日本,人們依舊用木碗吃飯,中國木碗的歷史文化底蘊遠深於日韓等國,但木碗卻漸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李學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堅持,讓更多人了解沙窩木碗。而中國,有很多像李學民這樣堅守日漸凋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為金錢、不為名利,只為守護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智慧結晶。

相關焦點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黃桂瓊展示黎錦技藝  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著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  黃桂瓊主攻黎錦單面織的傳統技藝,她強調道,「我最希望的是傳統的『單面織』傳下去,不僅僅是傳授給家裡人,更要傳給廣大喜歡、熱衷於黎錦的人,培養更多人的興趣,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傳承人』,將黎錦技藝傳承下去。」  時至今日,黃桂瓊還將黎錦技藝教給了自己的女兒和孫女,「不光是女兒,連我的小孫女都學得很不錯。」
  • 守藝|邯鄲農民尋根木旋:打開鄉土記憶的咒語
    廣宗、肥鄉、廣平,開車走國道用不了兩個小時的三處鄉土,都在這片老漳河流域內,也都因為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名列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個有趣的現象,讓人不禁對這種老手藝——「木旋」(或寫作「木鏇」),更加好奇。
  • 非遺技藝「金米奇」來了!獅山傳承人專做「金衣」,薄如蟬翼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獅山羅村金箔鍛造藝技傳習所,了解新一代傳承人吳煒全一家三代人對鍛造金箔手藝傳承和堅守的動人故事。一家三代人的堅持與傳承一雙布滿繭子的手,一個看似普通的鐵錘,一個藏身村居的工坊,一門瀕臨失傳的獨門技藝……
  • 痴迷中國古建築——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
    從飛簷翹角的古戲臺到體量宏大古祠堂,從活靈活現的木雕作品到神韻皆具的古建築設計作品,江西省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都信手拈來。20餘載匠心營造,只為傳承民族精粹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專心創作2007年來到了上海長樂設計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古建築測繪製圖及修復設計。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飛梭傳薪火 巧手繪幸福
    黃桂瓊展示黎錦技藝。黃桂瓊傳授黎錦技藝。黃桂瓊將黎錦技藝帶進校園。黎族的紡織藝術有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
  • 瞿標祥:把結繩手工藝推向世界舞臺
    原標題:瞿標祥——把結繩手工藝推向世界舞臺  瞿標祥  「小姑娘生下來,媽媽為她做一套嫁衣,最奢華、最漂亮……」在大理市下關鎮西南方向6公裡的地方,有一個名叫「吊草」的小村莊,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彝族青年瞿標祥,依託村裡古老的結繩工藝,把手工結繩工藝品賣到了歐洲
  • 中國攝影網籤約攝影師許少華作品賞析——《世界非遺·福船技藝》
    中國自唐代以來,木船製造就大量採用「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她是古代中國人民在世界造船史上一大貢獻,有效提高了航海船隻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快速性,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才能。「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為互不相通的艙區,有效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和抗沉性。
  • 敲出銅鑼最強音——訪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許國祥是家族制鑼的第四代傳承人,其家族傳承的鍛造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有近150年歷史了。
  • 惠安傳統銀飾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文玉介紹
    其中,那寬大的銀腰鏈,環環相扣,剛柔並濟,充滿律動,將惠女風情演繹得更加曼妙。要知道,純手工打制的銀腰鏈步驟繁瑣,現在很多都由機器代替人力。值得慶幸的是,在惠安淨峰寺山腳下,有一個祖傳四代的銀匠世家,每一代匠人都堅持手工製作,用真摯的匠心打造出具有靈魂的銀腰鏈,賦予它獨特的韻味。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非遺傳承人蘇雲山和他的蘇氏鋦瓷技藝
    陽穀縣地處魯西平原,黃河北岸,隸屬於中國江北水城——聊城市,總面積106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83萬勤勞的人民安居樂業,世代傳續,許多技藝絕活也流傳至今,這其中就有鋦瓷這項傳統手藝。鋦瓷行當至今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這句俗語來源於傳統瓷器修復——鋦瓷。《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鋦瓷藝人當時鋦瓷的情景。蘇雲山,鋦瓷技藝的第九代傳承人,他用心學習借鑑古人的智慧手藝,鋦瓷技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鋦瓷不僅僅是為了修復瓷器,本身就是一種裝飾。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學生正在給茶山泥公仔填彩 東莞陽光網訊(記者 鍾榴青)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三年級兩個班級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了解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課堂過後,學生們親手為泥公仔填彩,體驗泥公仔製作技藝。  本次活動以市非遺展示廳為平臺,以學生走進非遺展廳為活動形式,學生結合展廳參觀、知識問答、代表性傳承人授課等三部分內容進行學習。擔任現場教導的「非遺」傳承人林暖欽今年已過古稀之年,他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從業近60年。他表示,希望通過向下一代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陶水龍委員:建議專設傳承人保護基金 保護傳承人權益
    他建議,做好傳統文化傳承人普查登記,通過政府支持、社會募捐等方式建立專門的傳承人保護基金,保護傳承人各方面權益。此外,為著力人才培養,夯實鄉村文化傳承基礎,他表示要設立鄉村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用於修繕保護村落傳統建築、編輯圖文資料、保護傳統文化傳承人。
  • 傳承千年文化遺產,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易茂才的故事
    相傳炒米餅是冼夫人軍中的軍糧,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已發展成當地特產,炒米餅的製作技藝也成為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電城炒米餅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琪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琪昌公司)董事長易茂才始終不忘初心,堅持以原鄉風味為基礎,帶領公司致力傳承冼夫人軍糧千年文化遺產,為維護好「嶺南餅祖,千年軍糧」的品牌和聲譽不斷努力。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不少,但熟練掌握所有四大工藝的不多,羊玉蘭便是其中之一。不同顏色的織染棉線上山採摘染料植物,浸泡一個月,將棉線入染……經歷近10個步驟的複雜工藝終得一捆,這是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保突村羊玉蘭的家傳技藝——手工染線。
  • 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
  • 霧山石刻技藝傳承人周敏:以刀為筆 刻寫「石韻」人生
    OR 點標題下方藍字「綿陽旅遊」關注在綿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霧山石刻技藝,是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霧山石刻技藝,因選材江油觀霧山出產的霧山石而名,最早起源於唐代,民國時期盛極一時。現在,江油從事霧山石刻技藝的石刻藝人不多,今年46歲的周敏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