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一年,許國祥千錘百鍊敲出銅鑼最強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新華網重慶3月31日電(葛琦 張常偉)「噹噹當」……一陣陣敲打聲從許國祥的鍛造作坊中傳來,一面嶄新的銅鑼即將完成。
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
許國祥是家族制鑼的第四代傳承人,其家族傳承的鍛造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有近150年歷史了。從小他耳濡目染,總和哥哥一起給鍛造銅鑼的父親打幫手,20歲便熟練掌握了銅樂鍛造技藝的各個流程。1987年,為了生計許國祥選擇了到外地從事運輸工作,祖傳的這項鍛造技藝便由許國祥的哥哥接手下來。2010年他的哥哥因病去世,許多手工銅鑼的民間藝人、樂隊沒了購買渠道,便想法設法找到了許國祥。
「跑運輸的確比鍛造銅鑼掙錢快得多,但錢沒了可以再掙,祖輩傳下來的手藝丟了就永遠找不回來了,一定不能讓這門技藝在我這裡失傳。」許國祥下定決心,重新開啟了許氏手工銅樂鍛造坊。四川廣安、嶽池和重慶墊江、涪陵等周邊10多個區縣的老顧客聞訊陸續前來訂製銅鑼,這讓許國祥信心倍增,決定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銅鑼是一個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是非常複雜的樂器,用千錘百鍊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許國祥說。據了解,製作銅鑼的原料必須是響銅,要通過回收壞掉的銅鑼來獲得,以此製作的新銅鑼才經得起敲打,發出美妙的樂音。碎銅等材料要按照嚴格的配比放到熔爐裡融化,銅餅經過反覆地捶打,漸漸呈現出銅鑼的形狀後再放進火爐裡,然後進行煅燒、修邊、定型。最後經過排音、試音和手工拋光等多道工序環節。
2014年,梁平銅樂鍛造技藝被列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國祥也成為了該項技藝的市級傳承人,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傳承路上,任重而道遠。
銅鑼鍛造每個環節必須嚴謹,其中化銅時把握「火候」最為關鍵。如果化銅溫度不夠,或有灰塵進入的話,銅鑼便經不起打磨,直接壞掉。一旦沒掌握好溫度,銅鑼的純度、韌性、質量等都會受極大影響。「必須打出牛肉色,只有這樣鍛造出來的鑼才是最好的,燒黑了或燒紅了都不行。」許國祥說。圖為在爐火中燒成牛肉色的銅鑼。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燒成牛肉色的銅鑼準備定型。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許國祥正在打磨鍛造好的銅鑼。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鍛造銅鑼的另一個重頭戲是銅鑼排音,這一工序必須舉錘嫻熟,輕重有數,特別是最後「一錘定音」極為關鍵和精妙,決定著銅鑼音質的好壞。圖為許國祥正在為銅鑼調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多年來,大足區龍水五金市場的商戶李卓每年都會向許國祥購買三四百個包鑼。「市場上的銅鑼大多用機器鍛造,雖然便宜但音質不好且不耐用。」李卓說,許國祥手藝精湛,製作的銅鑼聲音清響純正,蘊含鄉韻,很多銅鑼「發燒友」喜歡找他購買。圖為許國祥製作各式銅鑼。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銅鑼鍛造是純手工製作,三五年才能熟練掌握,技藝傳承之路阻力重重。銅鑼雖小,但非常耗時且產量低,每天最多制兩面,每年也只能制出500多面。工作環境差、收入低讓很多年輕人都不願學習這門技藝,選擇外出打工去了。圖中許國祥(左)正在教兒子包鑼調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我父親曾收了幾個徒弟,父親去世後,由於他們經驗不足、製作的品質達不到要求,最後都放棄了這門技藝。如今能熟練掌握銅樂鍛造技藝的只有我自己,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學,我就會認真教。」許國祥說。圖為許國祥正在向學員講解如何辨別銅鑼音色的方法。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我準備註冊商標,和兒子一起利用電商加大銷售。」許國祥說。在保有傳統樣式製作的基礎上,許國祥正積極進行新樣式的開發和創新,將梁平銅樂鍛造技藝的生產延伸到旅遊產品、藝術品和紀念品的開發上來,創作出更加精湛的產品,讓更多人愛上這項傳統技藝,敲出銅鑼最強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