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出銅鑼最強音——訪重慶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許國祥

2021-01-12 中原新聞網

年復一年,許國祥千錘百鍊敲出銅鑼最強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新華網重慶3月31日電(葛琦 張常偉)「噹噹當」……一陣陣敲打聲從許國祥的鍛造作坊中傳來,一面嶄新的銅鑼即將完成。

今年62歲的許國祥是梁平銅樂鍛造技藝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火爐、火鉗、金櫈、車床、模具……祖輩傳下來的工具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由於常年燒煤,鍛造作坊的牆壁被燻得黢黑,許國祥卻樂在其中。一聲聲敲打讓傳統銅鑼不斷發出「好聲音」,讓清脆明亮、悅耳動聽的梁平癩子鑼鼓得以良好傳承。

許國祥是家族制鑼的第四代傳承人,其家族傳承的鍛造技藝傳到他這裡已有近150年歷史了。從小他耳濡目染,總和哥哥一起給鍛造銅鑼的父親打幫手,20歲便熟練掌握了銅樂鍛造技藝的各個流程。1987年,為了生計許國祥選擇了到外地從事運輸工作,祖傳的這項鍛造技藝便由許國祥的哥哥接手下來。2010年他的哥哥因病去世,許多手工銅鑼的民間藝人、樂隊沒了購買渠道,便想法設法找到了許國祥。

「跑運輸的確比鍛造銅鑼掙錢快得多,但錢沒了可以再掙,祖輩傳下來的手藝丟了就永遠找不回來了,一定不能讓這門技藝在我這裡失傳。」許國祥下定決心,重新開啟了許氏手工銅樂鍛造坊。四川廣安、嶽池和重慶墊江、涪陵等周邊10多個區縣的老顧客聞訊陸續前來訂製銅鑼,這讓許國祥信心倍增,決定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銅鑼是一個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是非常複雜的樂器,用千錘百鍊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許國祥說。據了解,製作銅鑼的原料必須是響銅,要通過回收壞掉的銅鑼來獲得,以此製作的新銅鑼才經得起敲打,發出美妙的樂音。碎銅等材料要按照嚴格的配比放到熔爐裡融化,銅餅經過反覆地捶打,漸漸呈現出銅鑼的形狀後再放進火爐裡,然後進行煅燒、修邊、定型。最後經過排音、試音和手工拋光等多道工序環節。

2014年,梁平銅樂鍛造技藝被列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國祥也成為了該項技藝的市級傳承人,梁平銅樂鍛造技藝傳承路上,任重而道遠。

銅鑼鍛造每個環節必須嚴謹,其中化銅時把握「火候」最為關鍵。如果化銅溫度不夠,或有灰塵進入的話,銅鑼便經不起打磨,直接壞掉。一旦沒掌握好溫度,銅鑼的純度、韌性、質量等都會受極大影響。「必須打出牛肉色,只有這樣鍛造出來的鑼才是最好的,燒黑了或燒紅了都不行。」許國祥說。圖為在爐火中燒成牛肉色的銅鑼。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燒成牛肉色的銅鑼準備定型。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許國祥正在打磨鍛造好的銅鑼。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鍛造銅鑼的另一個重頭戲是銅鑼排音,這一工序必須舉錘嫻熟,輕重有數,特別是最後「一錘定音」極為關鍵和精妙,決定著銅鑼音質的好壞。圖為許國祥正在為銅鑼調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多年來,大足區龍水五金市場的商戶李卓每年都會向許國祥購買三四百個包鑼。「市場上的銅鑼大多用機器鍛造,雖然便宜但音質不好且不耐用。」李卓說,許國祥手藝精湛,製作的銅鑼聲音清響純正,蘊含鄉韻,很多銅鑼「發燒友」喜歡找他購買。圖為許國祥製作各式銅鑼。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銅鑼鍛造是純手工製作,三五年才能熟練掌握,技藝傳承之路阻力重重。銅鑼雖小,但非常耗時且產量低,每天最多制兩面,每年也只能制出500多面。工作環境差、收入低讓很多年輕人都不願學習這門技藝,選擇外出打工去了。圖中許國祥(左)正在教兒子包鑼調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我父親曾收了幾個徒弟,父親去世後,由於他們經驗不足、製作的品質達不到要求,最後都放棄了這門技藝。如今能熟練掌握銅樂鍛造技藝的只有我自己,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學,我就會認真教。」許國祥說。圖為許國祥正在向學員講解如何辨別銅鑼音色的方法。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我準備註冊商標,和兒子一起利用電商加大銷售。」許國祥說。在保有傳統樣式製作的基礎上,許國祥正積極進行新樣式的開發和創新,將梁平銅樂鍛造技藝的生產延伸到旅遊產品、藝術品和紀念品的開發上來,創作出更加精湛的產品,讓更多人愛上這項傳統技藝,敲出銅鑼最強音。新華網發(張常偉 攝)

相關焦點

  • 重慶特產傳說(187) | 梁平竹雕:竹子被雕刀賦予了靈性
    市級非遺傳承人陳永遠老師在選取雕刻材料抹桐油竹雕市級非遺傳承人陳永遠,今年56歲。鑽研竹雕工藝幾十載,出生於雕刻世家的他,自幼喜愛竹雕工藝。學竹雕伊始,父親多次與他講道:「竹貴清雅,竹雕也必須出清雅之氣。」而竹雕靜心也正是陳永遠最喜歡它的一點。2001年回到梁平鑽研工藝的陳永遠,用了幾十載將梁平這項技藝守護著發揚著,讓梁平竹雕這門技藝繼續發揮光熱。
  • 非遺技藝「金米奇」來了!獅山傳承人專做「金衣」,薄如蟬翼
    「金米奇」的內部為紫砂,經過上漆、貼金箔,最終呈現出金光閃閃的效果。這就是佛山金箔市級傳承人吳煒全,最近推出的文創產品金箔鼠。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獅山羅村金箔鍛造藝技傳習所,了解新一代傳承人吳煒全一家三代人對鍛造金箔手藝傳承和堅守的動人故事。一家三代人的堅持與傳承一雙布滿繭子的手,一個看似普通的鐵錘,一個藏身村居的工坊,一門瀕臨失傳的獨門技藝……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 【文保志願者風採】收藏家李煉說梁平年畫的質樸與絢爛
    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人民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指導,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今日重慶》雜誌2020年第6期,刊載了原年民藝館館長李煉先生介紹梁平年畫的專題報導,現原文轉載如下——
  • 鑄劍技藝非遺傳承人、拿鐵鐵器首席刀匠陳再榮:做自己的民族品牌
    鑄劍技藝非遺傳承人、拿鐵鐵器首席刀匠陳再榮大師你可知鑄劍?爐火熊熊,鑄劍人抱錘而立,目光如炬,那塊頑鐵,已是通紅。匠人舉手如電,錘落似風,頓時火花四濺,滿室搖曳。」4 傳統鑄劍技藝非遺傳承人「鑄鐵是鑄劍的基礎,基礎打牢固了才能鑄一把好劍。」陳再榮說。鑄劍最好的時間是每年12月至來年3月,這段時間,他的鐵藝店直接停產,全身心地投入鑄劍。不過,鑄劍並非容易事。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黃桂瓊展示黎錦技藝  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著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以前都是織衣服自己穿,壓根都沒有想到自己織的黎錦會拿去展示,還能創造出一定的經濟價值。」打從那時候起,初嘗甜頭的她,開始苦練織錦技藝,並手把手地教當地的姑娘、婦女學織黎錦。  家中授技、直播推廣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 區縣文旅精品薈梁平篇|休閒度假來梁平
    3柚子兩百多年前,時任福建邵武知縣的刁思卓把文旦柚苗帶回了家鄉——梁山。每年金秋,梁平還要舉辦三峽曬秋節,曬秋色、曬豐收、曬民俗、曬幸福,曬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的好日子,曬出獨特的田園風光和濃濃的鄉情鄉愁。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示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
  • 成都市公布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今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公布了成都市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計52項,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八大門類,其中「成都皮影戲(崇州皮影戲)」等20項為擴展項目。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本次飲食類項目及傳承人評估特別關注溫州集體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如瑞安、永嘉索麵製作技藝由村集體作為保護單位,此次參評也由村集體委派參加。作為在這次活動中設置的競技板塊之一,主辦方組織了吹糖人、糖畫類項目的現場拼比活動,來自溫州各縣(市、區)的吹糖人、糖畫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臺競技,一比高低。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學生親手為泥公仔填彩,體驗泥公仔製作技藝。   據悉,「非遺」傳承人林暖欽已經70多歲高齡,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近60年。談起泥公仔製作,他更是眉飛色舞。在指導學生進行填彩時,一筆一划格外仔細。他表示,希望通過向學生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95後女大學生傳承非遺苗銀鍛造技藝,一場抖音直播賣出5萬銀飾
    苗族銀飾鍛制非遺傳承人潘雪 他人看來非常普通的銀塊,在她的手裡卻能變化萬千——魚兒在手鐲上躍動,樹葉化身耳墜沙沙作響,翩翩起舞的鳳凰在髮簪上回望……  潘雪,一位「90後」苗族姑娘,也是一位苗族銀飾鍛制的非遺傳承人,從她手中鍛造出的銀飾,結合了傳統意象和現代元素,更蘊含著美好的情感和溫暖的故事。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淘寶大學此次將帶來最優秀的講師團隊,為傳承人帶來電子商務的銷售技巧,讓傳承人如虎添翼。」  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泥彩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逯彤講到:「我從1960年開始做泥人,是泥人張第四代傳人親傳弟子。沒想到從業60年能來到天津大學講課,我願把我所學的技藝奉獻給大家,使得技藝留下來,傳下去。」
  • 湛江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
    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曹龍彬 蔣生 李忠文/記者曹龍彬 通訊員蔣生 圖/記者李忠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的「鰲魚拱脊」、「翹角瑞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夏江天后宮脊頂的「雙龍戲珠」、醫靈堂的「墀頭仙女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麻章通明村宣封廟的「108位神仙祝壽圖」……提及湛江的知名灰塑
  • 我區又添4個市級非遺民俗文化村
    區非遺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民俗文化村是指歷史和傳統文化保存保留豐富,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民俗活動傳承發展較好,農耕文化記憶相對完整的村落。  鳳凰塢村迄今已有千年建村史,非遺資源豐厚。擁有被稱為「鳳凰塢三絕」的民間雜藝豎高照、走高蹺、高頭大馬,還有傳統民俗「鳳凰塢布龍」。抗戰時期,蕭山縣政府機要室曾設於此,留下深厚的紅色記憶。
  • 千錘百鍊出一鍋,章丘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書寫打鐵「秘籍」
    這其中,就有非遺傳承人「家傳五代」的打鐵人孫廷保。五代打鐵人,手藝「傳家寶」說起打鐵,早年間章丘一多半人家都愛貼「風吹一爐火,鐵打四方財」的對聯。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章丘有一多半人家都在從事打鐵營生。除了大蔥和龍山小米有名外,冷鍛手工鐵鍋也是聞名於世。
  • 重慶巴南邀請外國友人做「非遺體驗」學員
    新華網重慶5月13日電(陶玉蓮)重慶招募外國友人做「非遺學員」啦!即日起,2020年「老外@Chongqing·體驗非遺」活動學員招募啟動,工作、學習、生活在重慶的外國友人通過報名後,將和重慶市非遺愛好者共同參與系列教學、體驗、展示、參訪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