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美食水菱角如何「瀨」出老廣味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教學

2020-12-14 大洋網




三角尖尖的「菱角」、傳統的豬油味、香脆的蝦米、爽口的衝菜粒......這是地道的「老廣」味道——水菱角。作為一種特別的瀨粉,這菱角一樣的小粉團,是怎麼做出來的?12月6日,一場西關水菱角非遺美食體驗活動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粵菜文化印象館舉行,「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十多名信息時報小記者聆聽西關故事、了解非遺美食文化、並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




水菱角,其實是一種特別的瀨粉,與普通瀨粉的區別在於瀨制的方法不同。相傳舊時的西關人家對 「泮塘五秀」 中的菱角極其喜愛,但菱角的賞味期僅限於中秋前後,為了在一年其他季節都能吃上菱角,聰明的西關人便用陳米磨漿,再瀨製成菱角的模樣。

相比菱角的粉甜,水菱角多了煙韌的口感,入口嫩滑細膩,加上豬油渣、香菇、蝦米、蘿蔔潤等配料點綴,口感豐富。2017年入選廣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後,這一味原本深藏街巷的小吃,名聲鵲起,很多食客慕名而來「老西關瀨粉」,就為那一碗——水菱角。


活動現場,西關水菱角製作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伍文輝現場講述西關文化、「非遺」美食水菱角的發展歷史,演示水菱角的製作技藝,並指導小記者體驗水菱角的製作過程。「浸米磨粉」「開生熟漿」「瀨制」「米漿煮製」,這是製作水菱角的4個基本步驟,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時,每個步驟製作下來要耗費不少時間。



演示如何瀨制水菱角


伍文輝表示,做水菱角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它的「瀨」,它是用筷子挑起粉珠,緩緩分開兩根筷子,將粉珠以三角形的形狀拖動入水裡面,手法必須穩、準、狠。拖動入水的角度,控制筷子的熟練度,粉珠的量,都會對水菱角的口感造成影響。

隨後,伍文輝給每一位小記者派發了一碗粉漿,現場演示如何「瀨」出水菱角,並手把手教學。看著一個個外形粉雕玉琢猶如一粒小菱角的水菱角,在伍師傅巧手上的一雙筷子下迅速成形,小記者被這獨特的匠心技藝深深吸引住,一番練習後,迫不及待在熱水中「瀨」出自己親手製作的水菱角。看似簡單的手法,操作起來卻沒那麼容易,小記者瀨出來的水菱角或小或大、或成形或成團,但絲毫不影響小記者們的學習熱情。




小記者練習筷子挑起粉珠



手把手教學




小記者在熱水瀨水菱角


水菱角製作完成後,伍文輝將小記者製作的水菱角煮熟後,放入用叉燒、冬菇、蝦米、花生粒等煮好的米漿中,再撒上頭菜粒,一碗碗美味又可口的水菱角就新鮮出爐啦!小記者們吃著自己參與製作的水菱角,不禁被其香甜爽口、軟糯的口感徵服味蕾,心滿意足。而陪同前來參加體驗活動的家長也一同品嘗這一美食,還不忘跟伍師傅請教如何在家自己製作水菱角。



現場煮水菱角



吃上自己製作的美食啦




相關焦點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了解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課堂過後,學生們親手為泥公仔填彩,體驗泥公仔製作技藝。  本次活動以市非遺展示廳為平臺,以學生走進非遺展廳為活動形式,學生結合展廳參觀、知識問答、代表性傳承人授課等三部分內容進行學習。擔任現場教導的「非遺」傳承人林暖欽今年已過古稀之年,他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從業近60年。他表示,希望通過向下一代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學生親手為泥公仔填彩,體驗泥公仔製作技藝。   據悉,「非遺」傳承人林暖欽已經70多歲高齡,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近60年。談起泥公仔製作,他更是眉飛色舞。在指導學生進行填彩時,一筆一划格外仔細。他表示,希望通過向學生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非遺與時尚穿越時空的「愛戀」,清遠民族服飾T臺秀亮眼
    、採茶戲及技藝類、美食類非遺展演展示還邀請了湖南花鼓戲、廣州和潮州兩地眾多非遺項目到場據最新統計,清遠市現有英石假山盆景製作技藝、瑤族耍歌堂、連山小長鼓舞等5項國家級非遺,有省級非遺34項、市級非遺99項、縣級非遺164項。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2人、市級傳承人87人、縣級傳承人166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5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藏在清遠歷史深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日又一次碰撞時尚,亮點紛呈。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來自阿里巴巴淘寶大學的業務負責人黃磊作為此次研培重要的教學團隊的代表,他認為:「天津大學與淘寶大學的此次合作,是一份信任。阿里巴巴認為傳統文化不僅應該被傳承,更應該被發揚光大。淘寶大學此次將帶來最優秀的講師團隊,為傳承人帶來電子商務的銷售技巧,讓傳承人如虎添翼。」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表演粵劇、製作東藝宮燈、習蔡李佛拳、製作白沙茅龍筆、學習新會葵藝……為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循序漸進,從豐富多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到開展「非遺在校園」特色教育,讓學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成為非遺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 「雲遊非遺·影像展」上線 擁抱身邊的非遺
    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試點啟動,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並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對已有文獻進行收集,建立傳承人專題資源庫,並將記錄成果製作成紀錄片,進行公共傳播。
  • 吹糖人 糖畫 這場非遺美食200人競技 誰是最強傳承人
    12月20日,溫州市飲食類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評估活動舉行,共有114個非遺飲食類項目、93位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人員共計200多人參加評估。根據項目屬性及特點,分別以酒類、茶類、豆類、餅類、糕點類等進行現場展示、現場製作。
  • 「雲遊非遺·影像展」上線 看見·了解·擁抱身邊的非遺
    正是由於傳承人的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歷盡滄桑仍熠熠生輝。由於傳承人的這種核心性與不可取代性,加之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遺項目仍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危險。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愛上非遺,聚了,火了,樂了!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蘇州制扇技藝傳承人胡建忠說。在三天的展會中,蘇扇惹得很多年輕女性紛紛駐足,愛不釋手;浙江東陽竹編傳承人蔡紅光,一邊編織著作品,一邊滔滔不絕地向遊人介紹著,期間身體紋絲不動,竹條在手中飛舞,不一會一件精美的竹編就已完成,她的精湛技藝引來掌聲不斷。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
  • 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南京市民俗(非遺)博物館副館長劉媛之介紹。為做好傳承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讓廣大青少年深度了解、體驗非遺的獨特魅力,該館從2016年開始,創新開展了「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程,開發各種成效顯著的非遺定製課,諸多非遺傳承人在該館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在館內外進行非遺技藝展演和教學。
  • 千餘部非遺影像集中展播 「雲遊非遺·影像展」全面啟動
    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此次非遺影像展將公開展示部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珍貴的記錄影像,通過網絡平臺的深度介入,豐富非遺傳承人記錄影像的傳播方式,為觀眾深入了解非遺提供了便利平臺。
  • 學糖畫、做麵塑,6位非遺大師走進社區,邀市民體驗非遺之美
    本次體驗活動包括夾江竹紙抄紙技藝體驗、夾江木板年畫、蜀繡、成都糖畫等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及非遺學院非遺手作工作室推出的包括川劇臉譜、刺繡、剪紙、編結等在內的系列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驗課程。精緻的非遺文化展示和豐富的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的社區居民前來圍觀。
  • 非遺傳承人化身「塔可青年」 抗疫故事傳遞城市正能量
    從文化中汲取力量,非遺青年講述抗疫故事 肯德基「雲錦非遺文化」主題餐廳是一家呈現世界級非遺文化「南京雲錦」匠人之魂的主題特色餐廳,更是一個「文化+美食+網絡」的複合型互動空間。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完善非遺教本教材,規範教學內容。現行教育體制下非遺課程尚未編入國家的常規教學體系,要實現非遺校園傳承的正規化、常態化、序列化,課程教材是開展傳承教育的基礎保障。大理州非遺保護中心聯合學校、非遺傳承人、社會組織組建大理非遺課程開發工作小組,專項負責非遺進校園特色課程和教材開發。大理州非遺保護中心聯合大理州群眾藝術館編制出《霸王鞭、八角鼓》教材。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黃桂瓊展示黎錦技藝  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著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以前都是織衣服自己穿,壓根都沒有想到自己織的黎錦會拿去展示,還能創造出一定的經濟價值。」打從那時候起,初嘗甜頭的她,開始苦練織錦技藝,並手把手地教當地的姑娘、婦女學織黎錦。  家中授技、直播推廣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 重慶巴南邀請外國友人做「非遺體驗」學員
    新華網重慶5月13日電(陶玉蓮)重慶招募外國友人做「非遺學員」啦!即日起,2020年「老外@Chongqing·體驗非遺」活動學員招募啟動,工作、學習、生活在重慶的外國友人通過報名後,將和重慶市非遺愛好者共同參與系列教學、體驗、展示、參訪等活動。
  • 直播看廣西館藏大師畫作、非遺傳承人教學馬尾繡……這個國際博物...
    線上直播庫藏大師畫作、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400餘幅祝福海報接力展出……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廣西各大文博場所紛紛開展線上、線下文化活動,和觀眾積極互動,推廣和普及文博知識。馬尾繡技藝體驗難能可貴當天,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大堂裡,一項極為珍貴而又少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體驗活動正在舉行。活動請來了非遺傳承人、廣西美術工藝大師吳芳,與大家分享馬尾繡的傳統技藝和傳承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