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山石刻技藝傳承人周敏:以刀為筆 刻寫「石韻」人生

2020-12-18 湘湘愛旅行

OR 點標題下方藍字「綿陽旅遊」關注

在綿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霧山石刻技藝,是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

霧山石刻技藝,因選材江油觀霧山出產的霧山石而名,最早起源於唐代,民國時期盛極一時。現在,江油從事霧山石刻技藝的石刻藝人不多,今年46歲的周敏就是其中之一。

1

石刻故事

走進江油城區李白紀念館,照壁上一方巨型的霧山石刻作品《李白故裡勝跡圖》總是會吸引前來參觀的遊客駐足。作為霧山石刻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周敏每天上班都會忍不住會看上幾眼。

江油霧山石刻起源於唐代,有民間石刻藝人取海拔1300米左右的觀霧山上的霧山石為材料,雕刻製作成硯臺等工藝品。出生於江油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揚名天下,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遂將硯臺取名「學士硯」。

經代代相傳,霧山石刻到民國時期更為興盛。民國4年(1915年)6月,江油霧山石刻條屏與江油產的黑木耳在巴拿馬國際賽會獲二等獎,更是讓霧山石刻名噪一時。當時的江油武都鎮,「有一條街都在加工、經營霧山石刻」。

再後來,霧山石刻逐漸衰落,曾經一條街的盛景再也不見,很多石刻藝人為了生計而選擇轉行,讓霧山石刻雕刻工藝瀕臨滅絕。為了拯救這門民間工藝,當時的江油縣人民政府於1979年將武都鎮的霧山石刻藝人鄧文請進李白紀念館,從事霧山石刻雕刻的同時,也招收學員進行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培訓。

1982年,鄧文的兒子鄧國軍被招進李白紀念館。1983年,李白紀念館職工彭耘拜鄧國軍為師,學習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十多年後的1997年,周敏進入李白紀念館,成為鄧國軍的弟子。在這裡,他一幹就是二十多個年頭。

2

手藝之外

站在鄧國軍面前,周敏的心裡有點緊張,也有年輕人的煩躁,怎麼也靜不下來。

那是1997年11月,23歲的周敏根據父親提出的「學一門手藝」的要求,進入李白紀念館拜霧山石刻藝人鄧國軍為師。那天,鄧國軍告訴他,「可以先試一下,做這門手藝,先要看人品,還要靜得下心」。

當時,鄧國軍正在創作《飲中八仙圖》,讓周敏刻字練手,也磨石頭鍛鍊耐心,但「總是磨不平」。周敏想過放棄,老師告誡他,「這點苦都吃不了,你還想幹成別的事?要學就認真學」。

年輕周敏不願意認輸,他找來毛筆、字帖練習書法。這一招還真管用,那以後「再也不想東想西了」,比著鄧國軍的樣稿雕刻,先是平雕,後是浮雕。翻來覆去的就是那些動作,周敏又忍不住了,好幾次問鄧國軍,「學得出來不」,師傅告訴他,「你的性子還要再磨」。

最終,周敏的性子就像打磨硯石一樣「被磨了下來」。2000年前後,師傅許可他可以單獨上手了,「自己設計圖樣,自己雕刻」,第一件作品是單硯《松鼠葡萄》,師傅評價「還可以」。

興趣,就這樣培養起來了。2005年8月,周敏設計的霧山石刻硯臺《延年益壽》,參加四川省旅遊商品設計大賽獲得銀獎。那以後,他的霧山石刻作品不斷在各級展賽中獲獎。

3

雕刻之功

在江油李白紀念館內,一排不起眼的平房裡,隱約傳出一陣叮叮噹噹的聲音。

這是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周敏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對一件硯臺進行收細雕琢。退休後返聘的師傅鄧國軍也在一幫的工作檯上忙碌。師徒二人偶爾也會交流,更多的時候,他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專注於石料和手中的工具。

霧山石刻主要用於硯臺製作,近幾年也製作屏風。霧山石刻硯臺選用色黑如墨、質地圓潤的霧山石製作,「容易起墨、保墨,七天不幹」,選料時還要「用刀刻看硬度,用錘子敲打聽聲音,聲音清脆最佳」,再用水淋,「如果晶體太多,會影響畫面效果」。

選好材料後,就是開型,也可利用石塊的自然形狀進行製作。原來開型是手工打磨,現在則藉助機械切割,再下刀雕刻,左手握鏨子右手執錘,一點點敲打出坯,再進行繪畫雕刻,涵蓋平雕、浮雕、圓雕、鏤空雕、線雕等技法。

製作霧山石刻硯臺,一般的9寸硯耗時一個月,稍大點的兩個月到三個月不等,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繪畫雕刻上。繪畫雕刻完成,還要進行鑲嵌雕刻,根據畫面意境雕刻詩詞作品並題款。之後進行局部「收細」,這才算基本定型,這些工序考驗的是眼力和手上的巧勁。

基本定型後,還需要打磨。先是用粗砂,再用水砂,最後是細水砂,這三道打磨工序同樣是純手工完成,直到手摸起來細膩、無刻痕和砂痕後才算成功。之後再拋光、打蠟,這樣一件作品才算完成。

4

藝術之道

在周敏的工作室內,幾件以李白文化為主題的屏風曾經在省市展會中亮相,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

霧山石刻屏雕,早在民國時就聞名一時,甚至進入文物商店銷售。從事霧山石刻技藝二十多年,周敏認為,霧山石刻的技藝繁雜,耗費的功夫也不少,而「硯臺的局限性太大」。相比之下,霧山石屏雕的觀賞性強,更適應當前人們的審美需求。

從幾年前開始,周敏將更多的視覺將投放到屏雕製作,以山水為主,並提出「小寫意」的想法。在他看來,「小寫意」是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但將「小寫意」以石刻技藝進行呈現,其工藝難度更大。他琢磨了好久,認為從設計樣稿時開始「做減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多年來,江油霧山石刻的取材都是江油本地的人文風光,但周敏認為選材應該突破「地域限制」,正如出生於江油的詩仙李白,也是「世界的李白」一樣。因此,在未來的創作中,他的作品題材依然以江油文化為主,但藝術視覺會跳出江油進行選材創作。

「突破地域限制」的創作,是上月底開始的。這是一件以紅軍長徵為題材的霧山石屏雕作品,是周敏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創作的。他認為,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和民間文藝家,創作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市場,也應該有服務於時代的藝術作品,這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來源:綿陽市非遺保護中心)

-或許你還喜歡看-

這,就是綿陽!

重啟跨省旅遊!風光靜候緣客來,綿陽今始為君開。

仲夏晝日長,開軒納微涼~綿陽暑假出遊攻略出爐,快來這裡安放你家的「熊孩子」!

【來源:綿陽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湛江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
    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曹龍彬 蔣生 李忠文/記者曹龍彬 通訊員蔣生 圖/記者李忠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的「鰲魚拱脊」、「翹角瑞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夏江天后宮脊頂的「雙龍戲珠」、醫靈堂的「墀頭仙女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麻章通明村宣封廟的「108位神仙祝壽圖」……提及湛江的知名灰塑
  • 雕刻技藝 再現經典——安義刀刻匾額書法展作品賞析
    這一天,在安義縣博物館,一場刀刻匾額書法展正在舉行。這次展出的60多件刀刻匾額書法作品的創作者,是我省匾額書法雕刻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師鄒雙印、鄒雙勇兄弟。匾額,被譽為「梁柱上的家國,門楣上的文彩」。據史料記載,自漢代劉邦命蕭何為漢未央宮題「青龍」「白虎」匾額開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至明清時期,已出現「無門不匾、無處不匾」的盛況。
  • 走進「宛馮寶劍」傳承人,探究「末代刀客」傳承古法鑄劍的技藝
    因此,位於廣武山之陽、黃河水之陰,瀕池泉淬火之便利、傍滎澤輸運之快捷的馮池以其具天時、得地利之優勢,合劍魂人和之鼎力便成了鑄劍師的首選之地。古滎鎮人賈懷進是「宛馮寶劍」第七代傳承人,有「中國古法漢劍復原第一人」之譽。早在二○○○年,就開始了鑄劍的摸索。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黃桂瓊展示黎錦技藝  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著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打從那時候起,初嘗甜頭的她,開始苦練織錦技藝,並手把手地教當地的姑娘、婦女學織黎錦。  家中授技、直播推廣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傳承人」成為「授業人」。
  • 湖 筆製作技藝,落紙驚風起,搖空見露濃
    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國的毛筆,起源甚早,而「湖筆」之聞名於世,當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後,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奠定了毛筆之冠的地位。
  • 永泰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葡萄藤編織製作技藝
    山葡萄藤編織是我縣民間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永泰西北方的丹雲赤岸一帶素有「三嶺又五坑,坑坑有藤藝」之稱。近日,山葡萄藤編織製作技藝入選永泰縣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這個古老的技藝吧。
  • 愛你所愛,烙畫夫妻檔以技藝繪人生……
    在重慶北碚區,有這樣一對夫婦,被人稱為烙畫夫妻檔,技藝繪人生…… 劉光紅(圖右)和丈夫餘樹元探討宣紙烙畫製作技藝。 今年56歲的劉光紅是北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碚烙畫」第六代傳承人。
  • 痴迷中國古建築——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
    初為生計學古建,一入門道漸迷戀。從飛簷翹角的古戲臺到體量宏大古祠堂,從活靈活現的木雕作品到神韻皆具的古建築設計作品,江西省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都信手拈來。20餘載匠心營造,只為傳承民族精粹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專心創作2007年來到了上海長樂設計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古建築測繪製圖及修復設計。
  • 鑄劍技藝非遺傳承人、拿鐵鐵器首席刀匠陳再榮:做自己的民族品牌
    鑄劍技藝非遺傳承人、拿鐵鐵器首席刀匠陳再榮大師你可知鑄劍?爐火熊熊,鑄劍人抱錘而立,目光如炬,那塊頑鐵,已是通紅。匠人舉手如電,錘落似風,頓時火花四濺,滿室搖曳。2018年,傳統鑄劍技藝被評為臺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再榮被命名為傳統鑄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鍛造的寶劍走進不同的博物館,報紙、電視臺紛紛來採訪報導陳再榮及其非遺技藝。
  • 姜傳奇:民族刀藝的傳承人
    姜傳奇:民族刀藝的傳承人 在呼倫貝爾牙克石的大地上,有這樣一個人,每天與刀為伴,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粗獷精美的民族刀品,記錄著一個個創作故事,傳承著民族文化的工匠精神,他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刀藝的傳承人——姜傳奇。
  • 重慶大足石刻,雕刻技藝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重慶大足石刻,精湛石刻造詣體現古人的工匠精神和高超的藝術水平從古至今,巴蜀地區的人們好像都熱衷於摩崖石刻造像!比較出名的就有世界之最的樂山大佛石刻,大足石刻等等!說到石窟大家都能想到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等!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近日,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走進竹林堂,與祖傳土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周聊「土熨」的故事。土熨療法貴在選土 沙土更易藥性散發土熨技藝便是以土為媒介,將所需中藥打成粉末摻和其中,按包分裝。
  • 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沙窩木旋,在沙窩村延續了500年之久,於2017年被邯鄲市政府批為邯鄲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學民,沙窩木旋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農閒時,靠外出打工為生;農忙時,在家抽空還要學習、研究木旋技藝,並積極傳播木旋這項古老技藝,至今已被邀請至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參加展演,引發關注與轟動。(騰訊大燕網·冀錄 範海玲/文 王偉倩/圖 呂承林/視頻)
  • 九日山:祈風石刻講述海絲故事
    九日山中古蹟遍布,山上現存宋代以來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風的石刻共計10方,分布於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崖壁上,東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的為1266年(南宋鹹淳二年)。
  • 一釐米剪40刀 泰山剪紙傳承人趙英把剪紙藝術傳播到世界
    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剪紙傳承人趙英有一把跟了她23年的剪刀,每當剪刀在她手中遊走,就有一幅特色剪紙作品呈現。多年來,趙英悉心鑽研,潛心打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剪紙技藝。她創作的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並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貴賓,也把泰山剪紙藝術傳播到了世界。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女畫家以刀為筆,開創世界新畫種
    上樹掏鳥窩、下河摸魚撈蝦,追著小雞、小鴨、小鵝滿院子跑……這些與大自然共生的歲月為王靜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兒時的王靜就喜歡寫寫畫畫,和小夥伴們一起跑累了,她就安靜地蹲在地上,拿起一根小木棍在沙土上畫路邊的小花,樹上的小鳥。那時候家裡條件差,買不起畫畫的紙和筆,更別說參加專業的培訓班。
  • 非遺技藝「金米奇」來了!獅山傳承人專做「金衣」,薄如蟬翼
    「金米奇」的內部為紫砂,經過上漆、貼金箔,最終呈現出金光閃閃的效果。這就是佛山金箔市級傳承人吳煒全,最近推出的文創產品金箔鼠。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獅山羅村金箔鍛造藝技傳習所,了解新一代傳承人吳煒全一家三代人對鍛造金箔手藝傳承和堅守的動人故事。一家三代人的堅持與傳承一雙布滿繭子的手,一個看似普通的鐵錘,一個藏身村居的工坊,一門瀕臨失傳的獨門技藝……
  • 惠安傳統銀飾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文玉介紹
    壓銀、敲打、拉線……眼前這位正在專心製作銀飾品的老人就是「惠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惠安女銀腰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文玉。不善言談的王文玉老人,只要一說起製作銀飾的手藝活,他的一雙眼睛便流露出對手工打銀活熱愛的光芒和自豪。
  • 【特別策劃】大智石刻景區
    石刻文物文章鋪路的大智石刻位於安福縣山莊鄉秀水村,2006年5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四面環山,中為一小盆地,一條智溪由東往西緩緩淌過,從溪口回望大智,見山不見村,聞聲不見人。智山是大智的中心,智山兩側,左為觀山,右為相山。相傳大智有八景,又稱「官山八景」:奇峰特聳、二水朝宗、盤石題刻、白羊吃草、銅鼓滴漏、蜘蛛結網、方洲夕照、先祖遺印。環智山兩邊為狹長山衝,山崖怪石林立、古木參天。聳立於智山北向的大崗山,如一幅壯美的山水屏風,裝扮著秀麗的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