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點標題下方藍字「綿陽旅遊」關注
在綿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霧山石刻技藝,是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
霧山石刻技藝,因選材江油觀霧山出產的霧山石而名,最早起源於唐代,民國時期盛極一時。現在,江油從事霧山石刻技藝的石刻藝人不多,今年46歲的周敏就是其中之一。
1
石刻故事
走進江油城區李白紀念館,照壁上一方巨型的霧山石刻作品《李白故裡勝跡圖》總是會吸引前來參觀的遊客駐足。作為霧山石刻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周敏每天上班都會忍不住會看上幾眼。
江油霧山石刻起源於唐代,有民間石刻藝人取海拔1300米左右的觀霧山上的霧山石為材料,雕刻製作成硯臺等工藝品。出生於江油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揚名天下,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遂將硯臺取名「學士硯」。
經代代相傳,霧山石刻到民國時期更為興盛。民國4年(1915年)6月,江油霧山石刻條屏與江油產的黑木耳在巴拿馬國際賽會獲二等獎,更是讓霧山石刻名噪一時。當時的江油武都鎮,「有一條街都在加工、經營霧山石刻」。
再後來,霧山石刻逐漸衰落,曾經一條街的盛景再也不見,很多石刻藝人為了生計而選擇轉行,讓霧山石刻雕刻工藝瀕臨滅絕。為了拯救這門民間工藝,當時的江油縣人民政府於1979年將武都鎮的霧山石刻藝人鄧文請進李白紀念館,從事霧山石刻雕刻的同時,也招收學員進行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培訓。
1982年,鄧文的兒子鄧國軍被招進李白紀念館。1983年,李白紀念館職工彭耘拜鄧國軍為師,學習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十多年後的1997年,周敏進入李白紀念館,成為鄧國軍的弟子。在這裡,他一幹就是二十多個年頭。
2
手藝之外
站在鄧國軍面前,周敏的心裡有點緊張,也有年輕人的煩躁,怎麼也靜不下來。
那是1997年11月,23歲的周敏根據父親提出的「學一門手藝」的要求,進入李白紀念館拜霧山石刻藝人鄧國軍為師。那天,鄧國軍告訴他,「可以先試一下,做這門手藝,先要看人品,還要靜得下心」。
當時,鄧國軍正在創作《飲中八仙圖》,讓周敏刻字練手,也磨石頭鍛鍊耐心,但「總是磨不平」。周敏想過放棄,老師告誡他,「這點苦都吃不了,你還想幹成別的事?要學就認真學」。
年輕周敏不願意認輸,他找來毛筆、字帖練習書法。這一招還真管用,那以後「再也不想東想西了」,比著鄧國軍的樣稿雕刻,先是平雕,後是浮雕。翻來覆去的就是那些動作,周敏又忍不住了,好幾次問鄧國軍,「學得出來不」,師傅告訴他,「你的性子還要再磨」。
最終,周敏的性子就像打磨硯石一樣「被磨了下來」。2000年前後,師傅許可他可以單獨上手了,「自己設計圖樣,自己雕刻」,第一件作品是單硯《松鼠葡萄》,師傅評價「還可以」。
興趣,就這樣培養起來了。2005年8月,周敏設計的霧山石刻硯臺《延年益壽》,參加四川省旅遊商品設計大賽獲得銀獎。那以後,他的霧山石刻作品不斷在各級展賽中獲獎。
3
雕刻之功
在江油李白紀念館內,一排不起眼的平房裡,隱約傳出一陣叮叮噹噹的聲音。
這是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周敏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對一件硯臺進行收細雕琢。退休後返聘的師傅鄧國軍也在一幫的工作檯上忙碌。師徒二人偶爾也會交流,更多的時候,他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專注於石料和手中的工具。
霧山石刻主要用於硯臺製作,近幾年也製作屏風。霧山石刻硯臺選用色黑如墨、質地圓潤的霧山石製作,「容易起墨、保墨,七天不幹」,選料時還要「用刀刻看硬度,用錘子敲打聽聲音,聲音清脆最佳」,再用水淋,「如果晶體太多,會影響畫面效果」。
選好材料後,就是開型,也可利用石塊的自然形狀進行製作。原來開型是手工打磨,現在則藉助機械切割,再下刀雕刻,左手握鏨子右手執錘,一點點敲打出坯,再進行繪畫雕刻,涵蓋平雕、浮雕、圓雕、鏤空雕、線雕等技法。
製作霧山石刻硯臺,一般的9寸硯耗時一個月,稍大點的兩個月到三個月不等,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繪畫雕刻上。繪畫雕刻完成,還要進行鑲嵌雕刻,根據畫面意境雕刻詩詞作品並題款。之後進行局部「收細」,這才算基本定型,這些工序考驗的是眼力和手上的巧勁。
基本定型後,還需要打磨。先是用粗砂,再用水砂,最後是細水砂,這三道打磨工序同樣是純手工完成,直到手摸起來細膩、無刻痕和砂痕後才算成功。之後再拋光、打蠟,這樣一件作品才算完成。
4
藝術之道
在周敏的工作室內,幾件以李白文化為主題的屏風曾經在省市展會中亮相,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
霧山石刻屏雕,早在民國時就聞名一時,甚至進入文物商店銷售。從事霧山石刻技藝二十多年,周敏認為,霧山石刻的技藝繁雜,耗費的功夫也不少,而「硯臺的局限性太大」。相比之下,霧山石屏雕的觀賞性強,更適應當前人們的審美需求。
從幾年前開始,周敏將更多的視覺將投放到屏雕製作,以山水為主,並提出「小寫意」的想法。在他看來,「小寫意」是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但將「小寫意」以石刻技藝進行呈現,其工藝難度更大。他琢磨了好久,認為從設計樣稿時開始「做減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多年來,江油霧山石刻的取材都是江油本地的人文風光,但周敏認為選材應該突破「地域限制」,正如出生於江油的詩仙李白,也是「世界的李白」一樣。因此,在未來的創作中,他的作品題材依然以江油文化為主,但藝術視覺會跳出江油進行選材創作。
「突破地域限制」的創作,是上月底開始的。這是一件以紅軍長徵為題材的霧山石屏雕作品,是周敏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創作的。他認為,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和民間文藝家,創作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市場,也應該有服務於時代的藝術作品,這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來源:綿陽市非遺保護中心)
-或許你還喜歡看-
這,就是綿陽!
重啟跨省旅遊!風光靜候緣客來,綿陽今始為君開。
仲夏晝日長,開軒納微涼~綿陽暑假出遊攻略出爐,快來這裡安放你家的「熊孩子」!
【來源:綿陽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